景颇族

國繁

<p>中华民族 56--28</p> <p class="ql-block">  1,景颇族来源于青藏高原上,与氐羌人有关。景颇族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各称。</p><p class="ql-block"> 景颇族包括景颇、载佤、勒期、浪峨、波拉五个支系,支系的名称也是支系的自称和支系语言的名称。其中“景颇"即是支系的名称又是民族的称呼,各支系有自称和对其它支系的他称,与景颇族杂居的汉、傣等民族对景颇及其支系也有不同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跟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景颇族。</p> <p class="ql-block">  2,据历史传说和汉文记载,从古代起。景颇族先民,就劳动生息在康藏高原的南部,景颇族族人称为木转省腊崩(意为“天然平顶山″)的山区。约自唐代始沿横断山脉南迁,至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地区。这个地区汉代属永昌郡,唐代属南诏政权镇西节度管辖。该地区的居民包括景颇族在内,被称作“寻传蛮″。当时的寻传人住在山野森林中,持弓挾矢,从事狩猎生活。</p><p class="ql-block"> 继南诏大理政权之后,元代在云南设省,寻南地区云南行省管辖。随着生产的发展,景颇族各部逐渐形成茶山、里麻两个大的部落联盟,产生了从原始农村公社分化出来世袭的贵族山官。社会开始分裂为最初的三个等级;即官种(贵族)、百姓和奴隶。等级之间界限严格,“南瓜不能当肉,百姓不能当官"。奴隶随主姓,从亊各项劳役,无人身自由。</p><p class="ql-block"> 十五世纪初,明朝在这里推行土司制度,设立了茶山、里麻两个长官司,任命景颇族山官为长官。茶山长官司先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后属永昌卫,继改属腾冲府管辖;里麻司直属于云南都司。清代,景颇族地区,属清朝所设置有关府州县管辖。十六世纪中叶,大量的景颇人迁移到德宏地区,在汉族、傣族先进生产技术和封建经济的影响下,景颇族开始有了犁耕农业,使用较先进的铁质农具。以后又学会了种水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p> <p class="ql-block">  3,由于内部封建社会的发展,奴隶反抗逃亡,受其汉族、傣族的影响,景颇族奴隶制迅速没落。</p><p class="ql-block"> 在封建因素的产生过程中,由于傣族土司的控制分化,虽然有些地区的山官以村社首领的身份篡夺了村社的最高权力。开始向封建领主制转化,随着社会经济的缓慢发展,固定耕地面积增加和汉族地主经济的影响。使各地景颇族社会,不同程度地保留了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因素,形成了社会经济多结构壮态,但基本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初期。景颇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同时,又保留着许多奴隶社会的残余。</p><p class="ql-block"> 景颇族社会存在一种“崩督″(景颇语)为首的政治制度,景颇语称:“贡萨″制度。“崩″意为山、“督″意为主人或官,景颇人居住在山区,当地汉族形象的把这种管辖山头“崩督″称为山官。景颇族将“崩督"为首构成的政治制度称为“山官制度″。在景颇社会里,这种′山官制度″存在了许久,根据不同的出身和血统,社会成员被分为官种、百姓和奴隶。</p> <p class="ql-block">  4,在近百年来,由于世袭的山官制度严重的不合理性使景颇族人民负担加重,同时导制社会矛盾激化,十九世纪未和二十世纪初,景颇族社会内部发生了反抗“山官制度″的贡龙起义。这个斗争在德宏西北部,盈江支丹山和铜壁关地区斗争最为激烈,持续了三十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起义胜利的村寨废除了“山官″贡萨制度的同时建立了景颇语称为“贡龙″的民主制度。在贡龙的民主制度下,山官的一切特权取消,原有的山官辖区已不负存在。过去的山官变为村寨中的普通一员,各寨由各自选举的头人为领导,村寨头人没有特权,不能向族人摊派负担,在调解纠纷和处理全寨公务事,由寨头召集村寨中的长老共同商议。</p><p class="ql-block"> 由于取消了山官制度,人们之间的等级关系得已消失。等级婚姻和表现等级差别的称呼和命名方法得以消除。村寨的土地分别为各家各户所私有,人们可以自由买卖土地,不受任何人干涉。</p><p class="ql-block"> 贡龙起义沉重的打击了山官制度,但是,山官制度的彻底消失,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p> <p class="ql-block">  5,景颇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其中有五个支系,在支系语言的归属方面,存在着差异。景颇支系使用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佤支系使用载佤语、勒期支系使用勒期语、浪峨支系使用浪峨语和波拉支系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日常生活中,各支系除坚持使用本支系语言外,相当一部分人还兼用其他支系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景颇族文字有景颇文和载佤文两种,两种文字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言工作者在原景颇文的基础上,对一些声韵母拼法进行了改革。载佤文字创制于1957年,是语言工作者为滿足载佤支系的需要,而创制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景颇族的五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洲的山区,少数聚居在恕江傈傈族自治洲,与缅甸克欽邦接埌,缅甸境内的大部份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傈族有着极深的渊源。</p><p class="ql-block">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景颇族总人口147828人。</p> <p class="ql-block">  6,超自然信仰:是景颇族的传统宗教,直至今天仍然有大多数的景颇人所信仰。景颇人超自然信仰的精髓,相信人类和万物都具有二重性质,即自然的精灵存在。景颇人认为:不仅人是有灵魂的生命实体,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风、雷、土地、巨石、山谷等自然物也都有灵魂。景颇人认为人类灵魂不灭,肉体消亡以后灵魂会去另外一个世界,变成具有作祟功能鬼灵,景颇语称为“纳特″。</p><p class="ql-block"> 景颇族的宗教祭祀活动繁多。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但总体来说,可以根据祭祀形式,分为集体祭祀和家庭祭祀两类;也可以根据祭祀的性质分为时间固定的仪式,特定场合的仪式和解决问题的仪式。集体进行的仪式主要是“能尚″祭祀,“能尚″的祭坛设在村外的树林中,供奉着“天地鬼神″及本村寨或本地做过特殊贡献的氏族、家庭、首领的灵魂。这些鬼灵保佑整个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初叶,基督教、天主教传入景颇族地区,基督教分属漫礼会、内地会和神召会等三个教派,主要从属缅甸教会管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景颇地区的基督教接受了云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國运动委员会领导。并挂靠上海基督教侵礼会至今。</p> <p class="ql-block">  7,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景颇族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进行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民主改革。废除了山官制度,景颇族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愿望,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贪穷落后的景颇山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景颇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的统一,进行过英勇的斗争,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开发祖国的大西南做出了重要贡献。1875年在有名的马嘉理亊件中,击毙英国间谍,阻击了英国军官柏朗率领的侵略军,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1898年,中英两国勘定陇川边境时,景颇族山官早乐东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据理抗击,粉碎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野心。1910年,英国侵略军二千多人侵入景颇族聚居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激起了景颇人民的強烈反抗,进而在云南全省掀起了反对英国的运动,组织了“中国保境会″,终于迫使英国政府承认片马、古浪、岗房是中国领土。</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景颇族人民极参加抗日游击队,用长刀、斧子、鸟枪与侵入滇西的侵略者博斗,为保卫祖国、保卫家乡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8,传统的景颇族家庭,是包括夫妻、子女和父母在内的核心家庭。在家庭内部,父亲是家长,子女皆从父姓,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男性继承。传统上由幼子继承,幼子同父母同住,并继承老家的房屋,其他儿子分家后,另立门户。妇女没有继承财产的权利,在婚姻关系中,女性对她们的子女没有姓名权,在入赘的婚姻中,其子女也从父姓。</p><p class="ql-block"> 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较高,家庭、家族及村寨对外事物均由男姓决定。家庭内部的事物丈夫、妻子都有决策的权利,但决策的范围有所区别。多数情况下,子女的教育和婚嫁由夫妻共同决定。农作物种植的品种、农药、化肥、农用机械、家用电器一应事物均由男子作主,到集市上出售猪、鸡、青菜等均由女人作主。</p> <p class="ql-block">  9,景颇族多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半山腰或山间小平地上,少数居住在坝区边缘地带。一般村寨的规模都在40--60户之间,上百户村寨屈指可数,村寨基本都是倚山而建,面向坝子和河谷。靠坝一端称为寨脚,靠山一端称为寨头,寨脚的标志是:进村的道路两旁用木桩简单搭建有寨门。寨头的标志是村寨通行山顶的小路旁的某一种自然物,如山石、大树或树桩。寨门前有一片严禁砍伐的树林,林中设有村寨集体祭祀的,“能尚″(景颇语,汉语的意思为官庙)除“能尚"所在的神林外,村寨周围被做为水源林的森林严禁砍伐,保护植被。</p><p class="ql-block"> 村寨内房屋建盖分散,户与户之间相隔几十米有的达上百米。一栋栋楼宅隐现在苍林翠竹丛中。房屋建盖在山坡平整出来的台地上,同姓氏的家宅相对集中,从一个老家分划出的小家,基本上都在老家的周围建房。</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民居均为竹木结构的草房,过去只有山官或头人才有砖瓦房。房屋均为长方形,分上下两层,下层距地面高度为1--2米,用于堆放薪柴和圈养牲畜。上层住人,用竹隔成若干间,每间设一个火塘,除炊事火塘外,火塘的四周就是家人休息的地方。房屋的框架除柱子外,基本都用竹子做成,用藤条梆札,房顶用茅草覆盖。墙面和地板均用竹子制成。这种竹楼每隔七、八年就须重盖,盖房时全寨人互相帮助,不几日就成。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的竹楼逐渐减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0,景颇族青年男女恋爱、社交自由。过去,村寨中设有专供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公房″,青年男女到公房约会称为“赶脱总″。新中国成立之前。绝大多数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实行买卖婚姻,盛行转房,即妻死续妻妹的习俗。采取讨媳妇,载佤语称“米确”、订媳妇载佤语称“米东″、偷媳妇载佤语称“米考"和抢媳妇载佤语称“米鲁″,用这四种方式来缔结姻缘。讨媳妇是景颇人普遍的婚姻缔结方式,男子的父母或男子本身看中了某一女子,想娶她为妻,便请人或自己设法在姑娘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得姑娘的一块手帕或一根头发,也可以是她身上的一件衣物或背包上的一根线头,或随带的槟榔、草烟等。把偷到的东西拿给祭师去打卦,打卦结果认为合适便请媒人“勒脚″,在女方的村寨再选一媒人,此媒称“长同″。在打卦确定的日子里由勒脚、帮手和其她女伴携带一些礼物,约“长同″做内应去姑娘家的村头,截获姑娘,把她带回男家。同时“长同"带着酒水及礼物去女家去说亲、通报、研讨聘礼、直到结婚。</p> <p class="ql-block">  11,婚礼在当天或第二天举行,第三天新郎带着聘礼携妻子回门。如果女方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必须在举行婚礼董萨祭鬼之前把女儿领回,如果在此之后,只有待他日通过“讲事″的方式方法来解决。</p><p class="ql-block"> 订媳妇,当男子看中某一位姑娘,但她却年少而不能结婚,就把她“订下”,待女子成年后再把她讨回。已经被人订下的女子,一般不会被别人家讨去。偷媳妇是一个男子看中一个女子后,经过董萨打卦,决定要讨这个姑娘,但姑娘和姑娘的父母知道后会反对,为躲避男方的強求,做为弱势的女方,只能叫姑娘躲藏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男方则要请“长同"、“勒脚″会同一些人帮忙把姑娘偷偷抢回,然后成婚,即:生米做成熟饭,之后在商量聘礼之事。抢媳妇是在几个男人之间,都想娶其为妻,在举棋不定之时,釆取的突然袭击,先下手为強的方式,不管女方是否同意的情况下抢回去成亲。</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政府颁布了婚姻法。在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仍有抢婚、偷婚的事情发生,经过教育与疏导,景颇族的婚姻习俗在改变。在婚姻自由政策的推动下,目前景颇族人以讨媳妇为主的婚姻方式盛行。</p><p class="ql-block"> 景颇族的婚后实行“不落夫家″或“望门居″的婚俗。新婚过后,新娘、新郎居住在岳父母家里,白天帮岳父家干活,晚上与新娘同居,直至新娘怀孕,才携妻回家。婚后的姑爷除了在重要的仪式去岳父家拜望、送礼以外,还必须到丈人家做过三次的“杀牛献祭”。</p> <p class="ql-block">  12,1950年,景颇族地区解放,1951年成立了民主联合政府。1953年7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 1956年5月,根据1954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自治地方分为区州县三级的规定,德宏傣族景颇族自区,改名为傣族景颇族自治州。</p><p class="ql-block">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省州县乡各级代表大会中,均有景颇族人民的代表,保证了景颇族人民掺与国家的政治生活。</p> <p class="ql-block">  13,景颇族是一个以农业为生计的民族,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旱谷、玉米、小麦、粟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菜、八角、草果、香茅等。景颇族对土地的经营分水田和早田两种耕种类形。水田多为山脚坝子边缘或山间小平地的梯田,在定居德宏地区之前,景颇人不会耕种水田,定居德宏后,受傣、汉民族的影响,学会了种植水田,并学会了用牛犁地、耙地。靠山泉水自流灌溉的方式,一年种植一季,一般不施肥。今天,水田以成为景颇族人的重要生计来源。他们日常生活的主粮就是稻米,绝大部分的生活来源于自家稻田的生产。冬春季节还种植小麦、西瓜、玉米、油菜,耕作技术上得到最大的改进、则是种植些杂交的品种和大量的使用化肥。</p><p class="ql-block"> 在农业生产中,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是景颇族人传统的劳动方式、农忙季节大家不计报酬、不计时间的互相协作来耕种土地,载佤语称“吾戈龙″就是团结互助之意。在生产劳动中产生了男女分工,男子主要从事耕田、耙地、砍柴、狩猎等活动,女子在家饲养、收获、采集、做饭照顾老人和孩子等锁碎的劳动。</p> <p class="ql-block">  14,景颇主食以大米为主,竹筒饭、鸡肉稀飯是景颇人的特色主食。菜肴以辣著称,品种除园地中的瓜果蔬菜以外,应是从山里采集的山珍野菜成为餐桌上的家常菜。</p><p class="ql-block"> 景颇族的烹饪方式以舂、烤、烧、蒸、煮、拌、揉等几种类形,其中舂菜是景颇族最具特色的一种,味道鲜美独特,景颇常说“舂筒不响、吃饭不香″!</p> <p class="ql-block">  15,景颇族服饰独特。男子服饰以黑白为主,老年男子各支系间相同,均着黑色对襟短衣和黑色宽筒长裤,戴黑色包头。中青年男子服饰:景颇与其它支系间存有细微差别。上身內穿白色立领内衣、外套黑色圆领外衣、下着黑色长裤、头戴红蓝颜色相间、方格棉纱布圆筒头巾。在其他几个支系中,男子均穿白色衬衣,黑色长裤,戴饰有各种缨穗的白色包头;无论那个支系的男子均随身背挎筒帕(即背包)和长刀。</p><p class="ql-block"> 妇女的服饰分便装和盛装。若着便装,上身为黑色或各色对襟,右襟紧身短衣,下身为净色或织有景颇特色图案的棉布长筒裙。盛装上着黑色短襟高领窄袖衫,胸肩和背部饰有银泡、银牌和银穗,下用各色毛线织出美丽图案的毛质筒裙。腰间系红色腰带,头饰羊毛织成的红底提花包头,小腿包裹用筒裙质地色泽相同的裹腿。佩戴数串红色项珠及耳饰、手鐲。</p><p class="ql-block"> 在节日庆典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新式景颇族妇女的盛装。其中,最具特色的应是浪峨和勒期妇女的盛装。浪峨支系妇女盛装,上为饰银泡无领无罢黑色紧袖短衣,衣柚臂部、袖口和衣角贴有七、八厘米宽的红黄相间的花边。下为黑底暗蓝条状或块状细花纹图案的筒裙,系蓝色长腰带,头戴黑色饰有各色毛钱绒球高包头。</p> <p class="ql-block">  16,景颇民族传统的节日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其中最盛大,最隆重的当数“目脑纵歌″节。目脑纵歌是祭祀天神“木代"的传统节日,“木代"是景颇族超自然信仰中最大的天神。代表着财富和幸福,能给人与以保佑。过去掌握在山官手里,山官以此提高威望和敛财,目脑节每十年举行一次。</p><p class="ql-block"> 过去、“目脑节"只有山官家才有祭祀的权力,祭祀“木代″是山官展示权力,威望和权势的象征。举行次数越多,山官的威望越高,每次都会向他管辖的村寨贪派许多的猪、牛、羊等祭品。每举行一次耗费巨大。因此,“目脑节″并不普遍。1983年4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政府确定:“目脑纵歌节"为景颇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时间确定在每年农历正月。一般由洲、县、乡人民政府来组织,届时成千上万的景颇族男女,身着盛装,从崇山峻岭,苍苍莽林中欢欢喜喜地汇集到,举行“目脑纵歌″盛会的广场。景颇族把它奉为神圣而庄严的节日,把参加“目脑纵歌"节视为莫大的幸福和乐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