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伤寒论》掘藏-序</p><p><br></p><p><br></p><p><br></p><p>《伤寒杂病论》分两部,一部是《伤寒论》,一部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已经讲完了,先讲《金匮要略》是因为它的内容比较散,整个体系不是很明确,联系不是很大。《伤寒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完整的体系又因为版本的不同,在编排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的关键是从《伤寒论》的产生到《伤寒论》的再出现,中间有几百年的时间,大家都没见这本书,后来出现了,但内容编排都不太一样。它的整个体系的完整性实际上就被破坏了,好比圆明园的文物,被外国人抢走前都很好,现在是买回来这个,过两天又买回来那个,不知道原来是一个怎样的整体情况。所以我想把《伤寒论》放在最后讲授,复原它本来的体系。其实在学术界中有关《伤寒论》的问题很多,我从上大学时就开始研究《伤寒杂病论》中的每一味药物及其用法,一直到现在,一直在研究,一直在使用。</p><p><br></p><p><br></p><p><br></p><p>《伤寒论》中有很多问题,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搞明白,比如说三阴三阳。为啥用三阴三阳来讲?三阴三阳的真实含义是啥?始终都是一个无解的东西。记得我们在铿锵中医行有过一次光三阴三阳就讲了二十多种,这是对三阴三阳的一个揣测,或者是研究。我们的教材都是按六经来讲,可是三阴三阳从来没讲过经,所以说这里边都有很多的问题,如果一旦把这些搞清楚,很多东西都迎刃而解了。所以说《伤寒论》这部分我准备分上下两篇来讲,第一篇就是上篇,我们讲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把它们向大家交代清楚,下篇我们是讲每一个病它的条文,是一条一条来讲,但是这一部分条文我会根据我们研究的成果,重新进行编排,像厥阴病篇、少阳病篇没几个条文,这个肯定是被挪到其他地方去了,但到底哪个是被挪走的,凭啥从这个里边再拿回来,这些我们都要有依据。根据我的研究,到时候会把这些东西重新编排,非常便于现在的学习,一看这个,就知道在临床上怎么用。如果按照原来的内容讲,讲完了也就讲完了,真正到临床时还得去想,这是里边的啥东西,等我们讲完了直接你就可以和现代临床连起来。上篇大概目前是分七讲。</p><p><br></p><p><br></p><p><br></p><p>【扩展阅读】</p><p><br></p><p>《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p><p><br></p><p><br></p><p><br></p><p>张仲景 (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古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东汉南郡涅阳县人(今邓州穰东镇张寨村)人,公元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当时,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不久,原书亡失。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p><p><br></p><p><br></p><p><br></p><p>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p><p><br></p><p><br></p><p><br></p><p>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p><p><br></p><p>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p><p><br></p><p><br></p><p><br></p><p>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p><p><br></p><p><br></p><p><br></p><p>《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四部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另有一种说法,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p> <p>外感疾病:</p><p>外感病证的病因为六淫病邪,或时行疫毒,从发病来看,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邪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于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抗争的结局,邪胜正并引起机体脏腑功能失常则发病,一般外感病邪侵入,大多由表入里,有相应的转化或传变过程,但也有旋即转成里证者。因外感病邪的性质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引起功能失调的脏腑和证候特征就有差异,于是发生不同的外感病证。</p><p><br></p><p>疠气:</p><p>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在中医文献中,疠气又称为“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等。明·吴又可《温疫论·原序》说:“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疠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p><p>疠气可以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p><p>疠气侵人,导致多种疫疠病,又称疫病,瘟病,或瘟疫病。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都属感染疠气引起的疫病,实际上包括了现代临床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p><p><br></p><p>六淫:</p><p>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p><p><br></p><p>六淫与六气: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气的运动变化称之为六化,决定了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即春风、夏暑(火)、秋燥、冬寒、长夏湿。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对六气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使人体发病。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急骤冷、暴热等),机体不能适应,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当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风、寒、暑、湿、燥、火乘虚而入,导致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六邪”。因此,是六气还是六淫,主要与机体是否发病有关。</p> <p>人类最适宜的环境温度:</p><p><br></p><p>25-26℃的环境最适宜人类生活。在这个温度下,人体没有冷热感,身体内的毛细血管舒张平衡,感觉非常舒适。夏季,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比25℃稍高,是26~28℃。当气温开始上升,直到超过32℃后,人体开始发热、情绪产生波动。这个时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调节体温。除了温度,湿度也很重要,当湿度大于95%,人体会感觉非常闷热,排汗受阻,散热不佳,皮肤感觉潮湿黏糊,同时呼吸困难,导致人不得不张嘴喘气。同时心情也开始变得烦闷。当然,湿度太低也不好,过于干燥的环境容易引起皮肤脱皮。研究发现最适宜人类生活的湿度是45%~65%。 </p><p><br></p><p><br></p><p><br></p><p>体温调定点:</p><p><br></p><p>体温调定点机制是人体的一个调节机制。人体最重要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恒温动物下丘脑中存在调定点机制,即体温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机制。</p><p><br></p><p>恒温动物有确定的调体温定点的数值(如37摄氏度),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则通过反馈系统将信息送回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来自外周和体核的温度感受器的信息,将这些信息与调定点比较,相应地调节散热机制或产热机制,维持体温的恒定。</p><p><br></p><p>体温调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体温的变化恰恰是根据体温调定点而改变的。发热时,首先是中枢感受器感受到刺激,从而导致体温调定点上升,然后机体的代谢增加以达到体温调定点。例如,一个人感染高烧39℃,他的体温调定点先达到39度,随之机体也达到39度,因为机体这个精密的仪器认为,这个39度时候的代谢刚好能达到清除感染或者坏死物的最佳状态。如果发热消退,体温调定点也回到37.3摄氏度。</p><p><br></p><p><br></p><p><br></p><p>食物的四性:</p><p><br></p><p>中医食疗重视食物的不同性味和作用,就是用食物性味的偏胜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食物的性是指“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食性。凉性和寒性,温性和热性,在作用上有一定同性。只是在作用大小方面稍有差别。此外,有些食物其食性平和,称为平性。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食物,属寒凉性;能减轻和消除寒证的食物属温热性。一般认为,寒凉性食物大都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常用于热性病证。温热性食物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于寒性病证。平性食物则有健脾、开胃、补益身体的作用。</p><p><br></p><p><br></p><p><br></p><p>白虎汤:</p><p><br></p><p>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p><p><br></p><p><br></p><p><br></p><p>耐寒锻炼:</p><p><br></p><p>普通人如何进行耐寒锻炼:</p><p><br></p><p>1、从少穿一件衣服开始;2、每天进行户外活动;3、初秋开始,冷水洗脸。</p><p><br></p><p>注意事项:1、不要在剧烈运动后,给孩子脱衣服。2、基本的防冻用具不能少。3、切忌”一步登天“。</p><p><br></p><p>编辑整理:贾岱琳</p> <p>恶寒</p><p><br></p><p>《伤寒论·太阳病篇》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表明恶寒为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外感病初起,外邪侵袭,正邪交争,郁遏阳分,使卫阳之气不能外达,肌表失于温煦而恶寒;此时虽加衣近火,仍不能使外邪祛除,邪气郁遏不解,故不能使肌体之阳气宣达于表,因而得温怕冷感却无明显缓解。</p><p><br></p><p><br></p><p><br></p><p>恶寒与恶风、寒战、畏寒的鉴别</p><p><br></p><p>其中恶风、寒战属外感病常见症状,恶风指患者遇风怕冷,避风可缓,较之恶寒为轻,为外感证中恶寒之轻症;寒战是指患者恶寒时伴有战栗,是外感证中恶寒之重症;三者区别是轻重不同。</p><p>而畏寒是指患者身寒怕冷,加衣复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的症状,多见于阳虚之证。其与恶寒的区别是发病机理不同,恶寒一般指新病、病程短,多为实证、表证,而畏寒一般指久病、病程长、多为阳虚证、里证,常以加温近火后怕冷能否缓解进行鉴别。</p><p><br></p><p><br></p><p>发热</p><p><br></p><p>发热指体温升高(例如口温>37.8°C或肛温>38.2°C),或者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日波动。发热主要发生于机体的温度调节器(位于下丘脑)在较高的温度复位(重置)时,主要是对感染的反应。不是由体温调定点重置引起的体温升高通常称为过高热。</p><p><br></p><p>症状主要取决于引起发热的原因,而发热本身也可以导致寒战、盗汗、不适、潮红。</p><p><br></p><p><br></p><p><br></p><p>体温</p><p><br></p><p>在24小时内,清晨体温最低,傍晚体温最高。最大体温波动大约0.6°C。</p><p><br></p><p>体温是由肝脏和肌肉等组织的产热和体表的散热之间的平衡决定的。健康人下丘脑体温中枢保持内脏体温在37°C到38°C之间。发热提高下丘脑调定点,触发血管运动中枢引起血管收缩,以减少体表血量并降低热量丢失,有时因此诱发寒战、增加产热,直到下丘脑周围血液温度达到新的调定点。下调体温调定点(例如,使用退热药物)后人体可通过发汗和血管扩张增加散热。特定患者(如酗酒者、老人、幼儿)发热能力可能减退。</p><p><br></p><p><br></p><p><br></p><p>致热源</p><p><br></p><p>致热原是导致发热的物质。外热原通常是微生物及其产物。研究最充分的是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通常称为内毒素)和可导致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发热是外源性热原引起内源性热原(比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其它细胞因子)释放,进而触发细胞因子受体导致的;或者由外源性热原直接触发Toll样受体导致。前列腺素E2的合成在此扮演了关键角色。</p><p><br></p><p><br></p><p>发热的后果</p><p>尽管很多患者担心发热本身引起损害,健康成人能耐受多数急性疾病引起的轻度的核心体温升高(如,38~40°)。</p><p><br></p><p>然而,非常高的体温(一般来说, >41°)可能导致死亡。但是极高热(通常体温>41°C)可造成损害。这种发热通常由于环境温度过高引起,有时是由暴露于违禁药物(如可卡因,苯环利定)、麻醉药或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其结果是,造成细胞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多数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激活凝血级联反应,从而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p><p><br></p><p>体温以37°C为基准,每上升1°C氧耗增加10%~12%,这对于业已存在心功能不全或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言相当危险。发热也可恶化痴呆患者的精神状况。</p><p><br></p><p><br></p><p><br></p><p>编辑整理:贾岱琳</p><p><br></p><p><br></p> <p>六气</p><p>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气的变化称之为六化。这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由于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相适应。所以,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于使人发病。</p><p><br></p><p>痞</p><p>中医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有的仅有胀满的感觉,称“痞块”、“痞积”。</p><p>按照陰陽不同的屬性本應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清者恒清,濁者恒濁。但是這樣的話,陰陽只有分離沒有交流,處於陰陽隔絕的狀態,是不會有生命產生的。道家稱之為天地不交,用卦象來描述就是這樣,陽在上,陰在下,也就是乾上坤下,卦名曰“否”。如果上下隔絕不通,就會出現陰精不化,陽氣不升,或陽氣上亢,陰寒下凝的否的狀態,中醫用“痞”形容這種病理狀態。導致上下隔絕不同的原因有很多,有無形的寒氣。有火熱結作痞。還有水痞。最多見的是痰痞。有的堵在咽喉,吞不下,吐不出,叫做梅核氣。有的堵在胸口,出現憋悶、短氣。有的堵在心下,抑鬱躁狂交替出現,吃不下飯或者吃完就堵。這種情況非用半夏不可開通。比較嚴重的就是痰血粘裹,或者是純粹是瘀血的血痞,被稱為痞塊。臨床上病人不懂痞是什麼,主訴的症狀一般不是疼痛,而是憋脹、堵悶。北京土話叫“硌硬”,意思就是有個東西硬硬的的硌在那裡,不痛不癢。還有句話叫做“添堵”,說的也是痞,是由心情不舒暢導致的痞。</p><p>(本段节选摘录自徐文兵老师《字里藏医》)</p><p><br></p><p>黄疸</p><p>黄疸(jaundice)是指由于高胆红素血症所引起的皮肤和黏膜的黄色改变。当胆红素水平大约是2~3mg/dl(34~51μmol/L)时,可以看到黄疸。</p><p><br></p><p>头颈部的检查包括巩膜和舌的视诊以观察是否有黄疸以及眼的视诊观察是否有Kayser-Fleischer环。轻度黄疸最容易在自然光线下检查巩膜时发现;它通常在血胆红素达到2~2.5mg/dL(34~43μmol/L)时即可被发现。注意呼吸气味的情况(如肝臭)。</p><p><br></p><p>皮肤检查注意是否有黄疸、肝掌、针眼、蜘蛛痣、抓痕、黄色瘤(提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腋窝和耻骨上毛发的稀少、色素沉着、瘀斑、瘀点和紫癜。</p><p><br></p><p><br></p><p>脉</p><p>脉学是利用切脉诊治疾病,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项独特方法。我国人民很早便发现了人体血液循环的道理,并且发现通过切脉可以观察内脏器官的病变,有关情况在《周礼》、《内经》等古籍中得到记载。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著名医学家扁鹊总结前人经验,创立了脉学。</p><p>在中医脉学的演变过程中,除遍诊法演变为独取寸口法外,同时在寸口脉的种类详略上也前后有着差别。《内经·素问》对脉的记载共二十余种:即大、小、滑、涩、浮、沉、迟、数、紧、急、缓、弦、长、弱、细、虚、实、代、短等(其实还有描绘脉状而无正式名称者未计在内)。公元二世纪仓公傅和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的脉名和数目与《素问》相近。至晋代王叔和著《脉经》时,脉的名称与数目较多,共计二十四脉,即浮、沉、迟、数、微、细、散、紧、弱、滑、代、动、缓、涩、结、促、软、洪、伏、虚、实、芤、革、弦等,而为后世各家所祖述,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仍叔和之旧,但改革脉为牢脉,脉诀则去数、散二脉,另加长、短二脉,总数仍为二十四种。至通常所谓二十八脉,出明李士材《诊家正眼》,本节所举即取材于此。足见历代医家根据临床体会,不断增加,由简而繁,可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今日看来,脉的名称未免有些重复,例如疾脉不过是比较更快,似可不必另立名称。不过在古代无精密时计的状况下,不能完全以计数方法来显示它的区别程度,只好另立名称以事补救。</p><p><br></p><p><br></p><p>【本讲相关原文】</p><p>【原文】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p><p><br></p><p>【原文】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p><p><br></p><p>【原文】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p><p><br></p><p>【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p><p><br></p><p>【原文】阳明病,讝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p><p><br></p><p>【原文】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p><p><br></p><p>【原文】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p><p><br></p><p>【原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p><p><br></p><p>【原文】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p><p><br></p><p>【原文】阳明病,讝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p><p><br></p><p>【原文】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p><p><br></p><p>编辑整理:贾岱琳</p><p><br></p> <p><b>三阴三阳</b></p><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b></p><p><br></p><p><b>呼吸系统</b></p><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呼吸系统始于鼻与口腔,经气道延伸至肺。空气需经过鼻腔、口腔、咽部、声带和喉方能进入呼吸系统。在吞咽时,会厌会自动关闭,以防止食物或饮料误吸入气道。</b></p><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最大的气道称为气管,气管进一步分成分别进入左右肺的左右支气管。每侧肺进一步分成不同的区域即肺叶,右肺3个肺叶左肺2个肺叶。由于左肺与心脏共处于左侧胸腔中,故其体积较右肺小。</b></p><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支气管反复分支形成小的气道(细支气管),最狭小的气道是细支气管。气道整体像一棵倒置的树,这就是人们常称这一部分为支气管树的原因。大气道以半柔软的纤维结缔组织即气管软骨作为支撑,小气道则以周围包绕附着的肺组织为支撑。小气道由周围接附在小气道上的肺组织支撑。小气道壁有一层薄且光滑的环形肌肉。气道肌肉可扩张或收缩,从而改变管腔大小。</b></p><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每个细支气管的末端都有上千个小气囊(肺泡),数百万个肺泡面积相加超过了 100 平方米。肺泡壁内是由毛细血管形成的毛细血管网。空气和毛细血管间极薄的屏障使得氧气能够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能够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b></p><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胸膜是覆盖于肺表面和胸腔内面光滑的浆膜。它使得肺在呼吸和运动时能够平滑地移动。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有少量的起润滑作用的液体。当肺的大小和形状发生变化时,两层胸膜之间可平滑移动。</b></p><p><br></p><p><b>消化系统</b></p><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消化系统从口腔延续到肛门,负责摄入食物、将食物分解成为营养素(这一过程称为消化),吸收营养素进入血液,以及将食物的未消化部分排出体外。</b></p><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消化道包括:</b></p><ul><li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口</b></li><li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咽喉与食管</b></li><li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胃</b></li><li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小肠</b></li><li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大肠</b></li><li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直肠和肛门</b></li></ul><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消化系统还包括位于消化道外的器官:</b></p><ul><li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胰腺</b></li><li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肝脏</b></li><li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胆囊</b></li></ul><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消化系统有时被称为胃肠道系统,但无论哪个称谓都无法完全涵盖这个系统的功能和组成。消化系统器官也会产生一些和消化无关的凝血因子和激素,帮助转移血液中的有毒物质和化学类(代谢)药物。</b></p><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腹腔是消化器官所在部位。腹腔前有腹壁(由皮肤、脂肪、肌肉和结缔组织组成),后有脊柱,上有膈肌,下有盆腔脏器。腹腔内层是腹膜,覆盖于腹腔脏器表面。</b></p><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专家们已发现消化系统和大脑神经有密切联系。例如,精神因素强烈地影响着肠道的收缩、消化酶的分泌以及消化系统的其他功能。精神压力增加甚至会使人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反之,消化系统也影响大脑功能。例如,长期或反复的疾病(比如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其他疼痛性疾病)均会影响情绪、行为和日常活动。这种双向联系称为脑-肠轴。</b></p><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年龄增长可能也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b></p><p><br></p><p><b>泌尿系统</b></p><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泌尿系统由肾脏、</b><b style="font-size: 15px;"> </b><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3, 53, 53);">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排泄。排泄是指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为机体所利用或者有害的物质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b></p><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被排出的物质一部分是营养物质的代谢产物;另一部分是衰老的细胞破坏时所形成的废物。此外,排泄物中还包括一些随食物摄入的多余物质,如多余的水和无机盐,蛋白质等。</b></p><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 font-size: 15px;">是人体代谢产物的重要排泄途径,还能调节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并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泌尿系统由1对肾、2条</b><b style="font-size: 15px;"> </b><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3, 53, 53);">输尿管、1个</b><b style="font-size: 15px;"> </b><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3, 53, 53);">膀胱和1条尿道组成。由肾产生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贮存,当尿液达到一定数量后,经尿道排出体外。所以也可以说泌尿系统是造尿、输尿、贮尿、排尿器官的总称。输尿管是一对细长的管道,全长约20~30cm,上连</b><b style="font-size: 15px;"> </b><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3, 53, 53);">肾盂,下入膀胱,中间有3个狭窄处,是结石滞留部位。膀胱是贮尿器官,大小、形状随着尿液多少而变化,膀胱三角在两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三者连线之间,空虚时也显平滑,这里是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膀胱的排尿反射受大脑皮层和脊髓排尿中枢的控制,阴部神经又传于躯体神经,所以排尿可以受意识控制,这些结构受损伤,可以引起尿失禁。如果尿液不能从膀胱排出而贮存在膀胱内,叫尿潴留。婴儿由于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全而出现遗尿是正常的,一般在2~3岁这种现象可逐渐消失,而有正常排尿功能的儿童在睡眠时不能自己控制的排尿叫遗尿症。</b></p><p><br></p><p><b>【本讲相关原文】</b></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文】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48)</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134)</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文】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文】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文】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编辑整理:贾岱琳</b></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一分为三</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中国古代,一分为三的说法虽然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一分为三的观念却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典籍之中。《老子·四十二章》就明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也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在古代,“三”的繁体字“叄”又通于“参”,“参”就是“参与”,即第三者参与到矛盾双方之中来,对矛盾双方进行调和、沟通和转化工作。事实上,《易经》中的“阴阳相交”思想,儒家的“中庸”、道家的“守中”、佛家的“中道”以及名家提出的“鸡三足”、“黄马骊牛三”,都是一分为三观念的具体体现。</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消谷善饥</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消谷善饥是指病人食欲过于亢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亦称多食易饥。 症名。由中焦热盛所致食入易消,常觉饥饿之症。《灵枢·经脉》:“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为中消主症。本症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患。 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因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 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泄者,属胃强脾弱。胃强则胃腐熟功能亢盛,故消谷善饥;脾弱则脾运化无力,故大便溏泄。</span></p><p><br></p><p><b>【本讲相关原文】</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原文】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257)</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原文】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2)</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原文】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原文】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讝语。(218)</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原文】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93)</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原文】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153)</p><p><b style="color: rgb(53, 53, 53);">编辑整理:贾岱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