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看秦剧

关中一农

<p class="ql-block">  呀!最近电视剧《大秦赋》和《装台》,让神州大地很多人把目光唰地甩向了陕西,甩向了西安。很久不看电视剧的老农,最近每夜看着这部追那部,本来就不多的瞌睡,让剧里的故事煽的没了踪影!</p><p class="ql-block"> 老同学说,“看了《大秦赋》,觉得陕西这地方和陕西人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和传承做出的贡献真大呀!”。京城一位仁兄发信息问我:“看《装台》了吗?接地气,有地方特色!”。看网上评论更是热闹,恭维的有,贬损的有,还有无端骂大街的!没有见陕西人以此大吹大擂嘛,却有人引经据典,论证如今陕西人不是陕西人,这如同曾经有机关让证明“你妈”是“你妈”一样滑稽。唉!在人人都持话筒的当下,再严肃的话题也严肃不起来,再快乐的事情也会溅上狗血,再不齿的事也有人叫好,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俗话:站着说话不腰疼,看热闹不嫌事儿大。还好!总体是“围观”,正面评价是主流,并没有形成“围殴”。</p><p class="ql-block"> 老农以为祖宗的荣耀属于祖宗,那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不可以为陕西人所独享,更何况当时的秦和今天的陕西概念上是有区别的。清代学人金缨《格言联璧》云:“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用现代观念评论古人行为,显然有苛刻偏颇之嫌。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两部剧揭示的人性中的东西,也不是陕西人所独有的,其外在的表现倒是颇具陕西特色,如表达方式和行事风格。《大秦赋》中秦人勇武刚烈却少了吕不韦、李斯那样的心机;《装台》中顺子等一干人并不完美,却不缺乏真诚、善良和爱,把生冷蹭倔当矫情,交深语短,情愈深而言愈冷。艺术家总是针大的窟窿当窑钻,把秦人的“冷娃”性格演绎到极致。</p><p class="ql-block"> 大秦过去的太久,再作“赋”亦是故事,现实正如《装台》,酸甜苦辣倶在。西安城中除了靓丽的曲江,发达的高新,宜人的浐灞,新兴的西咸,还有很多很多顺子们蜗居的城中村。无数的刁顺子白天游走在靓丽的街区里讨生活,晚上卷缩在阴暗窄逼的租屋里想着来日的生计,以他们的辛勤和囧迫支撑着这个城市的靓丽和一部分人的光鲜。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用勤劳和善良使自己神话般富裕起来?</p><p class="ql-block"> 看《大秦赋》,荡气回肠,看《装台》,令人心酸。 这古老的地方,引领风骚千百年,如今赳赳老秦真的老了,似乎背负沉重的包袱,咋也跑不到人前头。眼见着过去和自己日子差不多、一起坐在街边小摊上吃糊辣汤的兄弟,如今住进了高端小区,吃起了山珍海味,自己依然蜗居着,碗里依然是糊辣汤,无非加了一碟小菜。《装台》主题曲有歌词道:“生活虐我千遍万遍,我待生活当初恋”,若是对生活坎坷的态度,这堪称为一种境界,若满足于端起一碗油泼面,或鼓劲咬一口肉夹馍,就“憨憨的——眯起我的眼”,或将永远成为“疤爷”!要“高高的昂起我的头”不容易啊!</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