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和一座楼

苍山一飞鹰

图文原创:苍山一飞鹰 说走就走的旅行,因受俗事累绊常常可望不可及,但如果路途近时间短还是很容易的。宣城就属于这样的地方,驱车一个半小时就可抵达,周末两天足矣。毫无疑问,去宣城最想看的就是一山(敬亭山)一楼(谢朓楼)了。<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敬亭山</b></h1> 到了宣城,直奔敬亭山。<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font></b></div></div><div><br> 如果说一座山因为一首诗而扬名,那一定是敬亭山了。敬亭山属黄山支脉,最高峰324米,在皖南丘陵地区的众多山峰中再普通不过,如果没有李白,或者没有这首诗,也就没有敬亭山了。<br> 到宣城游玩,多数人都是冲着敬亭山来的,我也不例外。皖南山水清新秀美,单就这一份景致就值得流连。当然我心中还有些疑问,想在此寻找答案。比如李白晚年曾七次到宣城,《独坐敬亭山》就是第一次来写的,是什么让诗人对宣州如此情有独钟?有人说因为谢朓,他是李白的偶像,“一生低首谢宣城”,为什么豪放孤傲的李白会如此仰慕一位前朝诗人?即便如此,李白多次到宣州,仅仅因为谢朓吗?谢朓又是怎样一位诗人,能让李白如此倾心?<br></div> 敬亭山南门(宣城博物馆图片) 敬亭山坐落于宣城北,东西绵延十余里,山势高耸,云漫雾绕,俯瞰四方,颇有雄浑之气。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现虽是入冬时节,竹木不凋,满山黛绿中尚余一抹秋色,灿然点缀其间,夺人眼目,绚烂多彩,竟让人感觉不到冬天的枯萎和单调了。 敬亭山 登山道少有石阶,多为缓坡盘旋而上,山道两边大大小小的石刻,令人目不暇接,所刻多诗词,让人感受到江南诗山浓浓的诗韵。我一边观景一边想,当年李白登敬亭山,应该是荒草野石杂木横道,何等辛苦,虽不似现在这般便捷,但却多了一份天然趣味,又是何等畅快!<br> 道旁碑石 半山腰一片竹林间,立有玉真公主雕像,出我意料。玉真公主乃武则天孙女唐玄宗李隆基的胞妹,曾与贺知章一起举荐李白任翰林,但为何这里会有其雕像?连忙细读碑文,其中一段如下:<br>  <b><font color="#167efb">李白傲视权贵遭谗言而赐金还乡,玉真公主郁郁寡欢,愤然上书去公主号,据传安史之乱后她追寻李白隐居敬亭山,直至香消玉殒魂寄斯山,百姓称其安息之地为皇姑坟,世代祭拜。《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就蕴含着李白对玉真公主的深切怀念之情。</font></b><br> 读罢不禁莞尔,雕塑附近还有相思泉,似乎印证着碑文所言。李白确在公主府住过,得到玉真公主的欣赏和推荐,但去公主名号因修道而起,应与李白无关。玉真公主死后葬于江西上饶市万年县宁安里凤栖原而非敬亭山,李白的诗写于安史之乱的前一年,玉真公主尚未来敬亭山,李白怎么会跑到敬亭山用这样一首诗来怀念玉真公主呢?如果玉真公主真是终老于此,为何不见李白有诗记载?李白确为玉真公主写过一首《玉真仙人词》,那还是开元十七年李白第一次与公主见面时。<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font></b></div></b><br> 李白不改本色,和公主第一次见面就把诗写得如此豪放不羁。人生机缘让人们把这样一个浪漫的故事放在飘逸狂放的李白身上,似乎合情合理。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传说,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更愿意相信玉真公主是李白的红颜知己,李白多次来宣州或许与玉真公主也有关系。<br> 山道一景 登至峰顶便是太白独坐楼,想来此处就是当年李白坐看敬亭山的地方,具体坐在何处未知,也许是一株古木之下,也许是一方巨石之上。山风吹起,冠带飘飘,诗人极目远眺,山峰绵延,江水如带,金黄的稻田条块相连铺陈开来,宛如画卷。一群山鸟鸣叫着飞上蓝天,顷刻消失于天际,一朵白云却在头顶悠悠飘过。适逢秋高气爽,鸟走云去,山却依然相伴,风含情水含笑,诗人烦乱的心情渐渐平静,难遣的孤寂烟消云散,一扫郁闷而迷醉于眼前的山水风光,陶醉在秋日的温暖宁静之中,诗句便如流水汩汩而出。<br> 碑石 当然,和诗句一起扬名的还有敬亭山。敬亭山给每一个亲近他的人相同的待遇,只为等待一个人,这个人终于在公元753年的秋天到来。我在太白独坐楼徘徊良久,试图感受那缕已飘过千年的古韵诗香,直至夕阳西下。<div><br>  山是一首诗,诗是一座山。<br></div> 夕阳下的太白独坐楼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谢朓楼</b></h1> 到宣城,还有一个绕不开、非看不可的地方,便是谢朓楼。<br>  谢朓楼最先叫高斋,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州太守时所建,用于居住和办公。唐初改建为楼,取名北楼,后朝多次重建,亦有叠嶂楼之称。1937年11月被日军炸毁,1997年在原址上又重建,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谢朓楼。<br>  谢朓楼位于宣城府山广场北侧,依山傍水,东侧有宛溪潺潺流过,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诗有“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句,可见其风景秀美。清朝时府署所在地便是现在的府山广场,可见这里也是风水宝地。范晔、沈括、文天祥等都曾做过宣州太守,历代名家留下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但影响最大的仍是李白和谢朓。 谢朓楼 李白在很多诗里提到谢朓,且毫不掩饰对谢的尊崇和仰慕,原因何在?我在游览谢朓楼时,这个疑问始终萦绕脑海。了解了谢朓便有了大概,归纳起来我认为可能有以下两方面:<br> 其一,是对谢朓诗歌才华的高度认可,甚至崇拜。<br>  谢朓是南齐诗人,尤擅山水诗,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与沈约等人一起开创了“永明体”,即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其特点是讲求声律、以五言四句和五言八句为主、通俗易懂且追求诗的意境,开盛唐律绝之先河,为唐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br>  谢朓是永明体诗歌的代表,成就最高。其诗音调和谐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摆脱了两晋玄言诗的空洞乏味、宫体诗的靡软轻艳,也不似谢灵运元嘉体诗的晦涩滞重。如《游东田》:<div><br><b><font color="#167efb">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font></b></div><div> <br>不妨再欣赏两首谢朓的代表作,这两首诗均在宣州任上所做。</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晚登三山还望京邑》</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font></b></div><div><font color="#167efb"><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2, 126, 251);"><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39, 45, 52);"><font color="#167efb">《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font></b></div></b></span></font><b><font color="#167efb">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font></b></div><div><font color="#167efb"><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2, 126, 251);"><b><br></b></span></font> 谢诗写景抒情有机融合,字句凝炼,清新流丽,声色如画,尽在诗中,把诗歌文学推到了一个新境界。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书叔云》中直言“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把谢朓与中国文脉级人物曹操父子相提并论,可见评价之高。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感叹“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追慕之情跃然而出。<br> 谢朓去世200年后,李白出生,迎来唐诗的鼎盛辉煌,这是一个后人对开山鼻祖的尊崇和敬慕。</div> 宛溪 <p>  其二,是对理想生活的认同及其与现实之间的纠结与痛苦所带来的强烈共鸣。</p><p> 谢朓和李白人生际遇不同,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相似的。</p><p> 谢朓出身豪门世族,高祖是谢安的的哥哥,叔高祖是谢尚,父亲官至散骑侍郎,母亲是南朝刘宋的长城公主,所以他二十岁就开始做官。但他并不想做官,而是向往“凌风翰,恣山泉”的隐士生活。李白想做官却未能做官,任职翰林却“天子呼来不上朝”,本质上他是喜欢闲散自由无拘无束的,所以并不适合做官,最终赐金还乡也在情理之中。文化与政治不同,历史上虽然政治经常与文化联姻,却往往产生悲剧。我们庆幸李白没有做官,否则中国历史不会多一个政治伟人,却可能少一个文化巨匠。所以从精神上李白和谢朓是相通的。</p><p> 但现实总是很残酷,常常把理想折磨得体无完肤。</p><p> 谢朓一生都在纠结与矛盾中度过,生逢乱世偏在豪门,意图隐世却不舍官服,每每远离朝堂血腥却屡屡陷入政治漩涡。帝王频换朝野不宁常常令他惊恐,诗言“常恐鹰隼击,秋菊委严霜。寄言尉罗者,寥廓已高翔。”岳父王敬则谋反,与之密谈,谢朓生怕卷入,径自告发。我们很难想象他做这件事时内心的纠结,只知道岳父被杀,妻子“常怀刀欲报脁,脁不敢相见。”,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谢朓三次拒绝。不久,始安王萧遥光谋取帝位,想拉拢他未成,谢朓反遭诬陷死于狱中,年仅36岁。那一年是公元499年,此后100多年都未曾出现一个象样的诗人。</p><p> 这世间有一种不幸是,给我的却不是我想要的。</p><p>  李白一生穷困苦恼孤寂,四处飘荡,心无所依。走到敬亭山时已年过半百却无所作为,身疲意倦却心有不甘。正是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情让他在安史之乱时再次作出了选择—报效国家,这正是当年仗剑出游时的志向。做了永王幕僚,却误作反判而入狱流放。命运再次和诗人开了个玩笑,这个玩笑开得有点大,差点丢掉性命。在一首诗里作大幅度跳跃,将极端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忽而低沉忽而高昂,忽而哀息忽而激越,忽而婉约忽而豪放,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无奈。</p><p> 相似的人生遭遇让李白对谢朓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是真切的,是发自内心的,是诗歌巨匠的惺惺相惜,也是文学伟人的精神对白,更是对人生苦闷的自我抚慰。</p> 龙首塔 <p>  还有一个插曲很有趣,不得不提一下。李白一生留恋于当涂的美景并终老于此,谢朓也非常喜欢这里,多次来此游览,当涂大青山至今还有谢公祠。不得不感叹,两位大诗人时空相隔,竟如此心有灵犀,怎么能够不做知音呢?</p> 我站在谢朓楼上,只看见繁华的街市和林立的高楼,不禁叹道:“永明古韵锁北楼,太白临风怀谢公。两水依旧夹明镜,不见双桥落彩虹。”<br>  能给历史留下痕迹的,只有战争和文化。战争是破坏、是毁灭、是创伤,而文化是建设、是创造、是美好;战争是冷酷的,终会停止,而文化是温暖的,终将传承,而且历久弥新。<br> 摄于宣城博物馆 一座山,一座楼,不仅仅是景观是建筑,还是文化的传承、美的延续。<br> <h1><b>游玩花絮</b></h1> 敬亭山红叶 敬亭山与爱人合影 启功书《独坐敬亭山》 竹林间一抹枫叶 太白独坐楼 独坐楼内的木雕,精美绝伦 鳌峰公园一角 别具一格的校门 按照宣州古城的规模,我们已经逛了大半个城了 宣州城市规划馆内 鳄鱼湖的小鸟 鳄鱼与龙 中国鳄鱼湖景区 冬眠 鳄鱼的攻击总是从不动声色开始,还是离远点 观鳄房内 没事,鳄鱼睡着了,慢慢拍 <h1><b>彩蛋</b></h1> 宣城是个值得再来的地方,与文化相辉映的还有文房四宝——南唐时特指宣城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婺源龙尾砚。自宋代以来则特指湖笔、徽墨、宣纸、歙砚(端砚、洮砚),宣城几乎占全。还有徽杭古道,给我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又传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