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2020年参加靖边县中小学教学能手大赛后的思考

美友46588485

<p>  非常荣幸参加本年度县级“教学能手”大赛,比赛虽已结束,但意犹未尽。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比赛的结果实属遗憾,但也让我再一次清晰的认识了自己,我思故我在。</p> <p>  我就分别从备课、说课、答辩、上课诸环节进行反思和剖析一下自己。</p> <p>  备课环节:对文本的解读出现偏差,故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和重难点的确定上缺乏理论支持,不够科学。把20分钟的微型课当成40分钟的常规课的高度浓缩而去处理,因此在备课上出现大而空的情况,没有落实到某个点上。</p> <p>  说课环节:所说内容缺乏理论支撑,仅凭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没有进行严格的推敲和科学定位,理论依据不充分,没说出新意和深度。</p> <p>  答辩环节:对校本研修的相关问题不熟悉,没有自己的思考与理解,更不能结合自己的教学成长而去诠释校本研修的真谛。</p> <p>  上课环节:引课新颖,课堂平淡,华而不实,缺乏温度。不能准确理解本课题内涵。《原子的结构》常规教学应该分两课时完成,一般调整为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为第一课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是第二课时,结果我20分钟的微型课却涉及到了两课时内容,追求面面俱到,结果蜻蜓点水。另外,课堂生成问题处理不到位,是被教案牵着鼻子走,没能合理驾驭课堂,只做到了教知识,而不是教方法教技能。课堂上也没能和学生很好的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使得课堂缺少了灵魂,缺失了温度。</p> <p>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播,而在鼓舞和唤醒,这是对教育深度的理解,就需要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体会,不断思考。</p><p> 败笔还在于没能在“新”上出彩。设计新、理念新、教法新、手段新,新知、新问都属于新,其实新的内容不止这些,课堂中生成问题的机灵处理是一种新,洋溢在孩子脸上的自信和收获的目光也是一种新,关注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是一种新,让课堂活起来,笑起来,温暖起来,也是一种新……</p> <p>  总体来说,自己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真去准备,去磨课。我在这之前竟然连20分钟的微型课都没上过,想当然地认为20分钟的课便是40分钟一节课的高度浓缩,实属不然。另外,坚守固有思想,自以为是,墨守成规,不能虚心地向身边的专家请教,同行取经,还拿着曾经有过的光环(2017年靖边县教学能手比赛中学理科组全县第一名)照耀自己,熟不知三年的变化已是惊人。</p> <p>  评委组的评价:21号选手靖边二中马启军老师执教的《原子的结构》一节,他能从用一首小诗引入,很有意境,这一方面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比较清楚地交待了本次课堂教学的主题。然后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在对原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从探究和讨论中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思想。本节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新知的欲望,更是培养了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值得我们学习!</p> <p>  把自己的心安静的放在时光的角落,享受三尺讲台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过去所做的一切,都只是送我们来到了今天,而今天所经历的一切,也都将是为了更好的抵达明天。记得教研室许主任说过:敢于在教学能手大赛中的“死去”,才会有在平时课堂中的“活来”,这次真的是“死”了一回,期许着将来能精彩的“活”来。</p><p> 我思故我在,正如板书中蝴蝶的寓意:历经化茧成蝶,定能春暖花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