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学时文化课没有学到多少,比现在的学生多了学工学农学军的经历,有说我们的学生时代不值得回忆,但我们是特殊年代的学生,有不一样色彩的青春,虽然经历是酸甜苦辣,但还是作为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 我于1973年2月转入无锡市第二中学初二(2)班,班主任是吕玉其老师,吕玉其老师是物理老师但他教我班化学,数学老师是许寄尧老师,语文老师是孙惠卿老师,英语老师是陈克勤老师,还有一些付科老师,二中我是既熟悉又陌生,我从托儿所就在二中,认识很多老师,转入二中学习又有陌生感,(2)班有好几个教职工子女,之前就告诉我有几位,总务处油泵厂黄师傅的女儿但我不认识,另一个是李秀琳老师的儿子张锋这个我认识,因我家与李秀琳老师家有特殊的渊源关系,1967年下半年我与张锋曾在杨舍镇(今张家港市)东方红一小二(3)班同学(今张家港实验小学),还有一个是原总务处主任周进笙老师的儿子周解人,人不认识但经常说起过。</p> <p class="ql-block"> 在初二时上课在左边一幢教学楼二楼东边第二个教室,到高中时上课还在左边一幢教学楼,搬到下面西边第二个教室。</p> <p class="ql-block"> 在二班给我印象都学习很好,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张锋、谈励、张旭东有一种竞争,思维很快,老师问题提出来他们很快会抢着举手,我很多时候是旁观者,张旭东很聪明也好学,他的聪明一点就通,有时也会看到他与张锋讨论题目和争论。谈励印象中是胖胖的、脸圆圆的想不起来是梳一根辫子还是二根辫子,现在仔细想想一根辫子二根辫子都很合适,经常看到她穿一条黄军裤走起路来很飒爽,谈励在学习上与张锋好像就是竞争对手。张锋也是很聪明很用功,我去他家玩看到写字台上书夹中有很多书其中有一整套《十万个为什么》他说全部看完了,我记得自己只看过几本感兴趣的。</p><p class="ql-block"> 张锋学习上很用功也很自觉,一次许寄尧老师在讲解一道平面几何证明题时用了二种方法然后说:同学们回家后看看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可证明。结果许寄尧老师在下次上课时说:张锋回家后做了二十三四种证明方法。后来在大操场南面的黑板上数学园地表扬了张锋的学习钻研精神并公布了其中三四种证明方法。</p><p class="ql-block"> 我家离学校很近,回家吃饭后有时休息一会磨磨蹭蹭到学校有时也会迟到,迟到了站在教室门口喊一声报告,老师会示意一下然后进教室,二班的教室在大操场东北面一幢楼的二楼,与东林小学一墙之隔,为保护视力每周会调座位,我坐二人桌子的左边调到窗边时可看到东林小学以及二中东北面小操场,在东林小学与二中的围墙内有一棵杨柳树,春天时我坐在窗边能清楚看到杨柳枝条发绿、发芽、长出叶子,这时正好是春天,下午上课真想睡觉,上课不专心时看看窗外小操场上别的班级在上体育课,在沙坑跳远跳高,有时上午还会看到语文老师钱永之老师在小操场打太极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棵现在东林书院旁的大杨柳树看不出是移栽的,从位置看应该就是当年东林小学与二中围墙内的杨柳树。</p> <p class="ql-block"> 在初二时延长了一个学期,从冬季升学又调整到夏季升学,想不起来是1973年6月初还是1974年6月初农忙支农(最大可能是1973年5月底6月初),地点在东亭,现在从地图上看可能在东璟家园、蔚蓝都市花园和首创隽府那一带,之前我骑车到东亭门楼一带去看过,也问过住在东亭柏庄门楼附近的同事,只怪当时没用心记是什么公社什么大队什么小队。记得是第一次长时间住在外面,二人搭档,我也不知道找谁搭档,后来袁建伟找我搭档,我带被子和草蓆袁建伟带蚊帐,因为经常看到父母在农忙支农是如何准备物品,我也去买了大头菜和榨菜,切丁油炒装了一玻璃瓶,这是早饭搭粥菜,因怕不够节省了吃,结果还带回了小半瓶。</p><p class="ql-block"> 在东亭学农劳动时班里小部分人住在一个小学里,里面有二三个教室,北面也有一个小门,出门就是一大池塘,这池塘是断头河顶头一段筑坝形成,后来还看到水抽干清塘准备养鱼。</p><p class="ql-block"> 在乡下学了好多农话,割麦、锄地,平整土地,挑肥,撒猪灰、插秧,耘稻等,初次干农活速度慢也不像样子,记得被农村出身的吕玉其老师说你们城里孩子要到农村多锻炼锻炼。</p> <p class="ql-block"> 从时间上推算1973年12月底左右,学工劳动我和班里同学约十位左右在周山浜红卫玻璃厂(即后来的合众玻璃厂)劳动,只记得周解人也在一起,其他同学在哪里学工劳动就不清楚了,在玻璃厂劳动印象深的就是搬各种形状各种大小的耐火砖,耐火砖是用于砌熔玻璃水的窑炉,尤其大块的耐火砖要二人抬,干起活来都很卖力干得我是腰酸背痛,以至后来干重活就腰酸,就怀疑是在玻璃厂劳动把腰弄伤了。平时休息时我就会去看玻璃杯生产过程,装原料石英砂有时也会添加回收的玻璃以及次品玻璃杯,经过加温到一千多度,红红的玻璃水在模具中吹成玻璃杯,然后冷却退火保温冷却包装。还有看人工吹拉丝杯和拉丝冷水杯,拉丝杯好像也是那时结婚必需品。说实在的学工劳动也增加了很多见识。</p> <h3>拉丝冷水杯</h3> <p class="ql-block"> 在玻璃厂还有一些趣事,看见一位开模钳工师傅长得很像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胡汉三扮演者刘江,几乎一模一样,人相可怕,我们同学只敢在背后议论,其实人很善。</p><p class="ql-block"> 劳动间隙休息有时是在车间旁楼上的小办公室,有时车间干部会叫我们到下面男浴室休息,正值冬天时男浴室里有暖气很舒服,工人也会在男浴室里休息抽烟。</p><p class="ql-block"> 记得还有一件事,一天劳动结束要回家了说食堂有肉馒头卖,我也买了一个,一咬肉馒头没有肉都是饭粒和少许肉末,我想这个食堂真黑把中午卖不了的饭冒充肉做成馒头,不过味道还可以,回家后说起这事才知道这个叫烧卖,给我印象很深,包在外面的面是发面,做得跟包子是一模一样,现在看到的烧卖外面包的皮是死面皮或是像饺子皮。</p> <p class="ql-block"> 周山浜的红卫玻璃厂大门(后来改为合众玻璃厂再后来转为外资企业无锡华众玻璃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 升入高中后班主任老师是周祥昌老师,好像同学们很高兴因为周祥昌老师初一时是2班的数学老师。升高一后2班变成4班,年级中的9班10班变成1班2班,班级也搬到教育楼一楼西面第二个教室,付班主任是华蓓蓓老师也是语文课老师,英语课是陈克勤老师,化学课是杨钰秀老师,物理课是邵霖老师后来是回城知青吴泳立老师,周建平老师也代过几次课。</p><p class="ql-block"> 当时课本内容已精简到薄薄的一本,作业也很少,书本上譬如像数学课后练习题也很少,布置二道题目类型基本上跟书本上例题是相同的,我一般都是反复看几遍例题然后再依样画葫芦。语文一向是我最头痛的一门课尤其是作文,记得是初二,在孙惠卿老师时写一篇记叙文作文,内容是自选,我详细写了小学时在小工厂劳动的真实事情,到目前为止我也是认为是我写得最成功的一篇作文,结果孙惠卿老师叫同学把我喊到办公室问我这篇作文是哪里抄的,我反复说明是自己写的,旁边还有同学在一旁偷笑从老师眼睛中可看出只是没有抓到我在哪里抄的证据,满脸的不相信,结果给我批了70分还是75分记不清了,对这分数有点失望,原本想有个高分,可想我平时的作文成绩在老师眼中多么差,自此我对语文更是提不起兴趣,有一点要肯定的是在孙惠卿老师和华蓓蓓老师二位语文老师教育下我现在的错别字比较少。</p><p class="ql-block"> 当时还有开门办学,记得一次是到油咀油泵厂请一技术员上数学课,内容是渐开线讲了二节课,那次到油泵厂去大家是步行的,经过我家时我突发奇想回家取了自行车一路上有时骑着车跟在队伍后面,有时推着车跟在队伍后面,后来回到教室不记得周祥昌老师说什么,但记得清楚的是周祥昌老师嘴角一撇头一仰给我一个白眼。</p><p class="ql-block"> 有过几次付课老师没来上课,周祥昌老师会拿了一本小说到教室里来读小说,浩然的《金光大道》《较量》等,过后也会借这些小说看一遍。</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在食堂旁的礼堂里上体育课,女生是跳马,男生是跳箱,那次是跳纵箱,袁建伟在跳箱时没有跳过去,下来后右手前臂不能动了,到医院检查拍片是手臂挠骨前端骨裂,医院回来手臂挂在胸前一副伤兵的样子,过了几月手伤好点了,上课时会突然心血来潮与我扳手腕,前座位的李金才也会回过来与袁建伟扳手腕比一比,那时上课说话做小动作还是很常见的。</p> <p class="ql-block"> 在中学时代曾与几位同学同桌,刚转入二中时与淡励同桌,后淡励转学走后我一人坐二人课桌一段时间,调整坐位后曾与张锋、卞银海、袁建伟、周解人等同桌过,与张锋同桌时我要讲话张锋会制止我不要说话听老师讲课,与袁建伟同桌时间长一点,也有曾希望同桌的同学,因身高不相近错过同桌的机会,只能在其他场合走近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高中时学工劳动在油咀油泵厂,我和许秉庸同学二人分在冲压班组,其他同学有分在油咀车间油泵车间都是大车间有意思得多,因为不许乱窜车间,我也是遵纪守法的人所以没有去参观过大车间,这个冲压班也不知属于那个车间,里面从几吨到三四十吨的冲床有四五台,我也很想上冲床体验一下,但冲床危险性大工人师傅不让我们上,只让做做辅助工的劳动,出出废料搬搬冲压成品,把冲压成品装入六面柱样的滚桶里,再装入木屑,然后开电动机让滚桶滚动几小时,然后倒出来的冲压件光亮如新,这一过程书本上是没有的,抛光。</p><p class="ql-block"> 跟着车间班长去锻压车间拖东西,看到了更大的冲床有上百吨,大铁块在炉火中烧得通红然后用冲床锻打成需要的工件,大车间的另一半是翻砂,原来只听说翻砂工苦脏,这次也见识了,有多苦决定于翻制工件的大小。临近中午有工人在炉火中夹出烧红的小铁块,把自带的饭菜放在铁块上热饭菜,也有带米的直接在烧红的铁块上烧饭。</p><p class="ql-block"> 其实油咀油泵厂的食堂很好,是我当时见过最好的,从上午十点半开始分时段吃饭,食堂里一直人满,在我印象中有个肉丁辣酱,里面有肉丁、茭白丁、豆付干丁还有胡罗卜丁,胡罗卜我不喜欢吃多了就扔了,还看到有的小青工只买5分钱一块的方方正正的红烧肉买5块红烧肉不买蔬菜,这样就把中午饭解决了,小青工工资不高但是无忧无虑的有钱族。</p><p class="ql-block"> 在油咀油泵厂学工劳动中有一件事是我终身难忘的……</p> <p class="ql-block"> 高中学农劳动是在查桥吼山新村,吼山新村的知青大多是玉祁人,当时也是上山下乡的先进典型,班级里第一次去吼山新村学农劳动给新村知青留下很好的印象,接着后来又去了第二次,每一次劳动同学们都很积极也付出了很多,与知青的关系也很融洽,也会到知青家里玩聊天,知青们也很热情。</p> <p class="ql-block"> 这张知青田间劳作的照片,也成为记录无锡历史的一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吼山东路,就是我们当年劳动时参与开的路,在山坡脚下挖掉一棵棵一人高的杉树杂草,杉树叶尖刺在脸上手上真的疼痛难忍,至今印象深刻,路的位置相同只是在原来基础上拓宽了变沥青路面了。</p> <p class="ql-block"> 吼山新村去劳动第一次只有周祥昌老师一人带队,第二次除了周祥昌老师外,还有胡锡栋老师周建平老师华蓓蓓老师,每次去都住在养蚕室,养蚕室朝向东,中间房间大是二开间的二间房,北面和南面各有一个一开间的小房间,门前有条浇浆路可开辆拖拉机略宽一点,是进吼山新村唯一一条路,北面过去就是食堂再过去就是知青宿舍,养蚕室路对面有个池塘,一次刚到吼山新村铺好床铺后(都是地铺),袁建伟就在池塘洗毛巾,很多同学沿池塘站着围观,袁建伟把毛巾摊在左手掌熟练地不断抖动变换位置,右手拿肥皂擦毛巾可知这功夫也不是一日练就的,忽然袁建伟发现池塘边有黄鳝洞,马上去找来铁丝钓黄鳝,结果洞中空的没有黄鳝。</p> <p class="ql-block"> 在吼山新村看过二次露天电影,一次是在新村北面的操场上看的,什么故事片不记得了(南征北战?反正是一部看过多次的电影),用拖拉机带动发电机供电(印象中是拖拉机带动电动机,当时理解电动机逆向可发电,现在觉得认知是否正确?应该是拖拉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整个看电影过程就是在柴油机的噪声中,中间除了换片外还停放了一会儿,给拖拉机加油,邻村也有好多人来观看电影,操场上坐满人。</p><p class="ql-block"> 另一次看露天电影是跟了知青去邻村去看的,是罗马尼亚故事片《多瑙河之波》,这部电影仅在工人文化宫电影院放了六次,当时是一票难求,据说女主角穿着在当时看是比较开放现在说法是时尚,当时电影少又是一部外国影片,吃好晚饭带了手电筒跟知青就去邻村看电影了,电影里人物没有几个,情节是很简单,只有去看电影的过程留下了印象。</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班里几个同学与当地二个年轻人发生矛盾,二个年轻人据说手上功夫也很了得,三个手指能抓起石制圆锥体(无锡话叫zhou zhu za),反正是谁也不服谁,相约晚上在操场上打架,当天晚上好多男同学聚集在操场上,我不会打架就去助威长长气势,几个同学在操场边树干上练练拳头,有同学打了一套长拳,还有一个同学打了一套太极拳,操场上没有电灯仅有知青宿舍窗户透出的微弱灯光,不知紧张还是夜里山风吹得冷,时不时身上发抖,等了好久那二个年轻人也没来,虽然没有打架似乎有种不战而胜的感觉,一路兴奋回宿舍。</p> <p class="ql-block"> 在养蚕室旁边有二陇地,地块不大,仟插了好多水杉树苗,水杉现在网上百度查看还是濒危树种,当时好像说水杉在神农架还是什么地方重新发现了这一古老树种,吼山新村种的树苗也是作为副业,树苗长大了可以卖钱。</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一人高的水杉树如今已长成大树</p> <p class="ql-block"> 吼山新村还有一个副业是养猪和猪的配种,猪的品种是白毛猪(约克夏),有二十多头猪有二头种猪很大,据饲养员说一头猪有七百多斤,另一头猪有一千多斤,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猪,吃了就睡躺在那里都爬不起来了,靠这二头猪配种也很赚钱,中午吃过饭有时闲逛走到猪舍那里,靠近猪舍有一口井,井台上也有同学洗东西也是热闹的地方,少男少女的同学们看种猪取种有时问出无知问题也成笑话。另外还养了二头黑毛猪也是种猪,个体很小,猪脸上皱纹很多,因猪小出肉率不高养的人也少,配种就少,猪舍近门口还养了一只公羊,当然这也是新村赚钱副业。</p><p class="ql-block"> 记得周祥昌老师还专门请饲养员给我们讲了一课猪的饲养和青饲料如何拌制,传统饲养猪饲料是泔水加菜和砻糠烧熟后喂猪,讲课的青饲料是用辣蓼草加入酒曲粉(?)拌匀发酵后加青菜喂猪,与煮熟饲料同时喂饲。知青就是有知识,学农劳动的同时也在学知识。</p> <p class="ql-block"> 回忆青春时光,畅谈幸福人生。吼山新村知青2011年3月22日纪念上山下乡45周年留影。</p> <p class="ql-block">吼山新村部分知青2016年3月22日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留影。</p> <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后我曾陪许秉庸同学到华蓓蓓老师家去,华蓓蓓老师家已从箬叶巷搬到南长街去了,南长桥下去十多家人家过去沿河的平房,许秉庸同学去华蓓蓓老师家主要是请教写作,那天谈谈说说也很晚了,要十点左右了,我和许秉庸同学回家路上在解放路槐古桥附近碰到吼山新村四五个知青开着手扶拖拉机,我俩一眼就认出来了大声喊他们,他们手扶拖拉机也停下来了,我和许秉庸同学跟他们聊了几句,得知他们是开了拖拉机到文化宫看电影的,前几年我到吼山新村与一知青聊到在市里碰到知青开了拖拉机到市里看电影,那知青说开拖拉机到市里看电影有好多次,为了看一场电影开了拖拉机来回跑三十公里,知青们好有兴致啊。</p> <p class="ql-block"> 1975年12月5日到12月底在马山耿湾大队大平场知青点劳动,这次劳动也说不清是学工劳动还是学农劳动,是记忆中最深刻的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p> <p class="ql-block"> 箭头所指位置就是马山劳动位置,照片是在对岸拍的。后来再次到马山建房点看,发现照片箭头右边的房子就是当年劳动大部分同学住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 马山耿湾知青点知青宿舍是由六厂一局联合建造的,六厂(动力机厂、电缆厂、部粮机、铸造厂、液压件厂、内配厂)一局(教育局),六厂负责的几位师傅已经不记得了,教育局负责的是周解人的父亲周进笙老师,其他有十一中学的校医花林荣医生(花林荣医生回来后调入第一人民医院,推拿科医生),我父亲负责食堂和后勤,食堂烧饭烧菜是二中食堂厨师许添羡。</p><p class="ql-block"> 去马山是在学校集中后在解放路沿河乘机动大驳船,船仓里好像有几块木板可坐,不够就坐或躺在草包垫上或是带的被子背包上,坐在一人深的船仓里,没途二岸什么也看不到,看天也感觉不到船开得快或慢,耳朵里只有烦人的柴油机声音,进入太湖后风浪开始有点大,船也开始摇摆,我头里也晕晕的。</p><p class="ql-block"> 当时动力机厂电缆厂都有自己的几十吨位机动大驳船,建筑材料砖水泥黄沙等都靠大驳船运过去,在知青点劳动主要内容是把船运来的建筑材料从船上卸到岸上,再把卸在湖边的建筑材料运到造房点。运材料的一段路是上坡,三个人推一辆小翻斗车运材料上坡还是比较吃力的,工厂的师傅就做了几个铁勾子,用绳连着小翻斗车,在坡顶装个卷扬机,小翻斗车装好材料上坡时拿铁勾子挂在卷扬机钢缆上,近坡顶时拿下铁勾子,顺利时很省力,有时前一辆翻斗车没掌握好翻车了,后一辆翻斗车来不及脱不了勾就撞在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 在大平场劳动点前面有一条机耕道是浇浆路往东是马山古竹镇往西是耿湾大队,路不宽如下雨天路中有泥浆就踩在路边的草上走,我与几位同学住在劳动点往西过去百十米的山脚下,印象中那机耕道两边种了桃树,过去百十米然后往山坡上走二三十米有个小屋,小屋边上有一条小溪从山上流淌下来,水很清刷牙洗脸就这个水,12月份天已冷,到后来冰冻天时水冰冷激骨,我在这水中洗脚时坐在旁边石头上脚快速在冷水中浸一下然后用毛巾擦干,雨天时手扶旁边石头单脚站着,两脚轮流在冷水中浸洗然后擦干,接着快速跑回小屋。我还是和袁建伟合铺,两人各带一条被子,袁建伟睡在我脚跟头,头在进门一侧,当然我也是睡在袁建伟脚跟头,彼此彼此。</p> <p class="ql-block"> 在马山劳动空余时间搞了好多社会实践活动,听抗日游击队抗日活动报告,据统计日本军人在马山枪杀了999.5个人,其中半个人当时还是个婴儿抱在母亲怀里,日本军人开枪子弹穿过母亲胸膛再从口腔打穿他的脸,半边脸炸飞了,我们也走到半个人所在队,听他讲述受害经过,同时还走访了几个抗日活动故地请队干部讲抗日活动故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清楚地记得参加耿湾大队知青忆苦思甜大会,大会结束前吃忆苦饭,大队干部在台上盛了先吃,那忆苦饭真的不是一般难吃,就白罗卜菜梗里面还放了些麸皮没盐没油清水煮一下,那个难吃至今难忘,同学们都自备饭盆我还带了一个大饭盆,盛了半饭盆就吃了一口实在吃不下偷偷倒掉了,好多同学也是倒掉了,不管怎样也体验了一下忆苦饭。</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社会活动是到太湖中的拖山,拖山据说应该叫兔山,因为太湖中的山都是以动物名字命名的,就像乌龟山、马山都以形和典故来命名,拖山不算大四面环水,与外面交通靠船,山上面主要种桔树,也都是知青在管理,沿山路转一圈,桔树上已结满了大大小小的桔子好多还是青的,不能随便采摘。</p><p class="ql-block"> 去拖山是坐的机动大驳船,从劳动点出发向西后向南到拖山,回来时好像周祥昌老师建议走马山东面,这样绕马山一圈从古竹回到劳动点。</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运到二驳船砖头,当天由知青卸砖头,我们班出去社会实践活动,到下午回来一船砖头还没有卸完,知青们排队二块砖二块砖传送上岸速度很慢,因二条船第二天要回无锡,建房组希望我们能加班把船上的砖头都卸到岸上,吃好晚饭艰苦的劳动开始了,满满的一驳船砖另一条驳船还有将近半船砖头,大家都是十多块砖直接搬下船,更有几位力大的同学将砖垒到下巴,每次搬运更多的砖,几位同学较劲比拼,大约到深夜1点左右二条驳船上的砖头全部卸到岸上。</p><p class="ql-block"> 劳动结束到食堂吃夜点心,那时真是觉得肚子饿了,那天夜点心是咸菜肉丝咸泡饭,咸泡饭稍微有点咸,但味道觉得是至今最好的。吃好点心要凌晨二点钟了,回宿舍休息,同学早吃完的先走了,我一人打着手电沿机耕道回宿舍,路边的桃树影子随微弱手电灯光移动而晃动,心里有点怕和紧张,嘴里哼着调子壮胆,回宿舍就睡觉,第二天早晨累得也爬不起来了休息一天。</p> <p class="ql-block"> 在马山劳动时有一天冷空气到南方,早上起来后来到湖边,那天没有风太湖水风平浪静,沿湖边十来米的湖面结了薄薄的一层冰,湖面上由于水汽升腾雾蒙蒙的,太阳刚升起阳光柔和的,顺着阳光看雾红红的。到下午雾散尽落日慢慢靠近湖面,湖水蓝蓝的水看上去很清,不自觉得想作诗,“啊……”啊了半天也写不一句诗词,想起二位语文老师都说过作诗最忌讳开头用啊,只能在此表达一下那天看到的太湖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 在劳动时不忘政治,记不清是哪位学校领导(胡锡栋?)赶到马山来传达中央文件,关于陆定一的处理,只记得文件中一句二百元养起来。</p> <p class="ql-block"> 在马山劳动时生活上的艰苦印象深刻,热水供应是每天在大灶头铁锅烧的水,我洗脸洗脚都是冷水,后来终于联系到五七干校有小浴室可去洗一次澡,同学们也是分批到马山古竹镇五七干校去的。</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时候猪肉供应紧张记得是十天半月每人凭票供应半斤猪肉,在劳动点食堂没有列入计划供应猪肉,印象中就吃过二三次红烧肉其他很多是炒青菜红烧萝卜白烧萝卜,炒青菜就像煮青菜,烧萝卜里面有猪油渣,那时菜油也是定量供应的,每人每月半斤,食堂里厨师许添羡师傅在二中食堂烧的菜很好吃的,记得有个拿手菜走油肉,在马山也是难为无米之炊。</p><p class="ql-block"> 在有红烧肉吃时,因为大家都是体力劳动大多女同学肥肉也吃的,有少数几个女同学肥肉不吃就把块肉用筷子搛给男同学,那情景历历在目,那男同学饥饿状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劳动结束后,周祥昌老师带着同学们沿着湖边滩涂捡鱼虾,我穿着半统套鞋,走在湖水正好没过脚面的滩涂很是兴奋,在水草里捡活的虾和小鲫鱼同学们很有成就感,一路沿滩涂向西后又来回搜寻,带去的二个搪瓷脸盆也装了近半,正好刮西北风湖水有点小浪扑向湖边,太阳落下时临近太湖水红红的很好看。捡到的鱼虾交给食堂,第二天红烧了作为中午荤菜改善伙食。在后来的一次聚会回忆,张旭东同学也说起这段经历,但他说了那鱼虾他没有吃,是因为那脸盆什么什么原因就没有吃,是什么原因在这里就不表述了因为我也没有根据,我只记录所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 马山劳动结束后,周祥昌老师与周解人父亲周进笙老师谈劳动补贴,要求是与知青一样的生活补贴,因为劳动强度明显高于知青,最后六厂也同意发补贴,知青补贴好像是每月18元,最后结算后扣掉伙食费每人还多了八九元钱发给大家,忘了交了多少粮票以及每个人的补差粮票,由于劳动强度大吃饭很少有荤菜油水,每天饭量是一斤七两,从马山回家后第二天家里烧了一碗红烧肉,我狠狠地吃了五块肉,那时真饿得肉荒了再多吃几块肉也是吃得下去的,但筷头上还是节省的。</p> <p class="ql-block"> 很偶然当我得知当年在马山劳动时建造的知青点宿舍还在时,我立即于2020年9月29日赶到马山。</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在马山劳动时大部分同学住的宿舍,以及知青点建造者的住宿宿舍以及仓库,这是从背后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马山耿湾知青点建造的知青宿舍,裸露在外的红砖很多部分应该是我们同学搬运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从湖边往坡上运砖的坡道,因坡道上有碎石块金鸡菊花籽撒了也没有长出多少来,一条坡道还是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船靠岸卸砖的地方,只是旁边多了一棵杨柳和很多杂草。</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西往东看的湖边护坡,原来湖边石块砌的护堤改成水泥护坡。</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东面往西看的湖边护坡。</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船卸货地点往上看照片,远处有宿舍屋顶以及右边知青点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 这个位置向西看太湖,当年曾在此看落日有遐想要作一首诗,其实就是在此地空想。</p> <p class="ql-block"> 我沿着当年湖边滩涂走走,看看还能不能像当年一样捡拾活的小鱼小虾,小鱼小虾没有看到意外看到一条青鱼足有60厘米,如当年能捡到这么大一条鱼那么有多大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 在学校里记得有过二次学军活动,一次是在现在惠山古镇旁的十七中学(后改为旅游职中),时间约一周到十天,住宿在教室里,把课桌拼在一起成一个大统铺,另一次是在二十九中学(蠡园中学),时间约三天左右。在二次学军活动主要还是队列训练,就像现在中学大学开学时的军训,在十七中学训练时还有叠被子打背包,还搞了一次夜间紧急集合夜行军,那天教官讲了如何快速打背包,在听到集合哨音跑下楼注意事项,当天吃过晚饭后在教室前空地集合,学校带队领导讲了晚上要搞一次紧急集合带上背包行军,比一比哪个班级声音低动作快背包打得好,记得住宿教室在三楼,回教室后把打背包的绳子理好放枕边,被子叠好准备听到哨子声音马上打包冲下楼,那时紧张兴奋没有一点睡意,当一听到吹哨立马打好背包咚咚咚跑下楼,花了几分钟集合还有动作慢一点的同学一个一个跑下楼,领导对这次行动不满,声响太大,动作慢,批评了几句要求重新集合,回到教室也不躺下就等吹哨重新集合,这时领导老师教官到教室巡查,看到不睡觉批评了几句,结果一躺下就睡着了,迷迷糊糊中听到集合哨音立马起床打好背包手忙脚乱地跑下楼,时间并没有比第一次快也没再重新集合,接下来就是拉练记得没带背包轻装拉练,出十七中校门往钱桥方向步行,路上碰到上中夜班的人投来疑问的眼神,也不知道走了多久走上山路,一脚高一脚低有时打手电,灯光昏暗也看不清楚,也记不清楚是走到河埒口还是青山湾绕出来经过锡惠公园门口回到十七中学,回到教室倒头便睡,第二天休息。</p> <p class="ql-block"> 在学校里还搞过二次野炊活动,这也是周祥昌老师想出来的活动,第一次是预练在学校的小操场,自己找人组合,我和戴永明还有是袁建伟(?)三人一组,我带了一只铝锅,每人再带点干柴、米、菜,我把三人的米倒在一起到校门口的自来水笼头上淘洗了一下,另二位同学已拣了几块砖头垒起简易火灶,戴永明可能在家也经常做家务,很有经验还带了点引火的机油,很快锅里烧开了米汤快溢出来了,稍微控制一点火势,等烧好饭三人把饭分一下,感觉好像饭少了一点,锅底有一点锅巴,可能水放了少一点了,但饭很好吃因为是急火米饭。锅外面被烟火熏得墨黑,手碰到了手上也是黑乎乎的,回家清洗也洗不干净。</p><p class="ql-block"> 后来几天年级中每天有班级在学校里预练野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第二次野炊活动是年级里一起步行到鼋头渚,在</span>地图上箭头所指位置。</p> <p class="ql-block"> 在鼋头渚那地方原来是一片荒地,要垒火灶也没有砖头可拣,只能到处找小石块,柴火不够也是周边找一点枯枝,米是淘洗好了带去的,锅因为第一次烧得一塌糊涂我也不想带了,但另二位同学商量下来还是决定由我带,没有办法只能带,煮饭的水是用水壶带的水,煮好的饭印象中没有第一次的饭好吃,野炊结束就是到鼋头渚公园里面去玩,也没买门票是从充山那里爬山进去的,约定时间到原地集合,约定时间也没办法掌握时间只能急匆匆在公园里穿行,手里拎了一个锅,路上也看到好多年级里同学手里拎了锅,游客也投来了疑惑的目光,这是最滑稽的一次游园活动。</p><p class="ql-block"> 活动结束后是走回家的?还是走到蠡园再坐公交车?这些没有印象,好像是跟了老师一起往回走的,现在从地图上看没多少路,当时曲曲弯弯路要比现在长一点。</p> <p class="ql-block"> 在学校里经历了一次征兵,时间大约是1975年10月或11月,周祥昌老师到班里宣布了征兵的消息,是男兵条件是1958年出生的,在班里筛选很快,就是这个出生年月不符合条件那个视力不行,我当时裸眼视力一个是1.5一个是0.8,肯定是不符合要求,当时初选符合条件的只有四五个同学,最后参军就凌高清同学与戴永明同学,是班里的荣耀,班里开了欢送会。</p> <p class="ql-block"> 1976年6月20日合影于常熟人民公园(现常熟虞山公园),前排蔡淳源,张立琦,后排张建明,余大新,沈曦,照片是由孙泰老师拍的。陆勤芬老师……</p> <p class="ql-block"> 临近毕业周祥昌老师在班里征求大家意见问是否要拍毕业合影,大多数同学不要拍合影,想想后悔当时怎么会不愿拍合影留念,现在要回忆青春年少的形象总是有点模糊,最后决定用班费买折扇作为毕业留念,我和沈曦同学一起跟着周祥昌老师到长庆路东鹤鸣里一位二中的69届校友家里,这位校友在二中毕业后派工作到油咀油泵厂,他喜好金石刻章,周祥昌老师与他谈好刻一枚无锡市第二中学毕业留念的章,过了几天我和沈曦同学在中午带了折扇到这位校友的家里,章刻好了是阴纹篆体字,然后在每把折扇的边上印上红印章,我记得拿到的扇面图是太湖风景,这把折扇一直舍不得用放在抽屉里偶尔拿出来看看,但过了好多年折扇下面的塑料芯老化断裂,扇骨都散开来了,我用细铜丝重新穿好,但可惜的是搬家后找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 中学的学生生活自1976年7月20日结束,按理应该是高中毕业了,在特殊时期课程也特殊,拿了学历证明以为是毕业证书,在多年后才知道这张学历证明不能替代毕业证书,还须重新学习通过考试才能认可高中同等学历,回想一下好伤心啊。</p> <p class="ql-block"> 中学生活结束了很快就踏上社会,很多同学派到工作,也有部分同学上山下乡加入到知青的队伍中,大家进入到另一段人生征程。没有人能留住岁月的脚步,但我们可以留住记忆,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但我们可以保持年轻心态。</p> <p class="ql-block"> 我于2020年12月18日先将本美篇作为完稿日,因为断断续续写了很长时间了,完稿后再局部修改添加更新,自认为选了一个好日子意想不到同一天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件,在本美篇接近完成时,于2020年12月19日下午许秉庸同学转发来一条坏消息,周祥昌老师于2020年12月18日去世,真的太意外了,回忆在学校里时周老师的点点滴滴音貌就在眼前,无锡市第一中学发的周老师去世卜告后面很多周老师的学生留言看了让人动容,我们这一届学生是周老师在特殊年代的学生,由于是在特殊年代文化课没学到多少,学工学农活动到不少以及对老师对学生的某些管理方式不满,一些同学对周老师的看法有争议,我觉得不管对老师是好还是坏,老师就是老师永远是我中学时代的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