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大医院刘强介入手术团队;董姝昉手术护理团队;贾蕊霞病房护理团队。<br>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I):由于肢体动脉灌注突然迅速减少,可出现急性下肢缺血。典型现为"5P"症状,即疼痛(Pain)、苍白(Pallor)、无脉 (Pulselessness) 、 麻 痹 (Paralysis) 和感觉异常(Paresthesia),也有将冰冷(poikilothermia)作为第 6个"P"。若处理不及时可致肢体坏死、截肢,是临床比较棘手的急症。 患者男,76岁,主因“活动后左下肢憋困1月余,加重伴麻木3小时”入院。<div><b>既往史</b>:诊断房颤5月余,平素口服利伐沙班20mg,每天1次。高血压10余年。</div><div><b>查体</b>:双下肢无明显肿胀,未见溃疡与坏疽。左下肢膝关节平面以下肤色发暗、皮温低,按压疼痛明显,左小腿感觉略有麻木,左足背动脉未触及,双侧股动脉、右侧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无活动障碍。ABI:左侧未测出,右侧1.14。</div> <p>术前下肢CTA示:</p> 术前评估: 诊断:影像学资料结合病史,考虑患者急性动脉栓塞。<div>治疗方案:急诊腔内行血栓抽吸+(或)球囊扩展+(或)置管溶栓术</div> <p>介入术中造影:股动脉前向血流缓慢,左腘动脉近段管腔呈“截断”,腘动脉中远段、腓动脉、胫前动脉未显影,经侧支血管胫后动脉缓慢显影。</p> 更换8F 55CM翻山长鞘,8F导引导管反复抽吸血栓。 复查造影提示:腘动脉内仍可见大量血栓形成,前向血流缓慢。 EV3 EverCross3×80mm球囊导管扩张2次。 复查造影:腘动脉恢复部分血流,小腿血流未改善。术中决定置管溶栓。溶栓导管(侧孔10cm)近端Mark置于腘动脉近段,远端Mark置于腘动脉远段血栓内。 术后方案:1.溶栓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10万IU/4h。2.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div>术后24小时复查:溶栓导管移位,腘动脉仍可见血栓,小腿腓动脉显影良好。</div> 术后48小时:腘动脉血栓基本消失,前向血流明显改善,小腿腓动脉、胫前动脉显影良好,胫后动脉经侧枝显影良好。<div>查体:左侧可触及足背动脉,左小腿皮温较前明显升高,无按压痛,麻木平面下降至脚踝以远。ABI:左侧:0.9;右侧:1.12。</div> 术后肌红蛋白恢复正常。 围手术期D二聚体变化趋势 患者各项指标均好转,临床症状改善,停溶栓治疗。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患者可在数小时内发生神经和肌肉的不可逆性损伤,因此一经诊断,应尽快恢复血流灌注。 组织对缺血的耐受程度不同,动脉完全堵塞后,神经出现不可逆损伤为4-6小时,肌肉为6-8小时,皮肤为8-12小时。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中,感觉异常最先出现,肢体运动随后,皮肤坏死最后出现。有研究表明:肢体缺血时间超过6小时,有截肢风险,肢体缺血超过12小时,截肢风险明显增高。本患者造影提示动脉基本堵塞,缺血时间为3小时,抢救及时。 <p>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一旦诊断,应对患者做缺血程度分级,国内常采用卢瑟福分类(下图)。根据缺血程度分级制定治疗方案。III期可能需要截肢。I-II期ALI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腔内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包括动脉切开球囊取栓、旁路手术以及动脉修复等。腔内治疗包括置管溶栓(CD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外科手术与腔内治疗孰优孰劣呢?对动脉切开球囊取栓与CDT、PMT比较,研究表明两者都是安全、有效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然而,腔内治疗有微创、手术时间短、风险低等优点。泛大西洋协作组织专家共识-II(TASC II)指南认为Ⅰ~Ⅱa 期的患者最好采用CDT。而对于介入科医生来说,腔内治疗常多种方法联合使用。CDT+PMT可以缩短溶栓时间、减少溶栓药物用量、快速复通血管、缩短缺血再灌注时间。本患者症状结合体征,为IIb期。我科采用PMT+球囊扩张+CDT治疗,效果良好。</p><p> 总结腔内治疗适应证:1.对于急性下肢动脉缺血Ⅰ~Ⅱa 期的患者;或者有严重并发症、不能耐受手术者可首选腔内治疗。2.IIb期患者应选用PMT联合其它腔内治疗方法。</p>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诊治流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2015》 <p> ALI进展快,危害大,截肢率、致死率高,快速诊断、准确对缺血程度进行分级、及时合理选取治疗方案,是治疗ALI的关键。随着影像技术、腔内技术与器械的发展,一定会使ALI的诊治更迅速、更安全、更有效,使患者越来越获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