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青海

<p>  《奔跑吧,黄河》第一期走进了青海,看着熟悉的日月山、青海湖,顿时想起十八年前。我偶然走进青海,见到渴慕已久的青海湖,登上葱绿的日月山,参拜黄教圣地塔尔寺。那些美丽的景色、动人的藏地风情,至今历历在目。</p><p><br></p> <p>&nbsp;八月青海湖</p><p> 早晨七八点起床,西宁还是晨曦微露,西宁和北京的时差实际上有一个多小时。八月的西宁,清晨的气温略低,得穿上一件薄外套。赶了早市,吃了早点,我们随车去往青海湖。</p><p> 一路上,车少人少,路边的山坡上随时会有寺庙映入眼帘。行走的藏族同胞,常有一步一拜磕长头、朝着心中的圣地坚定前行的。见到这样的行者,司机都会小心避让。碧蓝如洗的天空,白云的形象随时变幻,生动可爱,偶尔会见到盘旋而翔的大雕,雄壮有力的姿态呈现出高原上的王者之风。</p><p> 车行至青藏公路,顿时风景殊异。一条天路宽阔又平坦,笔直伸向远方的天空,路的左边是连绵不断的青山,山上青草翠绿,山下黄橙橙的油菜花海,一直蔓延到路的右边。这片比梵高的向日葵还要热烈奔放的黄色花海,一直随着青藏公路伸向遥远的天际。偶尔,路左边的山峰高耸入天穹,山顶是长年不化的雪峰,和天上的白云一起,描募着天空的色彩。</p><p> 就在远远的天际线上,忽然分出两种不同的青蓝色,上面的是天空的蓝色,下面就是青海湖的青色了。青海湖,藏语名叫措温布,意思就是青色的海。此时,正是青海湖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被黄色花海包围的青海湖,那种黛青色,在黄色的映衬下,越发青得脆生生。</p><p>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湖也是最大的咸水湖,独特的光照和高原气候,让青海湖常年处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尴尬中。十八年前,生态环境保护做得不够好,是历史上青海湖面积最小的时候。当地人曾无不担忧地告诉我们,青海湖面积萎缩很快,独特的潢鱼产量日少,鸟岛上的鸟数量也在减少。好在,近些年青海湖景区加大了保护力度,水位回升湖面增加,比我当年看到的青海湖增大了三百多平方公里,鸟岛上的鸟类也增加了几十种,潢鱼的产量也在回升。</p><p> 现在青海湖环湖马拉松赛很有名,经常会吸引世界各地马拉松爱好者,到高原上竞技。而在马拉松赛之前,青海湖最著名的,是王洛宾写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和王洛宾与藏族姑娘卓玛的爱情故事。“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歌中所写遥远的地方就是青海湖畔。</p><p>1938年4月,王洛宾和著名作家塞克、肖军、朱星南等人,奔赴兰州做抗日宣传工作。他们从西安出发一路向西,在兰州研究考察了西北地区的“花儿”后,1939年,王洛宾来到了青海湖畔的刚察县鞭麻滩,在这里参与拍摄由郑君里导演的影片《民族万岁》。王洛宾和剧组临时寄住在当地一个千户家里。晚上,盛大的欢迎宴会在千户家的大帐篷里举行,千户家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给剧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17岁的三女儿萨耶卓玛。剧组因此确定萨耶卓玛出演剧中的藏族女子,王洛宾出演一个帮卓玛赶羊的帮工。由此,两个年轻人深深陷入爱情中。卓玛曾经按照当地习俗,举起手中的牧羊鞭,轻轻地打了王洛宾一鞭子,然后飞快地催马跑开。后来,王洛宾说:“这一鞭子不仅抽在了我的身上,更深深地落进了我的心里。”剧组离开的那天早上,卓玛赶来送行。驼队已走出很远,卓玛仍站在那里向王洛宾挥手。就在王洛宾为离别而感伤时,卓玛唱起了一首哈萨克族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离开鞭麻滩后,王洛宾将这首民歌整理成了著名的《在那遥远的地方》。</p><p> 青海湖,留下了一首关于爱情的歌曲,也留下了一段关于爱情的故事……</p><p>&nbsp;</p> <p>日月山和文成公主</p><p> 从青海湖向东南方向继续前行,就来到了平均海拔4000米的日月山。这里的地理、历史、文化信息都十分丰富。</p><p> 日月山是我国自然地理上一个重要的分界线,既是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分界线,也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还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而在青海省还是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从青海入西藏,这是必经之地。</p><p> 驱车走进日月山,望着车窗外铺天盖地绿油油的大草原,真恍如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或者说走进了绿色的天堂。一望无际的牧场,辽阔深邃,与天空的蓝色相交相融,又与起伏的山地相依相偎。山坡上、山坡下,时不时牛羊成群,藏民的毡房点缀其间,偶尔还有袅袅炊烟从毡房旁徐徐升起,飘向远方。</p><p> 日月山是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时走过的地方,也是当年松赞干布迎接文成公主的地方。这里留下许多关于文成公主故事和典故,日月山的名字由来也于此有关。</p><p> 文成公主经过这里之前,这座山叫赤岭,因为“土石皆赤,赤地无毛”而得名,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群山环绕中有个隘口,名叫“交马赤岭”,是中原通向西南地区和西域的重要隘口,当年中原和吐蕃的使者经过这里,必须换乘对方的马才能踏入对方的土地。文成公主走到这里的时候,也需要换乘吐蕃的马,告别故乡,走进吐蕃。</p><p> 文成公主不忍离家,决定当天在这里住一天。她在山上支起了帐篷,要在故乡住最后一夜。登上山顶的文成公主,回望故乡,看不见长安,看不见亲人,就取出临行时父皇唐太宗所赐的日月宝镜,从宝镜中看到了繁华的长安,不禁泪如雨下。但想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文成公主毅然抛下宝镜。宝镜被摔成两半,东边的是日镜,西边的是月镜,成为现在的日月二山。为纪念文成公主,现在的日月山景区,分别在日山和月山上建起了日亭和月亭。</p><p> 而文成公主流下的眼泪,形成了现在的倒淌河。和我们平日里所见的大河向东流不一样,倒淌河的水真是向西流的——从东南方的日月山流向西北方的青海湖。看着眼前这条不大却清澈异常的小河,我当然不相信是人的眼泪流成的。但却由此深深感受到文成公主和亲,对当地民族团结融合和历史文化的影响至深。文成公主和亲,不仅带去了和平,还带去了佛教和其他中原文化,如今藏传佛教中影响广大的绿度母就是文成公主的化身。</p><p>&nbsp;</p> <p>黄教圣地塔尔寺</p><p>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随着黄教在藏区影响的扩大,塔尔寺成为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在藏传佛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p><p> 塔尔寺在明朝修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寺院建筑据说有上千座,著名的有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大经堂、四大经院和酥油花院等。我到塔尔寺的时候,大金瓦殿正在重新修复中,看不到那种金碧辉煌的壮观,甚为遗憾。但大殿门口有小喇嘛守着一个募捐箱,我捐了十元钱,小喇嘛很恭敬地赠我一根小红绳。我喜欢这样的募捐形式,无论钱多少,寺院都是以一根小红绳为回报。这根小红绳和后来我到拉卜楞寺接受的哈达一起,珍藏了许久。</p><p> 塔尔寺因宗喀巴而建,宗喀巴因塔尔寺而名。</p><p> 宗喀巴于1357年藏历10月10日诞生在"宗喀"——塔尔寺所在地,所以大家尊称他"宗喀巴"。传说母亲生下他的时候,脐带血滴到了地上,后来在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燃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衮本"(十万身像)的名称即源于此。这棵树至今还在塔尔寺,但没人称白旃檀树而是称菩提树,也许是菩提树的名称更让人熟悉的缘故吧。</p><p> 宗喀巴从小聪颖机敏,3岁就进寺院受近事戒,7岁受沙弥戒,16岁就离开家乡外出,朝拜各派名寺,遍访高僧大德,刻苦研习法学。因为一心学法向教,多年未回家,母亲思念宗喀巴,就托人捎去一束白发。宗喀巴让人捎回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1379年,宗喀巴母亲和信徒们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1577年在塔旁又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后有寺,安多地区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p><p> 塔尔寺不仅是藏传佛教圣地,还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寺内设有显宗、密宗、天文、医学四大学院。此外,它还以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闻名于世,号称“塔尔寺三绝”。</p><p> 我个人印象深刻的是印经院和酥油花院。</p><p> 塔尔寺印经院是专门刻印藏文经典的地方,清道光年间,由第五世赛多·益喜土丹嘉措活佛集资组建,现在有藏版库、储纸库、洗版平台及制板、印刷、裁装、经理等多个部门。藏版库分类存放三万余块各种经书木刻印版和少量佛画木刻版,经书一般用黑墨印刷,对名家著作会用金、银、玛瑙等各种宝石研成粉末后,在乌金纸上手工书写,并镶以珠宝。经院主要印刷有宗喀巴大师师徒全集及《塔尔寺志》、《塔尔寺庙灵异录》、《莲花生遗教》、《阿嘉大师全集》等,还印刷有哲学、藏医、天文、历算、藏文文法、诗歌音韵、文学等方面的著作,对青海地区宗教和学术文化思想的传播有着巨大贡献。</p><p> 塔尔寺的酥油花代表中国藏区酥油花的最高技艺水准,这里供养酥油花的历史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相传是以宗喀巴的梦境“佛前供养花卉饰品、重现神圣庄严场景”演化至今,其实这个习俗延习了比佛教更古老的藏区苯教的遗风。八十年代,塔尔寺为酥油花专门建了酥油花院。这个院落非常小,不进院,远远就能闻到浓郁的酥油味道。里面陈设着大量精美的酥油花塑像,这些塑像以佛像为主,也有大型的组塑讲述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或者释迦牟尼本生的故事等,既有浓郁的佛教思想也有独特的藏区文化。酥油花的制作复杂又讲究,将日常食物酥油,制成独特的酥油花,再进而进行长时间的保护,这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艰巨的工作。现在,塔尔寺专门建了酥油花馆,完善了对酥油花的保护措施,可将酥油花作品的保存时间进一步延长。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去看看这些美轮美奂的民间艺术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