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集市偶遇 你仍是少年

歆雯

<p>在农村,每个乡镇都有一个“集市”,村里人到集市上买卖东西叫“赶集”“赶场”,集市一般按照固定的周期开市,相邻的乡镇会把集市日错开,你“二、五、八”开集,我就“三、六、九”开集,这样可以让相邻乡镇的人有更多的选择。</p><p><br></p><p>每次回娘家,喜欢陪妈妈一起赶集,有时会特意拖到赶完集才回家,遇到有意思的就拍下来,因此积了不少相片。</p> <p>集市,小时候对于我而言是几个鸭儿粑,是两颗海椒棒糖,是一勺子傻儿五香瓜子,是一截泡桐糖……七八十年代的童年赶场记忆应该都是差不多的。</p><p><br></p><p>那时交通不方便,赶场便是儿时见过最大的世面,是心中最大的期待。</p><p><br></p><p>久居城市,天天街上人流如织,很多人对赶集的感觉都淡化了,我的心里,赶集于我,是根深蒂固的乡愁,每次走在熙熙攘攘的集市里,看着曾经无数次擦肩而过的熟面孔,总倍感亲切。</p> <p>这个卖粑粑的帅哥生意好,泡粑麦粑鸭儿粑苞谷粑发糕……生意好得硬是搞不赢。</p> <p>赶场时人如潮涌,一张张笑脸、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五彩缤纷的货品,让集市乡土味十足。</p> <p>农村的赶集总是热热闹闹的,充满着欢声笑语,商贩们早早的就来到集市上,就为了占个好点的位置,然后多卖点东西。常常能见到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p><p>这是什么果,认得吗?</p> <p>泸州合江这些年作为荔城,大栽荔枝,一到荔枝季节,红红火火的荔枝亮了各个乡场。</p> <p>我喜欢赶场时的惊喜,有时会遇到许久不见的老同学,老朋友或亲戚,有时会遇到很多城里少见的野果山珍,比如有人卖野猪肉啊,野兔啊。这些都是不定时的,要运气好才能遇上。</p> <p>全手工的剃头,不多见了,科技这么发达,也只有乡场上偶尔才能见到这剃头手艺了。</p> <p>场上的人很多都种有田土,这个老人削杖杖来插藤藤。</p> <p>肩挑担磨来赶场,买点香因回家去。</p><p>四川人都晓得赶场就是去买香因的!</p> <p>隔筛箩筐干豆豉,妥妥的地气。</p> <p>这个老人在卖农药卖种子,乡场上很多这样的小摊,你所见的不多的东西或者就是他们赖以生活的来源。</p> <p>我爱吃的苕丝糖,小时候总垂涎欲滴的零食,每次回娘家赶集,看到就忍不住买买买。干吃甜酥香脆,泡开水糯软甜香。</p><p>这个一般春节前后现场制作的多。</p> <p>这个不知道大家有印象没?我最初属于糖的记忆,你们能说出是什么吗?</p> <p>各色各样的商贩摆起了摊子,或是用简易的小桌子摆上,有的在三轮车上售卖,有的干脆就放在地上。</p><p><br></p><p>赶场是哪合适就摆哪里,不过每场天都来卖东西的人有长摊子,一般是固定的,习惯去买的人很容易就找到了。</p> <p>乡场上,乡村常用的背兜箩筐什么的是必须的,大部份是手工编织的,现在也有很多塑胶的开始替代原生态的了。</p><p>乡亲们购买东西一般都以香因实惠为主。</p> <p>这个大姐在这场上卖了好几年的藏红花了,见我拍她,眼神不是太温柔。</p><p>每个乡场都有草药摊子,是不是真有效,见仁见智。</p> <p>这个老人小纸盒子卖的什么东西,猜中了联络我,有奖励啊!</p> <p>十元买不了房,十元买不了车,吃顿饭都不止十元钱,十元买件衣服裤子穿个三五年,这么划算的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p><p><br></p><p>老板一吆喝,大妈大爷们火爆响应。</p><p>你若没听过最乡土的叫卖声吆喝声,你就不会明白在乡场上最成功的推销是直白。除却文明繁杂的修饰,拖长了嗓子,用最简单朗朗上口的乡音念到你心动为止。</p> <p>在乡场上,卖刀具农具铁具的摊子必须有。</p><p>什么,你问“杯具”有没有?</p><p>你娃儿长得才“悲剧”!</p> <p>梨子上市了,汁多味甜别错过。</p><p>对于新鲜水果,我完全没有免疫力。每次赶场都要买果果。</p><p><br></p> <p>扫帚五元钱一把,传统的高梁手工扎的扫帚。城里一般没人用这样的扫帚。</p><p>在乡里,不是吹的,高梁扫帚还是主力军。</p> <p>赶场其实是农村的一个“圈儿”。常常会遇到了周围村子的同学、朋友、旧识、或者是亲戚。既叙旧交流情感又整合了各村的轶事趣闻,很多人聊着聊着就去了酒馆茶馆,打打牌喝喝酒。</p><p><br></p><p>以前每次赶完集都能见到醉熏熏在路上走的,有些走着走着就躺路边梦周公了。现在比较少见了,大家健康意识和个人隐私提高了。</p><p>感情深,也只喝到半醉为止。现在手机人人有,一不小心醉成了网红,就太失态了。</p> <p>如果眼神能杀人,在这大哥的犀利眼神里,我已死千百次了。</p> <p>我读书的年代没有微信QQ网络,很多人毕业后就没有了联络方式。在乡场上赶集,偶尔能遇到那些散落人海的同学。</p><p><br></p><p>多想在这里偶遇你,就像岁月未经风雨,我们跋山涉水穿越红尘,抵达的不是远方,而是内心最初出发的地方。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当初校园读书时的那个少年!</p> <p>七八十岁了还背着挑着自家东西上街卖的老人背影,都是沉重的。在农村在乡场,这样的老人很常见。</p> <p>拿杖子敲胆巴的老板!胆水是川黔点豆花的必用品,不过一般的土法子点豆花才用胆水,做豆腐卖的不用这个。</p> <p>这个神医用火疗看得我一愣愣的,不敢太近拍,怕别人没收我手机。</p> <p>卖鱼的生意超好,四个人每场天都搞不赢</p> <p>赶场碰到小学同学妈妈,打了招呼,她笑得太灿烂了,想起了读书时经常去同学家玩,晚上摆着龙门阵头挨头睡觉,如今她远嫁去了外地,很难再见。</p><p>赶场,总会遇到一些熟悉的人,三言两语就把几十年的回忆翻了出来。</p> <p>如今赶集,也许在很多人心里,它已渐行渐远,只剩下一个符号、一份儿时的记忆……其实,集市与我们质朴的情感一直黏合在一起。</p> <p>对生活在城市中的现代人,“赶集”已经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词。</p><p>赶场时街上摩肩接踵的热闹、吆喝声、叫卖声常常让我深深的沉醉。</p><p>这是生我养我,我成长的地方,每次赶场,就算什么也不买,和妈妈去走一趟也很开心。</p> <p>陪妈妈赶场,她买东西我付钱,然后妈妈逢人就说有姑娘在,赶场都不用带钱了。其实妈妈买的东西都是日常小样东西,花钱不多,但因为我陪着她她超开心。</p><p>我想很多农村的父母都是这样的,儿女能陪他赶一次场都觉得是值得炫耀的事。</p><p><br></p><p>从这头走到那头,从那头再到这头,在人流中拥挤,乡村集市构成一幅流动的图画和优美的篇章。而今,这份温婉的乡情,又有多少已经成为心中深藏的乡愁?</p><p>赶集,是你的乡愁吗?</p><p><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MgUur02-6F1LG7THoHBOw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