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华古镇遗迹寻踪

周先备

<p class="ql-block">牛华溪有中国四大古镇的美誉,民国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地理志上,还称之为“中华第一镇”。此言不枉,牛华溪有众多古遗迹可以作证!</p><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牛华溪发现高浓度盐井后,吸引了广东、陕西、湖南、福建等地的人来此投资。曾三任清代盐场大使(1800——1812)的顾玉栋,对此有详细描述:“溪场当乐犍二邑之交,昔不过江浒小聚落咡,年来咸泉北陡,井灶日盛,凡贸迁于斯者,不觉肩相摩,踵相接也。”</p><p class="ql-block">这些来牛华溪的投资客不少人发了大财,于是建起了南华宫、陕西馆、吴楚宫、川主庙、文昌宫、城隍庙等会所和庙宇。由其到了抗战时期,沿海盐区大片国土沦陷,民国政府大力发展川盐,牛华溪盐业空前繁荣。据犍为县志载,牛华溪在抗战时期城镇人口4万多,其规模比一般县城大。</p><p class="ql-block">当时牛华溪有多大?看看这些古建筑清单就明白了。</p><p class="ql-block">两座我国杰出的盐务高官生祠:晏公祠、剑双堂。</p><p class="ql-block">两处准县级盐务办事机关,即清代的盐场大使署和民国的盐场知事署。</p><p class="ql-block">8座庙:川主庙、城隍庙、火神庙、东岳庙、齐天庙、火神庙、弘庙子、半边寺。</p><p class="ql-block">3座宫馆:文昌宫、南华宫、陕西馆。</p><p class="ql-block">若干座豪宅大院:林家院子、白家院子、胡家院子、余家院子、苏家院子、冷家院子等等。</p><p class="ql-block">百年沧桑,当年的繁华地如今满目疮痍,只剩下断垣残壁。笔者是土生士长的牛华人,对曾经的牛华溪一草一木都很熟悉,于是逐个寻踪,遗憾的是有些非常漂亮的古建已无影无踪,只能拍下建起来的新建筑照片,标明这里是某某遗址。寻踪过程中,还搜集到一些与古建筑相关的故事,一并分享给大家,但愿读者朋友喜欢。</p><p class="ql-block">因年代久远,搜集资料困难重重,难免有不少缺失,还望知情的读者留言提供信息,使之完善。</p><p class="ql-block"><br></p> <p> 1 晏公祠</p><p>牛华溪的古迹,晏公祠保存最为完整。</p><p>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政府在盐务管理上革新,废除了清朝的“分厂分岸,划岸分销”旧法,实行“一税之后,任其所之”的新政,海盐凭借成本低的优势,大量进入内地市场,川盐品质好但成本高无法与之竞争。另外川盐场为了生存,内部相互杀价,致使很多企业倒闭,于是四川各盐场派代表进京请愿,要求废除新政。犍乐盐场派乐场评议公所主席郭琳芸为代表进京请愿。</p><p>其时,袁世凯北平建都,城市建设花销很大,在五国银行贷了很多款,按合同用抽盐税偿还,如果川盐企业大量倒闭将损失大量财政收入,于是委派前盐政院长晏安澜为四川盐运使,赴川处理盐务。</p><p>郭琳芸在京向晏安澜力陈新政敝端,反映川盐企业按新政规定,企业拖欠清政府的税收,民国政府无法征收,这些企业卖了企业也还不起。1914年晏上任后,到川内各盐场了解情况考察,确如郭所言,于是恢复了“产有所归,销有所售”的旧法。并且在泸州(当时四川盐署机关所在地),宣布免除所欠税款,焚烧了清政盐税单,调整了川内各场盐价。晏安澜一系列举措,使川盐焕发勃勃生机,由其犍乐盐场发展最快,产量超过自贡盐场,成为川盐老大。</p><p>晏安澜非常赏识郭琳芸,举荐他出任自贡盐务知事,郭婉谢道,说,我在犍乐盐场有产业,恐在处理两场纠纷上,别人会说我偏心。</p><p>1916年,犍乐盐场郭琳芸、吴子春等人提议,为感谢晏的恩德,盐商们捐钱20000银元,在牛华溪观音阁山(牛华中学)为晏安澜修建祠堂,以兹永久纪念,取名晏公祠。</p><p>该祠为工字形,由当时著名工程师彭金门设计,历时两载。晏公祠,外观华丽,中西合璧,结构精巧,当时成了牛华溪一处风景名胜。晏安澜诞辰日是农历三月十九,每年这天,犍乐盐场盐商们在这里聚会,纪念这位为川盐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官吏。</p><p>晏安澜在川任职五年,1919年初生病回京休养,是年3月逝世,没有亲临过自己的祠堂,该祠是晏安澜生前所建,故称生祠,历朝历代,非功德无量者,难享如此殊荣。</p><p>1940年办私立震华中学,牛华溪乡贤们决定建在观音山上,教室绕祠而建,晏公祠成了学校中心,也是教师们办公的地方。由于对晏安澜的敬重,在历届师生的精心呵护下,晏公祠成了牛华溪唯一保留完整的古建筑。</p><p><br></p> <p>1916年,牛华盐商为四川盐运使晏安澜建的生祠。</p> <p>祠前有一古碑,记有晏安澜生平对犍乐盐场发展贡献,以及后来改祠建校的历程。</p> <p><br></p><p> 2 剑霜堂</p><p>民国初牛华溪为盐官晏安澜建了一座生祠,已属罕见,更为离奇的是在1947年,又为盐官缪秋杰建了一座生祠,一座小镇上为两位盐官建生祠,可谓中国盐史上的奇迹。</p><p>缪秋杰(1888—1966),字剑霜,上海人,一生从事盐务工作,1935年出任四川盐运使。上任后,他在四川盐区兴建公路,内河水闸,还修建盐场职工医院和办学校。由于拨盐税款捐助建自贡蜀光中学,五通桥通材中学遭免职处分,后经李宗仁白崇禧等向蒋介石请求,聘去桂林任六省盐务特派员。1940年,缪剑霜升任盐务总局总办。</p><p>全面抗战期间,川盐供应6省食盐及军工用盐,要增产就要大力淘旧井和开发新井,需要大量资金,缪剑霜亲自到重庆财政部争取资金。当时沿海已沦陷,钢绳钢管等物资国内很难买到,缪剑霜催促政府,从美国购到这些物资,通过滇缅公路以国防物资名义运入川内,保证了生产所需,盐商们感激不已。</p><p>抗战时期,政府实行统一限价,又停止了晏安澜的按成本质量定价格,犍乐盐场统一价。1947年1月,缪剑霜来五通桥视察,乐山盐场盐商反映了乐场井深水淡成本高,盐的质量好,应恢复晏安澜所定提高价格4%。缪秋杰在川工作多年,对犍乐盐场情况了如指掌,很快就批复同意了调价。</p><p>这一调价让乐场盐商喜笑颜开,大家商议为感激缪剑霜,决定在花溪河畔为他建生祠,以“纪我公泽被乐场,功在民生”的功德,并请牛华溪最大的盐老板吴子春出面,邀请缪剑霜于1947年4月14日来牛华溪参加奠基仪式。从古至今,参加自已生祠奠基仪式的,恐怕绝无仅有吧。</p><p>缪剑霜抗战期间,为延安购买过药品,解放前夕,地下党把他送到香港保护起来,建国后出任财政部参事,为新中国的盐务建设出谋划策,作出了很大贡献。缪剑双66年去逝,享年77岁。</p><p>缪剑霜一生致力于盐政改革,是中国盐史上的传奇人物,自贡人奉之为促成其建市的第一功臣,但是,为他建祠的恰恰不是自贡,而是称之谓中华第一镇的牛华溪。</p><p>解放后,剑霜堂成了五通桥盐厂俱乐部,用于演戏和放电影。可惜,这座非常有意义建筑,于10年前拆除,成为牛华人心头永远的痛!</p> <p>1948年建成的剑霜堂,是乐山盐场为感谢四川盐运使缪秋杰,为其修建的生祠。解放后作为五通桥盐厂俱乐部,用于放电影和演戏。</p> <p>缪秋杰,字剑霜,(1888—1966)中国杰出的盐务官。</p> <p>剑霸堂旁边,当年震华中学建校时,牛华溪盐灶首富吴家,建了一座图书馆相贈,取名文蔚图书馆,解放后划归盐厂,成了盐厂职工图书馆。</p> <p> 3 盐课大使署</p><p>清雍正九年,牛华溪设盐课大使署,总理犍乐盐场事务。大使级别为从七品,也就是副县级,这才使得牛华溪具有获得修建城隍庙资格。</p><p>大使署地处牛花溪流入涌斯江溪口,临溪靠山,占地60亩,解放后成为盐厂医院住院部,现为牛华溪半边街社区。笔者小时到里面玩过,里面有房数十间,由其是后面山上一亭子,非常漂亮。</p><p>据88岁的张志忠老人讲,以前大门内有一墙,墙上塑有“探”,龙头狮身,很是威严,该图案要县衙才有资格塑。我查字典词典查不到,想必是浮雕的形象称谓,龙从墙上探头的意思。</p><p>据张志忠讲,以前街上的人叫这里的头叫衙官,下面的人叫衙役,推翻清朝后拆销盐课大使署,民国政府改设盐务知事。有一位姓潘的衙役失业后,在半边街竹木帮当搬运工,张志忠小时候听他讲过一个《扯平了》故事。</p><p> 说光绪年间,闹灾荒,牛华溪夜间时有盗抢案件发生。衙官贴出告示:盗匪猖狂,居民警惕,夜遇盗匪,棒杀勿论。</p><p> 某日,衙官巡街夜查,见一大院里点着灯,想顺便进去检查一下乡民的防盗工作。手刚碰到门,没想到门内上方悬着的铁桶,哐的一声落地,足实吓他一大跳。神还没缓过来,又听里面有后生大喊,“有贼!”接着又是脚步声,棍捧碰撞声。衙官暗暗叫苦,遭了,把我当贼了,黑灯瞎火谁认得我是衙官。</p><p> 衙官拔腿就跑,后面的人边追边喊“打撬杆哟”。衙官跑得快得以逃脱,差点儿成了棒下冤鬼。</p><p> 第二天,两衙役把后生押到盐场衙门,衙官升堂,惊堂木一拍,两边各站几位衙役,手持大板咚终筑地,口喊威――武――。衙官从签筒里抽出支签,往地上一抛吼道:“打五十大板。”</p><p> 后生吓得浑身发抖,连喊冤枉,两眼紧闭扒在地上动弹不得了。</p><p> 怪!后生等了好久,板子就是不打到屁股上,侧目而视,衙役早已退堂了,衙官端起盖碗茶笑道:“昨晚你吓我一跳,今天我吓你一跳,扯平了”。</p><p> 后生道:“昨晚我打你,是真打。今日你打我,是假打,大人以假报真,足见胸怀大矣!”</p><p>不打不相识,后来两人成了朋友。这位后生就是李子市王利发的父亲,后来成了牛华溪最大的米行老板。</p><p>民国时撤销盐场大使署,盐场税警大队驻于此地,解放后由五通桥盐厂接管,做了盐厂医院住院部。</p> <p>清代盐场大使署、民国时期税警大队、解放后五通盐厂医院住院部遗址,如今为半边街社区的办公地。</p> <p>后院亭子基石还在,精雕的栏杆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p> <p>1.5米长的雕花条石,藏在荒草丛中。</p> <p class="ql-block"> 4 盐场知事署</p><p class="ql-block">牛华溪有个院子,大家称之为“官盐记”,大门牌枋典雅大气,易志隆先生所著《千年盐城五通桥》,说原是盐商大宅,取名“关羽居”。本土作家杨乐生先生说,应是官盐局,“局”是成都话口音。对两种说法不敢苟同,但无根据否定。无意间在犍为县志看到一张民国时牛华溪街道表,其中在杜家巷一栏,注有“盐场知事署在焉。”该表连牛华镇公所都未标记,可见级别高名气大。从我记事时,杜家巷很大一片已是盐厂五车间的盐灶,唯独“官盐记”巍然挺立,先是做过粮食仓库,后来归还了盐运站,盐厂生产的盐都要经过盐运站卖出去,任然是当年“盐场知事署”的职能,由此可以肯定,“官盐记”就是盐场知事署。</p><p class="ql-block">查史籍,未查到牛华溪设官盐局,牛华人说税务局公安局,局字说古入声,不可能说官盐局的局要说成都音调,这种说法很牵强。我自小生长在牛华溪,大人们都说的是“官盐记”,可以这样猜想,人们说盐场知事署很咬口,盐场知事署做的事就是核实、登记、开具通关手续,里面有官盐登记处,干脆就叫官盐记。当然,这只是猜想,如果读者有更合理的说法,希望留言讨论。</p><p class="ql-block">盐场知事署没留下什么故事,但杜家巷住的乡贤杜仰之,却留下了一段精采有趣故事。他在民国时很有名气,做过刘文辉书记官,出任过丹棱县长,书法驰名巴蜀。</p><p class="ql-block">故事说,家住杜家巷的杜仰之,那年在后院建了个藏书楼,竣工后,乐山、犍为、五通桥的文朋书友前来庆贺。头一天,他为藏书楼写对联,望见对面一片竹林,灵光一闪,有了!提笔便在右门枋写上“门对千竿竹”,左门枋上写上“家藏万卷书”。</p><p class="ql-block">对面一片竹子的主人,姓吴,人称吴二爷,通文墨,以前经常替人写匾写对联,可自从杜仰之回牛华溪,在广庆斋当上坐堂先生,找吳二爷写字的人少了,于是心生妒意,耿耿于怀。</p><p class="ql-block">吴二爷远远看见杜仰之写对联,趁他离开,跑过去隔着篱笆看了联文,暗自窃喜,天助我也,好!我让你文不符实。于是,吳二爷把自家的竹子砍了个精光。</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杜府来了很多文友,先是参观藏书楼,自然免不了欣赏对联了,念到“门对千竿竹”,可是望出去光秃秃什么也没有呀!牛华溪的文友知其缘由,都说吴二爷小气鬼,故意出难题。杜仰之笑道,吴先生砍自家的竹子,何错之有?文章妙在能转能合,加上两句得了。</p><p class="ql-block">藏书楼门高,门枋上写的五言联下方还剩一大截,杜仰之提笔在上联尾添上“可惜刀不留”,又在下联尾添上“且喜子来读”,巧把短联变长联:</p><p class="ql-block"> 门对千竿竹,可惜刀不留,</p><p class="ql-block"> 家藏万卷书,且喜子来读。</p><p class="ql-block">文朋书友们看了,无不拍手称奇,赞不绝口,杜仰之巧写对联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p> <p>这张人们叫官盐记(盐场知事署)的照片,是牛华人永远的集体记忆。</p> <p>犍为县志收藏的这张民国时牛华镇街道名称表,杜家巷一栏,专门注明有“盐场知事署在焉”,可以肯定官盐记就是知事署。</p> <p> </p><p> 5 文昌官</p><p>不少老人称震华小学仍叫文昌宫,遗址在现在的震华小学。文昌,文化昌盛之意,文昌宫为清代中期所建,供奉孔夫子,兼做蒙馆。</p><p>所谓蒙馆,过去小孩子入私塾读书前,大人先要带去蒙馆听启蒙先生讲几节课。大人们认为,小孩脑壳是蒙的,不开窍,必须要由启蒙先生来点拨。小时候家里过节杀母鸡,腹中如有蛋绝不会给小孩子吃,大人们说,吃了蒙心蛋,开不了“蒙”。过去牛华人说小子懂事了爱说“醒事了”或“发蒙了”。</p><p>启蒙先生一般请当地有功名(秀才)的先生来讲课,内容为比较浅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小孩多半听不懂,之所以要这样,主要是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孩子崇尚传统文化的习惯。</p><p>光绪三十年(1904),清朝廷下诏废除科举,这一年乐山办起了嘉定高等小学堂,同年牛华溪在文昌宫办了“犍为盐场联立小学堂”,后取名震华小学,解放后更名为和平街小学,现在又恢复为震华小学。</p><p>震华小学与嘉定高等小学堂同年兴办,是乐山县为数不多,办学于清代旳小学之一,由此可见,当年牛华溪在文化教育方面,一点不输于一般县城。</p><p>震华小学还有一段可圈可点的历史,那就是1907年,文化巨匠郭沫若先生,在乐山嘉定小学读书时闹学潮,因校长体罚学生打了一同学耳光,郭沫若带领学生喊“野蛮校长”,结果被易曙辉校长开除,其父带他到牛华溪,托亲戚入文昌宫小学就读。后来还是文昌宫小学校长李肇芳,写信给嘉定小学校长求情,郭沫若才得以回校续读。这件事的经过,郭沫若的《我的童年》有详细记载。</p><p>一百多年沧桑,震华小学已面目全非,还好,一栋满目疮痍的木结构楼还在,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p><p> </p> <p>这座民国式建筑,现做了职工宿舍,是唯一保存的古迹。</p> <p>新建的震华小学大门,在相邻的“盐场大使署”划入一部份地址上建成。</p> <p> 6 城隍庙</p><p>城隍者,护城之神也,庙内一般供古代的忠臣名将。在封建朝代有严格的规定,县级以下没有资格建城隍庙,但牛华溪就偏偏建了庙,而且庙的规模还很大,今天牛华卫生院就是清代所建城隍庙遗址。</p><p>原来,在清雍乾时期,牛华溪盐业繁荣,嘉定(乐山)府雍正七年在牛华溪设巡检司,乾隆九年设大使署,这些机构属县臣级,这样牛华溪就有了修城隍庙资格。另外,各地来牛华溪投资的盐老板挣了不少钱,有振兴牛华,造福一方的意愿,就捐资建成了城隍庙。</p><p>民国初年,乐山县在牛华溪设云华乡,城隍庙被政府征用,挂牌“乐山县云华乡公所”。民国时的最后一任乡长是杨季常,他家住青衣坝,杨店儿的灶房是他家祖业。杨季常每天骑马来城隍庙上班,威风八面,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镇压。解放后云华乡与牛华镇合并,城隍庙建成牛华卫生院。</p><p>牛华溪有句俚语,如果说某人与某人相似或相好,爱说“城隍庙的鼓槌一对”,听老人们说,当年城隍庙门口,一边放钟,一边放鼓,鼓架上插有一对鼓槌。</p><p>还有一句俚语,“再吓人,没的隍庙的鸡二爷吴二爷吓人”。</p><p>鸡二爷和吳二爷是牛华溪人最为独特的鬼文化,是从黑、白无常演化来的,每年办城隍会,鸡二爷吳二爷扮得很恐怖,但旁边的鸡二娘和吴二娘却扮成如花似玉的摩登女郎,鸡二娘打把小洋伞,吴二娘握根大烟袋,围着两个鬼王跳舞,反差太大,硬把鬼和美女配夫妻,让人浮想联篇!</p><p>50年代,云华乡与牛华镇合并后,城隍庙建成牛华卫生院。</p><p><br></p> <p>城隍庙的大门位置没变,只是遗迹只有围墙基石了,目测面积上百亩。</p> <p>门前的黄桷树和基石还是当年的样子。</p> <p> 7 川主庙</p><p>川主庙如今只是一个地名而存在。老年人说川主庙,年轻人说公园门口,说的都是一个地方。川主庙清朝未年和民国时期曾经是牛华溪的经济中心。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后扩建于乾隆。其大门在公园门口,进去后有一戏楼,牛华派出所都是川主庙的地盘。</p><p>川主庙大殿供奉李冰像,是盐商们为感恩秦代蜀郡大守李冰疏浚河道,在红岩子平盐溉发现盐井而建。民国初年,犍为县派了一姓王的团总,在境内打菩萨,民间称之谓“王团总打菩萨”,李冰塑像被毁。后来派出所那块地,民国时成了场商处(灶房业主协会)和运商处(船运业主协会)办公的地方,所以说,川主庙是牛华溪的经济中心。</p><p>大门前塑有一对狮子,60年代初才拆除。师子是彩色的,神态威严,是牛华人的集体记忆。在我们这代人中,有不少人的小名叫狮子或狮咡,便与这对狮子有关。</p><p>五通桥盐厂的张端甫先生,40年代曾任场商处主任,80年代退休后,被聘到省盐业局写四川盐志,去工作了10年才完成,是资深盐史专家。他的儿子张欲玉先生,讲了一段川主庙狮子的往事。40年代,张欲玉的两个哥哥夭折,他出生时,父母听人说,狮子命硬,给狮子烧烧香孩子就好带。于是他母亲去烧了香,并给他取了个小名叫狮子,真还神奇,之后五兄妹,都顺顺当当长大成人了。</p><p>牛华人都说川主庙狮子有灵气,半边街邻居中,有两弟兄,哥叫张狮咡,弟叫小狮咡,还有位姓范的,叫范狮咡。</p><p>川主庙里有灯杆,称之谓万年灯,每年正月初九点灯,点到正月十五。灯杆高十几丈,顶置滑轮,吊一巨型竹簾,簾上挂上若干灯笼组成字,因是盐老板出钱,挂的字多为“国泰民安,场厂兴旺”等,抗战时期挂过“抗战到底”等标语鼓舞民心。上灯时要几个人才拉得上去,每晚耗菜油百余斤,如此奢侈可知,当年牛华溪确实是富甲一方之大镇。</p><p>抗战胜利,川主庙外建有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上书“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为民国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将军题写。冯将军1942年曾来牛华溪开展抗战献金活动,募得70余万元,价值能购一架战斗机,他感念牛华人的爱国热情,碑建成后欣然为之题字。</p><p>可惜,这一最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毁于1952年。</p> <p>进公园的大街,是当年川主庙的遗址。</p> <p> 8 东岳庙</p><p>沙湾头的东岳庙,匾额上写东皇宫。里面供东岳大帝,属佛道合一的寺庙。东岳大帝管十殿,殿之首为阎王,人死后都要在阎王殿受审,按罪惩罚,东岳庙是劝人行善,告诫人们不可行恶的地方。</p><p>东岳庙比较大,有前殿中殿后殿。民国时兴唱大戏,据88岁的张志忠先生说,他小时候在东岳庙看过大戏,唱的是川剧《耿氏上吊》。大戏相当于今天的恐怖片,是川戏与魔术混杂在一起的艺术,内容多写神鬼,劝人信佛。</p><p>抗战时期,牛华溪盐业繁荣,人口激增,小学校不够,政府有意建小学,可是缺钱缺地盘。这时,牛华场商处主任张端甫(场商处是盐场老板协会组织),联络了几位同仁,他出大头,其他几位出小头,在沙湾头捐资办学。</p><p>其时,东岳庙庙祝行为不端,借佛敛财,并与一妇女有苟且之事,政府借此把庙祝撵了,划东岳庙前殿来办学校。</p><p>张端甫把前殿全部拆除,改成砖混结构,建了八间校室,是标准的民国建筑样式。学校建成后,当时沙湾头属乐山县云华乡管,取名“云华乡小学”,张端甫任荣誉校长。</p><p>按与政府协定,股东出钱建校,教师工资由政府出。当时物价不稳定,政府发“谷拨卷”,可教师拿到“谷拨卷”经常兑换不成钱,张端甫还得从他家盐灶赚的钱来发教师工资。</p><p>解放后学校收归政府,更名为团结街小学。</p><p>端甫先生说,其实我没什么远大理想,把办学看成修桥补路积阴德,仅此而已。</p><p>90年代著名微雕家,牛华人王建安先生买了该校,后两重殿全部拆除建别墅,唯独前殿保留了原状,大约是敬仰张端甫先生,有意保留了这一建筑吧。</p><p>王建安是牛华溪的奇才,此人雕刻、书法造诣高,更绝的是,他能在头发丝上刻字,他的作品要在放大镜下才能欣赏,作品被各大博物馆收藏。</p><p><br></p> <p>1944年,张端甫先生在东岳庙前殿建的教室。</p> <p>该庙如今是王建安先生的美术馆。</p> <p> 9 半边寺</p><p>该庙建于半边街牛咡沱,取名半边寺。临河一方建三官楼,临山一方建玉皇楼。玉皇楼依山取势,建在四个台阶上,远看如四层高楼,气势巍峨雄伟。</p><p> 三官楼供菩萨天官、地官、水官。玉皇楼底楼供居士休息,二楼供太上老君,三楼供观音、张三丰、四楼供玉皇和玉皇娘娘。</p><p> 半边寺的最后一位庙祝潘师傅,因双目失明,人们背后叫他潘瞎子。潘瞎子不贪钱财,虔诚事佛,记性又好,能诵诸多经文,深得居士们信任。</p><p> 潘瞎子原是牛咡沱井房上的盐工,老板的儿子患了精神病,拿刀捅他老爹,潘瞎子上前阻拦,被刺伤眼部,因当时医疗落后,引发並发症双目失明。</p><p> 老板很愧疚,执意要把牛咡沱盐井送给他。潘瞎子信佛,谢绝了老板的好意,说,我又不会经营,你就出一笔钱,把破败的半边寺修一修,积点功德,我就到庙里念佛诵经,终身事佛。老板从其言,把庙子修葺一新,从此,潘瞎子以庙为家。</p><p> 辛亥革命成功,民国成立, 激进分子铲除封建打菩萨,牛华溪贴出了犍为县政府的布告,要求各庙限期拆除菩萨。各庙的和尚以及街上的居士都慌了神,想办法如何保菩萨。泥塑大菩萨是没办法搬了,石刻木雕的总可以藏起来吧。大家找潘瞎子商量,半边寺属乐山管,犍为政府不会越界去打。潘瞎子答应后,川主庙、宏庙子、齐天庙可搬动的菩萨,都搬到半边寺里,然后居士们捐钱买了很多篾席,把整座庙子隐蔽起来,外面看不出来是庙子。</p><p> 期限一到,犍为县委派了一位姓王的团总,带着上百人出犍为,见菩萨就打,直打到牛华溪,半边寺用瞒天过海之法躲过一劫。</p><p> 这就是老辈人说的“王团总打菩萨”。看来打菩萨过激行为,并非文革才有,辛亥革命也不例外。</p><p>牛华溪的打更匠就住在半边寺楼下,一个时辰打一次更,边打边喊,“小心火烛”,一是报时,二是提醒大家防火。</p><p>牛华溪不打五更由来已久,五更是天快亮关键的一更,打工做生意的人这时要起床,偏偏不打岂不怪哉。这一怪事,缘出苏东坡的传奇故事。</p><p>乐山大佛寺的东坡楼,苏东坡曾经读书的地方,说当年苏东坡的父亲苏询信佛,与凌云寺主持交往甚厚,让苏东坡在大佛寺后院读书备考,东坡读书声惊动了大佛脚下河里的龙王。某夜,东坡读书入梦,龙王邀他到龙宫赴宴,东坡说,路窄坡陡难行,龙王说这有何难,转瞬间变出一条栈道。东坡沿栈道下到龙宫,席间东坡问,如此盛情有何相求?龙王道,慕先生才高八斗,宫中三太子蒙顽,欲请先生做太师。盛情难却,东坡先生便答应了。梦醒,九曲栈道蜿蜒在目。于是东坡白天读书,夜里入龙宫教太子。不久龙王见太子大有长进,对东坡说,为谢太师,宫中珍宝任你挑一样。东坡想起龙王造栈道的法力,说,只求龙王赐我一块菜园地。龙王说,本王属地只能借不敢赐,你离开嘉州时必须归还。龙王答应借嘉州沿河一带。苏东坡说,绝不食言,凌云山上河坝四更还,下河坝五更还。</p><p>梦醒,东坡沿江望去,汹汹河水退去,嘉州沿河一带土地露出一大片土地。后来苏东坡离开嘉州,告诉上坝乐山的打更匠,千万千万别打四更。告诉下坝牛华溪的打更匠,不可打五更。后来,据说牛华溪一打更匠睡迷了,五更时辰去打更,刚打了一下,地动山摇,波翻浪涌。老人们说,好险!如果第二下敲下去,龙王就把牛华溪收走了。</p><p>因为不打五更,牛华人四更起床,比别人多干一个时辰的活,用他们的辛勤,创造了“四大古镇”神话。</p><p>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一则是人们对东坡先生的崇敬喜爱,一则是这个故事编得太好了,为大佛寺的东坡楼和九曲栈道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p><p>我是牛华溪人,我认为牛华溪的版本最合情理,想象力最丰富。</p><p>如今半边寺已毁弃,当年的险滩牛咡沱无影无踪。只能拍下一张半边寺的堡坎基石,以及牛咡沱上建的大桥,供大家凭吊怀古了。</p><p><br></p> <p>半边寺的基石堡坎。</p> <p>半边寺河边的牛咡沱,建起了一座大桥,河里的两个石牛咡(巨石)已不见踪影。</p> <p class="ql-block"> 10 吴楚宫</p><p class="ql-block">《增广贤文》有言,“莫恋故乡生地好,受恩深处是故乡”。清代各省到牛华溪投资盐业的人很多,受牛华溪盐泉之恩,广东人发财后修了南华宫,陕西人修了陕西馆,其他南方各省人联合起来,修了吴楚宫。这三处外省人的会所,以吴楚宫建筑最为宏伟,占地面积最多。</p><p class="ql-block">外省人为什么要不惜本钱建会所呢?通常的解释是这些人离乡背井来到异乡,思乡情切,建个会所大家好在一起说说家乡话,听听家乡戏。其实,更深沉的原因是,在封建朝代,势力是以宗族为基础的,身处异乡,大家必须团结起来,以免被其他宗族集团挤压。</p><p class="ql-block">若干代以后,外省人的后代都成了本地人,会所的功能逐渐消失,会所自然成了公产,这为后来民国时期办学校、医院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后来吴楚宫和陕西馆都办起了学校。</p><p class="ql-block">过去小学分为初小和高小,一至四年级为初小,五至六年级为高小。初小入高小要严格考试。从前的高小毕业生,学历比现在的大专生还吃香。</p><p class="ql-block">震华小学开办4年后,就在吴楚宫办起了震华小学高级部。</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又把吴楚宫办成了牛华民办中学。</p><p class="ql-block"><br></p> <p>吴楚宫高高的围墙爬满了藤蔓。</p> <p>通过这面古砖墙,可以窥见她曾经的辉煌。</p> <p> 11 南华宫</p><p>南华宫是广东人的会所。“湖广填四川”的广东移民,落户牛华溪后思乡情切,为了让后代记住祖藉地,修建了南华宫。</p><p>一个地方发达与否,看会所规模便一目了然。清代牛华溪盐业发展很快,于雍正9年设盐课大使署,不少从事盐业的广东人发了财后,集资在今天的南华宫牌枋处建起了南华宫。听老人们讲,南华宫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甚为雄伟,但我只有5、60年代的映象,那时南华宫已是牛华粮站仓库,面积大,里面建有几座圆型粮仓。</p><p>牛华溪民国时有川剧窝子之美誉,前些时读川剧艺术大家周企何的回忆录,说他的演戏生涯是从牛华溪开始的,他5岁学戏,跟着剧团走江湖,1922年8岁时来到一个叫牛华溪的地方,首次登台演戏,饰一书僮,一场戏没唱一句台词。周企何后来多次到牛华溪演戏,南华宫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映象。</p><p>以前都说搭台唱戏,戏班子来了才搭台,但民国时的南华宫搭的台子是不拆的,看台有棚子,刮风下雨都不怕,与正规剧场相差无几。来演出的川剧社一个接一个,有的一演就十几天。民国时牛华溪有“小香港”之称,这里戏迷多,有钱人多,票房价值高,凡有川剧班子来乐山,必到牛华溪演出。</p><p>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本土作家牛华人陈果卿先生,写了一部以家乡为背景的小说《蟠龙镇》,其中写到南华宫演川戏,驻扎镇里的三二补训团军官,醉酒后到南华宫看川戏,守门人让买票,提枪把守门人打死了,盐署警察赶来还引发了枪战。</p><p>我问果卿先生是否真事,他说确有其事。笔者走访了家住沙湾头,93岁的盐厂老工人张德才,他说打死人的事发生在川主庙,也就是现在的公园坝子,搭台唱戏。当时请税警团来守门收票,三二补训团的人去看戏,不买票与税警发生冲突,后来双方都开了枪,结果打死了税警团两个人。戏场观众听见枪声,吓得崩山地跑,还踩伤了好些人。第二天打扫场地,捡了一大箩筐鞋。</p><p>戏迷的行为真的不可思议,当年在延安演《白毛女》,守门的战士感动得忘记是演戏,端起枪对着万恶的“黄世仁”就是一枪,幸亏演员只是受伤。国民军三二补训团的军官是川戏迷,平时又作威作福惯了,失去理智酿成重大悲剧,迷得也太深了。</p><p>陈果卿先生回忆,3、40年代他经常去南华宫看戏看电影,当时的电影都是无声片,放映机是手摇的,打字幕,放映巜火烧红莲寺》、《茅山得道》、《谁是英雄》,这些要县城以上城市才有的高级娱乐,牛华溪一点没落下。</p><p>南华宫在传承传统文化,传播新文化起过不小作用,可惜,如今只剩下一个“南华宫”牌枋,还是90年代初,开发商建南华宫街时立起来的。</p> <p>在原南华宫大门建的牌枋。新建的大街取名南华宫街。</p> <p> 12 陕西馆</p><p>距离南华宫百多米,便是陕西馆,陕西馆那条街民国时叫陕西街,解放后改名胜利街。</p><p>清代中期,陕西人来牛华溪投资盐业,赚了钱后建了这座陕西馆,建馆的目的是让陕西人团结起来,抵御其他社会势力排挤。和别的会所一样,几代之后会所功能便消失了,因为陕西人和本地人通婚,延续几代后便融合在一起,如今在牛华溪,再也听不到谁说自己祖上是陕西人、广东人、湖北人、福建人,但确确实实很多牛华人是他们的后代。</p><p>自1906年牛华人开办震华小学,几年之后便在陕西馆开办了第二所“陕西街”小学,由于地处镇中心,校内有大操场,教室也很好,后来学校发展为完全小学。我的四姑解放前在该校任教,解放初考上大学才离开。</p><p>解放后改名胜利街小学,上世纪60年代,胜利街小学一度成为牛华中心小学,70年代初增办了中学,这是陕西馆最为辉煌的时期。</p><p>60年代胜利街小学经常放坝坝电影,银幕挂在正殿前,下面是大操场,可容纳两、三千人,票价5分,但那年代给家长要5分钱可不容易,买票看电影仅一次,看的是《三打白骨精》。倒是牛华各学校组织去看了多次,学校收3分钱,家长只得给。</p><p>90年代乐五公路从陕西馆门前通过,学校停办,转卖给他人办成娱乐场所,改名“三棵树”,缘于陕西馆内有三棵大黄桷树,如今还剩一裸。“三棵树”是牛华溪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符号,里面有歌厅、舞厅,咖啡厅、中西餐馆俱全,当时外地的阔佬们来五通桥出差,大都要到这里来娱乐。昙花一现,随着盐业的不景气,如今人去楼空,一片荒凉。高高的古墙还在,仿佛在讲述古老的故事。</p><p><br></p> <p>陕西馆内存留的最后一棵黄桷树,堆满了收购的废品。</p> <p>90年代的豪华娱乐场馆,如今一片狼藉。</p> <p> 13 火神庙</p><p>牛华溪大大小小,纵横交错24条街,又都是木结构房子,历史上经常遭受火灾,在清代中期建起了一座恢宏的火神庙,供火神菩萨,以祈求保佑。每年四月初,要举办火神会,由4个人抬着火神行身菩萨逰街,转遍24条街。所谓行身菩萨,木头雕刻而成,便于抬着走。</p><p>民国初,牛华镇公所成立占用了火神庙,据老人们讲,火神行身菩萨只得进四官堂。任何地方只有三官庙,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唯牛华溪四官堂供奉四官,增加了火官。</p><p>但火神菩萨并未护佑好牛华溪,1945年12月的火烧牛华溪,四条街烧得一片狼藉,直到70年代,四官堂还有几间草房,是火烧后没钱盖瓦房的人所盖。</p><p>火神庙由于是政府机关,建筑保护较好,解放后牛华镇政府搬到公园,就交给搬运社使用。80年代的火神庙也很完整漂亮,经常有电视台来拍电视剧。我的邻居亚西厂退休的王师傅,经常去火神庙当群众演员,老伴骂他,你穿补巴巴衣裳,挑起箩篼儿走半天才挣5角钱,丢人现眼!王师傅说,5角也好嘛,可以坐5回茶馆。</p><p>后来搬运社挎杆,卖给了牛华工商所,当时人们沒有文物保护意识,随即拆除修建成工商所办公楼和宿舍了。如果火神庙在,肯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p> <p>火神庙解放后交给牛华搬运社使用,90年代牛华工商所买下来,建成办公楼和宿舍,这座美丽的古建筑从此消失。</p> <p> 14 宏庙子</p><p>猪市坝过河是沙板滩,沙板滩有一条街,街上有座庙,叫宏庙子。</p><p>宏庙子正殿供东岳菩萨,反背供金宵、银宵、碧宵三婆,是东岳的妻妾,称之为三婆娘娘,专管人间生育,而本地的善男信女们又称她们为送子观音。都说洪庙子的送子观音很灵,因此香火旺盛。</p><p>每年农业三月三,洪庙子就要办童咡会,家中有育龄妇女而不能生育的,就要叫本家的青少年去抢童咡。童咡由木头刻成,供在音菩萨下,僧人面对观音做完佛事后,拿起童咡往背后抛。背后站的全是抢童咡的人,谁家抢到童咡了,就敲锣打鼓把童咡送到育龄妇女家中供起来,然后摆酒席庆祝。一般来说,派人抢童咡的都是比较有钱的,求子心切,自然不心痛花钱。</p><p>倘若童咡显灵,这家得了子嗣,就要敲锣打鼓把童咡送回宏庙子,并送上一笔喜钱。显灵童咡再送时,抢的人就更多了。宏庙子年年办童咡会,众人都说灵。</p><p>城隍庙的鸡二爷和吴二爷,毁于民国初年的“王团总打菩萨”,宏庙子的鸡、吴二爷被打不久,又塑了起来。塑得凶神恶煞,说当初为追求恐怖效果,庙祝在跪拜垫下设一机关,跪下去时鸡二爷吴二爷的头会动,吓死过人,官府责令拆除了。</p><p>90年代宏庙子迁牛华溪后山,即今天的宏佛寺。</p> <p>从沙板滩迁到牛华溪方便桥后山的宏庙子,改名宏佛寺。</p> <p> 15 齐天庙</p><p>今天很多人不知道,从前牛华溪安居街上有座道观齐天庙。民国时齐天庙有十来个道士,他们天天排着队在街上走,一边走一边念经,镇上的人称之为“念过街经”,成了牛华溪的一道风景。</p><p>齐天庙的道长经通戡御术,要打盐井就要请他看盐脉,据说一看一个准。牛华溪有钱人办丧事,找葬地做道场,都请齐天庙道士来做。摆阔的人要做七七四十九天。牛华溪有钱人多,大约这个缘故,齐天庙烟火一直很旺。</p><p>至今人们还记得齐天庙,还因为道士中出了个“王台胞”。抗日战争时期,齐天庙有一小道士叫王静孚,小时候读过两年私垫,10岁时父母双亡,道长收留了他。王道士年轻时长得眉清目秀,天天上街念过街经,遇上一位卖凉粉的姑娘潘玉秀,两情相悅,触犯道规,被道长撵出了齐天庙。</p><p>后王静孚投奔青城山当道士,抗战后期日本出兵缅甸,直逼印度,欲截断滇缅公路,截断中国的外援,这时蒋介石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蒋经国组建青年军,专招有文化的青年。王静孚跑到成都报名,说自己是高小文化,他当道士天天练毛笔字,招收的人见他写一手好字就收了他。</p><p>王静孚随青年军到了印度,成了一位特种兵战士,因作战英勇,抗战胜利时升任营长。回到重庆,本想回牛华溪接潘姑娘,后内战未能遂愿,后去了台湾。</p><p>60年代王静孚退役后在台北市民政局工作,收入不菲,有人给他说对象,他说大陆已有对象了,一直孤身一人生活。80年代两岸关系缓和,进入“不通邮但通信”时期,王静孚写信给安居街邻居杨某,希望帮忙找到潘姑娘,可惜物事人非,潘姑娘已经当奶奶了。杨某的女儿新寡,读信后被王静孚忠贞爱情感动,后两人结为伉俪,晚年王静孚定居牛华溪。</p><p>王静孚是川剧玩友,8、90年代,牛华川剧促进会名震川渝,川剧会经费短缺,他经常出资支助。川剧促进会长张志忠善国画,画了20张钟馗,王静孚带到台湾赠予四川老兵,为牛华川剧会募到30300元台币捐款,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王静孚有一愿望,要把牛华溪玩友唱到台湾去,最终因经费、签证问题,虽百般努力未能遂愿。王静孚90年代在牛华去逝。</p><p><br></p> <p>齐天庙遗址上,置邦房产公司建起了牛华溪最好的小区花溪印象。</p> <p>杜家巷已建成一条大街。</p> <p> 17 林家院子</p><p>牛华溪的盐商大院,较为完整的就是林家院子了,虽然地处兴隆街闹市,但进入的通道只有两米宽,给开发商增加了开发难度,这才保存下来。院子是大杂院,住户你占一块我占一块,弄得七零八碎,但房的主体完好,当年巍峩的气势还在,如果修旧如旧保护利用,也可能是绝好商机。</p><p>林家院子古砖高墙围了一圈,走进去晃若隔世。前堂随瓦格弯曲成型的天花板,能感受到她从前的奢华富丽。前堂与后堂,左厢房与右厢房,围成一个大天井。左、右厢房两旁,还有两个长方型小天井,典雅而别致。只是厢房无人居住,一片破败景象。</p><p>据《林氏族谱》记载,林家原籍湖北孝感,是当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入川始祖叫林荣韬,当年是做土陶生意起家的。有两子,林文珍、林文连,经营盐运发了财,在清同治二年(1863),用了7年才兴建完成。</p><p>林深智,林氏入川第七代传人,其父亲林振禄原在刘文辉的24军任连长,退役后曾在省田粮处任契约科科长,解放时任牛华镇公所副镇长。林深智解放后一直在牛华搬运社当搬运工,由于成份不好。颇遭弃视。</p><p>林家大院是牛华溪现存最为完整的院子,能保存下去是牛华之幸,希望政府相关部门予以保护。</p><p><br></p> <p>林家院子属杂家大院,破败但完整。</p> <p>两边耳房有长方形天井,这是其中一个。</p> <p> 17 白家院子</p><p>地处李子市的白家院子,院内有一大坝,50年代时兴跳秧歌舞,居委会便组织妇女们在里面遛秧歌。大坝四周约有20几间房间。房间外有迴廊,迴廊栏杆为美人靠。院子周围建有高墙。与邻居相接处,建有很高的封火墙,以致1945年火烧四官堂的大火,烧到这里咔然而止。老人们说,如果不是白家封火墙,牛华溪要烧一大半。</p><p>院主人白家的灶房在沙湾头,商号为义和灶,是乐场日进斗金的大灶户,其子白建尧,解放前是场商处副主任,白建尧办有信贷业务,49年蒋介石溃败前,为了带走黄金白银去台湾,要求各银行回收银圆,以纸币取代,由于物价飞涨,人民对民国政府已不在信任,基层各银行以个人名誉担保,发行一种纸质卷,上面盖有银行经理的印章。牛华溪当时发行了两种金元卷,一个就是杨尔康办的尔康银行发行的“尔康卷”,另一个就是白建尧发行的“建尧卷”,两种卷社作为货币,在牛华溪流通了两年之久。</p><p>后来“尔康卷”和“建尧卷”一贬再贬,人们怨声载道,其实真正的禍首是蒋介石。由此可见,当时白家在牛华溪声望确实很高。</p><p>90年代城镇改造,白家院子拆除建居民楼,要拆大门牌枋时,白家后人一再请求,留下牌枋给他们一个念想。镇政府同意保留,为牛华溪留下了一处难得的古迹。</p> <p>李子市古色古香的白家院子牌坊。</p> <p>沙湾头白家的义和灶房,构架基本完整。</p> <p> 18 吳家院子</p><p>据五通桥盐史所载,民国时期盐业首富属牛华溪吳家,它显赫于晚清、民国两朝,新中国成立后,又把所有家业献给了国家,吳家的创业史,可谓是五通桥盐业史上的一段传奇。</p><p> 吴德松,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9岁从原籍湖南省常宁县逃荒来到五通桥,寄居湖广同乡会。为糊口,到青龙嘴树盛灶捡炭花咡。灶主余老板兼运布业生意,收吴德松为徒弟,后见其勤劳诚实,聘为账房先生,之后又升为掌柜,并把女儿嫁给他。</p><p> 同治二年(1863年)岳父病故,他用分得一份红酬在油井坡和青龙嘴买两处井灶。带领5个儿子亲自劳作,最后发展到月产盐两百担。</p><p> 光绪十年(1884年),吴德松逝世,五子分家,长子吴金三把分得财产拿到牛华溪投资,买得葛麻湾大海井,牛华后山丰顺井,以及沙湾头大洪井,盐产量发展达到月产盐500余担。吴金三有6子,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去逝。</p><p> 长子吴鼎臣撑管家业,之后在沙湾头买下大望井、三洪井,家业进一步扩大。吳鼎臣善交际,朋友多,通宦场,嘉州知府福润曾是他家的座上宾。后来在新发街新修住宅。取堂名吴景让堂,扁额就是福润题所写。可惜英年早逝。吴鼎臣1917年48岁早逝,由其5弟吴子春接管家业。</p><p>  吴子春掌管执事32年,成功自凿三口盐井,又买入了大旺、大盛、大顺,达到辖井22眼,熬锅73口规模,月产盐6000余担。并且涉足商业及其他行业,并在成都、重庆、宜宾都置有产业,时称财逾百万,富甲一方”,成为犍乐盐场首富。</p><p>吴家大院,解放后收归国家,做了牛华粮食公司,5、60年代,庭院内水池假山还在,90年代建粮站宿舍楼才拆除。院内有民国时修建的中西合璧居室,天花板上有精美的图案,可窥当年繁华痕迹。</p> <p>吴家院子解放后划归牛华粮食公司,如今看来虽是民国风格,但仍然时尚。</p> <p> 18 冷家院子</p><p>冷家,牛华溪晚清民初时的显贵,冷家的府第,就是现在牛华镇中的地盘。牛华溪论富吴家第一,论贵当数冷家,院主冷绍泉曾任盐场知事署知事,又任过两任马边县长。</p><p>老牛华人不称冷家大院,以官称代替府邸名,叫“冷知事”,是因为他当过民国政府设在牛华的盐场知事署知事(相当于副县级),总理犍乐盐场事务。</p><p>冷绍泉有儒雅之风,爱与书画家交往,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子,民国时以画虎名世。张善子辛亥革命前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9年归国回川,因参加推翻清朝有功而封官,先后任乐至、阆中、遂宁、等地盐场知事。1921任乐犍盐场知事,按理他应住知事署,冷绍泉慕名请入冷府,专门让出一栋楼房让其居住和画画。牛华溪很多盐老板喜欢收藏字画,张善子有不少虎画,经冷绍泉介绍卖给了牛华盐商收藏。据张端甫的儿子张欲玉先生说,他的父亲在民国时,收藏过一幅张善子的虎画,文革时被抄家遗失了。</p><p>牛华溪的张凌霄,以膏药和武术而闻名,民国时爱好收藏,有一幅张善子虎画,文革时为躲抄家,让大儿子送到青衣坝农村亲戚家藏起来,后来遗失了,其他姊妹都怀疑他私自拿了,弄得兄弟姊妹失和。其实,那个年代谁也不看重文物,多半是烧柴火当引火纸烧了。</p><p><br></p> <p>冷家院子,解放后办生产街小学,现在是牛华镇中学。</p> <p>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有名的老建筑很难找到知情人了,把这些遗迹照片放在文章结尾,欢迎知情的读者留言,以便补充完善。</p> <p>二码头的苏家院子,保存比较完整,只是乐五公路抬高后显得矮。</p> <p>油房拐巷子里的胡家院子,牌枋保留很完整,只是没有采访更多历史信息。</p> <p>牌枋后面的照片。</p> <p>上农贸市场的胡公馆,曾经办过民办小学,主人是富商胡开贵。</p> <p>现在的昌源水厂,是民国时期的盐关,凡上行盐船在这里核查通关手续,称之为红岩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