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班超西行”铜像</p> <p> 班超墓位于朝阳镇张阳村西北二里岭半坡处,冢高6米,周长120米,为夯土平丘状墓冢。据清乾隆版《孟津县志•陵墓》记载:“班超墓,旧志云在北邙山。”新编《孟津县志•名人墓葬》介绍说,朝阳乡张阳村西北有一大冢,当地世代传为“班冢”,为东汉定远侯班超墓。文革时期,在班超墓的东北出土一方墓志,志载:“西南方距射声校尉班超墓一百六十四步……”此志的出土,为班超墓所在的位置提供了佐证。</p><p> 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今陕西咸阳)人,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军事家和探险家。他30岁入京从文,41岁远征出使西域,71岁返回洛阳。在西域三十一年中,班超凭借自己非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能力,孤军奋战,纵横捭阖,探求欧亚交通,重开丝绸之路,立下了盖世奇功。</p> <p>班超墓</p> <p>班超纪念馆</p> <p> 《后汉书•班超列传》对班超的生平和事迹叙述的十分详尽。我们仅讲两个同班超有关的成语典故,就能知道班超与众不同,的的确确是位大英雄。</p><p> 一个是“投笔从戎”。班超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和妹妹班昭都是历史学家,而他却是一个“另类”。《后汉书•班超列传》载:“永平五年(62),……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班超不甘于在京城为官府抄写文书,时间不长,便对此感到厌倦。他深埋心底的志向是效法傅介子、张骞那样,前往异域,建功立业,不愿意一辈子与纸墨打交道。</p><p> 第二个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汉明帝十六年(73),班超应征入伍,随大将窦固出击匈奴,在伊吾之战中,立下大功。不久,班超受命带领36人出使西域,第一站来到鄯善国,而匈奴使者的100多人也同时抵达。面对“今在危亡之地”的局势,班超当机立断,用“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的气势,激励部下,并率领这36名勇士夜袭驻地,火烧营帐,一路掩杀,使得匈奴使者几乎全军覆没。鄯善王遂“纳子为质”,归附汉朝。</p> <p>“西出阳关”</p> <p>室内展览</p> <p> 班超仅仅36人,智斗匈奴使者,便赢得第一场外交胜利。此后,班超带领他麾下的36名将士,继续向西域进发,勇往直前,连续征战,使得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归附东汉,出现了“四夷来宾”的盛况。</p><p> 西域自汉代以来,狭义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后来也泛指我国西部地区。公元89年,东汉在龟兹重建西域都护府。95年,汉和帝封班超为定远侯。</p><p> 班超在西域“工作”了三十一年,经上书批准,永元十四年(102),班超回到阔别已久的京城洛阳,拜射声校尉。同年九月,班超病逝,享年七十一岁。</p><p> 如今,对班超墓进行了封土加固和绿化修复,建成了纪念园区。墓冢南侧塑有“班超西行”铜像,北侧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的班超纪念馆,全面再现班超一生经略西域、重开丝绸之路、促进民族融合及经济文化交流等生动细节。让人们永远记住班超投笔从戎,绝域轻骑,为华夏立下彪炳千秋的功绩。</p> <p>“河洛人文”图标(聂剑帆设计)</p> <p class="ql-block"> 除标注外(设计及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与文字,均为本人拍摄和编写。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欢迎传播,感谢有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觉 浅</p><p class="ql-block"> 2020.12.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