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程思政,提升核心素养——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校第十届“竹林杯”圆满落幕

仙灵一梦

<p>  为期一个多月的第十届“竹林杯”教学大赛在各学科进行教学展示之后,圆满结束。紧张而忙碌的教学大赛,带给了老师和学生们满满的收获。</p><p> 本次竹林杯大赛语数英音体美社科8个学科,共18位优秀教师参赛。比赛中,各位评委严格按照课堂观察与效果评价标准逐项打分,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各位参赛老师精心策划课堂,激烈角逐,为大家奉献了一顿丰美的盛宴,让我们足不出户在自家门口就沐浴到了浓烈的课改气息和魅力。各参赛教师的精彩表现代表了我们四实小先进的教育生产力,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p> <p>本次竹林杯主要呈现了以下几方面亮点:</p><p>一、参赛教师整体水平较高,各学科组高度重视;所推荐参赛者具有实力强、业务素质高、课堂效果好等特点。</p><p> 18节课,18种风格;18位教师,18种看家本领。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折射出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18位参赛选手,26位评委,分数非常接近,而且冲在前边的老师是齐头并进,所差无几。评委们都一致认为选手们均准备充分,发挥自如,值得称赞。</p><p> 老师们,他们以娴熟的课堂驾驭技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先进的教学理念,精细的教学设计,和谐的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交流等优异表现脱颖而出,彰显了四实小充满活力的教学中间力量。他们勇于拼搏,善于学习,敢于创新;他们的课堂活力四射而又不失严谨。比如唐莉青老师,学生除了能掌握算法之外,更是能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抓住本质,沟通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法的相同。杜亚娟老师大胆尝试调整教材例题顺序,让学生在操作测量中感受、体会物体周长,自主建构周长概念。</p> <p>  阎俊芳老师执教的是“地球一小时”。她创设了“微信朋友圈”这一真实语境,首先就拉进了距离。并且关注了不同学生原有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差异。“一句话当中,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的转换”本来就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小组合作环节,她鼓励孩子们结合所学时态的对比尝试编辑自己的朋友圈,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了三种梯度供学生自主选择,分别为填空、书写句子、录制视频(独立形成文本)。展示环节,学生都在自身原有水平和能力上有了不同的发展与提高,并超出了课堂预设,人人想要说、有话说、抢着说,有发展,有收获。</p> <p>二、集体的力量得以体现,团队协作打造了一流课堂</p><p> 本次大赛可以看出,参赛教师从导学案,到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推进,除经过授课教师本人用心付出外,还凝聚了整个备课组甚至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智慧,历经了集体的打磨、修正、完善。教具学具的选取和使用,学习小组的分工与协作等无不折射出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力量,从而使课堂效果与质量大大提升。</p><p> 刘永梅老师来了我校的第一次亮相,处处体现着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融合渗透。二年级《葡萄沟》一课的单元人文主题是爱家乡、赞家乡。二语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认为无论是体现语文要素还是渗透人文关怀,教学都应把赞家乡的人文风情作为感染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刘老师用课前视频《人说山西好风光》激发学生的视觉体验,理解“好地方”的含义,进而由了解山西引出了解葡萄沟之美,帮助学生形成情感铺垫,随后再结合课后题进行语用练习,再次把赞家乡作为落实语文要素的着眼点,用“山西有许多风景名胜,有(五台山),(晋祠),(壶口瀑布),&nbsp;( ),真是&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样一个仿写,做到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融合渗透,一箭双雕的效果。</p> <p>  刘晓庆老师《可能性》一课,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真实学情,大胆将本单元两道例题进行有机整合,精心设计课堂摸球活动,开放性的任务给了学生“大”空间,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习的求知欲;小组探究交流及合作实验更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晓庆老师驾驭课堂巧妙,处理问题机智,学生情绪高涨,师生互动和谐;刘老师还注重方法归纳与拓展运用,真切的让学生动了起来,真正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p> <p>三、课改意味浓郁,核心素养深入人心,新型师生关系深入课堂是本次赛讲的又一亮点。</p><p> 各位参赛教师都能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如一年级李玲老师的课堂极富活力,充满智慧,孩子们猜字谜、顺口溜、编故事,处处迸发着智慧的火花。王晓娜老师带领孩子们从认识参观券,到学会设计参观券,再为家乡的植物园设计出新颖、美观、实用的参观券,师生共同完成一次美好的旅行;在《搭船的鸟》一课中,武艳欣老师关注学生思维,注重学习习惯培养,关注学生课堂表现,适时启发,适度引导,适当拓展;吴薇薇老师结合背景知识,从了解诗人王维的生平入手,在隔了1000多年的今天,孩子们成为了诗人王维的知音。而吴老师教态亲切,师生关系和谐亲近,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交流积极,老师幽默的个性得以展示,学生聪明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就像程惠萍说的“学生的成长是日常学习的过程,我们要尊重课堂中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p> <p>四、教师迎难而上,大胆挑战,创新教学</p><p> 一年级的老师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已在崩溃的边缘,但李海荣老师《认识11~20各数》一课,立足于学生心理需求和内容重难点——计数单位“十”,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学生由儿童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引导,一步步进行“去噪”,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数、圈数等这些紧凑的环节,重难点一步步突出,对于单位的认识愈发深刻和清晰。此外,李老师的课堂,学生都能训练有素,操作到位,习惯良好,一年级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p> <p>  武晓忠老师首次尝试在体育课中教授乒乓球,挑战了教材以外的一节课。在几乎没有参考性的资源下,就凭借了武老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的体育知识,面对学校体育迎来的翻天变革迎难而上,在体教融合的道路上创新实践,让学生和在场的老师们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国球”的魅力。同时,也打开了武老师公开课的新篇章。</p> <p>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这是六年级牛慧琳执教的鲁迅的一篇文章《好的故事》,牛慧琳老师抓住“织”字,通过“换字练习”体会它的妙用,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对未来理想生活的心情。程慧萍老师对这堂难度较高的课也赞赏有加。</p> <p>  数学泰斗聂校长《7的乘法口诀》的故事深入人心,而赵建芳老师《7的乘法口诀》从学生易错点出发,顺学而导,顺学而教,展现了高超的教学艺术。</p> <p>  此外,本次竹林杯还有些参赛教师也都有诸多过人之处,如张洁老师的开课由《山海经》导入《精卫填海》,彰显中华文化的传统美文和语言文字的魅力;李亚芬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引领学生经历百分数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这一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边慧敏老师利用学具放手给学生,孩子们再失败中一次一次尝试,再实践中获得真理;王美荣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和当下太原市正在推广的顺序性音乐教学法,带领孩子们通过体验、模仿等方式,全课运用五到六个音乐作品来学习、感知一个音乐知识,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不再像过去一节课只是为了学唱一首歌,而是让作品成为了学习音乐知识的载体,</p> <p>  总体讲,本次竹林杯各参赛教师都大显身手,各评委都大饱眼福。但也暴露出了些许不足与遗憾:课程思政和日常教研力度有待加强。老师们,虽有些许不足,但瑕不掩瑜,第十届大赛活动虽已圆满结束,教学实践的探究却永无止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千方法万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秀到卓越是简单加勤奋的结果,简单做人,勤奋做事。只要大家不断努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力争使我们竹子开花节节高!</p>

学生

老师

课堂

教学

教师

参赛

学习

竹林

大赛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