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和”是自然、社会不同事物的矛盾统一。</p><p>“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和”文化也就是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之一,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p><p>两千多年来,传统的“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风的淳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p>“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社会理想观</b>;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文化观</b>;民贵君轻的<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政治观</b>;德主刑辅的<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治理观</b>;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道德观</b>等等。时至今日,和为贵、和实生物、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饱含传统“和文化”意蕴的用语仍主导着我们的日常生活。</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效法太任,凡事均合乎仁义道德</b></p><p>太任,今河南平舆人,商朝挚国王之女,西伯侯季历之正妃,周文王姬昌之母,历史上的胎教先驱。</p><p>有贤名的太任嫁给周季历之后,其和婆婆太姜一样,知礼善行,协助丈夫,爱护百姓。太任有喜后意识到并认为腹中胎儿能够感知到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说的每一句话,在发育的脑子中形成原始记忆和模仿,故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此外,太任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重礼节,睡觉时从不侧身,坚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还每天给腹中的孩子讲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p><p>公元前1213年,姬昌出生,人们发现其“生而圣明,以一而识百”,其爷爷古公和奶奶太姜认定其将来定成大器,便取名为“昌”。姬昌凡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姬昌的伯伯太伯和虞仲主动放弃王位继承权,在荆蛮身刺花纹,剪短头发,不复归来。姬昌最终不负家族众望,成为一代周宗。</p><p>太任为后来的圣贤之母留下了宝贵的胎教方法,效法太任,出圣贤将指日可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珠还合浦”说明政治自然的和谐</b></p><p class="ql-block">广西的合浦盛产珍珠,珍珠又圆又大,色泽晶莹纯正,驰誉海内外。史载:合浦地瘠人贫,不种粮食,耕海采珠,以珠易米。</p><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合浦郡的官吏眼红采珠的收入高,便巧立名目,盘剥珠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竟然不顾珠蚌的生产规律,驱赶珠民去深海捕捞采撷珠蚌,这无异于是竭泽而渔。珠蚌好像也有灵性一样,受不了这种盘剥,就逐渐迁徙到了交趾(今越南)境内的海域去了。连锁反应的是客商不来,百姓愈穷困,常有人饿死在路上。</p><p class="ql-block">面对百业俱废,珠徙交趾的困境,新任合浦太守孟尝就制定了一个有利于百姓的政策措施,既厉行清廉勤政、查禁贪污,又废除盘剥百姓的苛捐杂税,还教育百姓依时下海,不准滥捕乱采,以期保护珠蚌资源。孟尝更是做到廉洁奉公,时时以百姓利益为念。</p><p class="ql-block">不到一年的时间,合浦境地出现了商贸流通,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迁走的珠蚌也回到了合浦,这就是“珠还合浦”的由来。它说明了政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按大自然规律修建温州城的郭璞</b></p><p>郭璞,字景纯,今山西闻喜人,东晋著名训诂学家,中华风水学之鼻祖。</p><p>晋代之时,温州要修建郡城,按照坐北朝南的传统,郡城当修建在瓯江北岸。当时郭璞客居于温州,发现瓯江北岸土壤轻而南岸的土壤重,于是建议将温州城建在南岸。郭璞在全面考察藏风、得水、聚气的基础上,选择的城址四周有众山环绕,其中的华盖、松台、海坛、西郭四山似北斗星的斗勺,积谷、翠微、仁王三山似北斗星之斗柄,左右黄土、灵官二山刚好是左辅右弼,形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格局。为了与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对应,还在城中开凿了二十八口水井以解决用水问题。为了避免战时出现断水,还依五行设了五个水潭,并与护城河相通。城建好以后,东西跨山,北踞瓯江,南环会昌湖,东西南北各七里,雄伟而险要。方腊起义时接连攻陷了杭州、金华等县市,后围困温州四十余日,始终不能破城。明朝嘉靖年间,温州城共六次遭受倭寇的侵犯,但始终都未能攻入城内。</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和亲政策的重要践行者文成公主</b></p><p>文成公主,山东济宁人,唐朝宗室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p><p>从秦汉开始,游牧民族和中原文化始终在较量之中,“和亲”能换回边陲数十年的平静也未尝不是一件大好事。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人向唐朝提出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绝。四年之后松赞干布借口吐谷浑作梗,遂出兵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直逼唐朝的松潘,并扬言若不和亲便大举入侵唐朝。牛进达率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在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吐谷浑等地,在遣使谢罪的同时再次请婚。唐太宗这才将宗室之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p><p>文成公主从大唐带去了大批生产工具、菜种、医疗器械以及经、史、诗文、历算、医药和工艺等书籍。唐高宗初年,文成公主又引进蚕种,并求得酿酒、纸、墨工匠入藏传授技艺。</p><p>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开创了唐与吐蕃交好的时代。在文成公主去世后的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凡吐蕃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李光弼巧用异性相吸的“母马计”</b></p><p>李光弼,契丹人,唐朝名将,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p><p>“安史之乱”爆发,史思明作为先锋,攻城陷地,所向披靡。在后来的常山之战和太原保卫战中,李光弼指挥唐军以少胜多、以弱制强,击败了史思明部。本来有机会一举击溃叛军的战略决战却因为皇帝的不信任引发唐军内部不和而功败垂成。</p><p>相州之战失败后,李光弼临危受命,接掌了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职务。面对气势汹汹的史思明部,李光弼主动放弃洛阳,把战场设在了离洛阳不远的河阳。在军队数量和战斗力上,李光弼是处于下风,野战能力也不如。但是,李光弼智计百出,多次挫败史思明的进攻,取得河阳大捷。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巧施母马计。</p><p>史思明部每天有一千多匹战马在河的南边洗马。李光弼利用“异性相吸”的原理,从部队中挑选了数百匹母马,等敌人的马下河时,就把母马赶下河。史思明部的战马听着母马嘶叫,纷纷渡过河来,寻找自己的“爱情”,结果,这些良种马都被李光弼的部队赶进了唐军的军营。</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识大体,善与人交好的宰相吕端</b></p><p>吕端,字易直,今河北廊坊人,北宋著名的宰相。</p><p>宋朝时期,西夏首领李继迁起兵侵犯宋朝边境。宋太宗下令攻打西夏国,抓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召见寇准,问计如何处理李继迁的母亲,寇准没有提出好的意见。寇准退朝后被吕端看出了端倪,吕端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寇准当下给宋太宗写了一封奏折,认为杀掉李继迁的母亲并不是权宜之计。吕端面圣时说:杀掉李继迁的母亲,不但不能降服西夏,还会激怒李继迁,仇冤就结得更深了。吕端建议将老太太送往延州,派人侍奉好,李继迁得知母亲的情况,便不敢轻易发兵,如果李继迁还是执迷不悟,那么这就是一个扼强的砝码。宋太宗很满意吕端的说法,便把李老太太送往延州,派人侍奉左右,直到其病逝。</p><p>后来,李继迁之子李德明继位,其在“依辽附宋”国策的基础上,且念及宋朝对其奶奶不薄,就让西夏归顺了宋朝。</p><p>吕端为人忠厚,识大体,有器量,善与人交好,在处理政事上帮助君主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张大学士一纸信函化干戈为玉帛</b></p><p>张英,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今安徽桐城人,清朝大臣、名相张廷玉之父。</p><p>公元1667年,张英进士及弟,大学士李霨见张英卷,给予“激赏不置,有国士之目”的极高评价,之后,张英选为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p><p>康熙年间,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里为了宅基地,与邻居吴氏发生纠纷,县官考虑到另一方是名门望族,故不敢轻易下判,要其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p><p>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p><p>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p><p>张英的家人接到信件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吴氏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形成了一个六尺之巷。</p><p>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p><p>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毕生视诚信为金的红顶商人王炽</b></p><p>清末红顶商人王炽曾在昆明开同庆丰钱庄总号,总号人来人往,业务繁忙。一天,一名衣衫褴褛的花甲老者携着一个六七岁的孩童走到柜前,老人拿出一枚油迹斑斑的铜钱,小伙计嘲笑说:要饭的吧。老人说:我活不了几天了,膝下有一孙,想给他存点钱,等我死后好让他还有几天饭吃。小伙计说:一枚钱太少,存多了再来吧。然后不管老人怎样哀求,小伙计就是不答应存钱。老人望着大厅“信义天下”四个浓浓的墨字黯然离去。第二天,不利于同庆丰的风声多了起来,客户们对钱庄产生了可怕的信任危机,纷纷提现银存到别家钱庄。</p><p>事情极为紧迫,王炽连夜商量对策,原因找到后,其决定开除那个小伙计,扣发主管半年薪水,并全城搜寻爷孙两人。王炽亲自出马,率领钱庄全体人员将老人孩子迎进店中,并诚恳道歉,还把那一文钱设立一个特殊账号,开出票据,给出十倍的利息以示诚意。此后,人们对同庆丰的误会消散,银子又不断地存入同庆丰。</p> <p>>>图片来自于网络,与文字无关;文字由艾亲搜集、编辑、整理;如有侵权,敬请联系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