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石嘴山市第二十六小前身为矿务局一矿子弟小学</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要上学了</b></font></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学前班和招生办就在西侧围墙“阳光体育”的位置,现已拆除。</font></h5>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1990年夏末,6岁的我也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住在一矿大坑铁道旁的奶奶领着我,把我送进了我的母校"石嘴山矿务局一矿子弟小学"去读书。小时候没有上过幼儿园,学前班就和现在的幼儿园一个性质,教一些正式上学之前的简单知识,只不过学前班也是在矿小的最西边的平房里上的。</span><br></h1><div> 奶奶把我带到招生办,招生老师穿着的确良衣裳,烫着一头大波浪,带着一副黑边框眼镜,和蔼可亲的询问每一位到校报到的小朋友们一些简单的数学加减法。站在我前面的一个小女孩,胖嘟嘟的脸蛋,身着素蓝色背带小裙,老师询问了两道数学题,没能回答出来,老师随后又翻了翻户口本,便被老师以年龄太小,热情的劝退了。小女孩揉着眼睛,偷偷抹着眼角的泪,同行的家人一脸不悦皮笑肉不笑的离开了。而我临危不乱,手掌悄悄略过裤边,擦掉手心的汗,三下五除二拿下了两道十以内的加减法,招生老师会心一笑,推了推眼镜框,郑重宣布了我可以入学,我的小嘴微微上扬,奶奶脸上也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我的加减法是母亲在家里的水泥地上,用白灰疙瘩画着教的,母亲没有文化,但她不想我们像她一样,在上学前把十以内的加减法给我们教的滚瓜烂熟,所以招生时这些数学题当然我会对答如流。<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上学路上</b></font></h1> <h5><font color="#167efb">这样砖砌的窑洞601前后院、玻璃厂有很多。601的窑洞于1997年4月全部拆迁。</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现在的新村路,路的左侧为601后院,路的右侧为601前院。</font></h5>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我家住在601后院的窑洞,窑洞一排一排的向北望也望不到边。我家离矿小其实很近,直线距离估计也就一公里路,可是由于岁数小,再加上上学路上东看西看,跟着小伙伴走路上学,每次也最少要半个小时。</span><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铰链式公交车</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解放汽车</font></h5> 从我家到学校是一路向北,新村路的左侧一路有地标建筑有矿中、工人新村、单身楼、一矿大食堂、一矿俱乐部、一矿卫生所、邮局,路的右侧是工人新村商场、福利澡堂理发店、一矿乐园。那时候的马路上基本没什么车,最多的就是手扶拖拉机,偶尔能见到一辆解放或者东风卡车,连公交车都是那样中间有软连接的,私家车更是凤毛菱角,一般的家里有一辆大二八就不错了,摩托车就是当时的私家车,但能骑的起摩托车的主儿,都估计当时也是地主万元户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千层底和绿书包</font></h5> 早上起来,母亲做好了疙瘩汤,我偷偷的从麦乳精的盒子里抓上一撮白糖撒在碗里,迅速用筷子搅了搅,围在铁炉子旁,就着烤馒头大口大口的吃起早饭来。吃完饭,穿上母亲缝的的确良裤子,揪揪膝盖上的两个补丁,拍拍灰,踩上母亲纳的千层底,背上单肩绿书包,便开启了新一天的上学的路。我和姐姐的毛衣特别漂亮,因为小孩长的快,每过一年毛衣就会变短半截,母亲就会给我们用不同颜色的毛线再接上,所以我们毛衣的袖口和下围都是七彩的,按现在可是非常潮的拼接时尚单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织毛衣机</font></h5> 以前只有像新村路、康乐路、南北街这样的主路是柏油路,像矿中到广场都是土路。过了矿中路口就到了工人新村。在这其间马路西边里的平房里有一个织毛衣店,这家店里的毛衣是用机器织的,就和《北京人在纽约》里的毛衣编织机一模一样。每次路过我和小伙伴总会把手放在头的两边,悄悄的趴在窗户上,用两只手抱住头挡住玻璃的反光,瞪着两个大眼睛往里面看。只见里面的阿姨配好毛线,把毛衣编织机左拉一下,右拉一下,刺啦刺啦声过后,一件崭新的毛衣就织出来了,非常神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工人新村近似照和糖酥饼</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工人新村早餐店旧址位于新美澡堂这栋楼,新美澡堂没改名前就叫新村澡堂。</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工人新村商场旧址位于双双面馆这栋楼。</font></h5> 工人新村的早餐店有卖糖酥饼的,3毛钱一个,金黄的饼上布满了白糖,酥酥脆脆非常可口。新村早餐店对面就是新村商场,说是商场,其实也就是几间平房,里面卖的都是人们日需的物件,有扣子啊、雨伞啊、糖块啊,还可以扯布做衣服,但是每到节假日里面照样人头攒动,我最爱吃的是里面卖的午餐肉和罐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两居室单身楼</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图为二矿路口单身楼,一矿单身楼与其相似共有两栋现已拆除。</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两居室单身楼是有地下室的,地下室入口和窗户都已经被锁上了,锁住了许多人的记忆。</font></h5> 再往北走就是一矿单身楼。单身楼分为两种,一种是马路两边那样的两居室的,一种是筒子楼那样的一居室的。两居室单身楼的地下室还住着人,地下室只有一个30cmX20cm大小的窗户,每每经过,我和小伙伴蹲在窗户口往下看,地下室人们在白炽灯下的生活就被我们尽收眼底了。咔嚓一声,一不小心踩断一颗小树枝,被里面的大人发现后,我们便拔腿就往学校跑去。 <h5><font color="#167efb">车铃铛、车牌和大二八自行车。大二八的前闸坏了,绑块皮子拿脚踩着刹车,仿佛是大二八的灵魂。</font></h5> 跑过了两居室的单身楼,有一个自行车棚,里面清一色的大二八,偶尔能看见几个二六还带链盒,属实显得高级。刚下班的师傅要进入车棚,右脚先是蹬了一下前轮车把下的皮子给了脚刹车,速度减下来后右腿便从后边一迈下车,轻轻摁下车上闪着光铁铃铛,叮铃铃声音清脆悦耳,车棚的女阿姨听见铃声,揉着惺忪的眼睛递给师傅一个车牌,两人相视一笑,便是美好的一天。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一矿大食堂路口现为福安小区入口</font></h5> 过了车棚就是一矿大食堂路口。通往大食堂的路的左边的瓦房是保卫科,右边是筒子楼的单身楼和电工房,家里的电路坏了或者保险丝断了,都会跑到电工房找电工师傅去修。单身楼包围着一个门球场,退休的大爷大妈们总在闲暇时悠然的打着门球。门球场旁有一个6层台阶状同心圆的花坛,每每放学总会与女同学刘孝凤在这里嬉戏,趴在花坛的台阶上写完老师留的不多的作业。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煤缘餐厅的前身就是一矿大食堂。</font></h3> 有一次跟着家人去大食堂吃饭,大食堂的餐桌十分别致。圆形的餐桌刷着绿漆,周边配上云纹,十分有年代感。我看餐桌周围并没有凳子,仔细看才发现凳子藏在桌子下面,桌子的8条腿上都有一个凳子,用的时候把凳子从桌子底下一转凳子就出来了,不用的时候再把它转回去,不得不佩服餐桌的设计师,这样的设计真是既方便又快捷,而且也节省了空间。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90年代的卖凉皮的路边摊,多为钢筋框架搭建的白布棚子,调料会放在桌子上,让食客们自行调拌食用。</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福利澡堂旧址为隆盛优配这栋楼 </font></h5> 大食堂路口总是有个推着架子车卖熟肉的,便是现在新村的李三熟肉店老板。大食堂路口的对面是福利澡堂理发店,理发店的门前有一排商户自己拿白布和钢筋搭的铺子。铺子里有卖包子的、有卖凉皮的、还有卖炒削面的。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偶尔不做饭,母亲就会给我5毛钱让我买早点吃,我便会在这里的包子店买包子吃。当时肉的素的水煎包都是5分钱一个,稀饭是免费的。装稀饭的大桶就在地上放着,谁吃谁舀,我和伙伴们总是少买几个包子,舀下面的稠的米粒,这样可以吃的更饱些,省下来的钱可以在校门口买些小零食担嘴吃。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一矿乐园</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乐园长亭顶梁画有苏武牧羊、沉香救母等历史典故。</font></h5> 福利澡堂理发店的北侧是一矿乐园,其实这个园子大名叫憩园,但是我们都习惯叫它乐园,因为这样显得亲切些。乐园的围墙边有很多榆树,到了春天榆钱会枝条压的弯弯的,我会爬到围栏上捋满一把榆钱放在嘴里吃,又好吃又能充饥。围墙的旁边个小小的喷水池,喷水池的中间有一个假山,夏天的时候我会和小伙伴在那儿砸癞呱呱、逗水游子、抓小田螺,一玩就是一天,无比欢乐。喷水池的旁边是一排长廊,长廊的顶部画着中国古代各式各样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有八仙过海、有岳母刺字、还有武松打虎等等,画的身份精美,总是让大家流连忘返。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幼儿园旧址</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中间铁皮封着的是一个圆形的门,幼儿园放学后小朋友会从这里排队回家。</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长廊立柱新装的瓷砖脱落了,露出了一个个小小的正方形印记,这小小的方格就是当初的马赛克留下的印记。</font></h5> 乐园南侧的廊子边是一个幼儿园,幼儿园孩子都是矿上职工的子弟。放学的时候一个老师会带着小朋友十几个小朋友,小朋友们衣着光鲜,样式新潮,什么板正的背带裤、精美的小发卡、瓦亮的小皮鞋、彩色的双肩小书包,让我们看的羡慕不已。羡慕完毕,我同小伙伴们会在长廊的尽头,背着园子的管理员扣柱子上的马赛克,手机上茶色的、银白的、黑色的马赛克摊在手里放在太阳下,散发着五彩的金光,那可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电线杆上的广播</font></h5> 上学路上,马路两边电线杆上的广播播放着新闻,最喜欢还是"小喇叭广播电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个栏目可是小朋友们的最爱。从电台里我学会了歌曲《七色光》,知道了《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广播声布满了我整个童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一矿俱乐部</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一矿俱乐部旧址所在地位于福安小区东北侧,于2010年左右拆除。</font></h5> 单身楼再往北走,就在乐园的对面便是一矿俱乐部。每当假期,学校就会给每个同学发5张电影票和2张旱冰票,5张电影票我会和伙伴们三五成群,在俱乐部观看动画和抗战大片大饱眼福,2张旱冰票则可以去广场的旱冰场和飞机场体验速度与激情。白天的俱乐部外面人头攒动,卖小吃的商贩比比皆是。有推着小车卖喷泉样子的红绿糖水的,有卖甜沙沙的大小沙枣的,有卖的干炒和咸味瓜子的,有卖生津止渴小酸枣的,有卖喷香喷香的炒面的,还有卖冰棍和雪糕的,好生热闹。糖水看着非常诱人,但却没有喝过,沙枣、瓜子、酸枣、炒面都是用报纸叠的三角装的,都是用5分钱一包,实用又环保。 <h5><font color="#167efb">90年代电影院门口卖汽水的摊铺和汽水机,还有广场的悬臂飞机和旱冰场承载着许多80后的记忆。</font></h5> 一矿俱乐部暑假寒假经常播放着抗战题材的电影,比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等。作为孩子我们最爱的还是葫芦金刚、大闹天宫这样的动画大作。要说童年最难以忘怀的电影莫过于妈妈再爱我一次和鲁冰花,有一天学校组织大家去看电影,大家兴高采烈的来到一矿电影院,才看了20分钟大家无不哭成泪人,声泪俱下。从此世上只有妈妈好和鲁冰花这两首主题歌就深深的扎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90年代的夜生活就是在昏暗的臭电灯下吃一碗炒面,买一包报纸包的瓜子,拿上电影票看一场电影。</font></h5> 到了晚上,小贩们纷纷点起臭电灯,照常营业。臭电灯(电石灯)是用一个带细管的套筒套在小铁桶上,把铁桶里面放上水和臭电,水和臭电乙炔气便会从顶部的细管中出来,最后用火柴将它点着,拉着黑烟的火苗照亮了漆黑的夜,叫卖声四起,又方便又常耐用。在那些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那些闪光的智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社火表演</font></h5> 每逢过年前,我和伙伴们还会到一矿俱乐部报名排练社火。社火有舞狮、划旱船、扭秧歌、孙悟空、猪八戒,小朋友们只能表演大头娃娃,直等到大年初一早上到街上转上一圈,无比欢乐,当然矿上也会给小朋友们每人5元钱当做酬劳。一拿到奖金,我们立马涌入代销店买电光炮、窜天猴、地老鼠放,没有放炮的香,拿跟小棍,用炮线丝绑根口罩拆下的棉线凑合上,噼里啪啦,满声欢笑,满是年的味道。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单身楼旧照</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右侧的单身楼现已拆除,改建为福安小区楼盘。</font></h5> 终于等到了年三十,一矿俱乐部每年都会放烟花。我和小伙伴会提前到单身楼三层楼顶上的平台上占据有利位置,待到十二点广场的工行的大钟准时敲起,全城的鞭炮一并响起,烟花从俱乐部的屋顶飞速窜至空中,轰的一声,在漆黑的夜空瞬时绽放,如仙女散落人间,仿佛伸手便能接住那闪闪的星火,也许只有那里能看到最美的烟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一矿卫生所</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一矿卫生所现为南街社区卫生服务站</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90年代的针管盒和玻璃针管</font></h5> 继续向学校走去,一座医院就坐落在路的左侧,那是一矿的卫生所。小时候一般的感冒发烧就会吃安乃近,大人吃一片,我们小孩只能吃半片,听说安乃近药效大,吃多了会让伤小孩子的脑子。吃了药,盖上被子捂一捂,一觉醒来捂了一身大汗,病痛就会随之而去。病的厉害了就会去卫生所打屁股针。打针医生会给我们打柴胡和青霉素,最怕的就是做皮试,因为做皮试针就打一丁点,但是真的疼。做完皮试,我会挑个推针慢的老护士,在他的面前排队,因为老护士扎的稳,推针慢,打的针不会疼。打完针,护士们会把针头用镊子拔掉放在托盘中,再从消毒的酒精盘中拿出一枚新的针头备用。护士拿起注射器吸取了氯化钠,用酒精棉签擦拭青霉素瓶口,然后把针头插进青霉素瓶推进氯化钠摇匀,最后再吸到注射器中,推出多余空气给后面的患者注射。往往很多小朋友就是覆灭在这个步骤,嚎啕大叫,哭成泪人,不能自已。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小邮局</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老式的邮筒和自己收藏的96年鼠年邮票</font></h5> 卫生所再往前走有一个很小的邮局。每每路过,摸摸路边的绿色大邮箱,往里面塞没有邮票的信,看看能否寄出去。我们也会进入邮局翻翻全国的邮编簿,戳戳粘信封的白乳胶,最后驻足在卖邮票的橱窗前,欣赏一下里面各式各样的邮票,如果能入得一两枚必定爱不释手,怎奈自己囊中羞涩,只能看看而已。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校园生活</b></font></h1> <h5><font color="#167efb">一矿子弟小学后来更名为石嘴山市第二十四小,后来矿小和机关小学合并,改为二十六小。</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学校大门左侧的这面黄色的墙壁一直没有变,但是上面的好好学习的四个大字早已不见了踪影。</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拔丝糖和蜂窝糖</font></h5> 终于到了学校门口。学校门口各式各样的吃的琳琅满目,有蜂蜜糖、有拔丝糖、有麻辣串、还辣椒饼。此时吃包子省下的几毛钱就派上了用场,1毛钱可以买3块蜂蜜糖,也可以买2个拔丝糖,或者3串麻辣串,或者2个辣椒饼,资金有限,煞是遗憾不能全部吃遍人间美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学前班</b></font></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学前班的教室</font></h5> 进入学校,学前班是在矿小西面瓦房的最南边的。我们的班主任姓贾,是一个长头发的女语文老师,圆圆的脸,柳叶眉,慢声细语,非常和蔼可亲。教室的门前有一条小水沟,水沟边到处长满了蜀葵,开着各种颜色的花,非常漂亮。小水沟里有时也会有癞呱呱,调皮的男孩子会抓小癞呱呱,偷偷的放在女生的裙子里,女生被吓得呲里哇啦的乱蹦乱跳,那个淘气的男孩当然也被老师训的狗血淋头。学前班的老师有时就像个母亲,因为孩子们还小,都不怎么懂事,调皮就不用多说,每当有同学拉裤子才是最头疼的,她还要给我们处理,想想真是头大。冬天是最难熬的,瓦房是没有暖气的,天天同学们来学校要从家带几块劈柴,到了班里第一件事就是点炉子。班里没有煤了,老师还会组织同学们一起往班里搬煤,就是这样我们在这里度过难忘的学前班生活。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一年级</b></font></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90年代的教学楼</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我的班主任张鸿玲老师</font></h5> 到了一年级,我们就班搬到了前面的楼里上课。矿小的楼只有一栋,一共有三层。一年级在一楼,每升一年级就升一层。我们一年级5班在一层的最南边,紧邻着年级办公室。贾老师教了我们半学期就调走了,新来的张鸿玲老师就接管了我们班。她也是一个语文老师。老师身材纤瘦,剪发头,年轻漂亮,气质出众,语言清晰温柔,教学循循善诱,很快我们就融入到了新的学习时光。 <h5><font color="#167efb">到了一年级,我们就班搬到了前面的楼里上课。矿小的楼只有2010年左右的教学楼</font></h5> 一年级时,一次我和李俊义正在做值日,突然一只鸟从窗户外面飞进了教室,见此情况,李俊义赶快吩咐我把门窗闭严。只见他拿起一个大竹扫帚向那只鸟扑过去,扑了几次那只鸟轻易的就躲过了,趁其不备,鸟儿被他扑了下来。我上前几步,把早已准备好的圆形午餐肉铁盒递给他,他小心翼翼的抓着鸟放到了罐头盒里,并用透明的塑料布封上。此刻,我们定睛一看,它并不是鸟,而是一只蝙蝠,我们又诧异又欣喜,我们抓住蝙蝠了的欢呼声布满了整个教室。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现在的教学楼</font></h5> 学校大扫除的时候,同学们会到学校木工房用编织袋装来锯末擦地。大家把锯末均匀的撒在地上,再在上面洒上水,这样擦出来的地锃光瓦亮,最后教室里还会有一股淡淡松木的香味,十分有趣。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年级</font></b></h1>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90年代过了安乐桥,向东的田野里,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和红柳林。</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矿小东南角有一个旱厕,黄色门洞的上方的老墙就是以前的旱厕,现已拆除。</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新起的楼,挡住了曾经的墙,角落的房子也换了新颜。</font></h5> 二年级时,学校里组织同学们去春游。我们长途跋涉走过安乐桥,路过气象站,步行到四站。四站有一望无际的红柳林,安营扎寨后,学校用大喇叭召集大家做活动。活动是在红柳林里找宝藏,宝藏其实就是写满奖品的纸条,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做起了活动。忽而一阵狂风,乌云密布,燕子低飞,大雨就顺势下了下来。同学们纷纷找地方躲雨,四下没有房屋,于是同学们就三五成群的用周围的红柳做房子躲雨,欢笑声荡漾在红柳林中。春游回来后,大家才知道四站关押着很多劳改犯,无不感到后怕,生怕自己被劳改犯抓走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黄河大桥纪念碑下的合影已经遗失,所有记忆只存在与脑海中。</font></h5> 为了锻炼大家的观察和写作能力,一个初夏,张老师带我们去黄河大桥看日出。黎明前集合,伴着晨光到达目的地。我们迎着朝霞在黄河大桥,听着潺潺的黄河水,沐浴着习习的微风,目不转睛的注视着东方,从初芒乍现直至晨光洒满大地,阳光打在我们稚嫩的脸上,温暖着我们的身体,流淌进了我们的心里。欣赏完日出,我们一同在大桥的纪念碑下留下来一张难忘的合影。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三年级</b></font></h1> <h5><font color="#167efb">黑风暴是一种强沙尘暴,俗称黑风,沙尘暴的一种,大风扬起的沙子形成一堵沙墙,所过之处能见度几乎为零。</font></h5> 三年级的一天下午(1993年5月5日黑风暴中最小能见度为0的两个区域,一个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一个位于内蒙阿拉善盟附近。黑风暴从宁夏中卫过境时,瞬间最大风速高达37.9米/秒【相当十三级风】,早已超过了台风的风力【32.7米/秒】),我们正在楼前面的花园里挖树,挖的累了,我们就杵着锹站着休息。我们往贺兰山的方向一看,山的那边一缕黄烟迅速的向我们这边移动。又干了一会活,瞬间大风四起,狂沙漫天,老师立即组织我们往班里撤,同学们刚坐到班里关好门窗,老师点了人头,只见窗户外面黄沙漫天,遮天蔽日,下午仿佛变成了晚上。我们静静的坐在凳子上望着窗外交头接耳,班里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沙土的气息,同学们纷纷用衣服捂住口鼻,静待这场沙暴的过去。这是我们第一次经历沙尘暴,后来听说那天刮丢了几个小孩,在害怕的同时我们也感到非常惋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就是挖矿小门口北侧的这栋楼地基时,挖出了防空洞。</font></h5> 有一次学校马路边的房子扒了要盖楼,在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了一个防空洞。课余时,许多学生都会过去围观,我随着几个大胆的同学点着蜡烛一同进洞探险。防空洞是拱形跟我家住的窑洞一样斜向下的,走了20米左右就到了一个丁字路口,我们看看脚下还有细铁轨和枕木。洞里很静很静,只有我们喘气的声音和水滴下落的滴答声,我们不敢再往两边走了,趁着蜡烛的光亮就迅速的原路返回,返回地面我们还不忘告诉其他同学们自己在洞中的所见所闻,吹嘘一番,无比自豪。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左侧为六年制的语文书,右侧为五年制的语文书。</font></h5> 以前的每个年级的5班都是实验班,实验班的课本和其他班是不一样的,就连桌椅也都是铁制的单人单座,而其他班的桌凳都是学校木工房自制的双人一桌。实验班小学只需上5年,就可以直接升初中,要比其他班少读一年小学。可是到了我们的上一届,实验班就被改革取消掉了,我们曾暗自庆幸自己是实验班,会提前上初中,不过到最后却落了一场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四年级</b></font></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2008年时四年级教室和教室内部的陈设基本没怎么变</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2020年的教室除了外墙的颜色改变了,其他设施看上去一切如故</font></h5> 四年级是在教学楼北面的瓦房里度过的。这边的瓦房前面是一排榆树,我们会在榆树下挖大豆虫,在树丛中抓毛毛虫放在女同学的铅笔盒里,会在树枝上抓天牛,在它的胸甲上系上细线牵着它飞来飞去。有一次学校里组织在校内野炊,同学们就在班门口做饭吃。我们班的魏强胆子特别大,也不知道从哪里抓了一条绿色的菜蛇来煮着吃,看见他拿着蛇肉在嘴里游离,脸上洋溢着有滋有味的笑容,我只能睁着大大的眼睛在一旁看着,撇着嘴一脸鄙夷。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五年级</font></b></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北农场</font></h5> 五年级和六年级是在教学楼西边跟学前班一排的瓦房度过的。五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北农场拔燕麦。坐上公交车,晃晃悠悠坐了许久终于来到了北农场。我们下车集合的地方是北农场的小学。这个小学很小,中间有一个圆形的花坛,两边几简陋的几排瓦房便是教室。同学们在这里歇了歇脚,把书包里的高橙和面包拿了出来补充能量。农场小学里的孩子们直勾勾的盯着我们看,看着看着时不时的还咽炎吐沫,我想他们是没有见过这样花里胡哨的吃喝的。片刻休整,队伍集结完毕,我们就急忙奔赴一线去拔燕麦。农民伯伯们在麦田里手把手的教我们燕麦和麦子的区别,我们也专心致志的学着,有模有样的干起农活来。很快就到了中午,饥饿交困,农民伯伯立即送来了给养。中午饭每人配发了2个糖酥饼,1个鸡蛋,黄瓜西红柿随便吃,我们便在有一条小水渠的两排沙枣树下共进午餐。我的饭后便是甜憨的午觉,有同学们却在沙枣树上掏鸟窝,有的在打扑克牌,有的在嬉戏玩耍,悠哉悠哉。下午继续战斗,我们就这样度过了别样的一天。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笔筒人和子弹枪</font></h5> 上学的时候,课桌的面板上总会裂开长长的口子,同学们就会把毛笔聚成小段,穿上线绳做成小人,两个同学把线绳穿过桌洞,一拉一松,两个小人就会在桌面上摆出各种姿势打来打去,无比欢乐。就在同时,同学们也迷上了打塑料子弹的手枪,我的一个同学因为失手用子弹枪把其他班的同学眼睛打了,他家里给别人赔了很多钱,后来也影响了学业,不得不留了一级,从此以后年级里就再也没有人玩那个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六年级</font></b></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课桌中间的三八线</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到了六年级,我们年级又多了一个六班。六班所有学生都是从一号井的工程处搬下来,我们班也分来一个叫臧玉明的,圆圆的脑袋,剪了一个小平头,双眼皮的大眼睛闪闪发光,满满都是对知识的渴望。因为他的姓氏非常特殊,所以我记得非常清楚。同桌坐久了,总会有些矛盾。我的同桌王莹是个内向的女孩,我也偶尔会和她开一些小玩笑,这不她又在课桌上跟我划上了三八线,我也用我快速的无影手在三八线这危险的区域游离,生怕她拿铅笔把我扎着,俏皮的鬼脸逗的她无奈至极。</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04野炊我们小组的合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活泼可爱的同学们的合影</font></h5> 六年级学业加重,但是借了姐姐的白球鞋,学校还是组织我们出了校门去野炊。同学们准备了锅碗瓢盆,吃喝零食,整装待发。排着整齐的队伍,穿过二矿矿区,绕过矸石山,跨过铁道,一路步行向104出发。到了104小学的三岔路口向北100米处,我们挖灶起锅,按照提前的分组各自为阵,做起饭来。104看起来光秃秃的,除了东侧的居民区和一所小学,还有路两边的一排的沙枣树,其实就像后山梁一样的戈壁滩。我们组点子真背,班里的一朵花都没有,6个一马色的男生。没有女生反倒利索,同学们各显神通,无所不能。我厨艺不精,只能在荒滩上挖坑起灶打打下手,李文飞和其他同学当起了主厨和配菜,炒凉皮、炒鸡蛋,大家也是做得心应手。很快,我们6个男同学第一个出菜完毕,扯个布单,摆盘入席。大家左手馒头,右手叨菜,噎住了,一口香槟汽水下肚,何其美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小学毕业最后的记忆</font></b></h1> 1990年至1997年,7年的小学生活恍如昨日。小学刚毕业不长,同学们非常想念张老师。于是大家一拍即合,雷磊的父亲是公交公司的司机,叔叔帮我们准备了车票,中午我们在310路口集合,等了辆3路车,几个同学奔上了公交车,踏上了三矿找老师路。老师家在车辆段右边的家属楼住。到了老师家我们轻轻敲了屋门,捂着嘴,憋住心里的欣喜。老师一开门,看见我们一堆小同学先是一脸诧异,然后大笑起来,热情的迎我们进屋坐下,从高低柜里拿出了各式各样的好吃的招待我们。虽然我们都很羞涩,也尚知礼数,但是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小手和小嘴,bia嗒bia嗒吃了起来。那天老师和她女儿在家,女儿比我们小一些,扎着马尾辫,非常俊俏可爱。美餐过后,老师拿出了录像带,给我们放了《狮子王》,很少看录像的我们,各个看的聚精会神。最后,老师带我们去了马路对面的林子里玩,林子里的松树和杨树很高很大,我们在林子里欢歌笑语玩了很久。惜别老师,踏上了归程,我手中的风车伸出公交车窗外,飞速的转个不停,整个小学的记忆也就永远的停滞在这里了。 <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div><font color="#ed2308"><div style="text-align: left;">特别感谢韩朝同学提供的矿小、单身楼、一矿俱乐部等旧照(旧照由韩朝拍摄于2008年,近照由作者拍摄于2020年)。</div></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