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涂 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9年参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总队部宣传部工作,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进入了“东江纵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任“东纵”《前进报》社副社长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江支队独立大队政委等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6年“东纵”北撤山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先后在华东军区《华东画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两广纵队政治部从事美术宣传工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放后在广东军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华南军区政治部及军委总参动员部任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获得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四十多年来走过来的革命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广东画报》社副主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东画院副秘书长等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东省文联委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名誉教授</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怀 念 父 亲 涂 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14年-1993年)</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涂小奇/涂小京/涂小原</p><p><br></p> <h3>1956年时任总参谋部参谋。(拍摄于北京)</h3></br><h3> 1914年,父亲出生在广东翁源一个农民家庭。家乡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这里的人为了改变落后命运,有志青年离家外出闯荡,成了老家的传统。他从小就立志要用知识改变命运。</h3></br><h3> 他边干农活边发奋读书,在小学、中学期间,他爱好美术的特长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这激发了他对艺术的进步追求,中学毕业后就考入了广州美专。</h3></br><h3> <h3>1949年参加开国大典阅兵观礼活动前拍照留念<br></br></h3></br><h3>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美专没读完就被迫辍学谋生,先后担任小职员和小学教师。虽然收入仅够糊口,但仍可凭写写画画一技之长立足在省城。</h3></br><h3> 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了,个人的命运已经和整个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与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毅然投身于唤醒国人不做亡国奴的革命大潮之中。</h3></br><h3> <h3>1950年代广州解放初期,</h3></br><h3>时任广州影剧院管委会军代表。</h3></br><h3> 1939年参加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任总队部宣传干事,经常组织青年集会、游行,印发传单,从此就踏上了职业革命者的道路,在腥风血雨的革命斗争中不断成长,并在此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h3></br><h3> 1942年春,广东游击队曾生、王作尧两支队伍合并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总队。相应需要一个代表总队发言的机关报。为此,总队政治部将《东江民报》改为《前进报》。上级命父亲前往报社工作,发挥他能写善画的才能。他在报社先后任记者、编辑、副社长。由于战争环境的险恶。报社前期并没有固定的场地,所有印刷工具材料和纸张都是随身携带。印好的报纸也是由报社人员冒着枪林弹雨分发到各个战场。尽管条件是那样的恶劣,但父亲和同志们仍保持着高昂的士气,为抗战和“东纵”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h3></br><h3> <h3>50年代在北京北海公园留影<br></br></h3></br><h3>当时有一支报社集体创作的战斗社歌:</h3></br><h3>钢板、铁笔是我们的炸弹和钢枪。</h3></br><h3>我们的油墨泼向法西斯强盗</h3></br><h3>我们的笔尖刺破反动派的脸庞。</h3></br><h3> 父亲在报社里是公认的刻钢板的高手,他写得一手好字,还能在蜡纸上刻上维妙维肖的漫画和插图,使《前进报》图文并茂,增色不少。除此之外,他笔头锋利,善于撰写战斗檄文。有一次,为了瓦解顽敌心理防线和鼓舞我军民斗志,总部命报社写一份劝降和鼓动的公开信,任务交给了报社其他人,文稿修改多次,递上发下几次都未能通过总部的认可,报社最后只好交给了父亲重写重写后的文稿一次通过,发布后立刻在多个战区取得了积极效果。</h3></br><h3> <h3>50年代初在北京<br></br></h3></br><h3> 1944年9月,粵北战场硝烟弥漫,战事吃紧,父亲接上级命令,到东江纵队英佛边大队任政委。铁笔换钢枪配合北江支队主力作战。</h3></br><h3> 当时,国民党英德县国民兵团假抗日真反共,纠合各地反动武装疯狂的向我主力部队进攻,妄图肃清粤北抗日游击区。父亲与大队长蓝田并肩作战,率领部队巧妙的避其锋芒,趁其不备突袭敌军指挥部,活捉团长胡杰夫及参加会议的各路反动武装大小头目.50多人,缴获批武器,彻底粉碎了敌军的围巢。</h3></br><h3> <h3>50年代初在北京</h3></br><h3> 不久,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失败,派曾肇基率领顽军五三师一个正规团,纠合地方反动武装,企图以重兵进犯英东地区,消灭北江支队。父亲与蓝田大队长帯领部队运用麻雀战,灵活地阻击敌人,牵制、消耗、迟滞敌人的进攻,并将敌军引诱到我军包围圈。主力部队全面出击,一举歼灭敌正规军和地方反动武装,英东地区全境解放。</h3></br><h3> 1945年日本投降后,内战爆发。次年,父亲随东纵主力部队奉命北撤山东烟台。之后从三大战役到抗美援朝,到1958年一直在总参作战处任职(期间短期抽调到《华东画报》任美术编辑),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58年转业回广州。</h3></br><h3> 当时老首长曾生请父亲出任广州市文化局局长,但他则对当官管人无兴趣,执着地要追求自己的艺术爱好视官爵利禄如粪土,选择了搞美术。他先后任《广东画报》副主编、广东画院副秘书长等职,终于实现了少年的梦想,成为专业画家,从此就潜心搞艺术了。</h3></br><h3> <p>1950年,画家在兴建的广州越秀体育场留影</p><p>(背景是越秀体育场,后改建为广州美术馆)</p><p><br></p><p> 父亲致力于艺术上的发展,博采众家之长,书法国画、水彩等技法日臻成熟,作品不久就立足于名家之林。他擅长行书、草书和水彩画、国画,也精于油画和速写。作品除了享誉国内也广为流传到英、美、泰、日等。</p><p><br></p><p> 父亲的水彩画代表作有《莲花山奇观》《水仙花》《荔枝》《鼓浪屿》等,书法功力深厚,行草豪放而不失稳重,泼辣而不失雄伟,神采飞扬,赏心悦目,著名旅游景点金鸡岭、宝晶宫、古佛岩等石刻题名皆为父亲手笔。八十年代末,福利分房开始了。父亲在画院分到了套大单元,还另加一间不计入住房面积大画室,不用在睡房狭小的空间里挤出一角来作画了。可是,父亲在将要搬进新房的时候却把新房让给了广东画院其他同志。他对家人说,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就抱着为解救天下劳苦大众而献出一切的信念,踏着无数先烈的血迹,戎马生涯一路走来,能活到今天,能有这样成就和地位,已经很知足了,不能忍受自己住大房,别人住陋屋,所以才决定让房。</p><p><br></p> <h3>1952年摄于广州,图中的婴儿是长女涂小奇</h3></br><h3> 父亲对改善生活、物资享受一直不在乎。他的工资收入算是高的,但从来不见他给家里购置任何高档用品,工资基本上花在购买书画材料、摄影胶卷、书籍和订阅报刊杂志上,而作品除少量自己留存外,大部分赠送给别人。家里的电视、空调、冰箱和其它家电用品都是当海员的老二小京用自己的工资买回来的二手货。而这些东西对父亲来说并不重要,可有可无。比如看电视,除了吃饭时看新闻外,其他时间基本不看,仅有的几次例外是国足出线的几场比赛。房间空调不灵了,他也不管,开风扇继续作画,好像空调从来就不存在似的。吃饭也是不讲究,除了工作需要外,从来不下馆子。家里的饭菜无论是谁做的,好吃与否都没意见,能吃饱就行。平常外出有公车也不用,路途不远的基本上是骑自行车。单位的同事也常说他六七十岁了不比年轻人了,想去哪就打个电话叫司机送你去吧。父亲回答说;运动运动有好处,还是骑车好。</h3></br><h3> <p>1957年,一家人在北京北海公园浏览。</p><p>( 当时画家涂夫爱人也在北京市总工会任职 )</p><p><br></p><p> 父亲离休后完全没有失落感,反而心境特别舒畅。他写了一首《晚年述怀》,其中有两句:盛世离休享晚福无官无职一身轻。愿燃残烛照人间,淡泊一生我知足。</p><p><br></p><p> 离体后的父亲对艺术追求与探索更进一步,从他新增的一书柜书籍中可见一斑。那些厚厚的大部头里每本都挟有不少纸片,记录下阅读的体会和提出的疑问。他经常对同一个对象,用多种不同的技法画出多个版本,或同一内容的文字,用不同的笔法和章法去书写,也经常邀请其他书画家一起深入探讨,共同提高。</p><p><br></p> <h3> 80年代第一次回到翁源办书法展</h3></br><h3> 离休后时间多了,请父亲题字的人也多了,各地政府为开发景点找上门来了,各企业商号也托关系来了。但他仍坚持原则,分文不取。景点题字是以景点游作为答谢。</h3></br><h3> 他本来就有到各地山河采风的艺术创作任务,所以就答应了也题了许多字。至于企业托关系开高价或送高档用品要求题字,商业味太浓,他一概回绝。他也有主动去题字的,那是为贫困地区的学校题字。</h3></br><h3> <p>1977年 画家与全家在广州光孝寺合影,</p><p>(当时夫妻先后由粤北的干校调回广州,暂时分配住到光孝寺)</p><p><br></p><p> 父亲是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广东书协会员、广东美协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名誉教授,曾任《广东画报副主编、广东画院副秘书长、广东文联委员、美协广东分会理事等。父亲与书画伴随一生,他的艺术在枪林弹雨中大放异彩,在和平年代里乐洒人间,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在身体状况十分差要在病房里度日的时候,他仍要在床头弄一张写字板,生命不息,艺术不止。</p><p><br></p><p> 1993年,父亲走完了一生的光辉历程,在弥留之际他还是那句话:知足常乐。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字画没有离开,静心品味父亲的作品,一代老革命老艺术家风范历历在目,永不消失。</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画家涂夫在研读文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涂 夫 艺 术 作 品</p> <p>军旅时期速写作品</p> <br></br></h3></br><h3>《庆祝秋季攻势胜利》速写 17.5x25cm </h3></br><h3> 1948年作</h3></br><h3> <h3>《加工造炮躉 黄埔造船》素描 16x11cm</h3></br><h3> <br></br></h3></br><h3>《雷政委作报告》 速写 14x19cm 1947年作</h3></br><h3> <h3>《唱龙舟文工团 队文娱之一》</h3></br><h3> 速写于鲁西脚南 10.5x12.5cm 1947年作</h3></br><h3> <h3>《化妆》两广纵队文工团演出时后台速写 </h3></br><h3>23x16.5cm 1948年作</h3></br><h3> <h3>《韦虹》 速写 17.5x11.5cm 1949年作</h3></br><h3>(南下途中)<br></br></h3></br><h3>水彩画作品</h3></br><h3> <h3>《石景山远眺》水彩画 27x37cm 1982年作</h3></br><h3>(广东画院美术馆馆藏作品)</h3></br><h3> <h3>《瓜果》水彩画 31.5x45.5cm </h3></br><h3>(广东画院美术馆馆藏作品)<br></br></h3></br><h3> <h3>《椰林》油画 38x53cm </h3></br><h3>(广东画院美术馆馆藏作品)</h3></br><h3> <h3>《石榴》水彩画 42x61cm 1989年作</h3></br><h3> <h3>《苹果》水彩画 44x63cm 作品拍自</h3></br><h3>《涂夫水彩画选》(岭南美术出版社 1989年)</h3></br><h3> <br></br></h3></br><h3>《水胡桃》水彩画 29.2x41.3cm<br></br></h3></br><h3> <h3>《塘鲺鱼》水彩画 24.6x14.8cm<br></br></h3></br><h3> <h3>《鼎湖山风景》 水彩画 38x28cm 1980年作 </h3></br><h3>(广东画院美术馆馆藏作品)</h3></br><h3> <h3>《生鱼》水彩画 38.7x53cm<br></br></h3></br><h3>中国画作品</h3></br><h3> <h3>《高瞻远瞩》中国画 47x56cm<br></br></h3></br><h3> <h3>《闲情》中国画 61x38cm<br></br></h3></br><h3> <h3>《峡江烟雨图》中国画 34x48cm</h3></br><h3> 1981年作于南湖</h3></br><h3> <h3>《出污泥而不染》中国画 67x35cm </h3></br><h3>(岭南美术出版社 1994年出版)</h3></br><h3> <h3>《新雨初雾图》中国画 44x34cm 1984年<br></br></h3></br><h3>中国书法作品</h3></br><h3> <br></br></h3></br><h3>释文:我的中国心 楷书 135x33cm</h3></br><h3> <h3>毛泽东诗词 《采桑子·重阳 》</h3></br><h3>草书 68x98cm</h3></br><h3>释文: </h3></br><h3>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h3></br><h3>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h3></br><h3>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h3></br><h3>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h3></br><h3> <h3>释文: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h3></br><h3> 草书 110x22cm</h3></br><h3> <h3>涂夫诗一首 草书 98cm×53cm </h3></br><h3>壬申春七十八岁涂夫撰文并书</h3></br><h3>释文:<br></br></h3></br><h3>环顾当今天下,风景独好中华。</h3></br><h3>稳定繁荣昌盛,人民乐业安家。</h3></br><h3>根由领导正确,四项原则紧抓。</h3></br><h3>最是改革开放,前程一片朝霞。</h3></br><h3> <h3>释文:《鱼跃鸟飞》篆书 27x72cm<br></br></h3></br><h3> <h3>鲁迅诗句 草书 137x25x2 </h3></br><h3> 释文: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h3></br><h3> <h3>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h3></br><h3>草书 55x99cm 庚午秋作</h3></br><h3>释文:</h3></br><h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h3></br><h3>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h3></br><h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h3></br><h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h3></br><h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h3></br><h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h3></br><h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h3></br><h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h3></br><h3> <h3>《山居秋暝》王维诗 草书 136x68cm</h3></br><h3>释文:</h3></br><h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h3></br><h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h3></br><h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h3></br><h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h3></br><h3> <h3>《登黄鹤楼》王焕之诗 </h3></br><h3>篆书 101x33cm 壬丑秋作 </h3></br><h3>释文:</h3></br><h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h3></br><h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h3></br><h3> <br></br></h3></br><h3>释文:太平盛世 行草 31x123cm</h3></br><h3> <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jrBdC-JNFgyA8phrKdvlw"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