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参加厦门福州“三地三校”教育教学研讨会。</p> <p> 早上前两节课是同课异构课《书戴嵩画牛》,同课绽放精彩,异构构出新意。</p> <p>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说明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术业有专攻的道理。</p> <p> 唐老师的课朴实、扎实、重实效,是一堂实实在在的常态课,既夯实了基础知识,又有课外的延伸拓展,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p> <p> 唐老师上课一开始的导入就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他采用回顾以往学过的古诗为突破口,这些古诗的题目中都有一个共同字“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今天要学习的题目。</p><p> 唐老师分成三个有梯度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首先是正确的朗读,这一环节处理非常扎实,对注释没有解释,而本课有要求会写的生字“曝”,先让学生根据偏旁猜意思,最后老师指导书写。</p> <p> 同样的一节课——《书戴嵩画牛》,来自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的苏才根老师则显得干练、大气,整堂课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p><p><br></p><p> 在了解到学生已试教过一遍后,理智调整教学预设,把注意力放在了对人物的理解上。通过多次朗读“此画斗牛与?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然后抓住“拊掌大笑’的动作让学生认真理解,既加深对牧童的这个人物形象理解,又领悟语言表达的深刻和符合身份的语气。</p> <p> 苏老师又以乾隆题戴嵩的《斗牛图》上两首不同的提拔变化,深刻的体现了“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者也”的主题。苏老师采用两种教材既相辅相成的方式,但又主次分明。在精读原教材同时,把补充教材有机渗透进去,作对照印证。既加深、丰富了对原教材的领悟,又增加了阅读分量,扩展了知识,发展了思维。</p> <p> 《大自然的声音》这堂课的设计十分巧妙,环环相扣,来自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的李智茹老师,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演绎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自然界交响乐,有读,有写,有说,有练,整堂课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p> <p> 福建省普教室黄国才老师,分别从用好教材;吃透理念;关注教材、学情差异;目标要精准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设性的指导意见,给广大青年教师指明方向,指点迷津。</p> <p> 下午聆听了三堂数学课。</p><p> 第一节是林芯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林老师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p> <p> 首先出示了一道开放型的植树问题,学生通过画图及从简单题目入手寻求规律的方法先提炼出数学模型(段数+1=棵数),又推广到植树问题的另两种情况: 两端不种(段数-1=棵数) 、 - -端要种(段数=棵数),并将这三种类型进行了比较,找出三种类型的共同点都是先求段数。</p> <p> 最后将这三个数学模型应用与生活实际,找出锯木头、公交车站等都属于植树问题,从而使本节的知识进一步得到了拓展。</p> <p> 李宏老师执教二年级 上册《数学广角——搭配》,本节课《搭配》重点是让二年级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排列与组合问题,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课。</p><p>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排列、组合问题是比较陌生有趣的,也是比较难的。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p> <p> 本节课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卡片探索新知,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知道排列的方法,从而找出怎样排列最好,才能做到有序、全面、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探索排列组合的好方法,经历从“十位固定法”、“个位固定法和“交换位置法”这种排列方法的的过程,使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直观体会与理解知识。</p> <p> 新知的呈现,伴随着数个问题娓娓道来,不愧为精心、精致、精细的课堂!</p> <p> 专家点评环节中,老师提出生本课堂,从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p><p> </p> <p>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p><p> 构建生态课堂,提升学生素养,以生为本,情动、意动、生动、灵动之课堂,唤醒大家对数学本质的重视,朝着共同的目标——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一路携手同行,一起奔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