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出塞书》

蓝天白云

<p>  一个人走过的路越多,他的生命就越精彩,如果说人生是一段旅程,那么,这种永不放弃的寻找就是最美丽的过程。在不停的行走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世界,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那些山,那些水,用自己的心灵去邂逅那座城、那些人………</p><p> 作者简介:张廷秀,理工女,籍贯兴业县,出生成长地北流白马镇,曾在玉林市直国企任办公室主任多年,并兼做党办、工会工作,企业改制后,做校外补习学生的老师,现已退休。兴业县作协理事,玉林市作协会员,曾随夫定居东莞,现居钦州,热心公益事,喜欢读书、运动、旅游,爱好文学创作,擅长写散文,从2016年开始正式文学创作至今,共发表文章累计字数5万多。</p> <p>  《出塞书》是作家梁晓阳耗费15年时间写就的长篇非虚构小说。12月13日下午在北流举行了此书的研讨会,全国各地共有几十位知名作家、编辑、评论家、媒体记者,以及地方领导和几十位各县市作协会员参加,我也是其中一员。来,让我们一起共同走进《出塞书》!</p><p><br></p><p> 梁晓阳,笔名梁伊犁,男,1971年出生于广西北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玉林市作家协会主席、北流市文联主席,作品见于《花城》《中国作家》《天涯》《散文选刊》等刊物。代表作有长篇散文《吉尔尕朗河两岸》,获首届三毛散文奖,《出塞书》为其首部长篇小说。《出塞书》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时它叫非虚构,但是现在,它叫长篇小说。作者在此书的"后记"中写道"作为一部书写两地、写作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的作品,它让我经历了太多不堪回首的往事,一家人的命运随着我文学的旅途而颠簸起伏………在写作和修改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一种情感浸染着,阿依母亲人生的沧桑,我理想的苍茫,亲朋的悲欢离合,全都像我的梦一样跟随着我,在西驰的列车上,在天山脚下的房子里,在南方和北京,我无数次抑制不住地流下了泪水。"</p><p><br></p><p> 从2003年到2018年,作者的出塞之旅已经持续了15年,2019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正式出版发行,全书65万字,其主要内容是叙述五十多年间以吕冰莹、吕冰洁、章洮洲、谢良珍为代表的老一辈人从忍受苦难到超越苦难的沧桑往事;以及"我"和光旭、光亮、兰花、杏花等新一代人为主角,在时代的大潮中,历经艰辛生活的磨炼,竭力走出世俗固化的眼光,在欲望的煎熬中困顿挣扎,在理想的鼓舞中驰骋远方,最终实现了梦想的曲折经历。全书在一种"告诉我吧,人生,在哪里才能找到你啊,人生"的咏叹和呼唤中,带给读者一种穿越地域的生活激情和横跨时空的文化思考。评论家邱华栋说得好,"《出塞书》是一部题材独特,书写壮阔的杰作。西北边陲,一代人的沧桑往事,激发着一代人的漫漫求解,时代的画面徐徐展开,历史深处传来了动人的回响。全文语言生动具体,营造的境界辽远浩荡、沉郁苍茫,吻合了神奇的西北大地的质地;自传式的文体,非虚构的叙述,南方现实与西北追求的精神挣扎的映射,现实主义全景式的铺张,性情真诚的心灵史,堪称是一部理想主义的悲情壮歌"。</p><p><br></p><p> 研讨会上,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曾攀高度概括了《出塞书》是一本打通南北、地域、文体、灵肉的史诗型纪实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认为此书文体的突破很明显,具有革命性意义,是小说还是散文,其实叫什么都可以,作者摆脱了文体的束缚,更为抒写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而此书恰恰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不在于客观的真实,而在于作者内心的真实。看看《天涯》杂志副主编林森是这样说的,作者写这本书的行为,值得考究,他的气魄很大,人情的交错,空间拉得很大,时间段也拉得很长,出现人物也多。特别是直面的书写,灵与肉的书写,勇气可嘉。15年的时间写成65万字的小说,这得有多大的耐心和毅力,把自己的心血耗在文本著作上,是人生一种很大的考验………此次《出塞书》研讨会是南北文化大融合,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知名作家、编辑、评论家、媒体记者云集北流,对此书进行了深入研讨,名家的高度评价和透彻分析,教我们从《出塞书》中如何把握和坚持自己个人的写作风格,如何通过写作战胜自己,如何分析和评论文章,以及纪实文学今后的光明前途,鼓励我们广大学员勇敢地创作更多更为真实的优秀作品。</p><p><br></p><p> 其实我于2019年9月份就得到了晓阳主席亲笔签名的《出塞书》,其间结合长篇散文《吉尔尕朗河两岸》反复阅读,数次执笔写读后感都是写了一半就放弃,生怕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辜负了作者15年的心血,而此次回玉林我是专程照顾病中年迈的父母的,还特别携带了《出塞书》和《吉尔尕朗河两岸》,打算关顾父母的同时,专心写下读这两本书的心得(这次北流学习培训我并没被列入范围内,因为我去年5月份已被派去北流学习培训过了)。就在第二天开班的前一天下午市作协曾老师突然通知我到北流参加培训学习,并没说到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但我潜意识中又念念不忘一定要拿这两本书在身边,想不到的是此次学习培训的内容就有《出塞书》专题研讨会,真是冥冥之中的巧合。《出塞书》中大部分人物都来自北流和白马,而我的出生成长之地就是白马,母亲是北流新丰沙垌人,书中很多方言、场景、人情世故等等我都非常熟悉。在书中的结尾部分"梦游者"中写到阿依母亲的表弟"………三天前,有一位亲戚一一姨婆婆的侄子,阿依母亲的表弟,阿依的表叔,在青年时代刚从南方老家来到伊犁就被当作"特务"批斗致傻的谢向忠,因为一直没有结婚,在五区成了五保户,又因为老年痴呆症,在半年前被姨婆婆送进了县敬老院一一突然走丢了,姨婆婆十分焦急,报了警。庆幸的是,一天后,阿合齐派出所年轻的侯警官在则新路和218国道交会处巡逻时发现了他,那时他正背着一个背包拄着一根木棍满脸灰土地走着,已经失联了五个小时……然后我们聊到了向忠失踪的情景,从警察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了向忠那痴傻和言语表述不清的情形。‘他一直用手指着218国道的方向,似乎想去那儿。'侯警官说。据姨婆婆分析,他是想回南方老家。'你们不知道,这个七十一岁的孤儿,一辈子没结婚,年老痴呆经常讲老家土话,仍然记得218国道是去伊宁回老家的路。'姨婆婆当场抹起了眼泪……而向忠却动作迟暖口里喃喃不止,他只认得姨婆婆是他姑妈,其他人,包括当年看着他被批斗批傻的阿依母亲和冰洁姨,他全然表现出茫然的神色。他不停地用我老家土话含混不清地重复说着什么,如果不是我在场,他们根本就听不懂那几句话:'去那边,我想回三队,种地。'或者说:'去那边,回白马。'而白马,正是他的南方老家………"读到这,我情不自禁地落泪了,过后的我想方设法与北流、白马的小学、初中同学联系上,并决定7月份回了一趟相隔37年未回过的白马,了却了一个埋藏在我内心深处的小小心愿,后来我又与小时候一起在白马圩上长大的一大帮发小们联系上了,这些圩上长大的孩子地方话叫圩丁,圩丁们还建了个圩丁群,同学们也建了个群,从此以后这些群让我们知道了更多关于故乡的旧人旧事及现在。北流市作协主席吉小吉夫妻俩也是白马人,他还鼓动我写了一篇5000字关于我与白马前尘往事的散文,目前这文因写的人物不够生动还待在闺中未嫁,所以我还得经常找机会回北流、白马与发小们同学们不断互动,以便让我写的散文更接近当地地气和烟火味,且更具生命力。</p><p><br></p><p> 书中阿依母亲坎坷的一生也数度让我落泪,是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让我深深感动了。往事又一幕幕呈现在我眼前,我1969年出生在白马公社,至少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白马是叫白马公社而不是叫白马镇,童年、少年的时光里有白马大河两岸的无限风光,有牛车地小学语文老师上课讲故事的影子,有在白马大河里游泳、捉鱼摸虾的影子,有与小伙伴不思学习整日想玩耍的影子,有在圩上文化站认真看小人书的影子,有与发小互讲互听故事的影子,有唱采茶、木偶戏的影子,更有那个年代最吸引人地方是放电影的公社,《茶花女》、《地道战》、《永不消逝的电波》……至今还历历在目,而朱山坡的《蛋镇电影院》就是写我们那个年代的北流人是如何痴迷看电影的。也还记起我少年时代读初一时,代表白马公社去北流县参加作文竞赛的陵城小学,还有圭江、圭江大桥、在圭江和圭江大桥边上住的旅馆、少年之家、勾漏洞……</p><p><br></p><p> 私下里认为《出塞书》也是一本写乡愁的书,它常常让我勾起对故乡、故人、故事的回忆,也让我想起了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峽,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毛泽东说: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正因为晓阳主席夫妻俩对伊犁及北流这块土地爱得如此深沉,又有一份文学的执着信念在支撑,心里有了寄托,有了依靠,那些深楚的思想和情感才得以维系。否则这磕磕绊绊的人世,早晚会将所有意志瓦解,原本清雅的不再清雅,原本端然的不再端然……而我猜想现在的晓阳主席应该正在专心写他的第三部关于他故里的大作了,期待晓阳主席抒写他出生成长之地的天堂山故事书早日问世,让我了解更多关于天堂山、北流的人和事,也让我能够更加骄傲地向外乡人推广晓阳主席写的书,推广更多关于天堂山、北流的人和事。</p><p><br></p><p> 与晓阳主席及众多名家们面对面,让我真正地走进了《出塞书》。晓阳主席的文章讲究自然,即天人合一,天性与人性的和谐统一,他用他最真实的情感,向我们坦露了他最丰盈无比的内心世界,从文学与人生的角度讲说《出塞书》,犹如一股清流慢慢渗进我的内心。晓阳主席以他对《出塞书》的独特情感和认知,引导读者从中体验人生百味,读出自己心目中的《出塞书》。《出塞书》是用复调式结构写的,有两条主线,这就需要我们以全方位的视角整体解读,其真正的价值才能随之显现出来,之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出塞书》不只是一部小说,它还能超越自身,超越时空,它更像是一面反射我们平常人平凡人生的球面镜,这次北流之行让我更加立体地重新认识了《出塞书》,也让我读懂了晓阳主席的文学与人生。</p><p><br></p><p> 写到这,让我想起了王蒙先生2018年来钦州作的文学讲座,此次讲座重点解说了他著的《王蒙的红楼梦》,这是王蒙几十年阅读研究《红楼梦》的精华集结。他在文学讲座上说得好,人生百味,一梦又一梦,不要老想着彼岸,彼岸就是来世,此生就是此岸,过好此生就是过好此岸。就是说人的一生问题不在于个体生命有终结的那一天,问题是只要你的生活有一个追求有一个价值,那么就是说你要考虑的是你有生之年,你活得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p><p><br></p><p> 我们每天都在行走,与这个世界面对面,我们借助阅读窥见了一个新的世界,实现了心灵的成长。而成长是有痕迹的,它可能在一件小事里,一个小进步里,也可能在一种对我们的世界以及自我的认知里,也正是这一处处痕迹,一串串脚印,铸成了我们成长的道路,这也是阅读带给我们的意义。</p><p><br></p><p> 阅读别人,丰富自己。走进《出塞书》,让我们的文学与人生豁然开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