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跟一个高尚的人对话。”为了让“阅读"在二中的每个孩子心里能落地、开花、结果,我们初一语文组在学校、教科处的指导下制定了一个学期的阅读计划,也向学生推荐了相关阅读书目。</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我要求同学们在9月和10月间要读完《朝花夕拾》和《鲁迅传》这两本书。读完后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他们心中的感受。现在就来看看同学们的成果吧。</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有的同学用大胆的想象、五彩的颜色绘出了他们对《朝花夕拾》这本书的独特见解!</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光用绘画来传达同学们对书本阅读的感受那肯定是不够的,有些同学还喜欢用语言把自己对这本书的感受说出来。瞧瞧那群可爱的同学们会怎样“宣泄”他们对鲁迅老先生的情感呢……</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虽然有的同学是第一次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阅读书本的感受,虽然有些同学的表达不是很流利,甚至有些笨拙。但同学们却敢于表达,敢于展现,这就是锻炼,而这也正是新教育所提倡的——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熏陶,让他们每个孩子都敢在舞台上自信的表达!</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阅读之后当然也少不了一些才思细腻的同学的佳作,他们喜欢用文字来表达他们对书本的细腻感受。</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夕阳的温馨, 早晨的芬芳</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span><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读《朝花夕拾》有感 </i><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曾思远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早晨的花朵,在夕阳中拾起。虽失去了早晨的 活力与芬芳,却多了份夕阳的温馨。——题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鲁迅在中年时期,写出了本有10篇的回忆性散文集——《旧事重提》,回忆师友与少年时期的性事,于是读来如同聊家常,语言亲切感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句话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些言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小时也和我们一样拥有灿烂的童年。他一对剑眉,国字脸,炯炯有神的双眼,让他看起来有一股正义感与严肃感。 于是许多人觉得他极严肃,但其实,他也只是一个顽皮的大孩子。他整天在园中与草木为伴,昆虫与伍,也听着传说,就这样长大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鲁迅也做了许多调皮的事——“拔何首乌毁了泥墙,把砖头扔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因此毫无疑问的被送进,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的生活比百草园乏味的多,先生只让我们做渊博的宿儒,只能“捉了苍蝇喂蚂蚁”或在台下做戏与描画。这篇文章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狗· 猫·鼠》一文。委婉的将反动派文人比作“凶残折磨老鼠、有一种媚态、常在夜间叫唤扰人”的虚伪凶残的猫,隐鼠则代表令人同情的弱者。用幽默诙谐的描摹动物的情态,达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山海经》一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深切的怀念,尊敬和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长妈妈是鲁迅的保姆,她在书中是下层劳动妇女的代表。她粗俗,迷信,不拘小节,愚昧,喜欢背地里说人是非;她又善良,朴实,对“我”来自真心的关爱——这是完整的人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穿衣服太马虎,有时会忘记系领带,冬天穿旧外套,寒颤颤的,上火车会被疑心是扒手。”这样简朴,不拘小节的藤野先生,对鲁迅十分关心。以至于讲义从头到尾全用红笔添改过,并且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指出并改正。由此可见,他教学严谨,尊重科学,对学生要求严格。他对学生也一视同仁,并没有像那时的大多日本人抱有“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的思想态度。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怀念。</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也写到了他弃医从文的原因,抒发了他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和爱国主义感情。看了一个纪录片后,他感触很大,内心的激愤之情无以言表。从而感到,医术再高明也只能医治肉体上的疾病。而现在的中国其实疾病不是在肉体上,而是在心里。所以他弃医从文,想用文章唤醒麻木不仁的中国人。让更多青少年参加到革命中,去推翻旧中国,创造新中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我们也应该在夕阳时,捡起清晨洒落的鲜花,品悟青少年生活的,酸、甜、苦、辣、咸。</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阅读让我快乐</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朝花夕拾》读后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郭思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翻开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一篇篇记述先生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历程的作品跃然纸上。在书中,鲁迅先生采用白描的手法,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对封建思想和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在他的笔下,故事生动形象,人物栩栩如生。细细品味起来,既耐人寻味,又饱含哲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而我最喜欢的是那篇《五猖会》,这篇文章是鲁迅小时候盼望着去观看热闹的五猖会,却被父亲叫去背书。这样的事情是我最感到熟悉的。在小的时候,刚要跑到楼下去玩,却被妈妈叫去,再背一遍不知读了多少遍的课文,心中难免会感到有些扫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一说到了自由,我又想起了那篇我们研究了多少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是给我的印象最深的,这篇文章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动地描写了百草园的趣味和美丽,以及三味书屋中乏味的学习生活和学生们乘机偷乐的趣事,表现了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读着读着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还有《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善良、心灵美好的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从她给鲁迅买他喜欢的《山海经》,可以看出她关心儿童。她渴望鲁迅在元旦的时候恭喜他,可以看出她是渴望幸福的。尽管她很迷信,但是她身上仍保存着朴实和善良,这些令作者难忘。她也让我感受到美好善良的一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鲁迅的童年无疑是快乐的,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也许会在书上的某一个插画而回忆,自己曾经在乡下荡漾的笑容;也许是从树上飘落下来的一片树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朝花夕拾》读后感</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郭雯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这个学期我看了鲁迅写的《朝花夕拾》,这是一篇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狗.猫.鼠》初读题目还以为是写动物,其实是写鲁迅在童年时与一只仇猫的故事。《狗.猫.鼠》里十分详细地写了他仇猫的原因,这个原因十分有趣,竟然是猫偷吃了鲁迅饲养的隐鼠,其实隐鼠并不是猫吃的,而是被保姆不小心踩死的。而通过这原因,再仔细一读,其实作者是想借此去讽刺那些虚伪的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散文里,作者用活泼的文字将儿时的童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百草园的美景,用风趣的语言记录了那时的乐事,字里行间都流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再看《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爽直又多嘴,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旧中国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对于长妈妈,鲁迅先生也是直来直去、毫无避讳地写出了她的“美”与“丑”,而且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啊长的真情实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我们怎样做父亲》中一段话“凡有所说所写,只是就平日见闻的事理里面,取了一点心以为然的事情;至于终究究竟的事,却不能之。便是对于数年以后学说的进步和变迁,也说不出会到如何地步,单相信比现在总该还有进步还有变迁罢了。”鲁迅先生在这短短的话语中,写出了最为质朴的道理,整个社会是在不断变迁,不断向上的。虽然整本书描写的是愚昧封建思想对人的毒害,却不改积极的基调。可想而知,鲁迅当时身处在黑暗的社会中,却能振臂一呼,用笔来救治国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鲁迅先生为唤醒沉睡国民,以笔伐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真不愧是我们的“民族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span></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朝花夕拾》读后感</b></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黄坤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写的一部散文集,读完后,我不只看见鲁迅孩子时的生活情景,还有那对黑暗现实一次次无情的揭露与批判。</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好词佳句的华丽。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园中淘气天真的小孩子,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看黄蜂、玩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到在书屋读书习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课上偷偷画画,到书屋的小园玩耍。无一不体现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们的束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藤野先生》让我读来十分地感动,让我懂得了知识是没有国界的。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学医学时的老师,对作者非常关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讲究,但为人却诚恳、公正,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他一一纠正作者笔记上的错误,“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他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在知道中国人很敬重鬼时,还担心作者不肯解剖尸体。藤野先生真挚的爱给了在异国的鲁迅极大的鼓舞,是十分无私和伟大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读了《朝花夕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span></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朝花夕拾》读后感</b></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黄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朝花夕拾》这部书是鲁迅先生写的一部散文集。这部书写了鲁迅先生从小到大发生的许多事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不了解为什么鲁迅把“旧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说,这夕拾的朝花,已不仅仅是旧事,反倒是新事、喜事、伤心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酸、甜、苦、辣、咸五个味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酸。的确,看鲁迅的文本有点酸,什么酸?心酸。你看《父亲的病》,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最大的错处”。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甜。不说阿长与鲁迅过年时行礼的温馨,也不说看社戏、看五猖会时的快活热闹,单提起百草园“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童趣,一切心里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体味的亲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独特的鲁氏桥,进了甜美的童年故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阿长、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的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国内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出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趟过的《朝花夕拾》。</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辣。鲁迅的本色。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凛然1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譬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咸。泪水的味道。朴实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泪下。旧事的点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看过的回忆录,大也是风花月残、捕风捉影的闲情逸致,倒没见过这夕拾的朝花也别有风味,也是,百味不离其宗,朝花夕拾一样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朝花夕拾》读后感</b></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胡斯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假期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感受很深,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根本不觉得里面的内容很严肃,反而觉得更像是一个朋友在一起闲聊,这可能就是鲁迅作品的独特魅力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如果单看他的画像的话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严肃的人,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但读了这本书后,却发现发现鲁迅也是可爱有趣的,他怀念童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出了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的乐趣,雪地捕鸟的快乐与三味书屋的乏味,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还有长妈妈讲的传说与故事,这些都令作者流连忘返。和三味书屋的乏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写出了鲁迅先生儿时的天真烂漫。</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也让我有所感触,鲁迅先生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在文中鲁迅先生儿时并不喜欢长妈妈,认为她个性切切察察,而且睡相不好,还懂得一些让鲁迅先生不耐烦的礼节,在得知长妈妈踩死了他喜爱的隐鼠后,对长妈妈的态度就越加不屑了,这些都让我感受到鲁迅先生是一个性格直爽的人,而当长妈妈为他买来了鲁迅先生渴望的《山海经》,这时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态度转变了,从厌恶到敬佩了。而在文中的长妈妈形象也让我感受到了长辈的关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读完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文章中洋溢的生活气息,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格外亲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朝花夕拾》读后感</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龙梓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最近,我看了,一本初中必备名著——(朝花夕拾)。这(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顾名思义,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整篇文章都是从孩童的角度来写的,所以洋溢着童年时代特有天真和纯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文中有暗讽,嘲笑和批评,这可视为鲁迅的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不仅使其韵味更加丰厚,而且可以从中体会到鲁迅深遂的思想,这就是鲁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狗、猫、鼠》是针对猫的厌恶和仇恨;《阿长与(山海经)》是怀念长妈妈;《二十四孝图》是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父亲的病》是揭露庸医误人;《范爱农》是思念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朝花夕拾》以清新,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鲁迅的童年生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愚味和迷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其实,这本书给我的感触还是挺大的……就比如《故乡》里的节选《少年闰土》,小时候的闰土和鲁迅就没有什么尊卑之分,眼中只有大人与小孩,而长大后,鲁迅的少爷身份就成了他们之间不可逾越的沟壑,世俗的眼光,身份的差距,繁琐的礼节……这些构成距离的事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我的童年已渐渐远去,我也要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琐碎的记忆,希望将来能在夕阳中重现。不一样的童年,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朝花夕拾》读后感</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李林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这本书的原名为《旧事重提》,是作者暮年时怀念朝花的逝去而写的一本书,共记叙了作者童年时的十件事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狗猫鼠》中,鲁迅说明了自己的仇猫,他用猫来讽刺那些欺凌弱者的人,鼠就是那些被压迫者。语言幽默,辛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表现出了对百草园的不舍和对三味书屋中枯燥无味的学习的厌倦。在《父亲的病》中,父亲被庸医给害死,一个本该救死扶伤的人却有着落后的思想,准确的说,父亲就是被骗子害死的。鲁迅对这些所谓的“名医”进行讽刺,在那个社会中,大家都不求上进,那这个民族还会有希望吗?这也说明了作者对这些思想的极度反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遇到的老师,他虽然是日本人,但是他却善良,正直。藤野先生的善良就在于他并没有对弱国来的鲁迅表示瞧不起,而是尊重鲁迅,对他送上关怀,藤野先生听说中国人很敬重鬼,还担心鲁迅不肯解剖尸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中国人给俄国做侦探被日本人枪杀,在场的外国人拍手叫好,连国人也没有同情,反而跟着喝彩。看到了中国人是这样的麻木不仁,在日本学医的鲁迅便决定放弃医学,开始做文章。因为鲁迅知道,这个国家如果不改变,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就算是救治了国人肉体上的病,也不能改变他们的思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之语看似疯狂,其实却揭露了封建礼教制度的黑暗,在封建制度面前,吃人者甚至可以不分关系,这实在是残忍。因此作者希望可以改变,不想把落后的思想再传给孩子,便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孔乙己,一个因为封建制度而受到压迫的知识分子,就在颓废的生活中死去。民众们麻木不仁,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孔乙己死了,他们照样这么过。孔乙己,就是这么个可有可无的人,封建教育的牺牲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鲁迅想要唤醒麻木的中国人,于是从“喊”转化为了“呐喊”,只有写文章才能让中国人醒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朝花夕拾》虽然是作者回忆自己的童年,但这中间又表达出了多少对中国人落后思想的嘲讽?对旧社会制度的厌恶和憎恨?让我们一起“呐喊”,唤醒麻木的国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读《朝花夕拾》有感</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叶毅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朝花夕拾》这本书,作者巧妙的将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表面上写对往事的叙述,实际在叙述中又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讽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十篇散文。写于1926年3月,至11月间。最开始命名为《旧事重提》发表在《莽原》的半月刊上,1927年5月编订成书是时改名为《朝花夕拾》。文章多以为对比、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鲁迅儿时家中有个很大的园子,叫做“百草园” ,那是鲁迅儿时的乐园。后来又介绍了家里人送他去书塾学习,那书塾的名字就叫做“三味书屋”。作者的启蒙遍,是在那里开始的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在对百草园的描写中,作者写得非常细致,运用了大量优美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百草园”的美丽景色。还写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都体现出了作者对儿时在“百草园”度过的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后来就由“百草园”的欢乐时光转到了在“三味书屋”中的学习时光。在“三味书屋”中的日子里有枯燥的课程,但也不乏欢乐的事。如:可以到“三味书屋”的后园里去折腊梅花、寻蝉蜕,还可以趁老师读书入神时与同学玩耍。可以说,鲁迅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乐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虽然没有太过高深的文段,但却饱含一个儿童的天真与活泼的特点,是非常传神的一篇文章,值得大家传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朝花夕拾》读后感</b></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何星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朝花夕拾,一本集结了10篇不同的散文集,每一篇都表达了作者思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作者鲁迅的生平--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我们不需要用辣椒去驱寒,但我们却不能像鲁迅一样成为一位作家,这是为什么,因为鲁迅有一颗爱国的心,正是这颗心让鲁迅不畏敌人的威胁,不畏敌人的枪炮,仅用一根短小易断的笔,与敌人奋斗了一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鲁迅。鲁迅曾去观看一场表演,节目最后是地上跪着一个中国人,而旁边则是一群日本人,看到这在场的日本人都喝起了彩,但令鲁迅想不到的是,在喝彩声中竟有一群中国人!鲁迅当时一小明白:我即使将你们的病医治好,可我却无法救治你们那颗早已变了的心。从那以后鲁迅果弃医从文,用笔写下无数文章,以求唤醒中国人那颗死寂的中国心,于是他用自己射一生写下无数篇文章,为的只是有朝一日,中国人能从新站起来与敌人做斗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我们有良好的条件,可却浪费了;我们有光明的时代,可却没珍惜。少年们快从这快乐的梦醒来吧,用你的双手为祖国献出一份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读完这两本书不久又恰逢新教育的一批书漂流书到我校。于是我与孩子们又共读了余华的《活着》一书。读完这本书后我们也开展了一期读书交流会。读书交流会分两个部分,一是谈谈读后感,二是谈谈由这本书引发的对生命,对挫折的思考。</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培养阅读习惯”、“培养卓越口才”是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之一。阅读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还能提高自我,开阔视野。而再把自己的阅读所感说出来,又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展现学生的才华。让学生肯张嘴、能张嘴、乐张嘴、多张嘴、张好嘴,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终身受用的好口才。也是我们新教育的一个目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的同学还把自己对生命的思考转化成文字,进一步诠释了他们内心❤️对生命的感悟!没有任何苦难可以把人压倒,尽管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平凡,弱小得如同一只稻草。所以好好活着,是一种责任;好好活着,也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 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读完《活着》这本书后,我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看完福贵的经历,我认为,生命是坚强的。福贵在面对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的时候,他没有自暴自弃放弃生命,而是选择坚强的活下去。看完有庆的一生我认为生命是脆弱的。有庆在这么小的时候,就因为给市长夫人献血,把血抽光死去了。看完家珍的一生,我认为,生命是强大的。家珍在得了软骨病后,依旧乐观面对生活。只有活着才能去做任何事,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活着的。——缪晓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 读了《活着》这本书之后,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感受和见解。生命,就如同玻璃般脆弱不堪,在《活着》这本书中,富贵一家七口人都以为种种原因丧失了生命,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但生命也是坚强的,只要你自己不想去死,不放弃活着的一丝希望,你就会得到生命。虽然福贵败光了所有的家产,很绝望,也很崩溃,但他并没有放弃,还是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对家人的爱坚强地活着。所以,生命是宝贵的,爸爸妈妈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生命,我们就应该好好把握这个生命,不做对生命有危险的事情。无论遇到任何的困难,都不要气馁,不要放弃。要相信,在困难当中,总是会有希望存在的,我们要学会抓住那份希望,战胜眼前的困难!——缪思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 我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是无价的,生命也是脆弱的,是独一无二的。在《活着》里面的主人公命运十分悲惨,亲人们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但是他心中依然选择活着,没有放弃希望。纵然命运坎坷,却不怨天尤人,纵然生活如此痛苦,却依旧选择坚持,尽可能乐观的去面对,而不是选择郁郁寡欢。所以主人公的态度让我明白要坚强的,乐观的,快乐的活着,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只要快乐的活着是最大的幸福。生命是可贵的,生命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虽然他很短暂,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不要虚度光阴。——胡斯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 看了《活着》这本书,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和脆弱。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他看着亲人一个个的离自己而去 ,这种悲痛如果换做普通人,他们肯定会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但福贵奇迹般的挺了过来 ,依然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人活着不为什么, 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 应该坚强的去面对。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没有权利抛弃自己的生命 。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命。——叶丽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 读完《活着》这本书我感受到了生命是何其艰难,又是何其有幸。记得有那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小说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富裕公子变成了落魄的农民。不仅如此,他亲手埋葬了自己仅剩的六个亲人,若是换成其他人,肯定早挺不住了吧。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郭思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时期地主家少爷福贵的悲惨遭遇。富贵原本是一个纨绔子弟,因为家里有钱就天天出去赌,直到钱赌完收心回家,他本以为可以和家人平凡的过完这一生,没想到家人相继去世,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之后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噎死了……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宝贵 ,只要活着,我们就是幸运的。只要活着,就还要希望。我们应该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黄坤晶</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 读了《活着》这本书,我感受到了生命是脆弱的,福贵的家人就是鲜明的例子,福贵的家人,因为种种原因,接连死去;同时,生命又是坚强的,福贵被抓走时,在枪林弹雨中,凭着对家人的思念活了下来。生命是珍贵的,福贵在输光家产时,敢于用瘦弱的生体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生活中的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不要灰心,不要颓废。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心若向阳,无谓忧伤。——龙梓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 “一个人,无论你生前家财万贯也好,身价几亿也好,死后,你什么也带不走,一如你出生时什么也没带来,死后,你同样什么也带不走。”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才是最宝贵的,生命都没了,讲这么多有什么用呢?在《活着》这本一书中,主人公福贵就是看着自己最爱的亲人一个个离开自己,从此阴阳相隔。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大的痛苦不是死亡,而是看着自己最爱的亲人一个个弃自己而去,而你自己却无能为力,只留下你一人在世无尽的孤独思念。”是的,在这么大的痛苦前,福贵没有自欺欺人,没有疯疯癫癫,更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多数人在遭遇这样的变故后会选择自杀,自己终结自己的生命。我觉得书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你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你不要它了,你问过父母了吗?”福贵最终选择了坦然面对命运的玩笑,因为他知道:“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他现在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是这本书的主旨,作者想告诉我们:活着就是希望。所以我们更应该爱惜自己的生命 ,不轻言放弃。——冯金谷</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 生命犹如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我们好好珍惜,有的人一生只知道吃喝玩乐,从不关心身边的至亲,那么他的生命即使存在,即使能够长命百岁,也对这个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没有任何的意义,只能说是“鲜花用在了牛粪上”。而有的人,也许生来就不富裕,但他们却能做到关心家人,无私慷慨、默默无闻的对家人、对社会乃至对世界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正如把阿尔卑斯山地从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一片绿洲的牧羊人,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的山山岭岭用了500万元,四年时间完成了外国人需要900万元七年时间才能完成的铁路。向外国人证明中国的能力的詹天佑。当然。我们许许多多在我们身边,正默默奉献自己那一份微薄之力的人,正是他们让美的花朵散发出诱人的芬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生命如此宝贵,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中珍惜奉献自己,这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叶毅俊</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 读《活着》这本书后,让我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文中的主人公福贵的一生遭遇了许多坎坷,先是自己的爹娘过世,再是自己的子女在他的眼前去世,接着是自己的妻子、女婿去世,最后就连他的外孙也死在了他眼前。但是,他并没有因一件事而就此堕落下去,他亲自把自己的亲人埋葬。若是其他人那肯定受不了吧,指定早已自尽,但他是福贵,他依旧充满着希望,买了头牛,陪伴终生。人的一生就该是这样充满希望,积极向上,而不是整天颓废,虚度光阴。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我们要珍惜与爱惜当下的一分一秒,积极向上,充满阳光,豁达开朗,今天的不开心就到此为止,明天依旧光芒万丈。——付佳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 生命是宝贵的,有了生命,我们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看那些美好的景色。生命也是脆弱的,在生命的历程中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事,从《活着》这本书主人公福贵败光家产,亲人一一与自己离别,亲手埋葬他们,最后只剩下他孤独的一人,和他同名的牛,他心中的痛苦与无奈是我们无法体会的。若是我们遭遇这些,而这些可能已经受不住打击,寻死了,可福贵依然坚强的生活着。而这些也让福贵和我们明白了,活着就是希望,活着便是对生活的向往,活着更需要为自己而活着,勇敢的面对困难,乐观的面对生活,过好未来的每一天。——黄昀幸</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共读一本书,可以让书香融进孩子的人生,让书香温暖孩子的人生;共谈一本书,可以让书香成就孩子的梦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