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近几年秋冬季节连旱,天气不正常,糯稻收割推迟等。我市部分县区油菜种植面积锐减,造成大片冬闲田,我市宜秀、桐城、怀宁、潜山、望江等区县及长江流域是我省发展双季稻、再生稻的重点区域。每年进入3月中下旬以后,到4月10日之前,我市水稻主产区就进入了双季稻,再生稻种植季节,种植大户可以抢时播种再生稻,以弥补承包耕田冬闲减少的种植收益。</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水稻所吴文革研究员介绍,我国南方稻区传统上把再生稻作为补充头季稻歉收的救灾手段,产量一直很低。随着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出现了头季稻能高产且再生力强的组合,水稻专家对“早稻--再生稻,中稻--再生稻”生育与产量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模式,使再生稻产量大幅提高。</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下面介绍特色优质杂交红稻徽两优1898审定及“一种两收(再生稻)”栽培管理要点。</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 徽两优1898杂交红稻“一种两收(再生稻)”栽培技术要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一)头茬栽培管理要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生育进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3月下旬初播种---6月上中旬拔节孕穗---7月上中旬破口抽穗---8月15日左右收割。适当推迟收割2~3天,让头季稻转红。一般两季稻产量900公斤左右,第一季600公斤左右,第二季(再生稻)300公斤左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田块要求:</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肥力较好,面积较大,容易排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b><b style="font-size: 20px;">1、播种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徽两优1898 做早稻再生稻种植宜早不宜迟,一般在安庆、池州及长江中下游 3月15~4月初(清明前)播种,头季直播也要在4月10日之前播种。直播机械化工厂育秧适当提前,有大棚保温,基质或营养土,或2/3基质加1/3营养土;人工育秧适当延后,有小拱棚保温,湿润育秧。头茬要及时移栽或直播,保证在8月15日~20日前收割。</b></p><p class="ql-block"><b>2、播种量:</b></p><p class="ql-block"><b> 机械化育秧1.75~2㎏/亩,人工育秧移栽1.25~1.5㎏/亩,拋秧1.75~2㎏/亩;种子药剂处理,搞好浸种保温催芽,机械化播种保持种子露白,芽不易长,人工育秧芽长半粒谷。</b></p><p class="ql-block"><b>3、软、硬秧盘:25厘米行距30张左</b></p><p class="ql-block"><b> 右/亩。</b></p><p class="ql-block"><b>4、秧龄</b></p><p class="ql-block"><b> 机械化育秧20~25天,人工育秧移栽25天左右;移栽前要带肥、带药下田。机械化大棚育秧要预防立枯病,人工水育秧要预防“倒春寒”。机插株距14~16厘米,1.6~1.8万穴/亩,人工大田移栽株行距16~23厘米左右,1.5~1.7万穴/亩,2~3苗/穴。既要保证头季稻高产、稳产,又要保证再生稻的合理生长,再生稻移栽应稀密得当,过稀头茬产量低,过密易发生病虫危害影响再生。</b></p><p class="ql-block"><b>5、肥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 再生稻头茬收割前要保证杆叶青籽粒黄,保证稻茬有再生活性。</b></p><p class="ql-block"><b> 基肥用优质红四方配方肥30~40公斤/亩,或红四方水稻控失肥30~40公斤亩,加稻发兜400克;圩田也可以用红四方高氮高钾BB肥30~40公斤/亩。重底肥、早追肥, 早施分蘖肥(栽插后5~7天)亩用尿素8~10公斤,晒田复水后追施钾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6、水管理</b></p><p class="ql-block"><b> 再生稻管水和一般大田栽培不一样,不易长期灌深水,长期灌深水容易淹死腋芽,同时也不易重晒田,重晒田容易岀现早衰,不利二茬再生。封行前以湿润灌溉为主,仅追肥、打药时上浅水,自然落水露田;封行后轻晒田,苗够时第一次晒田,控制无效分蘖;追肥促芽肥厚第二次晒田,晒到脚踩不陷为宜;孕穗期灌浅水;干干湿湿灌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7、加强病虫害防治</b></p><p class="ql-block"><b> 再生稻头季病虫害防治直接关系再生稻再生,一定要加强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螟虫、纹枯病、稻飞虱危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8、适时收割头季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b>一般9成熟抢晴天收割头季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二)再生稻二茬高产栽培管理要点</b></h1><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1、适时追施促芽肥:头季稻收割前10-7天每亩施尿素7.5公斤加钾肥3公斤促进腋芽生长,施肥时田间上浅水或保证田间湿润,及时落水露田,特别是机收田要保证收割机能及时下田收割。</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2、根据头季稻收割期合理留桩:头季稻8月上旬收割,留桩高度20厘米左右,头季收割后40天左右齐穗,各地根据当地寒露风来临早晚结合头季稻收割时间合理留桩(迟收留桩30厘米左右)。</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3、管水:头季收割后温度高、田间含水量低的田块及时上跑马水,田间湿度大的丘块可2-3天上水,水深不过寸,让其自然落干,湿润发苗、浅水长苗、有水孕穗、干干湿湿灌浆到成熟。</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4、及时追施:再生稻齐苗后追尿素5-8公斤/亩,加钾肥2-3公斤/亩。</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5、增施粒肥,喷施“鼎翠”调节剂,在头季稻收后和再生稻始穗期各喷施一次“鼎翠”调节剂,能促进再生稻发苗早、发苗快,增加苗数、株高,提早抽穗,结实饱满,产量高;并于再生稻齐穗期喷施磷酸二氢钾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6、加强病虫害防治:再生稻应用低残留的农药防治病虫害,有利保证再生稻米质。主要是防治稻飞虱、螟虫危害。</b></p><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三)再生稻栽培应注意的几个方面</b></h1><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1、有严重季节矛盾的区域不宜做再生稻栽培:头季稻一定保证最迟8月20日前收割,收割后保证30天左右的晴好天气,有利于再生苗齐穗、灌浆,高海拔区域不宜做再生稻栽培。</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2、长期淹水丘块不宜做再生稻栽培:长期淹水容易淹死腋芽,根系也容易早衰,不利再生。</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3、排灌条件不好的区域田块不宜做再生稻栽培:徽两优1898再生稻头季要长期湿润能灌溉,收割后能及时上水,排灌不方便的区域,特别是无水灌溉田不宜做再生栽培。</b></p><p><br></p> <p class="ql-block"><b>桐城周庭海今年种植的500亩再生稻,品种是优质杂交红稻徽两优1898,3月底育秧,4月中间移栽。田间表现,头茬返青快,分蘖多,抽穗整齐,灌浆饱满,产量高(干谷1200多斤);二茬抽穗快整齐,灌浆饱满,产量平均300多斤。</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徽两优1898特色杂交红稻,2019、2020年在安庆市宜秀区,桐城文昌,望江高士做再生稻种植,收购加工的红米。</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宇顺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这两年,利用特色杂交红稻(徽两优1898)做再生稻种植,加价收购,能提高种植户产值,还能解决卖粮难问题。公司决定2021年扩大推广杂交红稻(徽两优1898)再生稻种植,签订合同加价订单收购。</b></p><p><b style="font-size: 20px;">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2021年有意向种植杂交红稻再生稻大户,可联系我,电话13966958906</b></p><p><b style="font-size: 20px;">2、需要今年种植杂交红稻再生稻(徽两优1898)的种植大户电话号码,也可电话联系我,提供咨询。</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 再生稻如何“再生”高效益</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摘自安徽种业》</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一、种一茬收两季,“一种两收”推动耕作制度优化</b></p><p><b> 霜降已过,芜湖市湾区九十殿村,田野里金黄色的一片早料稻,到了成熟期。</b></p><p><b> “其实早灿稻在8月份就已收过一茬,这是第二茬:再生稻'。今年夏秋温度低,预计要过了立冬才能收。”种植户刘庆萍介绍,今年她种了500多亩再生稻,目前长势很好,第一茬亩产650公斤,这一茬差不多200多公斤,“比种一季稻一季油菜,亩均能增收大约200元”。</b></p><p><b> 在整个湾沚区,再生稻已经从2015年的不足100亩,快速发展到今年的17843亩。“因为增产增收效果好,特别是现在品种优化,加上技术越来越成熟,农民种植积极性提高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崔海龙说。</b></p><p><b> 什么是再生稻?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局局长张韪介绍,再生稻即种一茬收获两回的水稻,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再生稻必须在温、光、水条件适宜地区种植,才能保证稳产高产。“我省双季稻北缘地区生态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都符合再生稻生产的要求,是再生稻发展的优势区域。”张題认为,大力发展再生稻,开拓新型双季稻发展新途径,对稳定我省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b></p><p><b> 再生稻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头茬收过后,二茬每亩只要施7.5公斤尿素和5公斤配方肥,不需要用农药。”刘庆萍告诉记者,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米质好,更加安全。对此张韪强调,扩大再生稻可显著减少农药和施肥对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推动沿江江南地区耕作制度优化。</b></p><p><b> 据了解,再生稻示范推广在我省江淮以南至沿江江南稻区已开展多年,去年达30万亩,今年猛增到80.2万亩。“在今年不利天气条件下,按全省大面积平均单产头季稻600公斤,再生季200到250公斤,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比常规双季稻生产每亩增收300元以上。”张韪说。</b></p><p><b> 再生稻由于生育期短,且能避开我省大部分常见的水稻生产灾害,在稳定粮食生产中作用突出。今年六七月份洪涝严重,霍邱县就将8月上中旬收割的30万亩受灾早中稻,蓄留发展再生稻,当前大部分田块长势较好。</b></p><p><br></p> <p><b>此外,高产高效再生稻种植模式能解决我省部分杂交稻早播早栽地区、冬闲田、缺水丘陵地区种植一季杂交稻后的田块撂荒问题,增加了复种指数。</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二、适合品种较少,优质丰产技术有待完善</b></p><p><b> 再生稻的迅猛发展,与政策扶持和技术进步密切相关。最近两年,我省在再生稻的品种筛选、栽培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有突破。今年,省农业农村厅下发通知,要求千方百计稳定恢复早稻面积,引导适度发展再生稻,并将再生稻推广作为应对自然灾害的关键性农业技术措施之一,大力推广。</b></p><p><b> “但与湖北、湖南、四川等省相比较,我省在产业规模、生产技术规范化程度、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罗志祥认为,目前我省适合再生稻生产的水稻品种较少,优质丰产协同栽培技术有待完善,缺少适用于再生稻生产的少免碾压收割机械。此外,水稻再生季生长、成熟期不一致未得到有效解决,这导致再生稻产量不高、不稳。</b></p><p><b> 以成熟期不一致为例,这会导致成品米碎粒多,商品性差。在刘庆萍家里,记者打开一袋再生稻米,抓一把摊在手心,明显可以看到不少碎粒。“二茬有的长得快,有的慢。这导致有的成熟了,有的刚抽穗。”刘庆萍反映。在地里记者就发现,大部分稻穗已黄灿灿地垂下来,但依然不少穗子刚抽出来,开着嫩黄色的小花。</b></p><p><b> 育秧也是个难题。谈到今年的再生稻生产,刘庆萍告诉记者,“因为要搞二茬,早稻插秧就要提前半个月,天气冷,秧苗发育就不好,必须得有联栋大棚,那个投资大搞不起。”“不少户都是育秧搞得不好,影响了再生稻生产。”崔海龙反映。采访中农户反映,现在很缺优质、头季成熟早、再生能力强、二季高产口感佳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适用的农机具也不多,现在收割机履带过宽,机收头茬稻因收割机碾压,田间约30%到40%的稻桩被压倒,导致再生季有效穗不足。</b></p><p><b> 田间管理经验不足也会导致产量不高。崔海龙告诉记者,再生稻易受低温冷害影响,如播种期倒春寒、7月中旬抽穗扬花期易受高温危害和再生季稻9月中旬抽穗扬花期的寒露风。</b></p><p><br></p> <p><b>“由于多数农民刚开始种植,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增收效果打了折扣。”崔海龙反映。</b></p><p><b> 政策层面还有需要打破的障碍。采访中不少基层农业干部反映,目前再生稻生产模式只统计和享受头季稻产量和相关政策补贴,行政推动力度不足。头季稻收割时间在8月中旬,那时国家粮库没有开仓,销售渠道、销售价格得不到保证,也让农民颇有顾虑。</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三、加强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推广,因地制宜推进规模化生产</b></p><p><b> 在罗志祥看来,发展再生稻生产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全省粮食及整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根据‘十三五’粮丰工程项目实施和全省再生稻生产发展,建议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强化产业链建设,加强政策支持”。</b></p><p><b> 罗志祥认为,要加强包括再生稻品种选育,丰产、优质、绿色、轻简化生产及头季稻低位再生技术研究与示范,改进适合再生稻生产的智能机械装备,研究解决碾压稻茬和再生季生育差异大等问题,提高和稳定再生稻产量。“可以在光温资源丰富、再生稻生产基础较好的地区,如安庆、芜湖、池州、宣城、马鞍山等地,开展再生稻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辐射带动全省再生稻生产”。</b></p><p><b> 在产业链建设上,罗志祥呼吁要强化再生稻优质良种、标准化种植、社会化服务、专业化收储、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建设、打造再生稻米区域和企业品牌。在政策支持上加强发展规划,加大再生稻生产的粮补、优质粮生产、收购等政策支持。</b></p><p><b> “产业发展上规模、上层次,必须加大政策行政保障,以组织化推动。”张題表示,下一步将鼓励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集中用好财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领作用,适度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加强主体培植,组织好产销协调。“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稻谷补贴政策,出台再生稻发展优惠政策,扶持示范种植大户,联合加工收购企业,实现优质优价。创建‘一种两收'区域公用品牌,鼓励企业实行订单生产展”。</b></p><p><b> 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是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的前提和基础。据了解,我省将重点鼓励因地制宜推进规模化生产。这中间要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土地流转和集并整理,为提高机械化作业的效率和效益打开空间,为适宜再生稻生产使用的农机具专项研发与示范推广提供驱动力。</b></p><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b></h1><p><b> 头季稻应适时收获,收获时保留合适的稻桩高度,在再生稻生长期间,要合理施肥灌水,并注意防治病虫害。</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一、速用良种,合理布局</b></p><p><b> 根据再生稻对温、光、水、肥条件的基本要求,再生稻适宜在年平均气温18℃以上、有水源保证、肥力中上的田块相对集中成片留蓄。在品种选择上,应选择生育期适中、具有两季产量高和再生力强的品种。</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二、种好头季稻,为再生稻高产打好基础</b></p><p><b> (一)适时提早播头季播种期应使再生稻抽穗扬花期避开秋季低温而安全齐穗,即要求再生稻齐穗期日均温连续3天不得低于23℃。近年来将再生稻生育期调节在最佳季节,使产量头季稻600千克/667米2,再生季300千克/667米2以上。</b></p><p><b> (二)合理密植,适当扩大行距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再生稻产量影响较大。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适当密植比稀植的再生稻有效穗多,产量亦高。</b></p><p><b> (三)科学配方施肥要使头季稻高产,必须采用科学施肥方法,即氮、磷、钾配合,按基肥、分集肥、穗肥进行施用,对分集迟发田块施一定量的锌肥。</b></p><p><b> (四)科学管水科学管水,维持头季稻茎秆健壮、根系活力强,有利于再生稻全苗壮苗,这是留蓄再生稻高产的重要技术环节。再生稻休眠芽的萌发和产量形成与头季稻分发生和结实一样需要适宜环境条件。再生稻休眠芽在头季稻收割前15天对土壤水分的敏感性大于收割后,此期土壤水分不足,严重影响休眠芽伸长和萌发,水分胁迫导致头季稻因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下降而减产;再生稻则主要是由有效穗严重不足而减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三、适时是量施好促等肥</b></p><p><b> 头季稻成熟收割前,施用以促进再生萌发生长的肥料称“促芽肥”。促芽肥是保证再生芽早发、快发、多发,提高活芽率和增加有效集的关键。合理的促芽肥施用期及施用量,要根据再生稻品种再生芽萌发生长早迟及快慢、土壤供肥能力大小、留桩高度、气候等情况而定。就目前多数品种而言,在一般中等肥力的稻田,在头季稻齐穗后15~20天内,每公顷用尿素150~225千克,过磷酸钙150~225千克,氯化钾75~105千克进行撤施。对头季稻长势差、叶色淡绿、有早衰征象和再生芽迟发类型品种的田块,宜早施和多施促芽肥。反之,长势旺、叶色浓绿和再生芽早发类型,可适当迟施和少施,个别高肥田可以不施。</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四、适时收刻头季稻,保留适当稻桩高度</b></p><p><b> (一)适时收割头季稻头季稻收割期的早迟直接影响头季稻产量的高低、再生稻发苗多少及其能否安全抽穗开花。因此,协调头季产量、休眠芽萌发和再生稻抽穗开花三者的关系,易获高产。头季稻收获的早迟应根据以下几方面而定:一是头季稻桩的营养状态有利于休眠芽的萌发生长,提高活苗率;二是有利于再生稻苗数和穗数的提高;三是能保证再生稻安全齐穗;四是保证两季均能高产。因此,应坚持头季稻完熟期抢收,才能保证头季收后再生稻发苗快、多、整齐和再生稻安全齐穗,达到两季高产。</b></p><p><b> (二)高留头季稻桩,保留倒二芽头季稻的留桩高度,对再生芽的合理利用起决定性作用。要获得再生稻高产,在确定留桩高度时,必须依据品种各节的活芽率、生育期、芽位和再生期间的气候条件等因素而定。再生稻生产上所称的上、中、下位芽,是指各节位离地面高度,通常称倒二芽为上位芽,倒三芽为中位芽,倒四芽及其以下的倒五和倒六芽等称为下位芽。不同地区和品种,留桩高度不同。轴型品种上位芽(倒二芽、倒三芽)生长快,成穗率高,宜留高桩;粳型品种下位芽成活率高,宜留低桩。地区不同,供再生稻利用的时间长短不一致,留桩高度也有差异。一般轴稻留桩高度33~40厘米,保留倒二芽,才能保再生稻安全齐穗、早熟、高产稳产。</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五、再生稻生育期间的田间管理</b></p><p><b> (一)合理管水头季稻收割期间田间有浅水层,收割后若遇连晴高温天气,连续2~3天用清水早、晚各泼浇苗1次,以防止上部失水过快影响再生芽的萌发生长。发苗期应保持浅水层。</b></p><p><b> (二)合理施用发苗肥再生芽萌发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是源于头季母茎贮藏的碳水化合物,二是母茎根系吸收的矿质营养。因此,在发苗期间若营养不足,母茎根系活力下降,会影响再生芽的成苗和有效穗数,且对再生稻后期生长也有较大影响,因而要合理施用发苗肥。一般于头季稻收割后3~5天内,每公顷用尿素45~75千克均匀撒施。</b></p><p><b> (三)防治病虫害危害再生稻的病虫主要有纹枯病、飞虱、叶蝉、螟虫等。在防治方法上,虫及纹枯病于头季收后5天进行防治;飞虱、叶蝉、稻纵卷叶螟于再生稻苗高10厘米左右开始防治。</b></p><p><b> (四)增施粒肥,喷施“鼎翠”在头季稻收后和再生稻始穗期各喷施一次“鼎翠”,能促进再生稻发苗早、发苗快,增加苗数、株高和结实粒数,且穗层较整齐,产量高,并于再生稻齐穗期喷施磷酸二氢钾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六、适时收获再生稻</b></p><p><b> 由于再生稻采用高留头季稻桩,各节位芽因生长发育期先后长短不一,其抽穗、成熟的时间也参差不齐,青黄相间。因此,再生稻收割期不宜太早,应掌握全田九成熟后再收,以免影响产量。</b></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水稻“一种两收”丰产增效技术获突破</b></p><p><b> 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开展沿江平原水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研究,在品种配套、肥水运筹、前后季衔接、头季稻机收机械改型等方面集中攻关,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沿江地区再生稻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b></p><p><b> 在品种上,针对我省沿江平原光热资源充足、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水稻季茬口衔接紧等系列特征,经过科技攻关,目前已初步筛选出5个适宜在沿江地区作再生稻种植的品种,针对“一种两收”水稻机械收获碾压率较高,产量损失大的情况,结合主要水稻收获机机型,开展履带碾压稻茬减损试验研究,已筛选出改进机型,并建立了安全作业系数模型。同时进行技术优化改进,探索设计窄链轮式行走方式缩小履带与地面接触面积,降低机具对稻桩的碾压率。</b></p><p><b> 以选择优质品种、适宜播期确定、头季稻机械化育插秧、前后季平衡施肥、水肥协调增产为技术核心,目前已建立“沿江平原水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创建了沿江平原早稻机穴播+机收低留茬再生模式技术。针对双季稻北缘区温光资源不足、中高留茬再生季生长期短的问题,在中稻一再生技术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双季稻北缘区水稻一种两收种植模式的光温资源(季节)分配特点,创建了低留茬的早稻-再生稻种植技术模式,并提出了安全栽培的时间节点。该技术降低留茬高度,延长再生季生育期,培育高产再生群体,有效解决了机收碾压、再生季生长不一致的难题,不仅显著提高再生季产量,同时改善米质。</b></p><p><b> 下一步,将针对再生稻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进一步开展优质抗逆耐机收碾磨再生稻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机收减损提质关键技术的优化研究;针对头季稻机收碾压腋芽严重、再生季腋芽成苗率不高等导致产量损失大与成熟整齐度差等技术难题,在现有农机改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农机减损改型的技术思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减损技术集成应用,针对区域性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对再生稻生产稳定性影响较大的情况,开展水稻“一种两收”丰产优质抗逆减灾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来源:安徽日报)</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徽两优1898特色杂交红稻,2019、2020年在安庆市宜秀区,桐城文昌,望江高士做再生稻种植,收购加工的红米。</b></p> <p><b>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宇顺高科种业“徽两优1898优质、高产杂交红稻”再生稻种植,全程管理技术未完-----待续。</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安徽种业,耀家农业网和公司专家等。</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各位在阅读时发现编辑错误,请及时告知我修改。谢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