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妹巡天圆国梦,月神献壤慰娘亲——贺嫦五飞天

祥富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上古姮娥奔太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折桂捣药,归心满蟾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父母惦念远行女,</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今遣五妹问寒温。</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羿后巡天追梦人,</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寰宇揽胜,冰轮耀五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表取钻岩邮故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月神献壤慰娘亲。</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追逐梦想、勇于探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协同攻坚、合作共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热烈祝贺</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探月工程“无人月球探测”阶段</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绕、落、回”三步走收官之作</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嫦娥五号工程圆满成功!</b></p> <p><b style="font-size: 18px;">  ▽试验队员迎接嫦娥五号返回器“回家”</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致敬中国航天人</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大漠苍茫多险路,</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沙海胡杨,笑傲迎风舞。</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不觉英华随梦去,</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壮怀未老丹心许。</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拔地孤城如虎踞,①</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神箭冲天,烈焰长空驻。</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百载愁云今化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胜寒当可凭高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①孤城:指东风航天城及中国各航天发射场。</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音频:《嫦娥飞天 耀动星河》</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来源:中国之声)</b></p> <p><b>  嫦娥五号工程,是中国探月工程无人月球探测阶段“绕、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作——</b></p><p><b> “绕”:2007年,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13天后进入月球环绕轨道展开科学探测,并成功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第一步“绕月”顺利完成;</b></p><p><b> “落”:2013年12月,嫦娥三号的成功落月,实现了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的软着陆。2019年1月,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b></p><p><b> “回”:嫦娥五号任务,就是承担探月工程三步走——“绕、落、回”中的“回”,也就是首次进行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b></p> <p><b>  此次嫦娥五号任务持续20多天,任务流程总的来说是“一发、一落、一采、一升、一会、一回”;其间还涉及探测器的四个组成部分(上升器、着陆器、返回器、轨道器)的多次分离组合。</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昌卫星发射中心</b></p> <p><b>  “一发”:嫦娥五号发射任务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地月转移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b></p> <p><b>  “一落”:嫦娥五号抵达环月轨道后,由着陆器和上升器组成的着上组合体与由轨道器和返回器组成的轨返组合体分离,并降落在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b></p><p><b> 2020年12月1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西经51.8度、北纬43.1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成为我国第三个成功实施月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并传回着陆影像图。</b></p> <p>  12月3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一段显示嫦娥五号飞船降落月球表面的短视频以及一张高清晰度的月球景观图像。</p><p> ▽这张全景月面图像是航天器着陆的大洋洲普罗塞勒姆地区,它展示了着陆器和它的一条前方支架,其余是延伸到地平线的月球表面。这张15,000×7,947分辨率高达1亿像素的高清图,提供了嫦娥五号着陆器附近小岩石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以及着陆腿在月球表面留下的压痕。其清晰程度令人惊叹。</p> <p><b>  “一采”:着上组合体在月面通过钻取和表取两种采样方式,采集约两公斤月表岩石和土壤样品,同时开展科学探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嫦娥五号采样返回示意图</p> <p>  自动采样是嫦娥五号任务的核心关键环节之一,探测器经受住超过100摄氏度的月面高温考验,克服了测控、光照、电源等方面的条件约束,依托全新研制的地外天体样品采集机构,通过机械臂表取和钻具钻取两种方式分别采集月球样品,实现了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其中,钻具钻取了月面下的月壤样品,机械臂则在末端采样器支持下,在月表开展多种采样。为确保月球样品在返回地球过程中,保持真空密闭以及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探测器在月面对样品进行了密封封装。</p><p> ▽12月2日22时,经过约19小时月面工作,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并已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p> <p><b>  “一升”:完成采样和封装后,就进入月面上升段,上升器以着陆器为基座,从月面起飞。</b></p><p><b>  ▽2020年12月3日23时10分,嫦娥五号上升器3000N发动机工作,成功将携带样品的上升器送入到近月点环月轨道。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b></p> <p><b>  ▽点火起飞前,着上组合体实现月面国旗展开以及上升器、着陆器的解锁分离。这也是我们中国在月球表面首次实现国旗的“独立展示”。</b></p> <p><b>  旗开月表,五星闪耀!</b></p><p><b> 国家航天局2020年12月4日公布了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国旗展示的照片。这是继嫦娥三号、四号任务后,五星红旗又一次展现在月球表面,同时也是五星红旗第一次月表动态。</b></p><p><b> 这面特殊的国旗由国产特殊材料制作,重量仅12g。照片中“嫦娥”手中的国旗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抹鲜艳的“中国红”。</b></p> <p><b>  “一会”:上升器到达环月轨道后,与轨返组合体进行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并将样品转移到返回器内。</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对接转移动图</b></p> <p><b>  “一回”:轨返组合体与上升器分离后飞返地球。途中,返回器与轨道器分离,并通过半弹道跳跃式再入的方式返回并着陆。</b></p><p><b> ▽2O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延伸阅读:</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嫦娥奔月”与“嫦娥工程”</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民间传说——嫦娥奔月</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来源:综合自“百度百科”等)</p><p><br></p><p> 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羿(大羿、后羿)。羿到山中狩猎的时候,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嫦娥(时名恒娥、也称姮娥,西汉文帝刘恒时期,因避讳改称嫦娥,一作常娥),二人便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p><p> 到了帝尧的时代,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晒得大地直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p><p> 大羿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p><p> 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有个叫逄蒙的人,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p><p>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p><p>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逄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逄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逄蒙周旋。逄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p><p>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p><p>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嫦娥!嫦娥!”后羿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p><p> 嫦娥飞到了天上后,由于不忍心离开大羿,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大羿团聚。大羿在嫦娥奔月之后,痛不欲生。月母为二人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允许嫦娥每年在月圆之日下界与大羿在月桂树下相会。据说民间有好多人都曾经听到大羿与嫦娥在月桂树下窃窃私语呢。</p><p> 嫦娥在月宫虽然过着寂寞的日子,但永远保住了她的青春美丽。所以有些地方的妇女视嫦娥为保护青春美丽的神祇,她们常在中秋节月亮最圆之时设案供奉瓜果拜嫦娥,以求自已青春不失。而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p><p> 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p> <p>  嫦娥奔月的故事,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月球,也称月、月亮、太阴,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中国远古社会有以月为图腾者,认为先人出自月亮,并想象月中有女神。而嫦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丽而又能带给人间吉祥的圣洁女神。</p><p>  最早纪录嫦娥事迹的是商代的巫卜书。在《山海经》及此后的《淮南子》《搜神记》等典籍中,都有嫦娥奔月传说的相似记载。</p><p> 1993年3月,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秦代王家台秦简《归藏》,其中的《归妹》卦辞为: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工程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摘录整理自“科普中国” 等资料)</p><p><br></p><p>中文名:中国月球探测工程</p><p>外文名:Chang e project</p><p>别名:嫦娥工程</p><p>起始时间:2004年3月1日</p><p>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p><p>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3月1日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顺利发射,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携带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升空,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圆满完成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于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p><p>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成为我国第三个成功实施月面软着陆的探测器。</p><p> 工程概况</p><p>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实现了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p><p> 中国探月工程是我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观察,在实现第一阶段“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后,将继续实现载人登月,并计划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p><p> 工程目标</p><p> ……</p><p> 月球探测第一阶段三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5个科学目标:</p><p> 1. 探测区月貌与月质背景的调查与研究</p><p> 利用着陆器机器人携带的原位探测分析仪器,获取探测区形貌信息,实测月表选定区域的矿物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分析探测区月质构造背景,为样品研究提供系统的区域背景资料,并建立起实验室数据与月表就位探测数据之间的联系,深化和扩展月球探测数据的研究。</p><p> 2. 月壤和月岩样品的采集并返回地面</p><p> 月球表面覆盖了一层月壤。月壤包含了各种月球岩石和矿物碎屑,并记录了月表遭受撞击和太阳活动历史;月球岩石和矿物是研究月球资源、物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主要信息来源。采集月壤剖面样品和月球岩石样品,对月表资源调查、月球物质组成、月球物理研究和月球表面过程及太阳活动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p><p> 3. 月壤与月岩样品的实验室系统研究与某些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评估</p><p> 评估任务主要内容包括:对返回地球的月球样品的系统研究,如物质成分、物理性质、材料科学、核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实验室分析研究等;对月球蕴含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进行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的评估,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人类未来月球基地建设进行必要的准备;根据月球蕴含资源的特征,测定月球样品中各种重要资源的含量,研究其赋存形式等等。</p><p> 4. 月壤和月壳的形成与演化研究</p><p> 月壤的形成是月球表面最重要的过程之一,是研究大时间尺度太阳活动的窗口。月球演化在31 亿年前基本停止,因此月表岩石和矿物的形成与演化可反映月壳早期发展历史;月球表面撞击坑的大小、分布、密度与年龄记录了小天体撞击月球的完整历史,是对比研究地球早期演化和灾变事件的最佳信息载体。</p><p> 5. 月基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探测</p><p> 太阳活动是诱发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对人类的航天等活动有重大影响。在月球探测三期工程中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探测的主要内容有:空间环境探测器记录宇宙线、太阳高能粒子和低能粒子的通量和能谱,分析与研究太阳活动和地月空间环境的变化;探测太阳风的成分与通量,为月壤成熟度和氦-3 资源量的估算提供依据;甚低频射电观测:在月面安置由两个天线单元组成的甚低频干涉观测阵,长期进行太阳和行星际空间的成图和时变研究,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能够观测甚低频电磁辐射的长久设施。</p><p> 工程方案</p><p> 中国航天人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p><p>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p><p> 第二步为“落”,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p><p> 第三步为“回”,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p><p> ……</p><p> 嫦娥工程是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工程,也是我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高风险的工程,到目前为止,人类共发射月球探测器120多次,成功率为48%;而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嫦娥一号发射瞬间</p> <p>嫦娥一号</p><p> 2007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这是中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此次探测项目的科学目标为: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测量月壤厚度和评估氦-3资源量;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p><p> 探月一号安装五种科学探测有效载荷设备。包括CCD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探测仪;γ/X射线谱仪和空间环境探测系统。为了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有效载荷的科学数据,还专门设计了一套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CCD立体相机和激光高度计共同完成第一个科学目标,即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干涉成像光谱仪和γ/X射线谱仪完成第二个科学目标,即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微波探测仪完成第三个科学目标,即测量月壤厚度和评估氦-3资源量;空间环境探测完成第四个科学目标,即地-月空间环境探测。</p><p>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同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月面图像。</p><p>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至此,在经历了长达494天的飞行后,静谧、遥远的月球土地终于成为这位中国首个“月球使者”的生命归宿。随着此次“受控撞月”的准确实施,中国探月一期工程宣布完美落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嫦娥一号卫星</p> <p>嫦娥二号</p><p> 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p><p> 与嫦一相比,嫦二采用了不同的轨道设计,火箭把嫦娥二号送入远地点高度接近38万公里的直接奔月轨道,嫦二约用5天即可到达月球,绕月球一圈只需要3.5小时;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对月拍摄图像的分辨率从120米提高到1米左右,其他探测设备也有所改进。</p><p>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10月27日21时45分卫星进入虹湾成像轨道。11月27日开始,卫星上的CCD相机为月球虹湾区进行拍照。之后,“嫦娥二号”进入长期管理阶段,完成一系列的科学探测任务。</p><p> 2010年11月8日,国防科技工业局首次公布了嫦娥二号卫星传回的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月球虹湾地区的局部影像图。该影像成像时间为10月28日18时,是卫星距离月面大约18.7公里地方拍摄获取。影像图的传回,标志着嫦娥二号任务所确定的六个工程目标已经全部实现,嫦二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嫦娥二号</p> <p>嫦娥三号</p><p> “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开展着陆器悬停、避障、降落及月面巡视勘察。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发射升空,它携带中国的第一艘玉兔号月球车,12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p><p> 稳稳当当地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是一个难题。“嫦娥一号”是撞月“硬”着陆。“嫦娥三号”是“软”着陆,不能使用降落伞。在接近月球表面时首先利用反作用力缓冲,然后让“嫦娥三号”自由落体实现降落。</p><p> 落地后随之而来的难题是抵御巨大的温差。月球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一个月,夜晚温度最低时达到零下180多摄氏度,白天温度大都在100摄氏度以上,这对电子元器件是一个巨大考验。“嫦三”首次使用我国自主研制的原子能电池,抵御严寒、酷暑的双重考验。</p><p> 嫦娥三号采取定位探测与巡视探测相结合的方式。着陆器着陆后不再移动,它配备的多台照相机对周围的地形地貌进行拍摄。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自主“行走”。</p><p> 嫦娥三号第一次在月球安装月基天文望远镜,给月球北极上方区域的天体做了一次科学普查,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观测天文。月球上没有大气活动,没有各种污染,望远镜的分辨率很高,比在地球上观测效率要高得多。月球车上首次配备360度全景相机、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谱仪,用极紫外相机探测地球等离子体层的变化特点,提高中国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能力。月球车底部首次安装一台新研制的测月雷达,用以探测月球车巡视路线上100米深度的月壤层结构,利用它完成了首幅月球地质剖面图,展现了月球表面以下330米深度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岩石——月球玄武岩。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月球从形成到现在的演变历史。</p><p> “嫦娥三号”很多科学设备都是第一次使用,获得的大量数据,形成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多项都属于世界首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嫦娥三号卫星</p> <p>嫦娥四号</p><p> 嫦娥四号是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p><p>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二者任务是实现在月球上软着陆和自动巡视机器人勘测。嫦娥三号已成功落月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作为备份的嫦娥四号该去哪儿?经过深入的分析论证,中国航天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月球背面去!</p><p> 由于在月球背面,任何人类探测器都无法直接和地球进行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决定在地球和月背之间搭起一座信息联通的“天桥”,即发射“鹊桥”号中继星,中继星成功发射后,再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上太空。</p><p> 嫦娥四号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月表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月球内部结构、地月空间与月表环境等探测活动,建成基本配套的月球探测工程系统;对月球背面,尤其是太阳系内已知最大的陨石坑进行探测;尝试月球背面的中继通讯;进行世界首次低频射电天文观测。</p><p>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升空,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随即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进行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工作。2019年1月11日与玉兔二号月球车完成两器互拍成像。这标志我国探月工程取得里程碑式的胜利。</p><p> 由于月背的特殊环境,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探测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陆续进入休眠状态,然后在月昼期自主唤醒,再开展新的一期的工作。截至2020年10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自主唤醒进入第23月昼工作期。至今,嫦娥四号已在月球背面度过700多个地球日。</p> <p>嫦娥五号</p><p> 根据“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国探月工程三期主要实现采样返回,其主要任务由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承担。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p><p> 嫦娥五号的第一个科学目标是开展着陆点区的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 获取与月球样品相关的现场分析数据,建立现场探测数据与实验室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 主要包括: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探测:采样点周围形貌与结构构造特征;撞击坑的形貌、大小与分布等。物质成分探测:采样点的物质成分特征;月壤物理特性与结构;月壳浅层的温度梯度探测等。</p><p> 第二个科学目标是对返回地面的月球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实验室研究,分析月壤与月岩的物理特性与结构构造、矿物与化学组成、微量元素与同位素组成、月球岩石形成与演化过程的同位素年龄测定、宇宙辐射与太阳风离子与月球的相互作用、太空风化过程与环境演化过程等,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p><p> 为了实现科学目标,嫦娥五号搭载多种有效载荷,主要包括降落相机、光学相机、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月壤气体分析仪、月球地热资源探测器、月壤结构探测仪、采样剖面测温仪、岩芯钻探机和机械取样器等。</p><p> 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着陆地点为月球正面西北部的吕姆克山脉。探测器通过铲取、钻取两种方式,采集月球样品并带回地球。</p> <p>  从1962年开始,中国探月事业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艰难而光辉的历程。</p><p> 1962年起,我国研究人员就开始了对“月球号”、“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和“阿波罗”等月球系列探测器进行跟踪性与综合性研究。虽然当时只能收集和研究别人公开的资料,而一些核心数据根本拿不到,但在跟踪研究中,与美、英、德、俄、日等国开发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性研究,形成了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队伍,取得了令国际同行信服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美国1978年“赠与”〈虽不言明但蕴含挑战意味〉的1克月岩样品的测试研究成果)。</p><p> 上世纪70年代,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国际天文学者命名为“万户”。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名字,600多年前,一位名叫万户的明朝官员将自己绑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椅背上47枚捆扎在一起的火箭被点燃——这位粉身碎骨者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p><p>  1970年4月24日,太空中传来来自中国的声音——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3个月后的7月14日,毛泽东主席批复了一份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报告。1971年4月,国家组织400多名航天专家进行深入讨论,确定实施“714工程”——发展载人航天。时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的钱学森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计划在1973年底发射升空。虽然该计划后来因种种原因被搁浅,但中国学者对于月球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中国一直对月球系列探测器进行跟踪性与综合性研究,现在我们的探月研究基础都是那时积累下来的。</p><p> 1986年,国家提出了今后发展高科技技术重点的“863计划” 。 1992年,国内有科学家提出了“嫦娥奔月”的想法;随后,航天部组织了载人航天可靠性论证。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探月构想是在1994年提出的,此后数年又进行了反反复复的论证。 </p><p> 21世纪初,继载人航天工程的一举成功,中国航天事业迈向又一个里程碑——探月计划。2000年10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专题发言,提出“我国将在无人实验飞船成功飞行的基础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在空间探测方面,将实现月球探测,并积极参与国际火星探测活动,使我国的空间探测技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是中国高层首次公开表明探月决心。2000年11月22日,我国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p><p> 2001年,由欧阳自远院士牵头制定的“发射绕月卫星”第一期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计划通过了国家评审。2004年2月13日,国家航天局负责人向世人公布,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p><p><br></p><p>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欧阳自远访谈(视频片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探月标识:“月亮之上”</span></p><p> “月亮之上”标识的寓义: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自由飞翔的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同时代表“绕”“落”“回”三步走,月球探测的内容不言而喻。</p><p> 这幅中国韵味十足的探月标志,创意独特,简洁明朗,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亮升起,好刺眼的光芒</p> <p>  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迈出了新的一步。</p><p> 从关于“月亮人”的讨论和想象,再到关于外星人月球基地的想象,并不是仅仅具有一般科学探索的意义,或只是为公众提供娱乐,还有着某种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将来真的会有“月亮人”。最有可能出现的“月亮人”其实就是地球人类——因为世界各大国对月球的竞逐早已经开始。</p><p> 美国在逐月之路上暂一马当先,关于竞逐月球的意识也表达得最为露骨。据说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人就有在月球建立军事基地和情报基地的想法,比如在月球建立导弹基地,这样就可以对地球上的其他国家形成“居高临下”的威慑。有些材料表明,美国人甚至起过“宣布”月球为美国领土的念头。从经济上看,比如月球上的氦3同位素,将来有可能成为重要的能源,也非常令人神往。</p><p> 今天,逐月之路上的国家,不仅有美国、俄罗斯、中国这样的大国,也有欧洲诸国及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再想悍然“宣布”月球为某一国的领土,估计很难成功。与有些国家试图抢占尽可能多的“月球领土”不同,中国的嫦娥不是“战神”,而是“和平女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嫦娥五号的成功</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振奋了无数中国人的心</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人们发现</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在太空看地球</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原来如此惊艳</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球靓照,美不胜收!</p> <p>  中国月球探测分为三个阶段,即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探测和人类在月球短暂驻留的月球基地建设。工程第一阶段实现了“五战五捷”,这是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新标杆新高度,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嫦娥工程诠释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嫦娥”除了延续着美丽的神话故事外,也彰显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诠释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p><p> ▽视频:中国月球探测以及火星登陆演示</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据央视报道:中国</span>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自2020年7月23日发射以来,截至12月14日21时,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轨飞行144天,飞行里程约3.6亿公里,距离地球超过1亿公里,距离火星约1200万公里,飞行状态良好。现已成功完成地月合照、探测器“自拍”、三次中途修正、一次深空机动、载荷自检等工作。后续还将进行数次轨道修正,预计明年2月中旬接近火星后,实施“刹车”制动进入环火轨道,为火星着陆作准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受天体运动规律影响,火星与地球距离在0.5亿公里至4亿多公里周期性变化。天问一号探测器到达火星附近时,将距地球约1.9亿公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美丽的星球,壮观的宇宙</span></p> <p><b>  五十五年前,伟人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豪迈放言:</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上九天揽月,</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下五洋捉鳖,</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谈笑凯歌还。</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世上无难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只要肯登攀。”</b></p><p><b> 飞天揽月,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梦想。2004年开启的探月工程,正是实现这一梦想的起点。在探月追梦路上,我们经历了种种艰辛,更创造了无数奇迹。嫦娥五号在发射23天后,携月球的“球礼”返回地面,成为嫦娥家族中首个能“回家”的探测器,实现了中国航天探月工程的又一次跨越!</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嫦娥,九天揽月</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航天,未来可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余年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亿万双手,托举“嫦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亿万颗心,牵挂“嫦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未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还将走得更远</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点赞中国航天科技!</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致敬中国航天精神!</b></p> <p>鸣谢 音、视、图及有关文字说明的素材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特向原作者和原发布者致谢!</p><p>背景音乐:钢琴曲《但愿人长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