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中村位于四明山东麓的余姚鹿亭乡,四明山脉北麓,地势南高北低。鹿亭是个多山多水的好地方,森林覆盖率高达85%,天赐一般的环境让中村出落得清新脱俗。晓鹿大溪穿村而过,古桥戏台遥相辉映,村中房屋多为石块堆垒的传统民居,是浙东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村落布似棋盘,五横九纵,石墙黛瓦,绵延千年</p> <p>纪念碑</p> <p>中村之战,</p><p>烈士纪念碑,烈士墓。</p> <p>白云人家</p> <p>村口的大樟树</p> <p>古樟树</p> <p>左右二边各一个蓄水池</p> <p>遇到枯水,</p><p>关闭出水口。</p><p>就是个蓄水池。</p> <p>坝上</p> <p>两棵树</p> <p>廊桥</p> <p>溪水急转弯</p> <p>拦水坝</p><p>整块巨石</p><p><br></p> <p>对联</p> <p>据说早在唐朝时石潭龚氏因羡慕这里的山清水秀,便携带家人来此落脚,逐渐形成村落,便取名为“龚村”。到了北宋年间,一支逃亡的郑氏族人来到此地,慢慢在人口上超过了龚氏一族,于是想要将村子改名。一个是开山建村的族人,一个是枝繁叶茂的大家,为了让双方都和气,于是便取名“中村”,有中庸、中和的意思。又有一个说法是此地正好是四县三镇之中心——距鄞县、奉化、余姚、上虞各45公里,距鄞江、梁弄、陆埠三镇各20公里,“中村”之名由此而来。</p> <p>白云桥下的小河叫晓鹿溪,跟鹿亭乡的得名一样,晓鹿溪的命名跟南梁名士孔祐有渊源。《四明山志》卷一记曰:“孔祐隐居此山……有鹿中矢,来投于祐,祐养,其创愈而去。因建鹿亭于祠宇之侧,陈永定中有赦建观,遂改祠宇为观,樊榭、鹿亭皆在大兰(今作大岚)。”《余姚光绪志》也记载:“孔祐隐居是山,有鹿中矢来投,祐养其创,愈而去,因建鹿亭于刘樊祠宇之侧,名曰鹿亭,乡名盖由于此。”</p> <p>白云桥</p><p>中村有座白云桥,这是一座陡拱式单孔石桥,像一道飞跃的彩虹,古朴却不乏灵动,桥拱两端勒有楹联,桥西侧上联“地界鄞余二韭三菁歌利济”,下联“邨(村)连龚郑千秋万载庆安澜”;桥东侧也有一副桥联,“白水跨虹腰路通南北,云村留月影界画鄞余”,桥顶拱板外侧横镌“白云桥”三大字,右角镌有“光绪庚寅”四字。很显然,眼前所见的白云桥乃“光绪庚寅”年(即1890年)建成,是鄞县和余姚的界桥,如今是余姚市级文保单位。</p> <p>中村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青山、秀水、古庙、古桥、古民居,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浙东乡土古村落风貌。标志性美景,它叫白云桥。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重修于清代光绪年间。这座桥南北走向,为陡拱式单孔石桥,全长25.3米,最高处为6.6米,像一道飞跃的彩虹,古朴却不乏灵动。南北两个桥墩建在高高的山坡上,从远处望去,犹如插入云霄一般。</p> <p>水墨画</p> <p>郑氏古居</p> <p>车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