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回眸往昔的定力——得知《雪痕泥印》即将问世的想法

方良

<p>  逊克县知青集体回忆录即将问世,值得庆贺!对全县知青或者对逊克地方历史,都是一件大事。</p><p> 用文字记录那“风雪十年”,极其有意义。上山下乡运动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大事件,但对各地而言,这场运动的影响力是有着极大差异的。就逊克而言,大批知青的到来并在那里生存十年,是逊克地方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逊克县在黑龙江省是一个人口小县、县域面积大县。据《逊克县知青工作大事记略稿》一书介绍,在1968年,全县农业劳动力只有5200人,在之后的两年内,一下子来了5006名上海知青以及几百名其他各地知青到这里插队。经过一两年的磨练后,知青成为当地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给当地带来许多积极的可喜的变化。1978年冬,知青大批“返城”,离开了这里。几十年后,他们的经历成为逊克县同志与上海以及各地知青的共同话题。在这个县域里,先后出现24本(册)知青书籍,追寻知青历史痕迹。</p><p> 下列这些书籍的责任者、书名、问世时间以及品类:</p><p>靠山大队知青集体自印《靠山 不了情——下乡靠山三十周年纪念》,1999年3月,图文册。</p><p>干岔子大队知青凌万春自印《插队岁月》,2003年9月,回忆录。</p><p>复兴大队知青集体自印《上海知青插队落户35周年纪念册》,2005年5月,图文册。</p><p>逊克县档案学会自印《逊克县知青工作大事记略稿》,2004年1月,大事纪。</p><p>新立大队知青黄建强自印《黑土地插队生涯》,2009年1月,回忆录。</p><p>逊克人士金章自印《大荒雪》,2009年5月,长篇小说。</p><p>边疆大队知青集体自印《魂牵梦萦的地方——小丁子》,2009年8月,回忆录。</p><p>靠山大队知青集体自印《靠山 我的第二故乡》,2009年11月,回忆录。</p><p>山河大队知青集体自印《情系大榆树》,2009年12月,图文册。</p><p>七站大队知青集体自印《黑土地的怀念》,2010年3月,回忆录。</p><p>五三大队知青集体编著《松树沟的青春记忆》,2012年2月出版,回忆录。</p><p>团结大队知青集体自印《十八里岗子》,2012年夏,回忆录。</p><p>团结大队知青毛亚宁自印《岁月留痕》,2012年8月,回忆录。</p><p>逊克档案学会自印《知青往事——逊克县知青回忆录选注》,2016年3月,回忆录。</p><p>四新大队知青集体自印《回眸黑龙江畔的岁月》,2016年3月,回忆录。</p><p>反修公社泸州知青集体自印《四十年记忆——泸州与宝山》,2016年10月,回忆录。</p><p>双河大队知青孙建宁自印《回家》,2016年11月,长篇故事。</p><p>双河大队知青阚治东著《风雪十年:我的北大荒知青往事》, 2017年5月 出版,回忆录。</p><p>毛亚宁自印《岁月留痕(续)》,2017年8月,回忆录。</p><p>逊克档案学会自印《那个年代那些事——逊克知青故事》,2018年12月 ,回忆录。</p><p>反修公社知青姜伟浩自印《人生“故”事》,2019年10月,回忆录。</p><p>反修公社知青集体自印《库尔滨河畔的青春追忆》(文集), 2019年8月,回忆录。</p><p>百合大队知青集体自印《回忆是凝聚力》, 2019年10月,图文集。</p><p>反修公社知青集体自印《库尔滨河畔的岁月留痕》(影集),2020年9月,图文集。</p><p> 上述24本(册)的成书时间都在近20年之内,又以近五年为多;属于回忆录的有16本,其中个人回忆录6本、集体回忆录10本;属于图文册的有5本(册);属于文艺作品的有2本;属于资料汇总的有1本。《雪痕泥印》则成为本县第25册知青书籍。</p><p> 通览上述16本回忆录以及5本图文册,必须肯定逊克知青书籍很有阅读价值、并具备不可低估的研究价值。这些书籍的作者具有群众性,他们的回忆文字长短不一,他们的插队经历不尽一致,他们返城之后的经历更是差别颇大;但作为知青当事人,他们清楚地回忆起个人当年下乡的行为、潜意识、家庭背景以及社会阅历;这些思想的物质的状态百种千样;还有走在知青旅程上的脚步深浅不一、取向不同,更是林林总总。但从大的方面来说,有两点是可以一语道破的:一是当年,大多数知青当事人是出自于一种无奈的选择,走上了离乡背井的道路;二是如今,大多数的知青当事人能够自我选择冷静地发挥理性与理智,从大局着眼,对下乡插队话题多做一点有益的诠释,多留一点积极的精神遗产。所以在这些书籍中很容易把握到几个关键词,如“第二故乡”(称赞逊克是第二故乡)、“怀念”(魂牵梦萦的地方)、“乡谊情节”(与乡亲们保持半个世纪的联系)。这些关键词反映出作者们的情操。</p><p> 即将问世的《雪痕泥印》,也具备这个格局。在参与编辑此书的过程中,我体会到,该书作者们不忘初心,保持了回眸往昔的定力,大致反映出逊克知青的几个特点。</p><p> 一是很多逊克知青当年是抱着“屯垦戍边”的决心报名插队北疆的。虽有些盲动、缺乏必须的思想准备,但表过决心,有过承诺,就没有出现较大的思想波动;而且在最初几年,在上海干部的有力帮衬下、以及良好的群体效应与强烈的社会舆论支持,各队知青基本保持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雪痕泥印》一书中就有多篇文字记录最初几年的插队经历,反映出逊克知青的这个特点。如记载上海市鲁班中学69届初中毕业生“北国风光”战斗队的文字,就是一例。</p><p> 二是逊克知青广泛参与全县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建设。在农村,担任赤脚医生、乡村教师、农机手、财会人员、牛马老板;在城镇,担任组宣干部、财贸人员、酒厂砖厂雕刻厂技师、以及教师医务工作者。(到1977年末,不计已列入干部编制的知青,单以“以农代干”名义,在县级机关工作的知青就有70多名。)《雪痕泥印》的作者群写出自己的经历,反映出知青参与逊克建设的深度与广度。</p><p> 三是逊克知青能挑大梁。全县担任“村干”(大队一级主要干部)的知青近数百人。在1975年12月,逊克县委在《黑河日报》上发表文章,说全县有504名知青被提拔到各级领导班子,其中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有24人,担任大队行政副职领导以上领导职务的有122人,担任公社以上领导职务的有15人。还有1826名知青成为生产队的“四梁八柱”。更可贵的是</p><p> 一大批知青村干为了不辜负领导与群众的委托、牺牲个人意愿、放弃升迁与上学的机会、坚持村干职守。我在一次对当年的八位逊克知青村干采访中,得知其中六人有过放弃上学的机会、留在村干岗位上的经历。在《雪痕泥印》一书中也能找到知青敢挑大梁的往事。</p><p> 总之,阅读《雪痕泥印》可以从全县范围了解那段“风雪十年”的岁月,作者群的所说所思,蛮可以引发读者的追忆。我们期许这册新书,会在知青晚年发挥积极的作用,也给逊克地方历史留下一些有益的精神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