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引语】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佛塔也是这样,<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古代本来就没有塔,是佛教传入带来了“塔”这种特殊形式,</span>它经历了自汉魏至明清的多个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中国古塔建设历史长河中,</span>各种各样的佛塔不断涌现。诞生于后期的金刚宝座塔,也就是从明初开始进入我国的,有新疆交河故城的塔林主塔作证,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建造的;山西五台山圆照寺舍利塔的建造时间,也要比北京第一座金刚塔早建39年,就连昆明官渡妙湛寺塔都比北京的金刚塔早建15年,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只能在北京的四座里算是最早建造的。到了清乾隆时代又仿照此形,建造了另外三座:其一是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其二为海淀区玉泉山上的妙高塔;第三<span style="font-size:18px;">座就是安定门外的西黄寺“班禅塔”</span>。这四座塔虽同属于一个格式,但每座各有很大变化,与中国传统风格结合而成,成了佛教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今天就单说北京的四座金刚宝座塔和它所处环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北京最早的真觉寺金刚宝座塔</p><p class="ql-block">真觉寺位于西直门外白石桥东侧的高梁河长河北岸,与北京动物园北门隔桥相对,寺内有金刚宝座塔而闻名。史料记载,真觉寺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即公元1424年,明永乐初年,一位尼泊尔高僧室利沙从印度来到北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献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刚宝座塔图纸。朱棣与高僧谈经论法谈得非常投机,遂封其为大国师,赐金印,并在西直门外玉河北岸敕建寺院一座,取名“真觉寺”供其居住用,应是先有真觉寺,后建金刚宝座塔的,建塔时间后说。</p> <p class="ql-block">真觉寺展示图</p><p class="ql-block">真觉寺几乎与故宫同龄建成,金刚宝座塔却一直到50多年以后的成化年间才建成。在展厅看到真觉寺展示图拍下来加以说明:该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建筑是,南起牌楼、山门、天王殿、前大殿(心珠朗莹殿,现仅存基台)、金刚宝座塔、毗卢殿、后照楼;东西两侧对称建有钟楼、鼓楼、廊庑配殿、僧房、穿堂等,金刚宝座塔居于整个寺院的中心,以突出其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真觉寺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到了清王朝建立后,因避雍正帝胤(yin)禛之讳,将真觉寺改名为“正觉寺”。乾隆帝曾两次把正觉寺选做为其母祝寿的场所之一,两次重修了正觉寺。为了记录其母六十大寿祝寿的盛大场面,乾隆皇帝命宫廷画师倾十年之功画成了《崇庆皇太后万寿图》四卷。从图中可以看到,正觉寺中路建筑的屋顶全部改成了黄色琉璃瓦,金刚宝座顶上加盖了琉璃罩亭,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家寺院,堪称当时等级最高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火灾后留下的遗迹</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六年即1761年,是当朝皇太后七十大寿,正觉寺又被选为八处“庆寿圣地”之一,正觉寺再一次进行了全面修葺,并请来一千名喇嘛念经,长筒短角齐鸣,各国使臣进贡寿礼,正觉寺达到了最鼎盛时期。清末,正觉寺建筑毁于一场大火,只有金刚宝座塔保留下来,前大殿即心珠朗莹殿遗址仅存大殿的台基(见图),基台大约50公分多高,有一些遗迹被玻璃罩着,躺在台基之中的下部。</p> <p class="ql-block">山门和金刚宝座塔</p><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映入眼帘的就是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其它相关建筑不见踪影,被大火烧没了。此塔到了明成化九年即1473年,才在寺中按照<span style="font-size:18px;">尼泊尔高憎室利沙带来的图纸,</span>仿照印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陀迦耶大塔”</span>式样,建造了这座金刚宝座塔,塔比寺院整整晚建了将近50年,这座塔也是分藏室利沙舍利子的。宣德年间,92岁的高僧室利沙圆寂于京城,于是敕分舍利子,一藏于五台山圆照寺舍利塔;一份藏于这座塔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舍利”是佛教僧侣圆寂火化后产生的一种结晶体颗粒,称为“舍利子”,据说要学养高深,德高望重的高僧才能有舍利。视频解释了“舍利”的成因,几乎都是石灰石,就是缺乏运动,由于积食导致产生的物质,看来与学深、德高望重无关,因为这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犹如烧香拜佛,不仅要在形式上对佛菩萨有尊崇和礼仪,而且要从精神上学习佛菩萨大慈大悲、大彻大悟的高贵品质,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方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解释金刚宝座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说释迦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这块地方与地极相连,为金刚所构成,能经受大震动而不毁,过去及未来诸佛皆于此成道,故称金刚座,在此地所建之塔即称金刚宝座塔。</span>形式起源于印度,造型象征着礼拜金刚界五方佛,金刚界有五部,中间的为部主称大日如来佛,东面为阿閦(chù)佛,南面为宝生佛,西面为阿弥陀佛,北面为不空成就佛。金刚宝座代表密宗金刚部的神坛,五座塔就分别代表了这五方佛。</p> <p class="ql-block">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的特征</p><p class="ql-block">此塔与印度佛陀伽耶大塔非常相似,但是结合中国的建筑特点,也对塔做了较大的修改,进行了优化,有几处不同的地方,比如印度佛陀伽耶大塔的金刚座很低,而真觉寺塔座升高了许多,达7米之高;再者印度塔四隅小塔与中部大塔,大小对比非常明显,而真觉寺塔座顶上的五座塔,大小差异并不明显,高度仅差一米,且按唐代密檐式石塔的风格而立;第三印度塔的外形,皆为平面堆砌而上的石板,而真觉寺塔通体可谓无一处不雕、无一处不刻。真觉寺的金刚塔多了很多中国元素,多了一份中式建筑的森严与肃穆,<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同类样式中最为秀美,堪称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杰出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塔座外表介绍</p><p class="ql-block">真觉寺金刚塔采用砖石构造,内部用砖砌成,外表全部用青白石包砌,周身布满了精美的雕刻;它的下部是一座平面略呈长方形的须弥座石台基,长18.6米,宽15.7米,台基外表雕刻梵文、佛像和法器等纹饰。台基之上就是金刚宝座的座身,连同台基高7.7米,塔座分为五层,各层均有挑出的石制短檐,檐头刻出筒瓦、勾头、滴水及椽子,短檐之下周匝(za)全是佛龛(kan),龛内各雕坐佛一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塔座介绍</p><p class="ql-block">金刚宝座塔由塔座和顶上的五座塔及罩亭两部分组成,底部塔座呈金字塔形,高7.7米,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8.6米,东西宽15.73米,下为0.5米高的一层须弥座。塔座南面为塔的正面,南北有大劵门,从南门可以进入室内,室内中心有一方形塔柱,柱四面各有佛龛一座,龛内原有佛像已不存在;南面券门之上嵌有“敕建金刚宝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的石匾额,表明这个寺庙是皇家寺庙,这个塔是皇家敕建的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座塔介绍</p><p class="ql-block">塔座顶上修建一罩亭,罩亭里有楼梯可直达塔座的顶端,罩亭为琉璃砖仿木结构,亭南北两侧各开券门,顶上有一蟠龙藻井,并铺垫黄色琉璃瓦,这是皇家寺院的标志。五座方塔形式一样,都是四体密檐式方塔,正中的为主塔,高8米13层的大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顶的塔刹的材质为铜制品;</span>四隅角的小塔,每座高7米11层方塔,方塔顶上的塔刹是一小型覆钵式塔,四座的塔刹均为石质,五座塔均<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中国典型的密檐塔。</span></p> <p class="ql-block">塔前银杏树</p><p class="ql-block">庆幸的是,两棵与塔同龄的古银杏树在火灾中活了下来,这两颗六百年的银杏树,夏日郁郁葱葱、秋天树叶金黄、秋末果实累累,甚是壮观。有两颗古老的银杏树点缀,更使得这座金刚塔光彩夺目,一进秋季,许多游客纷至沓来,争相观看这难得一见的绝世风景。补说这座塔身的外表:在建造的时候使用了“血料”,即将猪血与糯米汁混合,多次刷于塔身,使整座塔通体呈朱红色,鲜艳夺目,现如今只有局部还残存着红色,其余都已剥落殆尽。</p> <p class="ql-block">说一下石刻</p><p class="ql-block">在介绍完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后,顺便再说一下这里的石刻。这座石刻艺术博物馆开放于1987年10月,是在原有的真觉寺遗址上建馆的,馆内的石刻来源有三:国家拨调、社会征集和个人捐赠。院子里展览着北京各地出土的历朝历代的各类精品石刻,馆内收藏了2600余件套石刻藏品,包括有珍贵的北朝造像、唐代墓志、金元石雕、清代石碑以及名家书法刻石等。</p> <p class="ql-block">藏品种类和数量</p><p class="ql-block">“一座石刻馆,半部古代史”,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展示北京地区石刻文物为主的专题性三级博物馆,这里可谓北京石刻的荟萃之地,堪称北京碑林;这里有北京石刻的瑰宝,镌写了一部北京石刻文化史。受篇幅限制仅说露天藏品,露天陈列品展出了历代石刻文物500多种,由石刻石雕、功德碑、墓志铭、书法碑贴、寺庙碑、会馆碑等组成,是研究北京历史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武官和文官造像</p><p class="ql-block">上图是怒眉瞪眼的武官造像;下图是温文尔雅的文官造像,是北京现存最早的北魏时期单体造像。武官石翁仲单体规格要比文官文翁仲大点,仅细述石翁仲造像:身着锁子甲,肩披战袍,头顶翅盔,左手持长剑,足蹬战靴,腰间束带,前饰敝黼,袍袖下垂,胸前护心镜,背饰缠枝双狮,面部表情夸张,手部雕琢细腻,袢甲丝绦仿真打结。两组造像于1995年,在北京动物园水族馆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碑刻介绍</p><p class="ql-block">在有碑刻12通的功德碑陈列区里,就是本照右图显示的,一座格外高大而且也很夺人眼球的石碑,其形制和雕刻堪称碑中之精品,原在富察氏宗祠门口竖立,它就是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傅恒宗祠碑。傅恒全名富察傅恒,20岁给乾隆当保镖,三年后便成贴身侍卫,28岁成首辅,死后封郡王;他的姐姐富察氏是乾隆的结发妻子,即孝贤纯皇后,年仅37岁便死去,死因有多种说法。有些事是管不得的,皇帝给谁“宠幸”那叫幸运,不受限制的,谁阻挡、谁不认可当然要铲除。</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有座镇馆之宝:是清康熙帝为和硕显亲王,即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爱新觉罗•豪格的第三子富寿建造的陵墓石享堂,该石堂长340厘米、 宽340厘米 、高230厘米,汉白玉质地,石仿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间间以龙柱相隔,共有12根盘龙柱、18扇仿木石门。1970年,在朝阳区架松村肃王坟出土,于1987年征集到该馆。</p> <p class="ql-block">(二)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p><p class="ql-block">北京碧云寺位于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该寺创建于元至顺二年即公元1331年,金刚宝座塔建于清乾隆十三年的1748年。碧云寺有多道山门,出香山公园北门看到的就是第一道山门。门为灰瓦卷棚顶,方形门。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就坐落在寺庙最后的深处,需跨越五个院落才能看到它的尊荣。</p> <p class="ql-block">多重山门</p><p class="ql-block">进入第一道山门后还需购票、安检才能正式进入景区。走一段山路,首先看到桥前蹲伏着一对雕琢精细、形象逼真的石狮;再往前走登上石桥,过石桥拾阶而上便到山门,该殿面阔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檐下有斗栱,山门上悬挂着乾隆帝御笔题写的“碧云寺”竖匾。山门后又有山门殿,踏入碧云寺竟有三重之门,山门殿内塑哼哈二将,山门与山门殿围成碧云寺的第一进院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录像视频</p><p class="ql-block">视频中介绍的有口误,不是大雄宝殿应是弥勒殿,坐落其后才是释迦牟尼殿即大雄宝殿。寺院从山门殿到金刚宝座塔,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共有六进院落,每个院落都各居特色,严整气派。寺庙占地6000多平方米,殿宇错落有致,山门、弥勒殿、释迦牟尼殿、菩萨殿、中山堂、金刚宝座塔层层迭起、愈上愈高,300多级台阶穿插其间,上下相差200多米,左右有配殿、厢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弥勒殿</p><p class="ql-block">过山门殿后就是弥勒殿,所在的位置是第二进院落,左右分别有钟鼓楼。殿内原有的四大天王像被毁于北洋军阀时期,只剩下一尊明代铜铸的弥勒像,弥勒袒胸露怀,体态生动自然,满脸笑容,十分可亲可敬,在此处能让人加深对“大肚能容”内涵的理解,同时领略了“笑容满面”的魅力。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即“慈悲为怀”。</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三进院</p><p class="ql-block">在三进院落中有淌水池,与其它寺院的规格一样,池上有三座雕栏汉白玉石桥通往大雄宝殿。池中清淌潺潺、花树摇曳、游鱼从容,你看那鱼儿非常有灵性,我往池边一站,那边池子中的鱼儿成一条线地游过来,十分有趣。我想是,平日游客来此习惯了喂食,鱼儿听到我这边有动静便游了过来,可惜,我未带食物(面包)喂鱼。</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第三进院落是主殿释迦牟尼殿即大雄宝殿,亦称丹青阁。殿内顶为螭龙藻井,殿正中原供奉佛祖释伽牟尼、菩萨、罗汉,两壁有悬塑,均属明代佳品,亦皆毁于”文革”,重塑的佛像不许拍照。 大殿门上方的牌匾“能仁寂照”,是乾隆御笔,意为如来佛在此普照。</p> <p class="ql-block">碑亭</p><p class="ql-block">在大雄宝殿后面也就是第四进院落内有座碑亭,它于乾隆十三年重修碧云寺时,第二年即1749年建造的。重檐八角攒尖琉璃瓦顶,上下檐均有斗栱装饰,亭内立碑,上刻乾隆御笔记述乾隆十二至十四年重修碧云寺情况的碑文。别看碑亭小,它象征的意义可不一般,黄色的琉璃和青绿为主的彩绘,代表了碑亭的等级高,而碑亭内设的重修碧云寺碑文,则是碧云寺曾为皇家御制寺院的最好证明。</p> <p class="ql-block">菩萨殿</p><p class="ql-block">碑亭后为菩萨殿,面阔三间,灰琉璃瓦单檐歇山顶调大脊,前出廊,檐下装饰有斗栱,门额上的“静演三车”是乾隆帝重修时御笔题写的;殿内原供奉有明代五尊泥彩塑菩萨像,两壁塑有高约1米的二十四诸天神和福禄寿喜四星,塑像四周有云山悬塑和小型佛教故事雕塑。原塑像已毁于”文革”,现存彩塑为后来补塑。</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纪念堂</p><p class="ql-block">第五进院落为孙中山纪念堂,原为寺后殿,名叫普明妙觉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此殿停灵四年;1954年,将此殿辟为中山纪念堂,面阔五间,前出廊,正门上方悬挂红底金字木匾,上为宋庆龄手书“孙中山先生纪念堂”;正厅设孙中山半身塑像,室内陈列孙中山先生的一些革命活动的照片,次间还有1925年3月30日前苏联赠送给孙中山先生的一口玻璃盖钢棺。</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石牌坊</p><p class="ql-block">第六进院落是金刚宝座塔院,跨入塔院首先看到的是这座雕工精致的汉白玉石牌坊。正面刻着乾隆御笔“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养道场”十四个字,而且整座牌坊几乎是满雕,异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石雕照壁</p><p class="ql-block">上为左侧的,下为右侧的,照壁上刻有八个历史人物浮雕,并有题名。左照壁上有:狄仁杰为孝、文天祥为忠、赵壁为廉、谢玄为节;右照壁上有:李密为孝、诸葛孔明为忠、陶渊明为廉、蔺相如为节。有意思的是照壁上的小牌石刻题名竟出现别样字,名字是不能用通假字的。左侧赵壁写成“必”字;文天祥的天字刻成“添”;右侧的渊字刻成“远”字,蔺相如的如字刻成“汝”,出现如此多的错别字实在是蹊跷。</p> <p class="ql-block">砖雕和照壁</p><p class="ql-block">寺院里的砖照壁雕刻的非常精美,砖雕看上去像是用了很大功夫,中心盒子雕有三条游龙,四个岔角处各有一龙,尤其是浮雕龙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恰似要飘出来的感觉。这种龙形雕刻只有皇家建筑和皇帝特许的建筑才能使用;右侧两像为石牌坊两侧的石雕照壁,照壁正面刻有八个历史人物,背面就是刻有神兽麒麟的浮雕,从这点就可看出碧云寺是皇家寺庙。</p> <p class="ql-block">八角形碑亭</p><p class="ql-block">塔院内还有两个八角形碑亭,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即1748年,为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亭,南北对峙而立,亭为重檐八角攒尖,檐下装饰石雕斗拱,是极具特色的建筑;亭内为穹窿顶,顶部有龙头藻井,置有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左亭碑文为满蒙文字,右亭碑文为汉藏文字。</p> <p class="ql-block">罗汉堂</p><p class="ql-block">在寺院中轴线的南侧,仿杭州净慈寺罗汉堂而建,是国内四座罗汉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平面呈“田”字形,每面九间,中间有四个小天井采光,“罗汉堂”仨字为赵朴初先生题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08座罗汉像</p><p class="ql-block">罗汉堂光线昏暗,不能拍下清晰的图像,也有人督察不让拍照。观察每一位佛像老少俊丑俱全,喜怒哀乐全有,个个都有独特的表情。 殿内共有木制金漆罗汉像500尊,另外还有8位佛、菩萨以及蹲于梁上的济公和尚,共计508尊塑像。有一传说济公辈小来得晚,已无席位,只好蹲于梁上,但济公依然嬉笑自得,不改其乐。这508尊塑像是难得的宗教艺术珍品,为碧云寺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金刚宝座塔</p><p class="ql-block">本寺是一座并不普通的寺院,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就安置在这里。塔基正中开券洞,券墙上有一汉白玉石匾额,上书金字“孙中山先生衣冠冢”,1929年孙中山的灵柩移往南京后,为其特制的楠木棺和停灵时穿戴的衣帽封于洞内,故为其衣冠冢。遗憾的是已禁止游客进入塔寺观赏,不能近距离观摩,只能远望全貌,局部已被松柏遮挡,想窥得宝塔全貌困难之极。</p> <p class="ql-block">金刚宝座塔介绍</p><p class="ql-block">此塔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即1748年,是按真觉寺的宝塔仿建的,塔上刻有乾隆帝亲手撰写的“灯在菩提”四个大字。塔高34.7米,分塔基、宝座、塔身三层;塔基呈方形,台基两侧有石雕护栏,塔身全部为细磨过的汉白玉石砌成。正前外形如小屋的就是罩亭,内有楼梯可登上塔基,罩亭前左右有两座圆形喇嘛塔,罩亭后面是五座中国传统的密檐塔,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金刚塔南侧</p><p class="ql-block">游完碧云寺我们又坐着缆车到香炉峰顶游玩,坐缆车途中我看到了金刚塔南侧一面急忙抓拍留照,拍下这难得的一照。金刚塔就座落在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碧云寺西边最深处的院落中。塔基呈方形,外以虎皮石包砌,全部为雕琢过的汉白玉砌成,布满了大小佛像、天王、龙凤狮象和云纹等精致浮雕;宝座顶上的五座方形密檐塔均为十三层,中间主塔略高大点,四角小塔略矮低些;还有处在罩亭前面左右的两座圆形喇嘛塔。</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的高度</p><p class="ql-block">此塔高34.7米,是北京四座金刚宝座塔里最高的一座,但在全国仅有的12座金刚宝座塔里,它没有四川彭州龙兴寺舍利塔高,在全国位居第二位高。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的不同点是:宝座上有七座石塔,两座圆形喇嘛塔,其后五座密檐式方塔,形成了金刚塔上有七塔共处一塔的现象。该</span>塔也是一处登高望远的好地方,站在金刚宝座上极目远眺,远处的玉泉山、颐和园和北京城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三)北京玉泉山妙高塔</p><p class="ql-block">此塔处在北京玉泉山北侧山峰上,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即1771年,通高约17米,基座为砖石砌筑的方形平台,中央大塔有双重基座,最下是“亚”字形基座,其上是八角形基座,再其上是八角形石雕仰莲承托卵形覆钵塔瓶,再往上便是十三重的塔刹;四隅角小塔均为瓶式喇嘛塔,小塔环绕大塔比较紧凑,但大塔与四小塔的大小比例有些夸张,不仔细看,小塔就跟不存在一样,这就在金刚宝座塔里属于特例了。现在玉泉山已实行全面封闭,不让游客进入,我在外围公路上行走观看时,就受到警察的盘问,所以不能靠近观塔。</p> <p class="ql-block">(四)北京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p><p class="ql-block">西黄寺位于北京东北部的朝阳区安定门外黄寺路中段,清净化城塔坐落其寺中。西黄寺,清顺治九年即1652年为西藏宗教领袖达赖五世所建的驻锡之所,故又称达赖庙;乾隆四十五年即1780年班禅六世在寺中圆寂,高宗乾隆建清净化城塔以纪念班禅六世,因塔内安葬有班禅六世的衣冠经咒,故又称“班禅塔”。西黄寺均以黄琉璃瓦覆盖,有着红墙苍松,佛塔嵯峨,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西黄寺一进院</p><p class="ql-block">该院落是指天王殿前面的院落,包括山门殿后面、钟鼓楼和东西配楼。寺院山门之后的天王殿,已经修缮如新,可以看到天王殿的屋顶使用了绿琉璃瓦黄剪边,表明这座建筑规格较高;天王殿门口竖立着藏传佛教寺院的标志物:一对经幡旗杆,或者叫做胜利幢。一进院场地非常宽阔,是我进过所有庙宇中,见到的最宽阔的院落,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北三环里,这样闲置的空地十分可惜!</p> <p class="ql-block">二进院落</p><p class="ql-block">是指垂花门前的天王殿、垂花门、东西禅房。天王殿内供奉着布袋和尚和四大天王,一般的寺庙中布袋和尚背后都是韦陀,藏传佛教则是达摩多罗居士,是一位背负经箧,手持佛子的罗汉,据说他拥有高深的法力和超凡的智慧。垂花门集传统建筑要素于一身,是古建筑中分隔内外宅的特殊建筑,常作为“二门”开在宅院的内墙垣上。描述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的垂花门。</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为正殿</p><p class="ql-block">殿前有月台,中间有雕龙丹陛。正殿五间,绿琉璃筒瓦,歇山顶,五踩斗拱。殿内正中供奉班禅大师法座:左为九世,右为十世,居中者则是十一世;殿内西侧供奉着横三世佛,左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中间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右为东方世界的药师佛;东侧则供奉的是强巴佛、十一面观音菩萨和卡萨尔巴尼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东西碑亭</p><p class="ql-block">在清净化城塔前方东西各有碑亭一座,东碑亭,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上檐斗栱三踩,下檐五踩,四面柱间隔以朱漆木栏,台基四面各出垂踏跺五级。亭内竖石碑一座:东碑螭首龟蚨,为乾隆四十七年御笔"清净化城塔记",碑阳面为汉文,阴面为蒙藏文,记述班禅六世入京的功绩和建造清净化城塔的意义。西碑亭的形状与规制与东碑亭一样,亭内也竖石碑一座,碑文为乾隆题诗,御笔"班禅圣僧并赞",附满蒙藏三种译文。</p> <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p><p class="ql-block">正殿后面有一条高台甬道通向石塔,此塔即是寺中的著名建筑,六世班禅的衣冠塔,又叫清净化城塔。衣冠塔建在高一米多的塔台上,塔台平面呈亚字型,四角均向内收二折,四周围以汉白玉石栏杆;塔座中间为主塔,高约20米,为藏传佛教的"白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台基四角各有经幢一座,与主塔的形状不同,发生了变化,就是金刚宝座塔的变体。</span></p> <p class="ql-block">塔前后石牌坊</p><p class="ql-block">衣冠塔前、后各有石质仿木结构的四柱三楼,庑殿式石牌坊一座,通体为汉白玉雕成。南面为正向,题额为"慧因最上"、北面为阴面题"妙祥真空";塔后面的牌坊,正反两面的题额为"圆觉观音"、"华严海会"。牌楼顶上由整块石头雕成瓦顶、屋檐等,两边楼柱面上浮雕缠枝八宝,石柱和抱框为整石雕成,柱脚用浮雕莲瓣串珠夹柱石,整体看起来做工精细,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p><p class="ql-block">正面有直达宝塔上的石阶,石阶两边和台基周围是用汉白玉做成的护栏;居中的金刚宝座为八边形,高约3米,宝座上端是约一米宽的海洋浮雕,刻画出大海的波澜壮阔;宝座上有五座塔,中央是主塔,宝座加主塔高20多米,宝瓶四周雕有“八大菩萨”立像;宝瓶顶上的塔刹是圆形十三相轮造型,塔顶用鎏金铜顶莲花装饰,象征着佛法的清净无染。</p> <p class="ql-block">主塔介绍</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七年即1782年,六世班禅圆寂西黄寺,清政府兴建清净化城塔院,将六世班禅的衣履和经咒葬在塔内,建造了六世班禅衣冠塔,俗称“班禅塔”。该塔以印度模式为蓝本,中建大塔、四角建小塔,只是小塔变形成为经幢,衣冠塔变为金刚宝座塔的变体。衣冠塔融合了汉族、藏族和印度佛教诸类风格于一体,它的巧妙结合,气势宏伟,雕刻精美,洁白端庄,尽享北京白塔之冠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朝天犼(hou)</p><p class="ql-block">宝塔台阶两侧各有石雕朝天犼一头,昂首吐舌,身附短翼蹲于石须弥座上,形象十分生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坐骑,正是一只金毛犼。“清净化城”是佛教术语,指的是远离一切烦恼、尘垢、罪恶,不染尘俗,能接引众生成佛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p><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之后就是藏经阁,也称慧香阁,塔与阁两者之间由高台甬道相连。复建后的慧香阁系西黄寺核心建筑之一,两层房屋一共有五十间,一层为藏经殿和诸多展厅,二层为班禅行宫,恢复了历史原貌。慧香阁还有多个关于西黄寺历史、藏传佛教历史的展厅。</p> <p class="ql-block">佛教学院介绍</p><p class="ql-block">西黄寺与历代班禅的渊源极为深厚,五世达赖来京时的驻锡之所,六世班禅在此驻锡圆寂,十世班禅在此创办佛学院;该寺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1987年9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亲手创建的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西黄寺成立,成为培养藏传佛教高级僧侣、佛学研究人才和对外学术交流人才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尾语】塔的最初起源是印度佛教僧侣的坟墓,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把它做了改造,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后产生了一些变化,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塔。金刚宝座塔也是印度佛塔的一种形式,从明初传入中国后发扬光大,它一般出现在藏传佛教中使用较多。旅行不是一种攀比,去了多少个国家,去了什么偏僻的地方,有多牛逼,用的什么镜头,有什么装备,而是自己内心真正收获了些什么知识和内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