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和刚小时候在公公膝下玩,公公看着两个孙子,说:“兄弟如手足,长大各自飞!”说完之后是一声叹息,年幼的孩子不知道爷爷所云,年青的我当时正背负行囊为理想,为家,为事业而奋斗,也无暇体会公公的话。近几年,我一到公公家,他就追忆儿时兄弟情深的往事,经常给我们讲:他小时候他三哥偏袒他不让他干重活,好吃的都可着他吃的情节。公公最惦记的是一生辛劳如今鳏居在家86岁高龄的三哥。<div> (一)<br> 10月5日,我们在三哥三嫂的陪同下,到老家寻踪问祖。村头一大院门前,一位老人坐在小板凳上,正在挑拣和沙子掺和在一起的玉米粒子,地上放着一枝拐棍。公公走到老人跟前,蹲下身子笑着望着老人,不语,老人抬起头,错愕的望着来人,擦了擦眼睛,半天才说:“天放?天放?”老人拾起拐棍缓慢地站了起来,又不敢相信地问:“是天放回来啦?”这位曾经和公公一起玩大的八旬老人,确认是公公后,和公公相拥在一起,激动得掉下泪来,“天放回来了!天放回来了!”<br><div> 我们在村头聊天的时候,不时有农人围过来,围过来的人大多认识三大爷,热情的和三大爷打招呼,“三爷回来了,三爷家去吧……”看出三大爷在村里德高望重,受欢迎的程度。(为了行文叙事的流畅,下文“三大爷”,改称“三爷”)三爷勤劳、正直、公平、见过世面,村里族人有大事小情都找他,他每件事都料理得妥妥当当,族人满意,树立了威望。<br></div></div> 公公的爷爷曾担任过清朝的盐业官,父亲在北京、衡水地区做政府官员。公公兄妹五人,大哥在黄埔军校学习过,英年早逝;二哥担任大学校长职务;姐姐在天津教书;公公排行老四,特殊历史时期,公公受家庭成分的影响来到东北。三爷在老家守着祖业。<div> 三娘三十多岁撒手人寰,留下8个子女。五六十年代,国家自然灾害年,8个尚未成年嗷嗷待哺的孩子,8张嘴,8个孩子成长的费用全压在三爷的身上,三爷不分冰霜雨雪,不分白天黑夜,赶车送货赚钱养活8个子女。春耕夏耘、洗衣做饭、缝缝补补、赶车赚钱,三爷既当爹又当娘。一炕的孩子,他用高高举起的鞭子引领孩子做人,在严父的养育下,8个子女渐渐长大。<br> 三爷家的大哥、二哥、四哥先后到东北投奔公公,三个姐姐成年嫁人。<br> 大哥14岁来东北,看护场院,开拖拉机,养车,苦活累活都干过,两个子女在大嫂精心培育下都在省级单位工作。<br> 二哥勤劳,不停的奋斗,儿子小达继承父亲的优点,在奋斗的路上没有停歇。<br> 四哥聪明,开面食加工场,前店后厂。四哥是经理负责经营,四嫂是厂长负责生产。四嫂是个“福娃”,走到哪都乐呵呵的,给人“实诚”有福气的感觉,顾客都愿意买四嫂家的食品。四哥四嫂经营有方,生意兴隆,积累了财富。女儿大学教师,生的混血宝宝聪明伶俐,人人都爱。<br> 三哥和五弟先后来到衡水生活。三哥能说会道,能说到人的心坎里,可见三哥的睿智。三嫂走到哪都能听到她爽朗的笑声,看到她灿烂笑容,她以十二分的真诚和热情善待他人,在她的眼里没有好坏之分,谁待她好坏,她也不想区分,她是一个相处之后让人心心念念的人。五弟长得像林志颖,年近五旬,还是那么的年轻有为。弟妹善解人意,治家有方,丈夫事业有成,家庭经济富足。<br> 四嫂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很惊诧四嫂竟然理解《易经》里的为人处世哲学。三爷到衡水后住在工厂里,打更护院,年龄渐渐增长,从事不了打更的工作。在三爷没有安身之所时,四哥四嫂毅然决定在衡水为三爷买房,四哥四嫂的举动让三爷外在得以安身。平时三哥五弟在三爷跟前围前围后,三哥五弟的行为让三爷内在得以安心。<br> “百善孝为先”,做教师工作三十余年,常常要求孩子们背诵《弟子规》以指导孩子们的言行,我只是粗略的了解文中内容,没有细细品味《弟子规》的三字箴言。《弟子规》开篇先言“首孝悌”,做人首先对父母的孝,对兄弟姊妹的悌,才能友爱他人。我曾经到过以“孝敬”为主题的公园,中国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二十四孝”做成雕塑伫立公园,“黄香枕席 卧冰求鲤”石头上的文字略显冰冷,三爷鞭打中成长的子女,鲜活的孝行也能撼天动地。孝在行,敬在心,8个子女的孝行让老人安享晚年。 <br></div> (二)<div> 我们沿着村中的巷道寻访公公从小居住的老屋,如今的老屋高墙耸立,大门紧锁,我们只好站在门外,公公不停的向院里张望似乎要想找到往日的气息,未能进屋,不免有些怅惘。<br> 这时三爷来到老屋斜对面一个小院门前,“有钥匙吗?”三哥问。三爷说:“拿了”,他从兜里掏出钥匙。三哥向我们解释说:“买了这个院子,我都没有钥匙,没有来过”, 看来三爷是有备而来,他是想看看他的小院。<br> 门“咣当”一声启开了。院里有几垄自由生长的小菜,一座低矮的小房。蔓草已经从墙上爬上房顶。三哥为我们揭开蔓草,我们在三爷的带领下,低头鱼贯的进入小屋,屋里空空如也,几块剩余的木板落满了灰尘。我们相继的走了几个屋,谁都没有说话,在彼此的默默之中,我们都知道三爷让儿女买此院的目的,他是想在大限之时回到生养他的故土,停放于此,入土为安,今天的回来,他就是想看看他人生最后的终点站。<br> 相聚过程中,我们年轻人在酒酣耳热时,三爷常常和公公私下喁语,声音微细,我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从三爷凝重的表情看,红尘中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在他们老哥俩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br> 我常常被庄子亡妻之后鼓盆而歌的行为所蛊惑,认为生老病死自由天定。身边友人的患病和离世,在唏嘘叹息之后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一时间也在恐惧之中。三爷在人生即将落幕之时,为自己选择安放之所,一世的操劳,儿女尽孝,颐养天年,面对生死三爷淡定而从容。滚滚红尘我们都是人间的过客,在匆匆的行程中,不知何时下车,我们谁也掌握不了生命的长度,好好活着,珍惜当下,感恩一切吧!<br> 时光易逝,短暂的两天相聚即将分别。公公为三爷整整衣领,抚去身上的灰尘,没有相拥相泣,车窗内他喊着“别送了,别送了三哥!三哥回吧!”我听到他语中的不舍;三爷弯着腰,弓着背,一跛一跛的挥着手送别我们离去,我看到了他对弟弟再一次离开的不舍。“兄弟如手足,长大各自飞”手足情深,如今又要各奔东西,兄弟分别那种切肤之痛充溢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房。此时,我仿佛听到袅袅的童音正在背诵《弟子规》: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