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寿民老1986年在家中书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5年,寿民老已经八十七岁高龄了,仍然习惯用报纸练习书法,写完字就随手丢掉了。我在书画店买了几米色绢按四尺整张裁剪并托好后,放到他的房间,让他用做随笔练写。</p><p class="ql-block">他用这些绢一共写了四幅字,其中写有一套毛主席诗词四条屏,另外还有写了这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并在诗后标写了一段注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诗以春江花月夜五种物象纠葛在一起,成为缠绵绯侧无法清理的思绪。五个字在诗中凡三十余见,如同乐曲中主旋律,江月二字又各十数见,如同主旋律中主音节,如同百鸟喧啄中的孤凤凰。闻一多称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张若虚今存只有两首诗,另一首诗平平,僅因此首诗“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使任何文学史教材都不能遗忘它,这在整个唐代也几乎是绝无僅有的现象。</p><p class="ql-block">因为绢是熟绢,托好后有些发硬,书写时笔尖发涩,晕墨效果也不好,最后可能是寿民老感觉到用绢写字有些奢侈,所以剩余大部分托绢都没有再使用。</p><p class="ql-block">寿民老去世后,我把这幅《春江花月夜》诗抄装裱成手卷,剩余色绢一并裱入该手卷空白处,当时是想让临沂老书画家们在上面画写些东西留念,但一直没有机会操作。</p><p class="ql-block">“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寿民老自始至终蜗居一偶陋室,在文学、书法艺海之中徜徉,与世无争。</p><p class="ql-block">这幅《春江花月夜》诗抄是寿民老用行楷写的,情趣盎然。</p><p class="ql-block">另配发一幅寿民老用行草写的《春江花月夜》诗抄,以进一步展现其书法的雅趣,供大家能心静欣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寿民老1986年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寿民老1992年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寿民老1994年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寿民老1995年作品</p> <p class="ql-block">张寿民(1908、3、20-1998、7、7)山东济南莱芜常庄南文字村人。1925年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期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毕业于山东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先后在新泰二小、日照中学、曲师附小、平原乡师附小、惠民乡师附小教书;1938年参加徂徕山起义加入共产党,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十中队指导员;1948年任兖州一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49年任沂水师范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54年任临沂师范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78年任临沂教师进修学院顾问,1985年离休,1998年7月7日逝世,享年90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沂大学张寿民书法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