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水,阎王是鬼。非江汉俗语,全国各方言区都有类似的说法,其中在近些年酒桌上流行的劝酒令“钱嘛纸也,酒嘛水也”与此俗语相当,都貌似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阐释日常事物的本质,这类俗语用的是《增广》式的类比,一般语境中没有明显的褒贬义,只是因为言中事物在日常生活里不同的社会认知,而表达俗语的整体褒贬语义。如本俗语中因“水”的司空见惯、“鬼”的子虚乌有而使得用此俗语时的整体语气偏于贬义。<br>豆腐,相传为汉代淮南王刘安所创,为汉族所喜爱的一种加工食品。它是由黄豆、黑豆、花生豆等蛋白质丰富的豆类加水发胀,通过打碎形成豆浆,然后加入凝固剂使液体豆浆成为凝固体,是为豆腐。南方与北方的加工方式略异,南方通常以石膏作为凝固剂,制成的豆腐水含量在90%左右,北方一般加入卤水或酸浆,制成的豆腐较老,含水量大约在85%以下,另有以葡萄糖酸内脂作凝固剂的,制成的豆腐称为内脂豆腐,日本叫绢豆腐,这种豆腐更加细腻,含水量更高。总之,豆腐的含水量都很高,与号称“酒嘛水也”的酒相比,哪怕是所谓“养生”的38度、42度的低度酒、标榜最具“酒品”的53度白酒相比,豆腐都是当忍不让的最“水”之王!<br>如果说豆腐是水为物质世界的本质,那么,阎王是鬼,说的就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特性了。阎王一词,来源于梵语YAMA的音译与汉语“王”的合成词,也称“阎罗”王、“阎魔”王,按自唐以来人们的说法,阎王已经不是单独一两个,而是一整套阴间世界的管理机构。这套机构主要来自唐代一个僧人的描述:这一僧人俗姓韩字玄恽,法号释道世,为避圣讳以字为名。他参与了玄奘法师来自西域的诸多佛经的译制,并编写了一百二十卷的佛教著作《法苑珠林》,他在《法苑珠林》中就详细地规制出了完全属于佛教说法中的前世、来世的阴间世界的格局。<br>汉族世界观的阴阳理论,在这里与佛教的三生轮回之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释道世按照汉代的封建王朝统治结构,创制了主管阴间事务、阴阳来去“签证”的投、脱生事务的管理机构-------阎王殿,阎王殿分为十处分殿,各殿均有相应主要负责的“阎王”:<br>一殿号秦广王,姓蒋名歆字子文,三国时秣陵尉,广陵(扬州)人(公元31年---94年);二殿号楚江王,姓厉名安字长德,东汉末年人(公元189---246年);三殿号宋帝王,姓余名德字立山,《封神演义》人物,截教弟子,余化龙第五子,东晋人(公元324----385年);四殿号仵官王,姓吕名信严字书文,东晋人(公元394----464年);五殿号阎罗王,是民间熟知的包拯(公元999----1062年)包青天坐阵;六殿号卞城王,姓毕名德恭字陆伯,北宋人(公元984----1036年);七殿号泰山王,姓董名洵字名丞,南宋人(公元1184---1232年),相传,七殿为十殿中法力最高者,泰山有鬼门关之说,镇守泰山殿者为黄飞虎手下家将吴谦,吴迁居后改姓董,以火为主。八殿号都市王,姓黄名棋瑞字闵恭,南宋人(公元1244---1304年);九殿号平等王,姓陆名钰皓字义秉,元朝人(公元1298---1353年);十殿号轮转王,姓薛名元成字圣德,唐朝人(公元742---809年)。阎王十殿的“编制”是唐代所制,流传至今,十殿之殿主却从商代到元朝人都有,可见阴界也可能是“一朝君子一朝臣”的。<br>值得玩味的是,作为“编制”中最为阳世所敬重的第五殿,有伸冤昭雪还阳之权,其坐殿之王,在民间竟有多种说法,一是隋朝韩擒虎,二是北宋名相寇准,三说是北宋范仲淹,四说是大名鼎鼎的龙图阁学士包拯包青天,五说为南宋丞相江万里。。。。。。更有所谓孟婆之说,传说一孟姓女子一心向佛,终身未嫁,煲得一手好汤,善于忘记过去,从不思想未来。因拒绝了皇帝的宫廷煲汤之邀而被杀,阎君访知后纳入阴差系列,成为阴界名媛。<br>阴间故事,说来话长。。。。。。一言以蔽之,阴也好阳也罢,不过都是世间的人们自己杜撰、塑造出来的而已。正好,佛之轮回说与汉文化之阴阳说在此找到了共同的话题,于是,属于未知的前世与后世就人心所向地划归给我们曾经敬重的“逝者”去管理吧!俗世可以找到感情的依托,宣扬佛理的教主也省却了大量的精力和口舌,实在是殊途同归的一致选择。<br>然而,阎王是鬼,这一表达方式,又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宗教境界的大不敬,曾几何时,国人将“牛鬼蛇神”归于一类,这与历史上各宗教遭遇的跌宕起伏大致相近,我们实际上,从来不曾对特定宗教一直上心,更多的只是统治者的好恶,宗教也一直在琢磨统治者的需求,一直在努力顺应统治者的味口,至于普罗大众,信不信教一个样,信哪个教也都一样,反正这“教”那“教”也都不过是统治者来催促民众的一根鞭子而已。<br>豆腐是水,阎王是鬼,乡俚间的貌似揭穿事物本质的俗语,大致上也就表达了芸芸众生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