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禅街温州八中门口新辟有温州科举试院展示馆(科试馆)、温州城区革命历史馆(城革馆)。</i></p> <p>一楼“科试馆”重点突出了温州科举兴盛的特征(进士登科多,高科进士多,官居高处多,家族登科多)与原因(科举制度的改革,政治经济地位变化,永嘉学派形成与传播,权势人物的支持,地方办学的兴盛),立体地展示了古代温州试院文化的概貌。</p> <p>“科试馆”二楼的“城革馆”内通过图文、历史影像展现了从1919年温州青年参与五四运动、1924年中共温州独立支部建立至1949年浙南全境解放的那段红色岁月;记录了成千上万的温州城区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革命故事。</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上四图之图四为温州师范学堂标识墙【“温州师范学堂”题字原稿为张謇(江苏南通人,清代状元,清末民初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手迹】、图一、二、三标识墙的嘉庆古石碑</i></p> <p>上图二、三、四玻璃橱窗内的碑文刻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岁次戊寅秋七月,由时任分巡温处兵备道朱文翰撰文,乐清知县刘荣玠、泰顺知县林轩开、永嘉知县黄靖、平阳知县赵宣馨、瑞安知县白萼联、温州府教授陆景华率同董事立石。碑文记载着1817年在各方努力下,当地“麋白金五千五百九十两有奇”修建试院。碑文记载了重修试院的经过、当时的修建情况和费用等,全面清晰地介绍了当时试院的格局,是温州科举文化的实物见证,进一步证实温八中附近是温州古考试院址。</p> <p>如今,这块石碑与“温州师范学堂”并立,向来往的人群讲述着温州千年科举试院文化。石碑边上就是温州科举试院展示馆,馆中除了有温州历代文武状元名录,状元故事、雕塑外,还有浙江乡试《第一场》四书题和诗题等文物遗迹展出,集中展示温州状元文化和书院文化。</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上三图温八中外貌(图一“温州第八中学”校名额题者苏步青教授)</i></p> <p>温州市第八中学是浙江省省二级重点中学,坐落于温州老城中心区禅街,学校用地原为近代国学大师、教育家孙诒让先生创办的温州师范学堂旧址,后为浙江省立十中旧址,几度变更,成为温州八中校址。2013年学校高中部外迁瑶溪(占地15万平米),蝉街校址保留校名,开始初高中分设办学。</p> <p>温八中校园亦是温州校士馆(试院)遗址,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为明清两代浙江选拔人才的地方考场,是封建科举制时童试之地,是温州历史上人才辈出的生发之地,也是提学(学政)行署之所在。校士馆(试院)旧在郡城之西南,清乾隆二十九年前后迁移至郡城南,改称“学院(即校士馆)”,也就是现在温八中古考试院遗址。</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上图禅街温八中前的王木亭</i></p> <p>温八中附近曾是王木亭所在地。史载五马街、蝉街、府前街交汇处的四顾桥西端旧有王木亭。相传南宋状元王十朋(温州乐清人。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木待问(温州今鹿城区人,南宋礼部尚书、名臣)二人向朝廷请求赈济温州灾民,乡人感恩建亭纪念。</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上图“温州科举试院展示馆”(馆名系併集温籍经学大师孙诒让手迹字而成)</i></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一、瓯学——温州科举史:“温多士,为东南最”</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1、温州进士之多位于全国第二</b></p> <p>浙江温州控山带海,利兼水陆,历史上虽说偏居东南一隅,但自经历了永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和宋室南渡后,大批中原人士开始南下,其中不乏名流学者。温州科举,在浙江省甚至全国都有相当高的地位。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富有创造力的基因,使得温州孕育了1976名科场进士,位于全国第二(第一为福建福州)。科举时期,温州不仅进士多,而且高科进士多,出了7位文状元(宋6名,明1名)、19位武状元,其中温州全国文状元尤为宋代之最:宋代时全国118名,内浙江籍30名,占全国总数的25.4%,排名全国第一;温州6名,占全省总数的20%,位列全省第一。温州故有“温多士,为东南最”之称【语出南宋学者真德秀(福建建宁浦城人,南宋后期理学家、名臣,学者称其为“西山先生”)在《秘书少监直学士院徐公墓志铭》之语。】</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上二图分别为展示馆的“温多士,为东南最”展牌、众状元塑像】</i></p> <p>进士:永嘉(今温州城市中心区旧称非今永嘉县,含今鹿城、龙湾、瓯海)636人,瑞安298人,苍南268人,乐清177人,平阳124人,泰顺58人,文成15人,玉环(含今洞头区)7人。进士按朝代分:唐7人(永嘉6人,泰顺1人),宋1371人,元12人,明148人,清45人。宋代进士数占温州历代进士总数的88.31%,仅次于福州,位列全国第二。</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上图温州科举展示馆里的兴学图】</i></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2、温州历史上七位文状元名录:</b></p> <p>——徐奭(今温州泰顺人。北宋举进士第一,成为温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曾任直隶侍郎、两浙转运使、翰林学士、开封知府等职。)</p><p>——王十朋(温州乐清人。南宋龙图阁学士,太子詹事。)</p><p>——木待问(今温州鹿城区人。南宋礼部尚书。)</p><p>——赵建大(今温州龙湾区人。 南宋工部尚书。)</p><p>——周坦(温州平阳人。 南宋刑部尚书。)</p><p>——徐俨夫(今温州苍南人。南宋礼部侍郎、抚州知府。)</p><p>——周旋(今温州鹿城区人。明英宗左春坊左庶子。</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下图温州科举展示馆的文魁匾】</i></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3、温州历史上19位武状元名录</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平阳县(包括原平阳今划归苍南、龙港)居绝大多数】</b></p> <p>——潘文虎(温州永嘉楠溪人。登钦宗、高宗两科武状元,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初任黄岩县尉,后授光禄大夫,任闽广宣抚使兼南路道都统总管。文武兼备,博通兵法,擅长文章。曾在今温州瓯海区十七都捐建仁寿桥,后人因此其地为潘桥。)</p> <p>——薛贽【温州今鹿城区小南门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特科武状元。授承节郎,柳州监税。】</p> <p>——陈鳌(温州平阳人。南宋高宗武科第一名。修武郎,授东南第八将)</p><p><br></p><p>——陈鹗(今温州苍南人。南宋修武郎,授东南第十将。)</p><p><br></p><p>——蔡必胜(温州平阳人。南宋知庐州镇淮右擢吉州刺史。)</p><p><br></p><p>——黄褒然(温州平阳人。南宋武学谕迁博士。)</p><p><br></p><p>——林管(今温州苍南人。南宋枢密副使。)</p><p><br></p><p>——朱嗣宗(温州平阳人。南宋授秉义郎,征战于江苏淮安。)</p><p><br></p><p>——林梦新(温州平阳人。南宋衡州、梧州、容州、浔州、巨州知州。)</p><p><br></p><p>——朱熠(温州平阳人。南宋监察御史迁同知枢密院。)</p><p><br></p><p>——项桂发(今温州苍南人。南宋知雷州、循州。)</p><p><br></p><p>——章梦飞(今温州苍南人。南宋知肇庆府。)</p><p><br></p><p>——朱应举(温州平阳人。南宋知道州。)</p><p><br></p><p>——蔡起辛(温州瑞安人。南宋知饶州。)</p><p><br></p><p>——翁可榀(温州平阳人。南宋知贵州。)</p><p><br></p><p>——林时中(温州平阳人。南宋度宗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中武状元,官职不详待考,但林时中房亲,同地同科的武进士林雷震,官广东中山知府。由此可猜知林时中官职应不低。)</p><p><br></p><p>——王名世(今温州龙湾区永昌堡人。明神宗锦衣卫千户,连中武三元。)</p> <p>——赵国华【温州平阳人。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武科状元。官职不详。】</p> <p>——张宗德【温州平阳人。南宋理宗赵昀宝皊四年(1256)丙辰科武举第一人(武状元)。官职不详。】</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下图温州龙湾永昌堡王氏宗祠里的“三元及弟”(王名世)匾】</i></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4、平阳——武状元(进士)之乡</b></p> <p>提到温州科举文化,特别要提一下其中的佼佼者——平阳(含今苍南、龙港,下同)。平阳历代武进士294人,占全市总数的74.8%。南宋平阳有武状元16名,武进士276人。平阳武状元武进士人数之多,时间之集中,在全国极其罕见,故有“武状元之乡”的美誉。</p> <p>南宋一朝,平阳武举为何如此兴盛?</p> <p>一是经济繁荣,移民乐土。平阳地处东海之滨,气候宜人,域广人稀,物产丰富,发展空间广阔,为移民理想乐土。南宋时,平阳全县面积占现在温州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境内鳌江横穿而过,南麂岛是浙江最好的渔场之一,肥沃的万全平原是粮食作物主产区,使平阳成为鱼米之乡。宋室南渡,人口大量南徙,在短短的33年间,平阳人口成倍增长。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为武举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p> <p>二是尚武之风,源远流长。平阳民众自古刚直勇敢,民风强悍,习武盛行,有温州“拳窝”之称。唐会昌年间,朝廷禁佛,大批僧人来平阳避难。五代,南雁荡山一带兴建寺院,吸引了众多僧人,不乏精通武功者,为普及南拳做出了贡献。北宋,为禁海上商贩非法贸易,当地政府招募壮丁组成部队,据险立栅,防御海盗和外寇。士兵本土化,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尚武风气。南宋,大批北方武林高手迁徙平阳,习武之风,遍及城乡,为发展平阳武术作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三是学风鼎盛,文武兼修。平阳历史上除尚武外,也十分注重习文。北宋陈经邦、陈经正两兄弟受业于程颐,创办会文书院,授徒讲课,平阳文风始盛。南宋,北方社会文化精英大批南徙平阳,促进平阳学风鼎盛,人才辈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孕育成长了大批博文精武、智能双全之才。平阳不少武状元,除拥有一身好武艺外,还会写得一手好诗文。</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5、晚清时期温州留学人员</b></p> <p>据浙江留日学生同乡会会刊《浙江潮》、清国留学生会馆历次报告等资料显示,在1898年至1911年期间,温州出国留学生共138人,其中温州瑞安籍54人,温州乐清籍34人,温州平阳籍27人,温州城区(当时称永嘉)籍23人。根据《浙江省文史资料》,清末温州府留日的学生有87名。当时留学学制有长有短,短的数月或一年,长的两三年甚至更久。留学生年龄跨度也较大,如在1902年至1904年毕业的温籍14名日本留学生中,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才18岁,涉及师范、实业、军事、法政、医学、理化等专业,其中以师范、法政、军事居多。在众多留日温州学生中,竟然还有两名女留学生,分别是温州城区张志俊(实践女学校)、温州瑞安陈伟心(东洋医科医疗专科),这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真是十分难得!</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下图为晚清时期留日的温州籍同学于1937年在温州留影】</i></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6、今日温州名校众多源于历史底蕴深厚</b></p> <p>2012年统计,全市百年老校119所,除1所高校3所中学外,其余都是小学。办学历史最早的一些小学,其前身可追溯至明清时创办的书院或书塾(学塾、义学、社学)。2007年,评定浙江省“百年名校100强”,我市温州中学、瑞安中学、温州第二中学、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等12所中小学上榜。</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下二图温八中禅街校园一瞥)</i></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7、温州历史上文化教育若干代表性名人</b></p> <p>——谢灵运【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至刘宋时期大臣、政治家、佛学家、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晋永初三年任永嘉(温州旧称即今温州城市中心区)太守。】</p> <p>——张璁【温州龙湾区人(祖籍福建莆田)。明朝中期重臣,明世宗首辅】</p> <p>——刘基【刘基即刘伯温,今温州文成(古归今丽水青田)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中国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p> <p>——叶适(即水心居士、水心先生。今温州鹿城区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官员。)</p> <p>——薛季宣【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历仕鄂州武昌县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常州(未赴而卒。)】</p> <p>——许景衡(温州瑞安人。南宋一代名臣和杰出的政治家,著名学者和诗人,温州“元丰太学九先生”之一。官授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承,后升尚书右承,进入统治阶级的决策机构,参与朝廷中军国大事的决策。)</p> <p>——孙诒让(温州瑞安人。中国晚清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和著名教育家,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大师”之誉,章太炎称他“三百年绝等双”。)</p> <p>——郑振铎【今温州鹿城区人(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著名收藏家、训诂家。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p> <p>——夏鼐【今温州鹿城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考古学家,人称“七国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所长、副院长兼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兼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中国考古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长。】</p> <p>——黄体芳【温州瑞安县人。维新派著名人物。咸丰元年(1851)举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与兄黄体立、子黄绍箕、侄黄绍第、侄孙黄曾铭一门五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后累官至内阁学士、江苏学政、兵部左侍郎、左都御史。】</p> <p>——陈虬(温州乐清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中医学家。戊戌变法前和汤寿潜合称“浙东二蛰”,和陈黻宸、宋恕合称“东瓯三杰”。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我国最早的新式中医学校创办人。)</p> <p>——黄绍箕(温州瑞安人。清末大臣。清维新派著名人物黄体芳之子,光绪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旋升侍讲。历任四川乡试考官、武英殿纂修,为清流健将。1898年授翰林院侍读学士,戊戌政变后,升左春坊庶吉士,派任京师大学堂总办。)</p> <p>——刘绍宽【今温州龙港人。近代温州地区社会活动家,温州的现代教育和地方文化事业的先贤。曾(二)任温州中学校长、温州籀园图书馆馆长,一生著述等身。】</p> <p>——陈傅良(温州瑞安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南宋一代名臣。)</p> <p>——姜琦(温州鹿城区人。著名教育家。历任温州省立第十师范学校、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及上海暨南学校、大夏大学(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安徽大学文学院、湖北省立教育学院、福建厦门大学、浙江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等学校(院)校长、训导长、教授等职。)</p> <p>——刘廷芳(温州鹿城区人。著名教育家。曾任教燕京大学,开创燕大心理学系并兼任北京大学教育系心理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科主任。是中华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创始人之一,还是国内系统翻译纪伯伦诗集第一人。他是温州最早的现代诗人之一,与徐志摩等人交往密切。)</p> <p>——王鸿年(温州今龙湾人。历经晚清、北洋政府、民国政府的外交家兼法学家。)</p> <p>——殷汝熊(温州今苍南人。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曾任浙江、山东的高等法院院长。)</p> <p>——林彬(温州乐清人。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曾任国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参与起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标准法》、《国籍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户籍法》等数百种法,其间还先后应聘任北京大学、 政法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法律系教授。1949年林彬去台湾,成为蒋介石去台后第一套内阁班子的“司法行政部部长”、 担任过台湾大学教授、“总统府国策顾问”等。)</p> <p>——薛祀光(温州瑞安人。著名法学家。历任厦门大学教务长、武汉大学和湖北大学教授,连续从事高教事业达45年。专长国际法和民法。)</p> <p>——许璇(温州瑞安人。我国早期著名农学家、农业教育家,我国农业经济学科之先驱。曾任中华农学会会长。)</p><p><br></p><p>——郭心崧(温州苍南人。我国近代经济学家、教育家、邮政交通权威。曾任民国交通部参事室主任、邮政总局局长。)</p><p><br></p><p>——黄群【温州鹿城区人(祖籍温州平阳)。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民国初黄群与梁启超曾联合共同反袁世凯。汪精卫叛国“高陶事件”,黄群为国立功。抗战后回温捐赠温州籀园图书馆6440册。黄群还将自有温州郑楼小学全部校舍、场地及一切设备悉数捐公,改办温州师范学校。黄群又与友人潘鉴宗、吴壁华、杨玉生等在温州积谷山麓创建瓯海医院,后黄群将医院捐赠给慈善团体(协济善堂)。解放后,由政府接办,今为温州医学院温州附属第一医院即今温州医科大学。】</p><p><br></p><p>——潘怀素(温州永嘉人。著名音乐家、隋唐燕乐和民间乐律研究专家。郭沫若与成仿吾创办的“创造社”成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6年参加北伐。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人之一。“西安事变”积极推动者之一。)</p><p><br></p><p>——伍献文【温州瑞安人。著名动物学家,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中国研究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p> <p>——苏步青【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p> <p>——谷超豪【温州鹿城区人,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等职。】</p> <p>——倪文亚(温州乐清人。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1949年赴台,出任"立法院"院长长达16年。)</p> <p>——高铭暄【浙江台州玉环县人(当时的玉环归属温州,温州四中毕业)。著名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荣誉一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名誉副主席暨中国分会名誉主席。】</p> <p>——陈光中(温州永嘉人。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开拓者和重要的奠基者。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和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名誉院长。)</p> <p>——赵祥麟(温州乐清人。著名教育家。江苏省江宁中学创办人兼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革后首批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编主要作者。)</p> <p>——苏渊雷(温州今苍南人。民盟先贤,著名国学大师、佛典专家、诗人、书法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专治文史哲研究,对佛学研究独到,尤洞悉禅宗。)</p> <p>——陈竺同(今温州市鹿城区人。著名教育家。温州瓯海公学创办人。1927年2月加入中共。历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桂林国立师范学院、中山大学教授。)</p> <p>——南怀瑾(温州乐清人。著名诗文学家、教育家、中国正统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国学大师。温州金温铁路的催生者。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p> <p>——朱自清(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教育家、民主战士。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教授。1923年2月任温州浙江省立第十师和省立十中的国文教员。这两所学校都是温州中学的前身。在温州期间,他为十中撰写了校歌歌词:“雁山云影,瓯海潮淙。看钟灵毓秀,桃李葱笼。怀籀亭边勤讲诵,中山精舍坐春风。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p> <p>——姜立夫(今温州龙港人。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对中国现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有重要贡献。)</p> <p>——张肇骞(温州龙湾区人。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p> <p>——缪天瑞(温州瑞安人。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著名音乐辞书编纂家、律学家、翻译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天津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律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著有《律学》,主编《中国音乐词典》。)</p> <p>——马公愚(温州鹿城区人。著名书法家,美术家、教育家。永嘉(今温州)启明女学、温州东瓯美术会、中国艺术专科学校创办人。曾任上海美专、中国文学系国文教授。)</p> <p>——刘节(温州鹿城区人。著名语言学家、史学家。其著《中国史学史稿》,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p> <p>——方介堪(温州泰顺人,出生于温州市区。著名金石家、美术家、篆刻大师、教育家。先后治印2万余方,郭沫若评其印章“炉火纯青”,曾为故宫博物院编辑。历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中国艺校教授、及教育部二次全国美展会审查委员。著有《玺印》、《文综》、《两汉官印》、《古印辨伪》、《秦汉对识拾遗》、《介堪论印》等书。)</p> <p>——王季思(温州龙湾区人。著名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先后主编过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以及《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与《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很多作品被译成日文与印尼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中有重大影响,被誉为“岭南文化的最后一颗文化灵魂”。)</p> <p>——金嵘轩(温州瑞安人。著名教育家。曾任温州浙江省立十中校长。学校名师云集,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曾在十中任教。金嵘轩笃信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鼓励学生革命。1924年秋,他毅然邀请刚从苏联归国,受中共中央指派来温发展党组织的校友谢文锦到校演讲,在广大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当时校内文艺团体“血波社”的中坚分子金家济,深得金嵘轩的赞赏,并为他更名为“贯真”,鼓励他永远贯彻真理。是年冬,金贯真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成为浙南党早期的杰出领导人和红十三军创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金嵘轩为温州中学校长、温州副市长并先后兼任温州市体委主任、温州师范专科学校首任校长。全嵘轩桃李满天下,1967年金嵘轩逝世后,他的学生,历史学家夏鼐在挽联中表达:“绛帐追思,春草池塘犹昨梦;素帷遥奠,燕山瓯水共含悲。”在台湾的门生故旧闻耗深为悲动,齐聚台北市善导寺举行追悼会,隔海遥致哀思。在温州中学和他的家乡,为他塑像立碑建馆。)</p> <p>——郑张尚芳(温州龙湾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语音研究专家、教育家。他所建立的上古音体系,被海内外汉藏语学界认同。他也因此成为国内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权威,汉语古音学说有代表性的八大家之一。国际汉语语言学会会员,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教授和南开大学教授等。)</p> <p>——游汝杰(温州鹿城区人。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语研究室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先后担任过《语言学与现代汉语》《语音学》《汉藏语系概要》《专业英语阅读》《吴语概论》《现代汉语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撰有专著十来种(包括合作)、论文三十余篇、译文四五种。)</p> <p>——王德(温州今龙湾区永昌堡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抗倭英雄。授东昌府(今属山东省)推官。起复补大名府(今属河北省),署滑县事。后任广东按察司佥事,备兵岭南,与抚台议事龃龉,谢病回温。嘉靖三十一年,倭寇侵犯温州,王德和伯父王沛前往抵御,奋勇杀敌,叔侄先后不幸遇伏阵亡,王德殉难前还射杀数寇,时年42岁。为褒奖王氏叔侄英勇功绩,朝廷追赠王沛为太仆寺丞,王德为太仆寺少卿。)</p> <p>——叶永烈(温州鹿城区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一生出版著作计3500万字。)</p> <p>——曾联松(温州瑞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设计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i>以下图片“科试馆”手拍:</i></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上图“温州师范学堂”为张謇(江苏南通人,清代状元,清末民初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手迹</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上图“清辉”二字系宋高宗赵构墨宝。1130年,南宋宋高宗赵构南逃驻跸温州时,在江心屿留下的“清辉”、“浴光”二碑。可惜如今仅存“清辉”,被保存在江心寺大殿东壁上。</i></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二、火种:温州城区革命史璀璨夺目</b></p> <p>温州城区革命历史馆占地约220平米,分设思想之光革命之火、艰苦斗争曲折前进、抗日战争激流勇进、全面胜利和平解放四个篇章,全面展示了从1924年中共温州独立支部建立到1949年浙南全境解放这25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p> <p>“城革馆”今址温八中即旧址的省立十中,是浙南近代教育的发祥地、浙南地区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地之一。据统计,这里有260名校友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有40多人成为革命烈士,在校入党及成为革命烈士的人数,均居浙南各校之首。</p> <p class="ql-block">温州城区革命历史馆是鹿城区红色文化阵地提升计划项目之一。该计划旨在传承鹿城红色基因和革命光荣传统,全面挖掘梳理城区红色文化,绘好鹿城红色图谱,弘扬爱国主义,为新时代注入红色力量。以打造城区革命历史展馆为核心,以九柏园头(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旧址)、县前头(新四军驻温州采购办事处旧址)、康乐坊(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庆年坊(地下交通站)等红色据点为专题展陈点,形成“1+X”总布局,并通过建馆、建碑、建亭等形式突出展陈主题。</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上图1921-1927年谢文锦等12名中共党员【皆温州永嘉楠溪人)留苏学习革命理论知识】(名录)</i></p> <p><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编辑、手拍/杨振东 文字资料源自手机网络(其中“科试馆”部分资料根据张永坝老师一文编辑)】</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