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已亡108年,清东陵为啥还有守陵人,是谁给他们支付薪酬?

历史有料

1912年2月12日,清逊帝溥仪退位,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至此终结,虽然之后的历史多有起伏,但也注定了王朝历史在中国的结束,这项延续几千年的政治模式也终于在中国到达了终点,成为了存在于史籍之上的过去。 而作为清代帝王们的陵寝集聚地,清东陵的15座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这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让世人惊叹于它的宏大。<br><br>而纵看中国历史上的大型陵寝,其实都有着守陵人的存在,有时会临时组建一个新的村庄,最后发展演变,固定下来,所以今天的许多村落其实可能是原本的守陵人发展而来,只是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它们原有的使命也早已消失。<br><br> 而在今天,既然清王朝已经灭亡百年之久,那为何还会有守陵人的存在,那他们的报酬是谁来支付的呢?<br><br>守陵人存在的原因<br>就以清东陵而论,此地长眠的都是曾经的清代帝王或者皇亲贵族,因而死后容不得任何“闲杂人等”来打扰,尤其是在古人对于死亡极为重视的情况下,对于陵墓也有着严格的管控政策,如果有人随便来打扰,那便是对一个王朝的挑衅。除此之外,便是陵墓之中陪葬的巨额财富,古代盛行厚葬,尤其是帝王陵寝之中,往往会伴随着他们生前使用或者喜爱的器物,这些随便拿出来一件都可能是稀世珍宝,因而守陵人的存在则十分必要。而且清代帝王陵墓往往还会有守陵的军队,且世代相传,清朝的守陵总管大多出于上三旗,也就是正黄、镶黄、正蓝三旗。掌管陵寝、园寝的巡防守护事务。武秩正三品。 因此,对于清代来说,帝王陵寝是一个十分注重的地方。<br><br>地位颇高的守陵人<br>可能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守陵可不是一件好差事,毕竟身边常常会有各种志怪小说的传说,让我们对陵墓有着天然的恐惧,但是对于古代可不是这样的。就如我们上段所说,陵寝的守卫从上三旗里面抽选,除了其总管有官职之外,守陵的其他人也是有着七品的职位,可以说也是个好差事。 而且如果不是什么乱世,那么陵寝自然不会受到什么侵扰,所以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起到一个整理陵寝的作用,最起码保持帝王陵寝的整洁,让其有一定的威严。但是帝王陵寝的命运确实是与国家命运时刻相连的,当清朝灭亡之后,其陵寝就曾被孙殿英等人侵扰,确实有诸多无奈。<br><br>清代守陵制度的建设<br>雍正八年八月十九日,在雍正皇帝的命令下,泰陵开始修建,而为此设立了一个专门的保护机构——泰宁协,而这也标志着清朝陵寝管理制度的诞生。<br><br>作为帝王陵墓自然是需要很好的保护,雍正皇帝推动了清朝守陵制度的建设,尤其是完善了各项建置,使得守陵也有了很好的管理方案,不管是清西陵也好,还是清东陵,自然也就延续了这一套管理方案。 而且这些守陵的人,除了定期的打扫之外,还会负责祭祀活动,也就是在一些固定的节日如清明节、中元节等节日祭祀之外,还会在陵中之人去世的时间以及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祭祀,从而完成古人对于死亡的一个重视仪式。<br><br>但是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因为国力的衰弱,守陵制度自然也受到了冲击,一度荒废了下来,因而孙殿英也才会那样顺利的进入陵寝。<br><br>守陵人的薪酬谁来支付<br>在清朝的时候,作为国家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薪酬自然是由清朝相关部门负责,并且还十分优厚,毕竟这些守陵人除了担负重任之外,还几乎都是满清贵族,而且还是上三旗之人,自然会给予优待。而在清朝灭亡之后,守陵人自然也会受到一些冲击,而且陵寝也由北洋政府来接手,由他们驻兵管辖,而这也给了他们一个监守自盗的机会,毕竟人的贪婪是巨大的。而当溥仪听到自家陵寝被盗之后,自然是十分愤怒,这相当于掘人祖坟,因此做出了一些疯狂的举动。 而原有的守陵人留下来的还是由北洋政府来支付薪酬,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北洋政府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守陵人的制度还在延续,尤其是一些人还坚持着自己原有的任务。 而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守陵人其实还有存在,而其薪酬自然也是由相关部门来负责。至于有人说,为何新中国都成立了,为何还会有守陵人,这自然是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不管清朝在历史上的评价如何,它也是中国历史不可获取的一部分。而清陵作为重要的历史代表,自然也会受到重视。<br><br>结语<br>守陵是我国古代王朝之中很重要的一个传统,就如前文所说很多村落的形成可能都是由守陵人发展而来,只是时代在变化,人员在流动,很早之前的守陵人已经忘了自己的来源。而可能是清朝距离现在太近,所以才会让我们注意到这个群体,进而对他们有所了解。 清西陵附近那个由守陵人发展传承下来的村子,因历史原因也幸存了下来,取名为忠义村,不少人自发的为陵墓进行守护工作。守陵人也进而适应了时代的变化。而清东陵附近自然也不会例外。<br><br>或许历史在变革,有些既有的历史因素从未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