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影川渝 游走晚秋(下)

方言土语

<p> 桃花源在心中</p><p> 在龚滩古镇梦醒后,我们就启程去武陵山腹地,地处渝东南的酉阳县,寻找“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笔下的仙境桃花源。</p><p> 坐骑在渝湘高速驰骋奔腾几小时后,我们来到酉阳古城。进了题有酉州两个大字的城门,风格各异的土家吊脚楼,接蹱在青石板路的两旁比肩而建。街道两边尽是土家风情的客栈、酒肆和商铺,还有那气势如虹、虎威隐现,却是名存实亡、沦为摆设的土司衙门。城内一公里多长的楼、廊、亭、堂,处处充溢着土家建筑风格的街道,将我们引向古城的另一个写着酉州两字的城门。</p><p> 出了此门经过一条小溪、一座小桥,来到一个高大宽敞的溶洞前。此时你同时可以看到,岩洞上方著名历史学家马识途先生题写的“桃花源”、洞口一方的“入津亭”、大型桃花源牌楼和涓涓而流的桃花溪。入洞后薄雾轻漫,溪水轻唱,溪边弯弯的小径将你带来出口,让你眼前一亮。前方群山叠翠,近处茅亭傍水,眼前碧潭倒影。此时,微风拂面,锦鲤悠悠,风车轮转,牛犁羊跑之影忽隐忽现,幽静祥和犹如田园牧歌。</p><p> 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留下了一个令世人不倦追索的“世外桃源”和千年不泯的神秘。无数想像的美好生活,都被希望成为世外桃源的映照。正如在酉阳桃花源的介绍里的一句经典的表述,“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你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这句话既是巧妙的宣染和加重酉阳桃花源的份量,又含蓄的提示世人不要拘泥于桃花源在哪里、有沒有世外桃源。面对生活、面对眼前的风光,只要你心境如斯、怡然自乐,你就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p> <p>  桃花源里桃花酒</p> <p>  酉州古城一角</p> <p>  辉煌不在的土司衙门</p> <p> 不期而遇濯水镇</p><p> 离开了桃花源仙境,又驱车前往宜昌的三峡大坝。旅途中,驾驶者聚精会神,乘客们昏昏欲睡。就在大家疲惫乏味时,突然路边濯水古镇3公里的标识牌让人为之一振,没想到怎么就来到了濯水古镇的身边。马上大家就决定改变去前边县城住宿的计划,顺道古镇。</p><p> 濯水古镇与龙潭古镇、龚滩古镇并称“酉阳三大名镇”。濯水古镇起于唐,盛于宋,清代后期便已成为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民国此地已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名声大噪,古镇的名气甚至盖过当时的黔江县城。目前身披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华丽外衣。濯水古镇枕水而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土家吊脚楼与徽派建筑在这里完美的结合。古镇最值得一看的是古镇老街、千年廊桥和感受那里的巴楚文化、土家文化、大溪文化和华夏文化在这里的交织。</p><p> 当我们走进古镇,匆匆找到一家名为夹缝客栈的宾馆,夜幕就开始降临。我们空着肚子、带着疲惫就迫不及待的,去一睹世界第一风雨廊桥的夜景。夜色中的濯水廊桥,像一个闪闪发光的巨龙,横跨在水向西流的阿篷江上。波浪起伏的桥身如游龙戏水,又欲跃欲飞,桥上蜿蜒的大红灯笼喜气洋洋,桥下倒影如虹、波光粼粼、色彩斑斓。廊桥和江水融为一体,气势磅礴壮观无比。</p><p> 濯水风雨廊桥长658米,宽5米。由桥、塔、亭三部分组成,桥身为纯木结构,建筑材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直套斜穿,牢固精密。廊桥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供居民和游人通行,二层是用于观赏和休闲娱乐。造型美观自成一派,方便实用利民利商。是古镇人和能工巧匠智慧与精湛技艺的结晶,名扬天下的廊桥让古镇人引以自豪。也让我们一行赞叹称奇。</p><p> </p><p> </p> <p>  站在廊桥看远山</p> <p>  我们下榻的夹缝客站</p> <p>  宽敞的长长廊桥</p> <p>  濯水古街</p> <p>  “天理良心”碑</p><p> 进入濯水镇古街不远处,街心立着一块1米多高的石碑,上刻“天理良心”4个大字。据说此碑立于清光绪十四年,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一个世纪前这里的人们就用这种形式,警示古镇商贾,经商、为人、处事在于“天理良心”。而一百多年过去,我们仍然在为社会上存在的不讲公德、不讲诚信、不讲敬畏的社会风气头痛上火。哪一天“天理良心”真正成为全社会每一位成员的道德底线,也许我们就能告慰古人、告慰上天。</p> <p>  这次川渝之行最令人遗憾的是天公不作美,从启程到回家,全程都是雾蒙蒙、灰蒙蒙。特别是到了三峡大坝更甚于前几天,雾锁大江、雾漫群山令人无奈。对于摄影爱好者痛苦的事,莫过于把雾蒙蒙、灰蒙蒙塞进了照片,实在遗憾!</p><p> 谢谢各位的浏览、鼓励和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