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毛主席在佳县住的窖洞</p> <p>注:转自网络</p><p><br></p><p><br></p><p>“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p><p><br></p><p><br></p><p>陕西省佳县,是《东方红》的故乡,是中国红枣之乡,也是毛泽东率党中央转战陕北时生活、战斗过100天的地方。</p><p><br></p><p>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先后在佳县的曹家庄、白龙庙、杨家园则、梁家岔、朱官寨、张家崖窑、神泉堡、闫家峁、佳县城、谭家坪、南河底、吕家坪、乌龙铺、刘家坪等14个地方居住过。毛泽东还到前东元、峪口纸厂、白云山等处参加会议或视察。</p><p><br></p><p>在佳县,毛泽东为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并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制定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p><p><br></p><p>毛泽东再次化险为夷</p><p><br></p><p>曹家庄的曹根生家是毛泽东转战陕北在佳县住的第一个地方。曹根生的后人曹亮亮告诉记者:“1947年8月16日晚上雨下得很大,部队准备去县城走不成就留了下来,我爷爷当时过来帮忙烧水做米汤喝。”在与追兵相距只有15公里之际,出于安全考虑,任弼时主张毛泽东东渡黄河,在一番激烈的争论后,毛泽东决定继续留在陕北。曹亮亮说:“第二天起来看到不下雨,他们一早就走了。走之前,还说‘麻烦你们了’。”</p><p><br></p><p>17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转移到白龙庙,住了一夜后,继续行军。</p><p><br></p><p>18日,毛泽东等人冒雨转移。水急浪大的五女河挡住了大家的去路,此时敌人的侦察机在空中盘旋,子弹在头顶乱飞。周恩来、任弼时当机立断指挥架桥。</p><p><br></p><p>因架桥耽误了时间,当天无法赶到梁家岔,一行人只好临时决定住在五女河对岸的杨家园则,因此不得不再次渡河。正当毛泽东骑着小青马走到河中央时,突然从上游涌来一个洪峰。小青马毫不慌乱,终于在山洪到来之前把毛泽东安全送上了岸。</p><p><br></p><p>19日,毛泽东一行转移到梁家岔,在此停留4天。自小河村出发以来,中央纵队途经6个县,行军19天,行程300多公里,终于同西北野战军主力会合。在梁家岔,毛泽东住在刘永升家,把锅台当办公桌,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p><p><br></p><p>20日,沙家店战役胜利结束,西北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36师6000多人。此役使西北战场形势好转,毛泽东将其比作“过山坳”。</p><p><br></p><p>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到西北野战军指挥部驻地前东元村,和彭德怀等一起总结沙家店战役的胜利经验,部署下一战役。</p><p><br></p><p>当天下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转移到朱官寨,在该村住了近1个月。</p><p><br></p><p>近日,记者一行来到朱官寨村的毛泽东旧居。当年房东的后人张生章今年81岁,仍记得70年前毛泽东一行来时的情景:“那天村里来了很多人,行李、铺盖都带着。晚饭后,我们家就来了7个人,5个首长,2个警卫员一前一后跟着。”毛泽东住的,正是他们家5孔窑中的右起第2孔。</p><p><br></p><p>在朱官寨,毛泽东起草了90多份电文,部署和实施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中央突破,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p><p><br></p><p>1947年9月21日,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朱官寨,驻扎在张家崖窑,23日,迁移到神泉堡。</p><p><br></p><p>毛泽东写下“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p><p><br></p><p>一直到1947年11月20日离开,毛泽东等人在神泉堡共居住57天。</p><p><br></p><p>这期间,毛泽东起草了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党中央批准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等也从这里发出。</p><p><br></p><p>2001年,神泉堡革命纪念馆成立,成为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景区。</p><p><br></p><p>家在纪念馆不远处的马季贵今年93岁,1947年参加过攻打榆林的战斗。马季贵说:“那年小麦被冻死,中央机关还分出一部分口粮让大家当种子。”</p><p><br></p><p>1947年10月17日至31日,毛泽东从神泉堡出发,在佳县城、谭家坪、南河底、吕家坪视察工作。</p><p><br></p><p>10月17日,正在开会的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听说毛主席进了佳县城,急忙离开会场向街头跑去,把主席一行迎进县委借住的院子里。毛主席在窑洞前席地而坐,关切地问:“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现在怎么样了?”张俊贤说:“困难是有的,不过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毛主席再三嘱咐:要搞好农业生产,安排好群众的生活。</p><p><br></p><p>张俊贤送走主席后,当即把县委宣传部的李林森叫来说:“刚才毛主席到县委来和我谈完工作后,我请毛主席给县委题词,他很高兴地答应了,现在你赶快寻找纸墨笔砚送到毛主席住处。”当时县委极度困难,找不到像样的纸张,李林森从长源兴商店买了块漂白布,又找来了毛笔和砚台等一起送至毛主席住处。</p><p><br></p><p>10月18日早饭后,李林森来到张俊贤办公室,一眼就看见放在桌上的漂白布,兴致勃勃地打开一看,上面写着“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13个雄劲有力的大字,落款是“毛泽东”。</p><p><br></p><p>10月21日至29日,毛泽东在黄河边的南河底村调研。房东的孙子、该村现任村会计李孝宗说:“听我爷爷李正兴说,主席住在我家时经常熬夜办公,白天一早起来活动一下,和老乡们交谈,问大家的家庭情况。”李孝宗告诉记者,主席在村里亲自参加劳动,帮乡亲们打谷子,还给他家摘豆角。10月22日,适逢白云山九月九传统庙会,主席一行还兴致勃勃地上山看戏。</p><p><br></p><p>在李家居住时,李孝宗的母亲帮忙给主席一行做饭。据李孝宗讲,有一天母亲端着苹果和红枣给主席吃,主席吃后称赞道:“佳县枣好!”离开南河底时,主席还给李正兴一家留下了5块白毛巾,上面写着“将革命进行到底”。</p><p><br></p><p>如今,沿黄观光路穿过南河底村蜿蜒南下,沿路都有茂密的枣林。在毛泽东旧居不远处,一条红色的横幅写着“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李孝宗告诉记者,全村共117户416人,有的在佳县城中做生意,有的依托白云山从事旅游服务业,还有的在黄河上摆渡,去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针对务工的年轻人县乡都会组织专业培训。”李孝宗说。</p><p><br></p><p>70年过去了,在毛泽东等人走过的这片土地,《东方红》依旧在传唱,一颗颗饱满红润的枣儿依旧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当年热情朴实的老百姓,如今依旧用一张张绽放的笑脸,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迎接越来越美好的生活。</p> <p>毛主席在佳县住的窖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