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语文学科基地建设,促进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深度发展,推动高中语文教育的改革,我校于2020年12月10日开展了关于“问题引导下同侪学习“五步教学”模式”的系列专题研讨活动。 当天上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五中语文教师、东城区学科带头人、市政府特约教育督导员、首师大教育硕士班导师梁捷莅临我校开展关于广西高中语文学科基地建设(北部湾高中)——“同侪学习”教学模式教研活动的专题报告会,与全体语文教师分享了教育教学在新课改下的相关理论与经验。 讲座伊始,梁捷老师就以“天舟一号”的故事引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育人才时需要“创新”,而教学创新要教师先做到“自新”。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当前的新课标、新高考、新目标等理论,真正地将美育内容融入到青少年教育中,真正地做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教诲,不过是唤醒每个人心中原本的了解。”梁捷老师通过分享自己阅读《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的经历,阐述了她在当前新教育的背景之下的思考与体悟。她提到,教师应仔细钻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如此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在教育中,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梁捷老师摆事实、举例子,形象且细致地解答了参会教师所提出的教学相关问题。在梁老师的指导下,教师们认识到了当今教学的新理论,也充分明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真正地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当晚,北京市优秀教师、2010北京文科状元班主任、北京市级重点高中示范校骨干教师徐淳老师在我校学生活动中心开展了题为《认清方向,找准方法》的高考语文学法指导专题讲座。 <b>三小时内学方法,三小时外谋发展</b><br> 讲座伊始,徐老师以林帝浣的《等一朵花开》为引子,告知学生语文学习需要很多耐心和微笑。语文学习之旅长路漫漫,尽管充满艰辛,也要坚守本心和微笑面对。<br> “高考是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不能关起门来学习”。诚然,高考不仅是对语文课本的考察,更要求我们要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中国人应该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徐老师如是说。徐老师以自己的教学事件为例让我们知道了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他在课堂上提及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妙趣横生的语言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兴趣。<br> 随后,徐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新高考动向和语文备考方法,首先要树立意识,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尊重语文学科的地位。接着他对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与运用、写作的复习等板块进行了详细的方法指导。 <b>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b><br> 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们不仅要读书,更要多读书,广泛地阅读”。徐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些书籍、纪录片和电影,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书籍如梁衡的《觅渡》、冯至的《杜甫传》,视频如《一席》《一千零一夜》,纪录片如《百年巨匠》《特别呈现》。阅读观看这些经典作品不仅能为我们的写作提供素材,而且能够激发联想力和创造力,从而探寻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b>人是有思想的苇草,保持一种思考的姿态</b><div> 讲座过程中,“思考”一词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徐老师强调学生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思考。当“嫦娥五号”发射成功,理应考虑到推动其成功的诸多因素;当小小的口罩成为人们的必需品之际,应当看到背后的社会现象和隐含的深刻意蕴;当人云亦云之时,应该发出不同的属于自己的声音。徐老师借用某位学生的开学演讲稿提出:没有思考的娱乐仅仅称之为娱乐,而有思考的娱乐方能称之为文艺活动。同时让我们多关注生活,因为作文是来源于生活的,身边所发生的某件小事也许就是一个作文命题。多发现,勤思考,做一个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盲目接受的人。<b><br></b></div> 徐老师风趣幽默的个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欢乐之中学习到了实实在在的知识。此次讲座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方法,让学校师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有方向感和目标感。在课程基地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将在借鉴他人成功经验之时,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可行性道路。 <b>部分老师心得感悟</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研讨活动学习心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梅银</div> 2020年12月10日的上午和下午,本人有幸与北高所有的语文老师一起,认真学习了北京五中梁捷老师带来的具有启发性的报告——《新课程引导下的命题和备考》。梁老师从几个方面对此展开说明: 1.高考语文命题的新特点。 2.文学类文本如何备考。 3.语文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4.文言文阅读指导。其中的核心思想在于“教诲,不过是为了唤醒每个人心中原本的了解”和“修行,最重要的是不离日常” 。梁老师结合多个生动具体的例子逐一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晚上又聆听了来自北京的骨干教师徐淳老师带来的专题讲座——《认清方向,找准方法》,徐老师从基础题,概括题以及文言文阅读等各个题型,专业而又不失风趣地进行了具体的语文高考复习规划的介绍。通过一天的学习,本人有以下心得体会。<div> 语文教育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应该努力构建全面的培养体系,优化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加强学生发展的指导。作为语文教育的一线教师,要见微知著,洞悉高考变化,紧随时代步伐,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不能让学生在变化的高考题前不知所措。因此在高考变化多样,课程新一轮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二次成长迫在眉睫。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深度学习”的课堂的开展,从而达到“一核四层四翼”新的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突破高分的关键是思维,教师的思维能力跟上去了,才能更好指引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反思语文传统单篇教学,运用单元整合和专题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实现培养思维、提升语言、丰厚底蕴、铸就精神等多重目标。关注思维的起点和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针对不同的阅读类型,运用相对应的思维方法加以引导,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作文的水平需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提升,不能急于求成。从审题的精确性,立意的深刻性,选材的丰富性和个性新颖等方面,设置每个阶段的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成为一名优秀老师的前提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自身专业素养高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学科素养高的学生。即使不一定能够在每个方面都比学生强,但至少要成长为一粒有“灵性”的沙子,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发挥更有意义的价值。落实作文的有效教学。作文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有规划。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解决不同类型作文题的审题,归纳学生写作的难点,灵活有效地破解难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写作的思辨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写作的艺术性。 优化教学设计,注重问题设计。 努力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解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爬坡。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多读多看多写,提升文化涵养,提高专业素养。以新课标为导向,密切关注高考命题的变化和方向,系统性地研究高考题,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时事动态。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不离日常,留心观察生活,以我手书眼前景、眼前事, 抒发真情实感。<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研讨活动学习心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甘露竹</div> 12月10日,语文组全体成员有幸能在北高再次聆听到梁捷老师、徐淳老师的讲座。正如听之前的期待一样,一整天的听课时间让我的大脑是充实且满足的。短暂的时间,梁捷老师从教学及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给我们讲解了很多指导性的知识,报告后的答疑环节也让我头脑中的很多困惑得以解决。晚上的讲座,尽管开始的时间很迟,但是在徐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下,让我们希望时间能过得缓慢一些,能够在精彩的讲座中收获更多。<br> 梁老师此次报告的主题是“新课程引领下高考语文教学与备考----关于高考命题依据和变化的趋势”。报告的开始,梁老师分享了三个教与学的案例,三个案例涉及山区学校、三类学校、示范学校,对于我们的借鉴意义很大。三个案例的介绍,打开了我们的思维,教育不仅仅是关注成绩,也要注意“德、智、体、美、劳”的引导。学生是拥有无限潜能的,因为教诲不过是唤醒每个人心中原本的了解。梁老师由教师教学的“惑”入题,教材即将改革,而教学标准不断修改。面对“三新”的挑战,梁老师指出明路,我们要对一切问题都要有所思考、研究,明白一切改变的背后和前景是什么。要做“名师”,应先做“明师”,即我们要明白课标和考纲为什么修订,明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素养。梁老师报告中提到“突破高分----思维是关键”,我们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是关键。只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才能达到深度学习。尤其以文言文专题学习课例、作文课、诗歌鉴赏做示范,让我们明白了思维的重要性。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相信这也是很多老师最困惑的地方。文言文教学难度大,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通过梁捷老师的介绍,我明白了文言文阅读要注重“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读“短”增趣,阅“长”悟法。晚上徐老师讲座的主题是《认清方向,找准方向》,正如讲座的主题一样,徐老师把新高考的动向清晰地展现出来。整套试题考查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考查结构梳理,文言文阅读考查文言理解,文学类阅读考查深度体验,语言运用考查语言品鉴,应用写作考查情境思辨。可以说涵盖了语文考试的方方面面,并且深刻具体。<div> 听完讲座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认为每个教师必须边工作边学习,或者工作一段学习一段,否则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人生的规划不应该只是一名合格的老师,而是应该争取先做一名“明师”,明白语文教学的前提、背景和发展方向,进而努力追求做一名“名师”。我认为争取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先建设“深度学习”的课堂,面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和修改的课程标准,注重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让语文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实现。还要注重情境式教学,关注“三现一自”。要让学生突破高分,思维是关键,在教学中要利用课本知识训练学生思维。<br> 作为一名教学经验尚不足的老师,如何将不断变化的教学标准很好的实施?如何建立“深度学习”课堂,让学生的学习不是浮于浅层和表面?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思维更具深刻性?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自己形成高分的阅读技巧?这会是我今后教学中不断要去攻克的难题,尽管课程、课堂、考题都在不停的变化,但不变的是教育的本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仔细研究高教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解读》,把握好教学源头。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确定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学习更具梯度。在教学中注重情境式教学,给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比如对文本的敏感度及高分答题技巧。教育之路尽管坎坷,但我只管风雨兼程。<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研讨活动学习心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丽娜</div> 在12月10日,我有幸聆听梁捷老师关于教育教学指导方面以及徐淳老师关于提高语文学习、复习效率的两场讲座,收获颇丰。梁捷老师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高考趋势等多个方面展开讲话,徐淳老师则是针对当前学子们的学习进度,开展了“如何提高语文复习效率,高考拿高分”的讲话。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点,一是梁捷老师所提到的一个“新”字,二是徐淳老师对于各个题型所提出的新颖的建议。梁捷老师谈到当今无论是课标也好,还是高考也罢,亦或是我们的教学目标,都是新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教师也需要“自新”。由两位老师的讲话,我也意识到了,教学之法,确实应在于常新。<br> 早在《礼记·大学》中,就有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新气象不断出现,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社会发展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课标解读中,便阐述了当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批判思维、跨学科视角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核心素养的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核心要点。我们的教育作为培育人才之根本工作,则更应该紧跟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清代吴趼人在《痛史·原叙》中谈到:“教授之术,亦采法列强,教科之书,日新月异。”因此,如何实现“新”的教育,如何传递给学生新的知识,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br> 根据两位老师的讲话,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新课改相关理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要有新意地有所突破。<br> 首先,无论是讲授新课也好,还是带领学生复习也好,都应该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要以学生为主体,因人而教,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div> 其次,也要有新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应该结合学生目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特点,特别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学科,则更应该提供给学生与生活实际、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的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之上主动地去思考、探究、解决。<br> 最后,要引导学生用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徐淳老师在讲座上,谈到了很多的语文学习、复习方法,如何让学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应该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去运用这些方法,放手先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体会,教师再适时地给予点拨,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主动地去掌握知识,开展有意义的学习。<br> 叶澜教授提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些提升与发展,不就正是在于教师的“自新”吗?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谨记本次讲座的所得,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新”,不断地更新教学之法。<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