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读过的那些书

风吹沙

<p><br></p><p>2020年,这一年改变了很多。上半年疫情,知觉人生无常,要努力做有意义的事。读了点书,看了点电影。读过的书,有的写了点笔记,有的没有,全看当时的心境情境。这一年读的书,比几十年加起来都多,感觉沉静了许多,内心扩大了许多。人生海海,潮起潮落,一步步走就好。</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1、刘瑜《民主的细节》。</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待写)</span></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2、刘瑜《观念的水位》。</b></p><p>(待写)</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3、刘瑜《送你一颗子弹》。</b></p><p>(待写)</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4、太宰治《人间失格》。</b></p><p>(待写)</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6、博尔赫斯《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b></p><p>(待写)</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7、二湘《暗涌》。</b></p><p>(待写)</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8、紫金陈《坏小孩》。</b>当一个孩子的心理滑向扭曲的深渊,我不相信这一辈子阳光能照进去。童年的伤是一辈子的。成长的过程中心中的野兽会被触发出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真的要特别特别重视啊。</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9、毕飞宇《玉米》</b>。扭曲的年代里,人性是上了枷锁的。在逼仄的空间下,成长蒙垢,终究无法自我救赎。玉米,玉秀,玉秧,她们挣扎着想摆脱加诸于身的命运,但终究个体是裹挟在一个具体的时代里的。处处是陷阱,处处伤害。终于他们不知不觉的从被害者成为加害者。</p><p><br></p><p>那样的乡村真可怕,礼崩乐坏的人文环境下,只有阴暗,没有敬畏。</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10、阿城《棋王》。</b>听完了。晚上走路听的,总被打扰。还得读一遍,读完再评吧。可以确定,是好书。</p><p><br></p><p>待写。特别好的书,读第一遍时感觉内涵深厚,把握不住人物丰富的命运,在特定背景下被裹卷着的悲剧命运,需要再读一遍。</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11、张抗抗《作女》。</b>知道这本书是作家张抗抗刚出版时,当时望文生意,就觉得是不是一本写女人很“作”的书啊。</p><p><br></p><p>作,这个字,在我个人的观感里不是个贬义词,它涵盖着打破传统,不循规蹈矩,有前卫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几千年传统束缚下的中国女人,作,是冲破樊笼,获得更大意义上的平等。</p><p><br></p><p>作,这是个男性视角给女性贴标签的词。是男性无法挽回的被依附心理高度的一点点失意。这个词里包涵了几千年封建传统下,加诸女性身上的对三纲五常的反叛。是从传统下挣脱出来走向平等关系造型动作。</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12、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b>在这里,村庄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栖居地,它是人的根和血脉。它鲜活着,颓败着,都是血脉的枯荣。而这根又不只是关乎人,还关乎一草一树,一牛一马,关乎栖息在此的万物,万物因扎根而繁盛,荣枯。这是万物走过的一生,顺应天时,各安其命。</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3、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b></p><p>(待写)</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14、费孝通《乡土中国》。</b>中国的乡土社会让我最有认同的就是八个字:乡规民约,耕读传家。</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15、史铁生《我与地坛》。</b>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多年一直想看的书。安静下来就能够探索更深的生命意义,活得平心静气。“归零写作”,归零,抛开一切繁华和虚化,回归本质,回归元初。曾经的地坛,华光流彩,熙熙攘攘,如今,去除红墙,玉栏,在时间之外,树木蓬勃,绿草葳蕤,自由自在生长。原来蓬勃和欣欣向荣是不需要附加负累的。一如地坛。</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16、严歌苓《无出路咖啡馆》。</b></p><p>到最后,想起了相柳。。。</p><p>安德烈说起红酒,在坏心情里不要糟蹋了好东西。我懂了,美好的事物要有美好的心境来待。</p><p>严歌苓的小说一直构架独特,内容幽深,经常循着边界走,又不去触碰边界,于是就会安全。她的故事里女主经常是让人心痛的,挣扎独立的个体,在各种命运里沉浮,从不软弱屈服,终是遍体鳞伤。《芳华》里的何小萍,《一个女人的史诗》孙百合,《穗子物语》穗子,《小姨多鹤》多鹤,《少女小渔》小渔…</p><p>严歌苓的小说基本都以女性视角来看待和诠释这个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女人万千变化的自身,面对这个世界的依附和脱离。</p><p>她的小说心理描写细腻,感触独特而有共鸣,作品构思新颖,爱而不烈,忧而不伤。</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17、川端康成《古都》。</b></p><p>(待写)</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18、桐华《大漠谣》。</b>这本书读了25个小时。桐华的历史爱情小说,写的情深意切。大漠谣、云中歌、曾许诺、长相思,云中歌还没看。大漠谣,金玉这个人物塑造的不太好,有那么好的开局,后期却塑造成闺阁小女人,与她幼时的铺垫根本背道而驰。四部书中,《长相思》应是最棒的一部,因为桐华已经写开了,思想如波涛汹涌般一泻而下。好喜欢相柳。</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19、桐华《云中歌》。</b>本书听了41个小时。至此桐华的四本书《大漠谣》《云中歌》《曾许诺》《长相思》全部读完。一句话评:以史为依托的古代爱情故事。</p><p><br></p><p>桐华非常擅于设计故事构架,情节曲折,悬念叠出,引人入胜。四部小说都有个相同的特点,两男爱一女。情深深,意切切。从女性阅读者角度是绝佳体验。</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20、严歌苓《玛阁是座城》。</b>赌与毒怎么毁灭一个人,毁弃生活。梅晓鸥延续了严歌苓对女主的一贯写法,努力打拼,有点点坏,但因为心底善良本色,最终总是受伤。但終也不屈服。</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21、严歌苓《寄居者》。</b>从一个视角了解了二战时3万犹太人在上海的生存状况。作为没有故土的生活,女主和犹太人有心灵共通。她在两个犹太男人之间的付出、摇摆、阴谋,他们身上有太多和她相似之处,其实,她对待他俩,就是她在对待自己,接纳和拒绝,欢喜和厌恶。</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22、须一瓜《甜蜜点》。</b>所谓“甜蜜点”,指的是在击球的瞬间,球与杆面发生的最佳接触区域。如果击球的部位正好在“甜蜜点”,我们可以认为能量没有损失,打出的球会又直又远。反之,离“甜蜜点”越远,能量损失就越大。</p><p><br></p><p>我们手无寸铁,外无靠山,只有血性的魔方。</p><p><br></p><p>这世间有太多不平,个体面对恶的昭彰,多少符合了普通人的理想,但悲剧不可避免。好看的犯罪小说。</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23、张嘉佳《云边有个小卖部》。</b>程霜说:只要活着,就不算失败;生命是有光的。</p><p><br></p><p>切入这部小说,我以为又是一部《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刘十三和涂自强的命运重叠在他们的渺小里,在他们的命运挣扎里,这是小人物的无奈。但这样的小人物不是涂自强式的个体命运,它是整体的,是云边镇,是每一个卑微命运的努力、挣扎。但不管赋予什么样的命运,认真努力的生活,再卑微的生命都是有光的。</p><p><br></p><p>程霜说:为什么不能把悲伤和快乐分开来呢,为什么要让他们冲抵?要让悲伤是悲伤,快乐是快乐,不好吗?是呢,这是寻到光亮的钥匙,这很好呀。</p><p><br></p><p>或者这是一部写外婆的书,许多人生命中都有这样一个外婆,可那时竟然毫不在意。想起冯翔的《汉阳门花园》:“铫子里的藕汤,总是留到我一大碗,吃了饭就在花园里头,等她的外孙伢”……生命中的外婆!</p><p><br></p><p>再不堪的命运,都不会悲伤逆流成河的,因为生命中有外婆。</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24、严歌苓《霜降》。</b>“草鞋权贵”,特权的衰落是没有逻辑的,特权资源会代际传递,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会开疆拓土,并不会因循守旧。</p><p><br></p><p>打江山和坐江山并没有逻辑关系,但硬被扯到一起,打江山坐江山是封建帝王思想,如果以此为真理,不如不动,以免生灵涂炭。</p><p><br></p><p>这是某一个圈域的生态特征,只是作者赋予了它一种想象的走。资源会滋养一个圈域的“强者恒强”。会形成跨界合力,整合,最终达到脱胎换骨。以满清纨绔量身之,亦是阿Q思维。但吸血贪婪的本性未变。因为圈域生长依然丛林法则,入骨入髓。</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25、黄灯《大地上的亲人》。</b>黄灯在书的最后虽然提出了农村问题的建设性出路,构建农村与城市的联系,重建农村文化。当我看到的是在21世纪,中国从农业化向工业化的飞奔中,农村毫无逆转地衰落,农村的荒芜、空心化也是历史转型期间不可避免的历史结果。虽然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但20多年过去了,农村的面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国家战略的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化,使农村从外观上有了一定的改观,但内里骨子里,农二代、农三代已经不能安于土地,几千年了,中国农民被盘剥的一无所有,他们无能力从土地上掘取更大的收益,只能远走他乡,到城市掘金。由于农民没有任何资本、也缺少文化知识,他们只是城市化进程里的地基,为城市输出劳力,却始终被边缘化。回到家乡是他们的宿命,但土地一直成为不了他们改善生存的资本,农村的教育、医疗的匮乏让他们扎不下根,他们的命运在恶性循环里一代代黯淡下去。上世纪80年代知识改变命运的契机,在农三代身上越来越渺茫。</p><p><br></p><p>他们的路在哪里?他们的命运会怎么样?</p><p><br></p><p>“代际贫穷”将传导下去,如果从国家层面没有找到解决农村问题的制度方案,好像一直在找,但效果甚微,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新农村、小城镇化、农民被上楼、土地流转…造血抽血,试验效果微小。城市贪婪地吸农民的血,却吐出他们的骨头。这片土地对农民盘剥太重,农村这块贫瘠的土地只能靠大力输血,阻断代际贫困的根,才能还农民一个安稳的生活。</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26、严歌苓《心理医生在吗》。</b>严歌苓笔触的细腻和对人物洞察,仿佛灵魂敞开在阳光下,每一个细胞都透明起来。</p><p><br></p><p>一个扭曲年代里的人性的残损曲折。知识分子首先要成为人,然后才成为知识分子;而那个年代却刚好相反。每个人都有人性的阴暗面,可悲的是,你遭遇了一个让人性中阴暗无比凸显而其他都被埋没的年代,你无法遁逃对自我的检视。</p><p><br></p><p>跨越年龄的触角触碰,是超越成人肮脏社会的洁白色调,让人回归人之初。那么简单而动人心魄。也许可以说是一部少女成长的心灵史。由于道德伦理的束缚使这种止于心灵悸动而无任何实质行为的纯心理层次的描写,在读者的体验中,更具有动人的力量。</p><p><br></p><p>当然,不正常年代里的灵魂出走,其实是寻找回归正常人性的过程,不管以什么方式,终究还是到躯壳。她说:我要做一个正常的人,回到自己正常的角色。她回来了,却不知那曾经搁置的将流浪的更远。</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27、麦家《人生海海》。</b>人生海海,潮起潮落。这是一部让人读着就放不下的书。</p><p><br></p><p>上校命运多舛,一生跌宕。枪林弹雨、忍辱负重都挺过来了,倒在wg。在对人性的摧残上,没有哪个年代超过wg年代,这是时代的可悲,人性的可悲。</p><p><br></p><p>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有的人就是这样,不管人生遭遇什么,总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总是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真是“生活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p><p><br></p><p>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乡村的人文环境被破坏殆尽,人性的魔鬼被释放出来,善和恶如此交织在一起,它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多变,爱恨互换。这是个不得安宁的时代,煎熬的时代,灵魂一旦出走,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上校、老巫头、老保长、父亲、老奶奶、小瞎子,包括“我”,每一个穿过那个年代的人,走出来都满面尘土、面容沧桑。</p><p><br></p><p>哪里埋着你亲人的尸骨,哪里就是你的故乡。我是一个没有故乡感的人,在读到这一句时,却忍不住热泪。我想亲人是我们的定海神针,我脚下这片土地,有我的亲人,有我的童年记忆,有我一路穿行的印记,就该是故乡吧。一定就是了。</p><p><br></p><p>书里说:“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所以我们要努力记住美好的事情,忘记不美好。</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28、中村恒子《人间值得》。</b>提中村恒子的《人间值得》,许多人都带上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这是两个方向的书。</p><p><br></p><p>90岁的中村恒子,做了70年的心理医生,一生只想做到照亮一个小角落。她告诉我们,人这一生认定一个目标,不着急,慢慢做。终会值得!</p><p><br></p><p>想起前两天看的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里的话:“缓慢而坚定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p><p><br></p><p>“你越认真生活,生活越美好。”</p><p><br></p><p>就是这样!</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9、东野圭吾《梦幻花》。</b>喜欢日本推理小说,记得看的如痴如醉的时候是年轻时读森村诚一的“三证明”,《人性的证明》、《野性的证明》、《青春的证明》,当时就被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现实的侦破过程吸引住了,有的侦破时间跨度几十年,感觉那就是警方真实的破案过程。后来想日本这个民族理性、条理、板板扎扎的行事风格,才能写出这样一丝不苟的书啊。知道有江户川乱步奖、直木奖等日本推理小说的奖项。还记得有一本叫《猫知道》,是个女作家写的,严密的逻辑推理也是震住了我。那是个爱读侦探小说的年纪,松本清张、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阿加莎克里斯蒂,我们那图书馆里这些作者的小说基本都被我看遍了,看到后来找不到漏网之鱼。但毕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的这类翻译作品还是太少,后来渐渐地就丢了。</p><p><br></p><p>前几年涉及到东野圭吾,一下子喜欢上了,又找回了当初读日本推理小说的感觉。盘点一下读了几本,《放学后》、《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铺》、《幻夜》、《梦幻花》。白夜行和嫌疑人X是我认为写的最出色的书,当时读过后,特别是白夜行,我竟然拖着也喜欢东野圭吾的朋友晚上散步,连讲三晚,一抒心怀。我经常会被不求任何回报的行为所打动,也会被用时间酿造出来事物所迷醉,那些让我看不见摸不着的带着隐身献身意味的所在,它们所散发出来的痴狂,总是充满了不明所以的魅力。</p><p><br></p><p>东野圭吾的小说,延续了日本推理小说的一贯风格,开头都是多视角的,如同江河的支流,它们各自流淌、毫不相干,但随着事件的一层层深入,它们逐渐汇聚,最终汇入江河,真相大白。这种汇聚的过程中,逻辑丝丝入扣,推理层层深入,悬念始终悬在头上,让你不能放下,就想一追到底。引导着你带入感跟着剥洋葱,层层剥开。这就是日本推理小说的魅力。</p><p><br></p><p>《梦幻花》,这部作品,不算东野圭吾的上称之作,手法一以贯之,情节有悬念,但知道这就是他的风格,也没能出外。可能是看多了东野的书,不能出其右就没有更深的感触。读者的口味变刁了,作者跟不上。其实东野圭吾的作品,除了悬念、推理之外,有一个重大的特点,也是特别吸引人之处,就是情感故事,推理小说历来都是以冷峻、理性见长,但东野圭吾把深厚的情感内容灌入小说,给侦探推理小说融入了不一样的感觉,读者面会更广,何况他的情感融入动人心弦,经常混淆成爱情小说来读。《白夜行》就是其巅峰,当初读过后,我想:完了,东野圭吾到此为止了,如同陈凯歌止于《霸王别姬》。</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30、丹尼尔.凯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b>这部获得过雨果奖和星云奖的小说,并没有多少硬科幻内容。一场科学实验过程的小说。查理从小就想“变聪明”,这种想法让他被挑做科学实验。可读到三分之一时,我就希望查理不要变聪明。在他懵懂而单纯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p><p><br></p><p>我在读时也跟着查理穿越到他的世界,体会到简单的美好情愫,那种感觉,如同灿烂的阳光打在干净的树叶上,空气清新,大人孩子脸上洋溢着美好的笑容。这种感觉真好!</p><p><br></p><p>所以我害怕他变聪明,因为这世界不只有美好,还有丑恶,在查理带着美好单纯和爱跌进新世界时,那是他的黑洞。</p><p><br></p><p>他能回得去吗?他回去了,但他再也会不去了……</p><p><br></p><p>(途中笔记):这一段我有点明白了,科学家们对研究时段的判断根据的是普通迟钝人或正常智慧发展的时间节点。而阿尔吉农和查理的智慧是跳跃了几个层级的,那么对他们的需要得出结论的研究期就应相应加长。</p><p><br></p><p>我一直害怕查理和亲人的见面会是恶劣的结果,与父亲见面时父亲没认出他;与母亲见面,母亲半糊涂了,好在妹妹诺尔玛和他相互理解了。很欣慰。查理和妹妹说话,母亲就在边上走来走去,如同不存在。一如小时候的查理。</p><p><br></p><p>想起了《本杰明巴顿奇事》,别人在长大,他在变小。以一种错过的方式度过生命的河。而错过不可逆,却在自我清新的认识下。多么可悲。解体,沉重而无奈的词。</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31、费孝通《江村经济》。</b>《江村经济》被马林诺夫斯基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本书写于1937-1938年,是费孝通的博士论文,对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的深入研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从历史性、现实性、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p><p><br></p><p>土地经济、商业流通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基础薄弱,受自然气候影响巨大。几千年的农耕作业证实,土地不能带来富足,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作为农业大国,如何解决穷民生存问题,是国家的主要问题。</p><p><br></p><p>书中最后总结到:“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p><p><br></p><p>孟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农村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贫困”。而贫困的因由是土地对财富贡献的微薄。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是政策扶持+教育。</p><p><br></p><p>从本书问世以来,快百年了,农村的乡村格局已经瓦解,基于小农经济为着眼点的本书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动摇了几千年形成的以土地为根本的农村构架,包括其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乡规民约。农村的道路如何走,农民怎么办,农业如何发展,三农问题是个大课题。需要国家智慧来规划、破局、发展。</p><p><br></p><p>费孝通在本书中提出了乡村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我想八十年代为解决农民出路大力发展的乡镇企业,是不是这个思想的影响?但毕竟时代不同了,现代大工业的高效化集约化,已经完全辗压了农村小作坊基础上脱胎出来的落后的小工业形式,不能承载农民的发财梦。</p><p><br></p><p>土地不能给农民带来财富,农民已经从土地上挣脱出来,来到城市打工。城市榨取他们,却不接纳他们,乡村的落后又让他们不愿回去。出路在哪?</p><p><br></p><p>读过黄灯的《大地上的亲人》后,感觉农村问题已陷入僵局,前路茫茫。</p><p><br></p><p>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亦是一本好书,已先期读完。是已听完,听书真不能深入,好书还是要一字一句的读。</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32、加缪《鼠疫》。</b>今年新冠病毒席卷全球,我从3月份起读这本书,一直读到现在。可能因为书中确少戏剧冲突吧,读的很缓慢。书里有大量的慢炖的思想,需要沉淀下来才能深入,而沉淀是一种状态。如同书里说的:”说到底,鼠疫究竟是什么呢?鼠疫就是生活,不过如此。 ”</p><p><br></p><p>我们今年遭遇的新冠,也是生活。这样想,经历的那些伤痛,多多少少可以消解点。</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33、石黑一雄《远山淡影》。</b>说真的,没读懂?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促使我好奇地去读读。读完后到想,远山淡影这名字到是贴切,一切都是淡淡的、影子般模糊、忽远忽近。淡淡地叙述,淡淡地哀伤,碎片般的片断,不断切换的时间和空间,拼凑出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与川端康成的风格有点象,当然只读一部谈风格尚早。</p><p><br></p><p>我写读后感有个毛病,不喜欢剧透,不能说这个特点好还是不好,至少我在读别人的书评时,特别不喜欢知道结尾。因为也许通过介绍我希望去读,如果预先知道结局,可能就减了读的心态。何况世上好书那么多。</p><p><br></p><p>我去读了一些评论,试图对这故事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还原这部书,把里面的碎片一块块拼起来,脉络逐渐浮出水面。而一瞬间,我似乎抓住了主角错乱地叙述背后的东东,那些不能说不能道却时时萦绕心间的哀痛。我的悲怆如排山倒海而来,因为,我剥开了人间的悲伤,而那悲伤在时空里却隐藏那么深。</p><p><br></p><p>前天我的一个朋友转发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我深深认同。荣格说:“在精神科,每一个病人都有一个没有说出来的故事。”是的,何止是精神病人,在这人世,那些最深的痛苦,都是以掩埋的方式存在着。而没有说出的痛才是人心中最深的痛。</p><p><br></p><p>石黑一雄说:“那种恐怖从未消失,但已经不再是傲骨的伤痛。人是可能与任何恐怖的事生出一种亲密关系的,就如同是自己身上的一个伤口那样。”</p><p><br></p><p>失去终失去,创伤不可弥。而我们终究是要伴着这些大大小小的伤口生活下去,这是人生常态,既然来了,就兜着吧。</p><p><br></p><p>当然,这不是一部关于精神病人的小说,这是一部立意完全隐于文本之后的小说。</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34、史铁生《务虚笔记》。</b>医生F和女导演N、被流放的少年WR、画家Z和女教师O、诗人L和少女T、残疾人C和恋人X、Z的叔叔、葵林里的女人……</p><p><br></p><p>先记下这些人物符号,之所以没有名字,他们不代表他们自己,他们相互代表并代表着我们。</p><p><br></p><p>许多约定俗成的答案,笃信的虔诚,在这里变成了问号。关于叛徒,苍蝇,爱情,女人,欲望……因答案正确而变得理直气壮的气势,在被拷问时都现出粗砺、不确定、甚至反转的一面。</p><p><br></p><p>思想天马行空,但却行在地上。伸手抓住虚空,灵魂无锚。</p><p><br></p><p>关于叛徒、苍蝇、爱情的解读震撼了我。</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35、熊培云《自由在高处》。</b>自由这个词,让我想起《勇敢的心》里华莱士最后的吼叫:freedom!这是高于生命的选择。而黑格尔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告诉我们,自由不是无序。胡适先生有一名句:隐忍比自由更重要。强调的是自由的另一种延伸。自由的本质是顺其自然的生长特性,这个顺其自然,我的观点是“顺其良性的自然”。由于世界的嘈杂性、人类的群居性与人性的贪婪,空间的拥挤,侵占和索求时有发生,自由的美好价值经常被打破。罗兰夫人的那句名言:“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这是让我们时刻警惕那些打着自由的旗号做反自由之事。我看到有一段关于自由的诠释非常好,“自由意味着什么? 自由意味着自我负责,自由意味着谨守边界, 自由意味着权利平等。”</p><p><br></p><p>本书中“自由在高处”,我的理解是“自由”不会唾手可得,需要攀登,甚至代价。人权和主权的取舍中,人权应高于主权,主权是为人权服务的,而不是相反。</p><p><br></p><p>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每一步自由之路都荆棘丛生,而生而为人,是那么热爱它,以至于可献出生命。</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6、石黑一雄《长日将尽》。</b>已经读了《远山淡影》和《长日将尽》两本,对石黑一雄的写作有了丁点了解。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对他的描述是:“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瑞典文学院指出石黑一雄的文学创作的三个关键词是“时间、记忆与自我欺骗。”</p><p><br></p><p>通常,小说家写小说有两个视角,一个“我”的视角,这个视角是平面的,带着主观意愿和判断,并随着自身的情节层层推进;还有一个视角是他人的视角,又称“上帝的视角”,这个视角是透视的,无限接近事物的真相,并带有超前预知能力。</p><p><br></p><p>读了石黑一雄这两部小说,基本都是以“我”来叙述,两部小说叙述的本身,都是通过语言来展示情节,以及情节以外的隐含意义。作家在里面草蛇灰线的埋进了许多伏笔,以达到伏脉千里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是发散的,作家并没有指出来,也没有揭开,而是让读者通过仔细地阅读、领悟叙述者的心态,以寻找到真实的真相。他小说的特点是情节很淡,叙述的真实和真相的真实,有时候重叠,有时候不。</p><p><br></p><p>在浓郁的英伦风情下,豪门达灵顿府的管家史蒂文斯的理想,是想成为伟大的管家。二十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世界风云变换,经历着一次、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的传统结构、思想观念正处于瓦解和转型期。而秉持传统、保守观念,不知世界运行规则已经改变的英国旧式贵族,必然在世界局势面前遭遇淘汰。史蒂文斯的理想是通过服务于伟大的绅士来实现他伟大的管家的梦想。他牺牲了亲情、爱情,一心扑在工作上,用一生的时间实现着抱负。但风云际会的世界,在新世界面前,他的理想是崩塌的。他以回溯的方法回忆自己的一生,从起点出发,站在终点去看起点,一切是清晰的。他清醒地意识到否定的自己,但他的叙述绕过那些否定,去连接自己认可的那一部分。这是“不可靠的叙述”。(当叙述者的言行与作品的范式(即隐含作者的范式)保持一致时,叙述就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美国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这种不可靠的叙述构成了本篇小说的主线,我们可以在他的叙述中找到那些被隐藏的、有意忽略的情节,去找到真正的答案。其实是又一种的“罗生门”,这可能虽然从小就生活在英伦的石黑一雄所摆脱不了的日本印迹吧。</p><p><br></p><p>作家创作的小说写作范式,让我第一次感到小说的写作可以有这样虚幻的、以虚写实的,展现的结尾和真实的结局是两条分岔。它以涓涓细流、平静无波的写法达到让读者思想纷乱、以他入我,以我望他的境地。这是他人的人生,亦是我们的人生。怪不得石黑一雄的小说情节总是这么淡,或者说他在写作时就没有考虑布线,考虑情节的跌宕,他让人物最终浮于情节之上,甚至脱离情切而存在,因为,他把人性里最本质、隐藏最深的特性注入了人物身上。让读者不是通过情节获得阅读兴趣,而是通过人物,了悟人生。</p><p><br></p><p>石黑一雄说,对他而言“创作从来都不是宣泄愤怒或狂躁的手段,而是用来抒发某种遗憾,纾解忧愁”,“现实世界并不完美,但作家能够通过创造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与现实抗衡,或者找到与之妥协的办法”。</p><p><br></p><p>通过石黑一雄的小说,我们在消解这个世界的同时,终于也与自己和解,并重新找回失去的力量。</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7、石黑一雄《浮世画家》:</b>先记下书中的几段话,说的非常好:</p><p>“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看到它们的瑕疵,如今在意的只有我们。”</p><p><br></p><p>“至于我们这样的人,我们的贡献一向微乎其微。现在没有人在意你我这样的人曾经做过什么。如今在意的只有我们,只有你我这样的人。”</p><p><br></p><p>“我们没必要过分责怪自己,我们至少为自己的信念而尽力了。只是到了最后,我们发现自己只是芸芸众生。是没有特殊洞察力的芸芸众生。在这样的时代做芸芸众生,算是我们的不幸吧。”</p><p><br></p><p>《远山淡影》、《长日将尽》后的第三本书了,对石黑的写作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正如瑞典文学院总结的石黑小说的三个关键词:“时间、记忆与自我欺骗 。”</p><p><br></p><p>三部小说都是从回忆展开,以第一人称的平面视角,带着强烈的主观臆断,回忆过往的人生。主角为之努力奋斗、充满理想目标和献身精神的事业,在大厦崩塌后,没有反思,忏悔,而是逃避、粉饰、自欺欺人地对待。这在许多普通人身上都会出现的特性。他们看清了现实,选择了逃避。这种思想包袱和沉重的煎熬在主角云淡风轻、躲躲闪闪的叙述中若隐若现。这是石黑一雄小说的魅力所在,我们看到了主角缺乏勇气的面对过去的特性,多多少少在我们自己身上也有的痕迹。他人即是我们。</p><p><br></p><p>这本书也让我触摸到战后的日本民众对战争的态度,那种认为这个国家就是“军国主义”的概念,私以为被扩大化了。从本书中,我读到了日本社会对这场战争的反思、愧疚、难言的苦痛和重新开始的勇气和希望。但也有逃避责任、回避拷问,开脱过去的的思潮存在。</p><p><br></p><p>正如书中所说:他们只是没有洞察力的芸芸众生。没有洞察力的芸芸众生,何止是他们!</p> <p><br></p><p>人生中有许多道理,道理很浅显,我们听到了,但很快就忘了。通过读书,那些浅显的道理会在某个瞬间,电光火石地照亮你,让你对生命、生活有更深的感悟。你会变得有光,照亮自己,温暖他人。</p><p><br></p><p>读书就是找到更好的自己。</p> <p><br></p><p>(未完待续,全当练笔,治懒病。)</p><p><br></p><p><br></p> <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提示:原创文字,严禁盗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感恩阅读,欢迎点评,支持原创!</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音乐来自网络,感谢提供者!</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风吹沙:微信:fcs88888999</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