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行

简单的幸福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新沂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有一些人,当你一认识他,你就会喜欢他,有一些人,当你一接触他,你就会愿意尊重他。人到中年该做减法的当下,却因为某些原因而有了彼此相处的机会,于是,很幸运人生中又多了几位称得上姐妹兄弟的朋友,又多了几位和蔼可爱的师长。两天一夜的新沂行,作为家属同行,见证了诸多难忘的瞬间,整理手机里的相册,忍不住用流水的文字来分享。</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新沂行,源于二十多年的师生情,首先让我们走近这个王震方老师,已有八旬的老太太,退休前是无锡二工校的德育老师,虽未在当年成为她学生,可多年来听着他们师生们的交流,也能想象当年的她有多严厉,有多么的“不近人情”,桃李满天下,就是对她现状最好的诠释吧,蔡老伯(王老师的先生)曾不止一次说过,治愈王老师不开心的最好良药就是她的学生,稍微有些情绪,只要学生一来,瞬间可以缓解,王老师跟学生的故事,或许以后可以单独来介绍。退休后的王老师,在蔡老伯和子女的支持下,又做了一份伟大的事业,因为她是革命烈士王通吾的女儿,在新沂老家,建立了王通吾纪念馆,近年来,纪念馆成为了当地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黑埠中学还成立了通吾班,沈校长告诉我,通吾班的孩子必须是需要笔试面试才能进,连续三年,一点“潜规则”也没,当地家长以自己孩子在通吾班为荣,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年第一批通吾班的孩子们中考的好结果吧。</p><p>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新沂~</p><p><br></p> <p>出发新沂,江阴还是蒙蒙细雨,下高速时已经天晴了</p> <p>南北差异初印象,冷清清,萧条的样子</p> <p>王通吾纪念馆正门,看着很亲切,第一次来就是住在里边的,虽说是纪念馆,因为有王老师和蔡老伯在,有家的感觉</p> <p>纪念馆的后花园</p> <p>在王老师面前,我们都是孩子</p> <p>严会长,身兼数职,在不同领域中都很有成就,有他的在的场,一定是掌声不断,风趣幽默,最关键,爱心满满</p> <p>王老师说,你们真有口福,刚刚地里拔的白菜,归你们啦</p> <p>面对这么多大白菜,忍不住就地分“赃”,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感受到的是满满当当的快乐。</p> <p>每个人跟一棵白菜的故事就这样开启</p> <p>暂且留个影,咱去下一站</p> <p>走进黑埠中学</p> <p>很自然的吃饭排队,王老师教的好</p> <p>后来才知道,我们是被黑埠中学食堂特殊照顾的学生们</p> <p>新沂行的第一张全家福,最中间穿红色棉袄的老太太就是王老师,她身边的就是“后勤部长”蔡老伯,我是唯一的家属,其他都被王老师"凶"过三年,始于94年9月的师生情延续至今,应该很难得</p> <p>和五位校长的定格</p> <p>座谈会进行时,此时笑容满面,可是各自描述到自己学校时,却不约而同哽咽,男儿有泪不轻弹,我相信,不是特别难受,一定不会当众流泪,身为校长,那是多么大的一份担当</p> <p>重温校园生活</p> <p>从校园到社会的兄弟</p> <p>远在安徽的孙同学冲着两同窗兄弟放下工作也来了,三个江阴男人相聚在了新沂</p> <p>三年来,王老师每年捐赠5000元图书给黑埠中学</p> <p>黑埠中学特殊的班级</p> <p>重温课本</p> <p>做同桌,也是一件开心的事</p> <p>明年中考,各自有目标的孩子</p> <p>没来由的,特别相信这两孩子,希望他们心想事成</p> <p>黑板报也很有内涵</p> <p>青春,绽放的花季少年</p> <p>三个通吾班的同学们,这就是青春的样子</p> <p>右一静波,左三小燕子皆为当初王老师的得意门生,优秀如她们,一直在学生会,是王老师的左膀右臂,所以多年来跟王老师走得特别近,已亲如家人,当然,我只是身为家属,连我父母都知道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了。</p><p>左一右二皆为xw同学的同班同学,财会专业,美女如云哈,关键都是有爱心的知性女子。</p> <p>很荣幸,走进了通吾大讲堂</p><p><br></p> <p>正组建中的爱心基金会为黑埠中学、阿湖小学、黄柏小学、北尧小学、鸣九小学捐赠了图书款各5000元,这次新沂行也只是一个开始,希望这份爱心可以温暖更多人</p> <p>突如其来的大雾天气也没有影响到走进校园的脚步</p> <p>文笔和字迹,你们喜欢吗?反正我是特别欣赏</p> <p>北尧小学,王老师的母校</p> <p>针对走访的两所学校,会长组织大家及时总结</p> <p>黄柏小学,地处徐州最北,江苏山东交界处</p> <p>面对孩子的嚎啕大哭,很是心酸</p> <p>为了我们的到来,特意来学校的孩子们</p> <p>暂且让我们在办公室待一会吧</p> <p>王校长在介绍学校近况</p> <p>走访中感觉各方面都挺不错的学校,可是却依然师生配比不平衡,70高龄的老师有两位,留不住在编老师,这是这些所有学校的痛点</p> <p>五年级的孩子,脑瘫患者,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每天有妈妈陪伴,成绩还特别优秀</p> <p> 新沂行告一段落,给我们带回了n多个为什么?村小看似硬件不错,为什么分配过来的老师不愿来?为什么留不住在编老师?为什么留守儿童那么多?为什么代课老师工资只有1200?为什么南北教育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为什么…………太多的为什么,也不是我们能力所及,正如王老师所说,治贫先治愚,而治愚唯有教育抓起,而当下的教育却离不开老师,心酸而无奈的现实状态,且让我们先种下爱的种子,尽我们微薄之力用爱来温暖这一次有缘相见的老师孩子们,人生或许不会一直很美丽,但爱能穿越岁月,照亮整个生命,期待明天会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