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十一章《长老统治》

邓学英

<p>基本概念:社会继替、教化、教化权力、长老统治、文化、政治</p><p>内容摘要:</p><p>“教化性的权力”“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11,1),并非“社会变迁的过程”(11,11)“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11,7)。教化权力要“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假定个稳定的文化(11,9)。教化权力决定乡土社会“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11,10)“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11,8)</p><p>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却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11,12)</p><p>思考问题:</p><p>1、第一自然段第9行“这里正是讨论中国基层政治性的一个谜”中,这个“谜”是指什么?</p><p>答:乡土社会中,各种“权力”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维系着社会的存在与延续。</p><p>2、第一自然段末“爸爸式权力”具有什么特征?</p><p>答:教化。(家长作风,家长主义,父权主义)</p><p>3、第3自然段末,如何理解“强制发生了权力”的含义?</p><p>答:社会强制人必须服从社会中的规律,个人不可违抗。</p><p>4、第5自然段,倒数第7行到倒数第4行。为什么说“教化”是“损己利人”的工作?</p><p>答:担负培养人的责任,除了精神上的安慰外,物质上没有什么好处。</p><p>5、第6自然段第4行“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这个“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p><p>答:所不同的是“倒数第4行到本段完”。</p><p>6、第7段第3行,“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什么?</p><p>答:本段第4行到段末。</p><p>7、(第9自然段,第5行)“这种社会”是怎样的社会?(第11自然段末句)为什么“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p><p>答:文化不稳定的社会。乡土社会主要包括安土重迁,重视礼俗,孝悌,长老有序等。文化不稳定,一是断裂不延续传统;二是多种文化的冲撞不融合,旧的文化规则被破坏,新的文化规则未建立。于是,一方面丧失传统;另一方“无所适从”。</p><p>8、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由哪些部分构成?为什么?(第12段)</p><p>答: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由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构成。因为这些权力能够稳定社会,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触合,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延续。</p><p><br></p> <p>第11章《长老统治》“板书设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