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一一我最钦佩的人之一

正夫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宪益一一我最钦佩的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廖正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六五年,我正读大学三年级。有一天,我在图书馆里翻阅一本新到的英语版的《中国文学》,突然发现里面有《红楼梦》的英译章节。我是一个《红楼梦》迷,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不己。《红楼梦》我读过许多次,但从未读过它的英译本。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英译的章节是《红楼梦》第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是书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译者有两位,一位叫杨宪益,另一位叫Gladys Yang.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一对夫妻,而且女方是英国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译文非常优美,清新典雅,简洁流畅,生词也不多,读起来真有“余香满口,余味无穷” 的感觉,。我如获至宝,立刻拿出笔记本,一字不漏地把这一章全部抄了下来。从此,杨宪益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牛津新学子,轻松译《离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我通过学习,了解到杨宪益是我国首屈一指的翻译大家,他祖藉江苏淮安, 1915年1月12日生於天津,家世显赫。杨宪益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活泼调皮,聪明早慧,特别喜欢看书,对语言有特别的天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4年,十九岁的杨宪益考上英国牛津大学,专攻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和英国文学。 他在留学期间,并不看重专业成绩,而是博览群书,兼收并蓄,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他的才华和学识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公认。有一次,他心血来潮,用英雄双行体的格式,一口气将《离骚》译成了英语,让他的同学惊讶万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离骚》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学中最艰深的篇章之一 ,普通人很难读懂,但杨宪益却轻松地把它译成了英语,而且是一口气译完,还译成英诗的格式,这需要多么深厚的英汉语言和文学功底!而那一年他才二十四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杨宪益成了世界上第一位把《离骚》译成英语的人。他的译书至今都被欧美各国图书馆作为经典而收藏。多年以后(1953年),在全国文代会上,周恩来总理把杨宪益介绍给毛主席,说这位就是把《离骚》译成英语的学者。毛主席非常惊讶,问他:“《离骚》也可以翻译吗?” 杨宪益回答,只要是文学作品,应该都可以翻译吧!杨宪益真是为国争光啊,这是我钦佩他的第一大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牛津恋人结同心,中国译界添奇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杨宪益在牛津大学求学期间,与一位英国才女喜结良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位才女就是戴乃迭,英文原名叫Gladys. B.Tayler. 戴乃迭出生在中国,父亲是一位传教士。虽然七岁时她回到了英国,但她喜爱中国文化。姑娘在牛津大学攻读法国文学。当她第一次见到杨宪益时,立刻被他彬彬有礼的风度和博学多才的气质所吸引。而最打动她芳心的,则是他对中华文化的痴迷和热爱。很快,她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位中国青年,于是干脆改学中文,成为牛津大学第一位攻读中文学位的英国人。杨宪益当时担任中国学生会主席,戴乃迭担任秘书。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真是一对才子佳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0年,在英国留学的第七个年头,杨宪益获得了硕士学位。他谢绝了美国哈佛大学的高薪聘请,决心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报效自己的国家。戴乃迭决心跟他一起去中国,但遭到母亲的激烈反对。杨宪益也对她说,我的国家很穷,正在蒙难,而我家早己破产,我是预备回去受苦的,你受不受得了?”她坚定地表示:“无论有多么难,你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这位才华横溢、容貌美丽的英国姑娘,冲破家庭阻挠,毅然决然地跟杨宪益来到了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的中国战火纷飞,满目疮痍。为了生计,杨宪益带着这位英国姑娘在西南各地奔波教书,生活极其艰苦。每天住茅屋、点油灯、汲井水。他觉得自己亏待了她。但戴乃迭却用近乎童话般纯洁的心,死心塌地地追随他,她说:“我本来就是来爱你的,不是来享受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1年2月16日,这对恋人在重庆举行了最简朴的婚礼。为他们证婚的,是两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位是当时中央大学的校长罗家伦,另一位是南开大学的校长张伯苓。在人们热烈的祝福声中,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由于他们的结合,中国翻译界迎来了崭新的春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宁愿回到中国受苦,而不愿去美国享福,这样的学者,难道不值得我们钦佩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三,珠联璧合,译界泰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9年新中国成立,杨宪益夫妇结束了飘泊的日子,双双被调入国家外文局工作。这对异国鸳鸯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岁月,中国翻译界开启了灿烂的春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杨宪益和戴乃迭之前,中国翻译界注重引进外国文学名著,但很少有人把中国古典文学介绍到国外去,因为能胜任这种翻译的人才凤毛麟角。杨宪益夫妇应运而生,他们珠联璧合,开创了中国翻译界的许多第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第一次把《离骚》、《史记》、《资治通鉴》等中国古代经典名著介绍给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第一次把《关汉卿杂剧选》、《长生殿》、《牡丹亭》等中国古典戏剧作品介绍给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第一次把中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介绍给世界,(他们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和另两位英国汉学家翻译的五卷本《红楼梦》,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至今无人超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第一次把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介绍到国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还联袂翻译了《汉魏六朝诗文选》、《汉魏六朝小说选》、《唐宋传奇》、《宋明平话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几乎翻译遍了所有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另外,他们还翻译了《呐喊》、《徬徨》、《野草》、《故事新编》、《鲁迅选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的翻译作品多达一千多万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翻译了整个中国。他们取得了前无古人的伟大成就,称他们为译界泰斗是实至名归。</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四,二十五年护病妻,伉俪情深感天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样一对为中国翻译事业立下了头功的学者,却在十年浩刼中遭受了殘酷迫害。他们被揪斗、游街,受尽各种侮辱。杨宪益被勒令打扫《中国文学》编辑部的厕所。这位学者对清扫工作一絲不苟,他把每一个便池里的陈年汚垢刷得干干净净,使《中国文学》编辑部的厕所成为整个外文局里最干净的。但羞辱和迫害并未到此为止,最后夫妇俩都被关进了牢房。牢房里的生活条件极差,他们被关了整整四年。三个孩子得不到一分钱生活费,全部流落到农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直到一九七一年林彪事件后,杨宪益夫妇才从监狱里放出来。他们无怨无悔,又继续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呕心沥血。但他们的大儿子因长期受岐视,导致精神失常,最后竟用汽油自焚身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儿子的死,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五十五岁的戴乃迭积郁成疾,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从1974年得病到1999年去世,整整二十五年,杨宪益寸步不离地照顾她,吃饭时给她围上攴巾,像哄小孩一样地哄她吃饭。他常常说,鲜花搬进屋子里是让我来养的,女人娶进家门是让我来爱的。 如此的甜言蜜语,他不厌其烦地说着,直到1999年11月,妻子八十岁时离开人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一次杨宪益曾感概地对妻子说: “命运对你我太不公平,你跟着我受了太多的苦。” 她深情一笑,像是在安慰他:“我不怕磨难多,那是上苍在嫉妒我们的爱情太美。” 她还曾经说过:“我从不后悔嫁给了一个中国人,也不后悔在中国度过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画家郁风曾专为戴乃迭作画,画像上方留有两行小字:“金头发变银白了,可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戴乃迭确实有颗金子般的心,杨宪益常说:“ 乃迭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是知己,是爱人,更是灵魂伴侣。” 妻子去世后,他含痛写下一首悼亡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早期比翼赴幽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料中途失健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结发糟糠贫贱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陷身囹圄死生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春作伴多成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白首同归我负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若有情天亦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来银汉隔双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1年结婚时,杨宪益才二十六岁,戴乃迭则刚满二十二岁。他们一起生活了五十八年,从来没有分开过(除了在监狱的四年)。他们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开创了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业绩,干出了一番光耀千古的事业。2009年11月23日,九十五岁的杨宪益溘然长逝。我想借用李白的《赠孟浩然》一诗,来表达我对杨宪益(也包括戴乃迭)的无限钦佩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廖正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12月16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於广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u>附三位美友对本篇的点评</u></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i>1,</i>黄子厚同学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真是一篇高水平的美文,令天下读书人余香满口,余味悠长。史料详实,评论精妙,典雅袭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王才美同学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于从事翻译的人来说,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名字再熟悉不过,而正夫兄的美篇对这两位译界泰斗的人生经历,心灵境界,艺术成就全面的绍介,让读者心中对这两位珠联璧合的一代宗师油然产生无限敬仰之情,尤其是篇末借用李白赞孟夫子诗句升华文章旨意恰到好处,令人回味。为佳作点赞! 赞赞赞!👍👍👍🌹🌹🌹</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3,知秋美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很感动,钦佩。值得尊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