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言录

辉辉

<p class="ql-block">人活一世,见的,说的,记的,留下的,无数,能铭记的,杂言可算一项。</p> <p class="ql-block">你再摸摸:三人上午一起外出散步,顺便看看感兴趣的自然。我看见前面有块大石头刚打开,中间有点东西,我就快走几步,看了看那个褐色带黄的小包包,用手摸了摸,愉快就来了。叫到,过来看看,这是什么?后面的两人走过来,其中一个蹲下,看了看,就解释开了。这是个宝贝,证明这里的火山喷发时有小虫虫被包裹烘烤了。这个要搬回博物馆珍藏展览。他立刻拿起手机叫到,老冯吗?那是副局长。你在哪里?派个车来,我们在这里发现很珍贵的东西,你找人把它搬回博物馆,我们随后去处理。副局长说好,你们具体位置?这位先生回答了,关机。我赶紧叫他,你再摸摸看看。他把手放上去,立刻又拿起手机,打电话,喂,老冯啊,你不用派车找人了,事情解决了。我们大笑,那是一个虫蛹结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先生一套一套的,理论特多,动不动就是,这是什么什么,这个如何如何形成。今天又让我们愉快!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还是亲自先尝尝再说。</p> <p class="ql-block">一生就两个字:混 少。那是45过,逢呆过的单位50年庆。一起读书的人见面,大家激情,什么什么做过,得过什么什么,还要干什么什么。我听说后,说自己就两个字:混、少。少是只当一个孩子的爹,有点遗憾。混是自己不知不觉走过几十年,拿了各种正规文凭、学位,得到人人要的岗位职称,还担任过中层,这导那导的,出过洋留过学,这奖那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来,自己真的是没有准备好。如果不是偶然中举,插队下乡农民也就是一辈子了。如果那样,50岁的时候,肯定是一个裤脚高,一个裤脚低,背有点驼地走路,就像我回插队村子见到同时代的农村青年一个样。幸运点,左手可能拉个娃,右手拿个耙,捡粪积肥。知足也罢,没有珍惜也罢。 时代路上是要时刻准备与勤奋的,过来的日子如标题所示,没有勤奋是假的,没有准备也是假的,但掉链子更经常。</p> <p class="ql-block">烟酒烟酒、提钱来说、日后再说。 腐败是一段时期的现象,并且进化。问曾今一起读过书的处级人物,你是什么时候升任的?他说八十年代啊。“喔,是烟酒烟酒再说的时代。现在你倒是跨越三个时代了!”他问道,什么意思?“咳,聪明装糊涂。你升官的时候,找人办事要拿香烟(二十饷)、酒(手榴弹)才能办。领导就说“烟酒烟酒再说”。90年代变为“你怎么不提钱来说?”现在是“日后再说了。”你都赶上了。</p> <p class="ql-block">调动是为了填表时,多写个单位。现在享受社保了,履历表上工作过的单位只有两个。我本可以多填几个的,但没有成为现实。有几次想换单位。2003年要调走,没有成行,是因为没有很强烈的理由,只是想换个单位,以新单位来激励鞭策自己。我当时给领导的直接说法是我的履历表上,可填的工作单位太少了,你让我调走,我就可以多填几个工作单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被同学说这是最特色的理由。我真的没有理由说单位对我不好,说单位不适合我。山不转水转,顺势很重要,不要得罪同事同行,那怕你是在有利位置,有利时候。原来的单位一定是你起步的。我很欣赏现在可自由流动的人员管理机制。</p> <p class="ql-block">不是计划生育,是指标用过了。那是在新西兰坐大巴旅行时,老外喜欢问:你们为什么要搞family plan(计划生育),我爽快回答:“遗憾啊,做父亲、做母亲的指标被父母用完了,他们不是生四五个,就是六七个,到我们,就只有一个指标了,只能当一次爹,当一次妈。”老外听了,笑了。旅途愉快。</p> <p class="ql-block">做分子事,处分母态。每年做的事能上单位总结的成绩,上单位要填报的表格,你就是当年单位有效分子了,你会受到重视,会有当年的优先待遇。如果没有做能上总结和填表的事,还发表高见,那就是分母身,分子嘴,自讨没趣。而那些做了分子事,还像分母人,静默干事,不找领导,领导也会求见。单位是要业绩和前行的</p> <p class="ql-block">新三不主义,还加一个请。在最后的三年工作时间,我将原来的“三不主义”调整为“三不一请”。“不议论,不参与,不当专家,再请大家忘记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面的“请大家忘记我”,是一次活动后的醒悟而发。单位组织了一次全国性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安排野外考察,我有幸被当作专家,跟来自全国那个领域的各期刊编辑实地考察讲解。在大家都熟悉的地点,我讲了新见解和新发现,在石头为景、名扬世界的地点,我们把它当作现代城市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建筑物增温或降温的可能途径,也就是全球变化中的城市增温湿度降雨的模拟观测,也讲它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品味是什么,国内国外对比,讲了它的文化渊源与生态系统,讲得可听可感可想,大家接受。实地就有期刊正编审说,很有收获。其他地方也请过专家,但你不一样。回到单位,会议组织人员也对我说,野外考察反响好,会议上了个台阶,我没有对答,关心的是会议要给我的辛苦费,这是他约我见面的事。后来负责此会议得部门正职见到我,也说感谢我,让会议上了台阶,大家很满意。这时我就有反应了,拜托,请忘记我吧,以后不参加这些活动了。“三不一请”成型,实践着。有趣的是,外后来的突尼斯国际会议上,遇到了参加了那个期刊会议的国内一份ScI期刊编辑,她主动打招呼,聊起那次考察,我们在美丽的突尼斯五星级酒店认识了。</p> <p class="ql-block">《雜言錄》李玉輝</p><p class="ql-block">庚子年冬月朔</p><p class="ql-block">人生一世,所見、所言、所記、所遺者,不可勝數,然能銘記於心者,雜言亦可列其一。</p><p class="ql-block">“**爾再撫之**:三人晨出共步,兼覽自然之趣。吾見前方巨石初開,中有物焉,遂疾行數步,視其褐黃小囊,手撫之,悅意頓生。呼曰:「來觀此物何也?」後二人至,其一俯身細察,乃釋之曰:「此乃寶物也,證此處火山噴發時,有小蟲為熔岩所裹而烤焉。宜攜歸博物館珍藏展覽。」言畢,即取手機呼曰:「馮君乎?吾乃副局長也。爾在何處?速遣車來,吾等於此發現珍物,需人手搬回博物館,吾等隨後處理。」副局長應曰:「善,爾等具體位置何在?」此君答畢,關機。吾急呼之曰:「爾再撫之細觀。」其手覆其上,旋即又取手機,撥號曰:「馮君乎?無需遣車尋人矣,事已解。」吾等大笑,蓋此乃一蟲蛹之殼也。此君言論層出不窮,理論尤多,動輒曰:「此乃何物,此如何形成。」今日復令吾等悅矣!欲知梨味,當親嘗之。</p><p class="ql-block">**一生僅二字:「混」、「少」**。彼時年過四十五,逢舊單位五十年慶。同窗相聚,眾情激昂,言及曾作何事,得何榮譽,尚欲何為。吾聞之,自謂僅二字:「混」、「少」。「少」者,僅為一子之父,略有憾焉。「混」者,不自覺間已歷數十年,得諸正規文憑、學位,獲人人所求之職稱,曾任中層,導此導彼,出洋留學,得此獎彼彰。一路行來,吾實未嘗備焉。若非偶然中舉,插隊下鄉,農民生涯或為終身矣。若然,五十之齡,必一褲腳高,一褲腳低,背微駝而行,如吾返插隊村所見同齡農夫狀。幸者,左手或牽一子,右手持耙,拾糞積肥。知足亦可,未嘗珍惜亦可。時代之路,須時刻準備與勤奮,過往之日如題所示,無勤奮則虛,無準備亦虛,然掉鏈子更為常事。</p><p class="ql-block">**煙酒煙酒、提錢來說、日後再說**。腐敗乃一時之現象,且進化焉。問曾同窗之處級人物:「爾何時升任?」答曰:「八十年代也。」「喔,乃煙酒煙酒再說之時。今爾已跨越三時代矣!」彼問:「何意?」「咳,聰明裝糊塗。爾升官時,求人辦事須攜煙(二十餉)、酒(手榴彈)方能成。領導則曰『煙酒煙酒再說』。九十年代變為『爾何不提錢來說?』今則『日後再說』矣。爾皆逢之。」</p><p class="ql-block">調動者,為填表時多書一單位。今享社保,履歷表上工作單位僅二。吾本可多填數單位,然未成現實。數次欲換單位。癸未年欲調,未果,蓋無強烈之由,僅欲換單位,以新單位激勵自勉。吾當時直陳領導曰:「吾履歷表上,可填之工作單位過少,爾允吾調,吾便可多填數單位矣。」此為同窗謂最特色之理由。吾實無由言單位待吾不善,或單位不適吾。山不轉水轉,順勢至要,勿得罪同事同行,縱爾處有利之位,有利之時。原單位必為爾起步之地。吾甚賞今可自由流動之人員管理機制。</p><p class="ql-block">**非計劃生育,乃指標用盡。**彼時於新西蘭乘大巴遊,洋人喜問:「爾等何以行family plan(計劃生育)?」吾爽然答曰:「憾矣,為父為母之指標已為父母用盡,彼等或生四五,或生六七,至吾輩,僅得一指標,僅能為一次父,一次母。」洋人聞之,笑焉。旅途愉快。</p><p class="ql-block">**為分子事,處分母態。**每年所為能上單位總結之績,填單位表格者,爾乃當年單位有效分子矣,爾將受重視,得當年優先待遇。若未作能上總結填表之事,且發高論,則為分母身,分子嘴,自討無趣。而為分子事,猶分母人,靜默幹事,不尋領導,領導亦將求見。單位需業績與前行。</p><p class="ql-block">**新三不主義,加一請。**於最後三年工作時,吾將原「三不主義」調為「三不一請」。「不議論,不參與,不當專家,再請大家忘吾。」後之「請大家忘吾」,乃一次活動後之醒悟而發。單位組織全國性期刊編輯專業委員會,安排野外考察,吾幸被視為專家,與全國該領域各期刊編輯實地考察講解。於眾所熟知之地,吾講新見解與新發現,於石景名揚世界之地,吾等視之為現代城市觀察研究,發現建築物增溫或降溫之可能途徑,即全球變化中城市增溫濕度降雨之模擬觀測,亦講其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之品味為何,國內外對比,講其文化淵源與生態系統,講得可聽可感可想,眾皆接受。實地即有期刊正編審曰:「頗有收穫。」他處亦請過專家,然爾不同。返單位,會議組織人員亦對吾曰:「野外考察反響佳,會議上臺階矣。」吾未答,關心者乃會議予吾之辛苦費,此為彼約吾見面之事。後負責此會議之部門正職見吾,亦謝吾,令會議上臺階,眾皆滿意。此時吾有應矣,拜託,請忘吾,後不參與此類活動矣。「三不一請」成型,實踐焉。有趣者,於後之突尼斯國際會議,遇曾參該期刊會議之國內一份ScI期刊編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