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芸生|乖?不乖?——我童年的阅读印象

英中世遗文化教育

<p>【作者】</p><p>葛芸生,文化学者、纪录片编导、古籍保护志愿者。英中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促进会创会会长。在以长篇电视连续剧《商界》《外来妹》两度荣获国家“飞天奖”之后,葛芸生转向人文纪录片的摄制,相继编导了张澜、宋庆龄、荣毅仁、何香凝、费孝通等百集人物纪录片;编导了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赵城金藏、敦煌遗书和“样式雷”图档等数十集文物典籍专题片;编导了《寻根问祖百家姓》《汉字源流趣谈》《岐黄视界》《中国地名故事》等上千集视频节目。自2016年以来,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安排下,走访十余个省(区)有幸亲睹上百部各地古籍善本。目前仍然坚持在传播中华文化的第一线。</p> <p>童年的记忆,有许多已经模糊不清了。陈年烂芝麻,一直没心思去捡它。</p><p>只记得,在日本鬼子与美蒋势力连番的炮火硝烟下,几岁的我凭着老爸老妈的庇护,逃往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老爸老妈成了挤入上海滩的“外来打工族”,我也开始了“外来务工子女”的“海”漂童年。全家蜗居在一条肮脏狭窄的小弄堂里,艰难地维持着一日三餐的“低保”生计。自然,那年月没我阅读的份儿。</p> <p>到了上学的年龄,老爸送我去一所生活在上海的台湾同胞办的小学就读,那已临近共和国即将诞生的前夕了。除去课本,没多少可供我这个“外来务工子女”阅读的。书店里当然有书,进书店只是我难以满足的奢望。于是,放学后的时光,我就坐在老妈指定的小板凳上,无奈又无聊地望着弄堂里你来我往的叔叔阿姨,时不时能听见他们吐出相同的一句话:“这个小囡真乖。”</p> <p>“乖”,是我童年听到的最多的赞语,自然也是当父母的对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p><p>其实,“乖”往往是被逼的:被时势所逼、被家境所逼、被父母所逼、被师长所逼,不乖是不行的。上千年的传统,要求儿童的不外乎听话、孝顺、安分、规矩——概括为一个字就是“乖”。</p><p>再“乖”的儿童,也敌不住内心的好奇。因为,好奇、好动,才是儿童的天性。</p> <p>我的童年,观察与体验世间万物的渠道,比我居住的弄堂还要狭窄得多: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唯一的渠道就是阅读。而在新旧更替、百废待兴的国家过渡期,可供孩童阅读的书刊少得可怜。所幸我的身边还有一本字典。</p> <p>按说,字典通常在遇到不懂的字或词,才会去翻阅。而我,却把它当成“名副其实”的工具书。每当我手捧字典坐在小板凳上,弄堂里你来我往的叔叔阿姨又一次次地夸我:“这个小囡真乖、真用功。”</p><p>感激字典打开了我的眼界,更是打开了我的心界,不经意间我在旁人眼里由“乖”变得“不乖”了……</p> <p>有一回,我指着字典里的“人”字问老爸:“人字的两画,是不是两条腿啊?”只念过三四年小学的老爸没有回答。</p><p>第二天到了学校,我去问老师。老师反过来问我:“要是两画是两条腿,脑袋在哪儿?人,没脑袋行吗?”我被吓得跑开了。</p><p>有好几天,我被只有一撇一捺的“人”字弄得神思恍惚,听课时开小差,坐在小板凳上没精打采,老妈以为我病了,给我吃药,我不吃。于是,第一次听到对我的批评:“不乖。”</p> <p>嘴里没抗议,心里没闲着:“我没跟人吵架打架,也没私自拿东西吃,哪一点不乖了?”</p><p>我自认是“乖”孩子,自信会始终“乖”下去的。然而,脑子里的疙瘩没解开,字典带给我的困惑越来越多了:为何“人”字中间加了一横就是“大”?“大”是“大人”的意思吗?拦腰一横又代表什么?会不会表示一左一右的一双手呢?大人干活不全靠他的双手吗?为何在“大”字的顶上再加一横就是“天”呢?顶上那一横又代表什么?难道压在大人头顶的就是老“天”爷吗?</p> <p>孩童时少得可怜的阅读,往往结不了果,留给我的倒是视力下降,害得老爸破费替我配了眼镜。于是,同学们讥笑我“四只眼”,尽管他们没有恶意,但是与众不同的“四只眼”还是让我心虚了、胆怯了、话少了、更加内向了。坐在小板凳上,总觉得鼻梁上架着两个车轱辘,全是玻璃的,重重的,不像如今那么多轻质型材的镜片。说实话,很累。弄堂里你来我往的叔叔阿姨,望我一眼会说:“作孽啊”!老妈听了,就劝我不要再捧着字典了。</p><p>从此,我常常找不到字典,它被老爸或者老妈藏了起来。有时,我偶然发现字典,老妈会把字典拿走,提醒我:“你要不乖,就不喜欢你了。”</p> <p>近视让我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不“乖”又让我几乎失去仅有的微乎其微的那一点阅读机会。</p><p>回首童年,有遗憾,但更多是庆幸:点点滴滴的阅读影响到我一生的追求。</p><p>儿童的幼稚是难免的,不“乖”往往是儿童一次好奇的畅想、一次天真的创意;不“乖”又往往是儿童一次原生态的亮相、一次别开生面的发现。细心体味孩童的不“乖”,我想,对所有父母与老师都是不容忽视的。</p> <p>孩童与大人是平等的,儿女自然要向父母学习,父母是儿女阅读的第一本书,也是永远读不完的大书;同样,父母也要向儿女学习,儿女是父母终生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大书。</p><p>阅读一样是人人平等的。阅读不在乎年龄大小,阅读也不在乎量的多少,阅读要的是良好习惯,持之以恒。</p> <p>(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