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我的城在行走”

苏大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城在行走》</b></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12日下午在胶济铁路博物馆“行走的济南城”系列讲座之十二期收官之讲,由牛国栋老师激情开讲。</p> <p><br></p><p>▼ 牛国栋老师开场白:幽默风趣,潇洒快乐,称赞“蓝马甲”是“铁粉”。</p> <p>▼牛国栋老师在结束时,再次称赞“蓝马甲”</p> <p><br></p><p>▼ 牛国栋老师知识渊博,谈吐风雅,滔滔不绝,引人入胜,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一气呵成。会场掌声笑声不断,与听众的交流融合恰如其分。一场文化盛宴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p> <p><br></p><p>▼ 老济南记忆馆的志愿者们与</p><p>牛国栋老师,武婧老师合影留念。</p> <p><br></p><p>济南记忆馆的志愿者们表演诗朗诵</p><p>《凝望》</p><p>作者:苏宝珍</p><p>我们凝望着银幕上的轩窗,</p><p>那是我们心中最神圣的殿堂,</p><p>那是我们心里最向往的地方。</p><p>我们寻着古迹的方向,</p><p>静静地聆听一场场名师最精彩的演讲,</p><p>那一字一句宛若历史的回荡。</p><p>那一张张优美画卷,</p><p>展现出仙境般的历史长廊,</p><p>让我们的心灵激荡。</p><p><br></p><p>我们凝望着那一张张图片,</p><p>只为看看你那古老的模样。</p><p>我们凝望山的秀美端庄,</p><p>我们凝望泉的涓涓流淌,</p><p>我们凝望湖的碧波荡漾,</p><p>我们凝望河的欢腾奔放,</p><p>我们凝望城的亭台楼阁,</p><p>我们凝望齐鲁大地上的俊美风光。</p><p><br></p><p>您的脸庞是那样的慈祥,</p><p>散发着深厚文化的光芒,</p><p>那一刻我们的灵魂悄然绽放,</p><p>那一刻我们心中点燃起一缕禅香,</p><p>祈求万物永恒安祥。</p><p><br></p><p>感谢你们将那一串串珍珠,</p><p>撒落在这座美丽泉城的花瓣上,</p><p>感谢你们抹去了多少人心底的惆怅,</p><p>把泉城的宝藏收进锦囊。</p><p>让璀璨的历史千古传唱,</p><p>祝愿胶济铁路博物馆更加辉煌!</p><p><br></p> <p><br></p><p>▼ 牛国栋老师认真为大家签字留念</p> <p><br></p><p>▼ 与牛国栋老师合影留念</p> <p><br></p><p>▼ 会场座无虚席,大家认真聆听。</p> <p><br></p><p>▼ 胶济铁路博物馆为坚持参加听讲的观众准备了精美礼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 ꧁꧂</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济南一直在行走</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数千年前的某一天出发</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向着今天一步步走来</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也要面向未来继续前行</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1212 牛国栋老师讲座01</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212 牛国栋老师讲座02</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史地时空中穿行的济南城</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人文视野里游走的济南城</b></p> <p>济南泉水甲天下,因为泉子数量多,有名字的泉就多达747处,最富盛名的有72名泉;这些泉水或以形、色、声、姓氏、传说、动植物、乐器、珍宝取名,或无名而名,各具情趣。</p><p>不止如此,许多泉眼或与古寺宝刹为邻,或与摩崖石刻、千年古树为伴,古韵悠悠;还有很多泉曾有名士相伴而居,或做诗文咏诵,或题写泉名、碑文、楹联不一而足。</p> <p>在诗人们的笔下,</p><p>趵突泉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赵孟頫《咏趵突泉》)的风姿;</p><p><br></p><p>黑虎泉呈现“石蟠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晏璧《七十二泉》)的气概。</p><p><br></p><p>珍珠泉“一泓清浅漾珠圆,细浪潆洄小荇牵”(爱新觉罗•玄烨《观珍珠泉》);</p><p><br></p><p>琵琶泉“清流漫石冷冷细,听奏琵琶悦耳声”……池池清流各具特色,处处泉水皆有情趣。</p><p><br></p><p>济南的泉水流淌成一首首诗,渲染成一幅幅画,成全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长歌短吟与笔墨丹青。</p> <p>唐天宝四年,杜甫到山东看望弟弟杜预,途经济南,游览大明湖时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p> <p>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出生于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p><p>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p> <p>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曾巩出任齐州知州,任期三年内,曾巩在金线泉边的清泠月光下,写出“玉甃常浮灏气鲜,金丝不定路南泉。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灵漪巧上弦”的诗句,也整理社会治安、修建利民工程,以文人的审美情趣治理曾经荒草淹没的大明湖。他主持修建贯穿湖之南北的百花堤,将大明湖分成东、西两部分,又沿堤植柳花,修建石桥,并设计亭阁水榭于其间,成型后的百花堤“笔直平坦,可驰骏马,两边植树花,间以绿柳,清露芳风,怡情兴”,使大明湖成为当时济南首选的游览胜地。</p> <p>《月上百花堤》作者:陈忠</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那一年,在济南刚刚上任的知州曾巩,眼前的大明湖还远不是这般风光旖旎的景致:由于济南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山区和城内泉水汇流成波后,便毫无阻挡地向城北宣泄而去,很多人家把柳树桩子砸入水塘结草盖屋,水面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每到夏秋雨季,水流泛滥,百姓苦不堪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为政当去民之苦”,我们不知道当时曾巩是如何艰难地勘察地形地势、描绘水系图谱,动员湖民搬迁、并千方百计安置他们的生活的,但我相信,他肯定是脚踏实地考察民生,然后亲自上阵带领百姓挑沟浚湖、修筑堤堰。我们无法再现当时的曾巩是如何挥汗如雨地指挥施工队伍,在北水门构筑水闸、调节泄水流量的,但我们却实实在在看到了济南城内赫然出现的这个兴利除害的(天然)大水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个集优雅与涵养于一身的波光潋滟的大明湖。它不仅使百姓免受水患之灾,更能够适时灌溉,滋养出城北一带万顷的水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垂影入清光”。在济南任上的曾巩不仅勤政爱民,还让“仓廪实”的济南开启了文化建设的篇章,从历山堂到趵突泉,从北渚亭到汇波门,都留下了他奔忙的身影。想必在擅长诗文的曾巩看来,治水也应该像行文写诗一样,既要讲究规矩,有对仗和押韵,还要有意境和节奏。因此,他巧妙地利用治水工程挖出的大量葑泥,修筑起一条贯穿大明湖南北的百花堤。“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荫成”,与其说这是曾巩留给百花堤的风景诗,不如说这是当时济南城欣欣向荣的真实写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曾巩不会想到,多年后漫步在百花堤上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会把百花堤称为“曾堤”。他也不会想到,走过百花堤的苏轼,在西湖也筑起一道堤,苏堤春晓,名满天下。他只知道,体察民生,勤政务实,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那一天,济南百姓纷纷涌上街头,拉起吊桥,关闭城门,只为留住即将离任的知州曾巩。</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那一晚,扮成乡民模样的曾巩依依不舍星夜离去,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月亮的清辉泻在青石板铺就的曾堤上,我知道,那晚的月光,是极度清明的。(陈忠《走读济南》节选)</p><p><br></p> <p>李清照、辛弃疾,神韵派大师王士禛称李易安与辛幼安为“济南二安”,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为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p><p>李清照(易安)、辛弃疾(幼安),济南二安是济南文化历史长河中最璀璨夺目的巨星。近900年来他们的人生光芒与文学巨作影响和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奋力前行。</p><p>婉约如李清照,豪放起来不输辛弃疾;</p><p>豪放如辛弃疾,婉约起来不输李清照。</p><p>或许这就是大师吧,不论是婉约还是豪放,对他们二人来说,不是不能为之,只是一个选择而已。有时人们会遐想,如果他们二人能穿越时光隧道见上一面,该是怎样一幅令人震撼的场景。</p> <p>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从小就在良好的家庭熏陶下,积累了雄厚的文化底蕴。</p> <p>李清照,人称“词国皇后”,她的词别具一格,语言清丽。无论是少女时代《如梦令》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还是新婚后《醉花阴》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亦或是中年的《一剪梅》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无一不成经典,至今无人超越。</p><p>她的五言绝句,全文仅20字,却令人拍案叫绝。这便是《夏日绝句》:</p><p>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p><p>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p><p>这是一首怀古诗,所谓怀古就是以古讽今,借项羽不肯过江东,来讽刺南宋当权者贪生怕死、苟且偷生。这首诗没有弯弯绕绕的意境渲染,也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此诗一出,当即引起不小的反响,就连李清照那胆小的老公赵明诚都为自己在平乱中的不作为而觉得羞愧不已。这就是一名小女子一首诗的魔力。</p> <p>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p><p>与苏轼合称“苏辛”,</p><p>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p> <p>辛弃疾一生戎马,留下的诗词共816首。辛弃疾写词,时而豪放大气,时而婉转秀气,有时候很难想象两首不同类型的词都出自他手。他豪放是因为他的戎马生涯,他婉约却很难说没有受到李清照的影响。而辛弃疾婉约词中最好的就是这首《青玉案·元夕》:</p><p>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p><p>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 <p>老舍(1899年2月3日ー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1929年赴英留学归来后,老舍先生任济南私立齐鲁大学文学院教授,在济南期间,不惜笔墨,对济南的泉水用心描述。从《济南的秋天》到《济南的冬天》,再到《趵突泉的欣赏》,意境优美,不知道吸引了多少人选择济南,作为生活工作之地。</p><p>因为老舍,济南这座城令人向往。</p><p>因为老舍,济南四季美景陶醉。</p> <p>最令人佩服的,还是他的坚贞不屈,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当他面对着凶残、毫无人性的敌人、黑暗的腐败社会的时候,他从没低头,不被压抑住,坚决与他们抗争。他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沉重的代价,为人民写了一本本充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扛鼎之作。老舍一个文弱的书生,但他用笔做武器,著写了《剑北篇》,里面热情地赞颂了边疆军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在这场战争中,老舍成了民族英雄,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p> <p>老舍先生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p><p>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泉水大碗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一铜制雕塑,主要表现了老济南人的泉水生活情景,那时济南人喝泉水茶已是日常生活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四大泉水群周边小茶馆,小茶摊很多,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生活恬淡舒畅。还有茶水站,经营水生意,烧开水为人送水谋生。</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铜塑“碧筒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一种十分经典的饮酒方式,最早出现在宋代。叫做“碧筒饮”,据说它发源于大明湖,它是古代酒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一种饮酒雅尚。大明湖的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墨客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的新鲜荷叶割下来,卷成筒状,盛上美酒,然后用簪子将荷叶的中间部分刺透,使之与空心的荷茎相通,人们从荷茎的末端来吸酒喝。碧筒饮不仅赏心悦目,还可健身。荷叶的清凉与酒的香醇混合入口,是夏日消暑健身的佳品。古人云: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人物造型:未成年的孩童扎两个犄角,未婚的姑娘扎双鬟髻,已婚妇女扎同心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服饰区别:汉服,宋朝服饰。宋代女装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长衫,“褙子”,一般瘦长,窄袖交领。</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b76db08?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济南方言土话大全》</a></p> <p>芙蓉街南口的铜塑《老残听曲》,是根据清末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里的老残听曲的篇章而铸造。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说法正是出自《老残游记》,也一直被视为泉城济南的真实写照。</p><p><br></p> <p>这组铜制塑像是由李友生教授和其学生仇世森一起,根据《老残游记》中对清末著名山东梨花大鼓艺人白妞,在大明湖畔说书唱曲的描述所创作的作品。雕塑中的白妞,原名叫王小玉,是老济南城里声名远播的大鼓艺人,据说从前在芙蓉街一带,说书唱曲的戏棚子一个连着一个,成为济南的一大风景。</p> <p>在牛老师思路的指引下,去追寻具有饮食文化传统特色的酒店,去感受浓郁老城老味的美食佳肴,我来到了位于济南历下区棋盘街11号的“城南往事”文化西路店,拜访了总经理贾涛。</p> <p>“城南往事”是一个连锁酒店,在济南有四、五十家之多,虽然各店之间有不同特色,但是他们秉承共同的经营理念,坚持传承鲁味菜系,店铺布局具有浓厚的民国风格,房间多以济南地名或泉名来标识,在一菜一汤中讲述老济南人的美味故事。在此不仅仅是享受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滋养心灵中那深爱故乡的情愫。</p> <p>在城南往事,时间仿佛穿越了近百年,悠悠诉说着一段跌宕起伏的城市往事,把昔日的繁华打包装到一间几百平米的餐厅,浓缩中渗透了所有城南往事,重拾了那些被岁月遗失的“老城老味儿”。</p> <p>“城南往事”追寻老济南那让人口舌生香、久久难以忘怀的草根饮食文化,捕捉醇厚悠长的正宗老济南街巷味道,留住这座文化古城最让人珍惜和难以忘怀的情结。如同留住古老的泉水一样,它们都是我们老济南的魂。</p> <p>经典菜品:糖醋鲤鱼、果木挂炉烤鸭、糖醋酸梅小排、石锅坛子肉、诱惑辣牛娃、老城顶香辣一品锅、清炒里脊絲、全家福烩菜、铁板椒牛肉、干锅大肠、爆炒腰花、老坛子酥锅、冬蔬蘸酱、咸猪肘笋干煲老鸡、马家沟芹菜炝海米、老济南油旋等等。</p> <p>各种类型的会议,比赛,都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和弘扬传统的美食文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时代语境下奋进的济南城</b></p> <p>省委、省政府对济南提出的打造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的目标定位高度契合。这既为济南打造“五个济南”坚定了信心,也为我们注入了动力、带来了利好。</p> <p>⭐打造科创济南,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p><p>⭐打造智造济南,实施工业强市攻坚行动;</p><p>⭐打造文化济南,共建世界级中华文化枢轴;</p><p>⭐打造生态济南,建设生态宜居典范城市;</p><p>⭐打造康养济南,建设国际医疗康养名城。</p><p>“五个济南”,标注出省会发展的新航向。面向未来,肩负光荣使命的“泉城号”必将劈波斩浪、行稳致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个性体验中漫步的济南城</b></p> <p>老济南记忆馆自成立以来,立足济南历史文化的传承,已成功开发了黑虎泉、大明湖、百花洲、芙蓉街、宽厚里等多条导赏路线,开展导赏活动171场次。还多次走进校园向少年学生宣讲济南文化和历史名人故事,同时与大明湖、舜井街等社区共同开展古城导赏,参与济南市政协等部门的有关古城建设与保护的“商量”活动。为了提升志愿者的个人素质,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学习培训,大家都积极涌跃参与,很多志愿者充分利用空余时间走进图书馆,找资料查数据,力图充分掌握有关知识,做好导赏讲解工作。</p><p>老济南记忆馆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团队,积极向上的团队,特别能战斗的团队,是高举传承济南文化大旗勇往直前的团队。</p><p>济南在行走,我们在行走!</p> <p>《爱,在济南行走》作者:陈忠</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b81ttqw?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爱,在济南行走》</a></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济南一直在行走</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数千年前的某一天出发</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向着今天一步步走来</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也要面向未来继续前行</span></p> <p>参加讲座的“老济南记忆馆”志愿者:</p><p>李明叶、刘树林 、张庆祥 、张志毅 、</p><p>吕广扩、吕允山 、李东祥、苏宝珍、</p><p>李桂英、马民红、唐向英、苏秀蓉、</p><p>王玉翠、朱伟云、王桂芝、辛云红、</p><p>韩惠芬、彭文桦、孙宗莲、商丽、</p><p>于梅、高贵。</p> <p><b style="font-size: 20px;">摄影录音: 韩 艳 苏秀蓉</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文稿编辑:苏秀蓉</b></p><p><b style="font-size: 20px;">美篇制作:苏秀蓉</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文字校对:朱伟云</b></p><p><br></p><p>诚恳感谢各位志愿者朋友们对本作品给予的帮助指导。</p><p>(部分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