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大家已经在一起临了一段时间了。可能有人觉得太乏味或者没有进步。我现在觉得可以开始跟大家谈谈毛笔字的结构问题,希望对大家临贴会有帮助。我每周会谈一点。如果觉得没用可以提出。我自己觉得是很有帮助的。</p> <p>第一法:排叠 上下结构横笔多,排列整齐点画清,横笔等距且抗肩,疏密向背要分明。</p> <p>先拿这三个字为例⬆️</p><p><br></p><p>“九”字很斜,是不是有点“高山坠石”的态度和感觉。</p> <p>欧阳询的“成”字下面分了三个梯度层次,《九成宫》中“成”字的横折钩下沉的幅度很大。这是一个明显的特征。</p> <p>再看第三个字—“宫”</p><p><br></p><p>上下结构的字,上下两部分都是错位的,但是字整体看起来还是稳固的</p> <p>书写此碑时,欧阳询虽然已经76岁,但他眼不花,手不颤,笔笔有力,字字有劲。而且字看似平稳,但是字的结构上会有很多小心思,小动作。大家临贴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才能看到这些细节</p> <p>这“宫”字是横笔等距且抗肩的</p> <p>我們再一起復習一下上次講的排疊法。以這周的作業里的字“舊,曩“為例。這兩個字的排列都是上下排列,而且筆畫多。</p> <p>‘舊’字,上下每一橫筆都是等距的。草子頭是典型的歐體寫法,略中偏左。並不在正中。</p><p><br></p><p>上下綠線要有錯位,整體才有平衡感。而且歐體的字都向右上傾斜,呈險峻之勢</p> <p>“曩“字:每一橫筆再次等距、平行。注意整體結構(綠線顯示)</p> <p class="ql-block">下面我們一起學習一下欧阳询楷书间架结构三十六法之第二法:避就。避与就是解决汉字结构疏密的手段,密者要‘避’,疏则须‘就’。并可适当变化笔划的写法,达到避就目的。</p> <p class="ql-block">例如我們臨過的第十三頁中的“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右都有一長撇,為了避免雷同,左邊月字旁的第一撇需要出峰,右邊的第一撇需要收峰並收筆時帶一小勾。這樣才會達到避就的目的,使整個字體協調。</p> <p class="ql-block">再以我們這周臨的第十六頁為例。裏面出現兩個‘之’字,仔細觀察,這兩個之字也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再觀察“循”字:裏面的一長撇寫成了一豎,也是避免與雙立人的兩撇雷同,使整個字體更加耐看。</p> <p class="ql-block">“是”字, 下面的一小橫避其雷同,就其與左一小撇的連貫性,改寫為一小撇。</p> <p>再看“為‘字,也是同樣道理:第一點寫成了右上提並與第二撇有連寫的感覺。而且第二撇並沒有寫成撇。</p> <p>歐陽詢楷書結構三十六法之第三法:頂戴</p><p>頭上載物為頂戴,上部寬大下部窄,字的重心要安穩,頭輕腳重不應該。例如第十七页的“泰”,“葺”,“塗”。注意:一定不要把下面的部位写大。</p> <p>第四法:穿插</p><p><br></p><p>横向笔画谓之穿,纵向笔画谓之插,笔画穿插要准确,横竖交错求稳实。</p><p><br></p><p>穿插字画交错者,欲其疏密、长短、大小匀停,如“中、 弗、井、曲、册、兼、禹、禺、爽、尔、襄、甬、耳、奥、由、垂、车、无、密”之奥, 《八诀》所谓“四面停匀,八边具备”是也。</p><p><br></p><p>穿插法主要是注意橫豎筆畫的均衡分佈。</p> <p>歐體三十六法之第五法:向背</p><p><br></p><p>相向相背称向背,左右结构方具备,相向就是面对面,相背就是背靠背。例如:月字, 還有所有帶門字旁的字。</p> <p>再看这个“涧”字,如下图中的两个“长竖”,我们平时在临帖或者创作的时候要注意到这种关系。两个“竖笔”永远不是垂直向下的,而是有一种向背关系的,这种向背的关系构成了一种整体上的“内擫”的态势,使整个字变得“中宫收紧”从而更加有张力。</p> <p>我們第十七頁里的“閒“,”丹“字都需要注意向背關係。寫的時候都要“中宫收紧”才會好看。</p><p>也就是說“門”字旁的兩豎筆不可寫成豎直向下。</p> <p>歐體結構三十六法第六法:偏侧</p><p>汉字有正又有斜,一 方倾斜为偏侧,正中求欹多变化,欹中有正是根本。</p> <p>结字端正者故然很多,但也有偏侧、欹斜者,可以按照各个字势结体不同,相应地分布设置。例如偏向右方者的“心、戈,衣、几、飞、也”是一类,偏向左侧的“夕、乃、朋、勿、少、宏”为一类。基本上端正略有偏侧的有“亥、女、丈、又、互、不”为另一类。从字法来讲,每个字皆有一主笔为势,其余点画辅以成势,因此偏侧的形态可以写正,而端正的姿势也可略偏,所谓平而寓波,曲中求直,就显得更加美妙。</p> <p>雖然我們現在臨的第18頁中並沒有典型的字例,但前面臨的1至17頁有很多字例。如:第三頁中的“也,抗,池,分”⋯</p> <p>如果拿第18頁的第一字“玉”來講,其實也運用到偏側之法。本應端正的三橫,卻寫成微微向右上偏側,使整個字顯得更加美妙。</p> <p>筆畫少的字往往更難寫。像“也,心,不,女,丈,文,又⋯“這些字筆畫都很少,想寫好了就需要注意偏側法。</p> <p>欧阳询楷书结构三十六法之七:挑(扌窕) :字体形态,有的则须挑拗,使偏侧之势达到整体平衡,某种笔画就要伸展。例如“戈、弋、武、九、氣”之类的字,应当用纵戈纵腕法,运笔适宜于劲健,避免弯曲力败。又如“獻、勵、散、斷”之类的字,左边堆垛既然较多,须得右边拗之,再如“省、炙”等字,上面偏侧须得下边拗之,使其均衡相称为佳。</p> <p>這周臨的第二十一頁,只有「致」字用到此法。但前面臨的二十頁里已經出現過很多字用到挑拗之法。如第一頁九成宮的「九」和「成」字;第七頁的「風」和「氣」字;第九頁的「武」字;第十一页的“咸”;十二页的“儀”;十五頁的“代”;十九頁的“我”字⋯可以找到很多挑拗之法。</p> <p>“纵戈纵腕法“:我的理解是斜豎勾的寫法要上下延伸,在最後寫彎勾的時候要用腕轉向上。</p> <p>還有整個“戈”字都需要注意上下延伸,每一勾、點和最後一撇都需要用腕的轉動來完成。這應該就是所謂的縱的意思。</p> <p>網上找到的解釋:纵戈之法最忌力弱身弯。纵戈之字,最忌无力而又弯曲。武、成、或。解释:又来纵戈哩,不一个意思了,那个是纵戈之字,这个是纵戈之法。法是方法,说的就是使用有力的方法写那个弯钩的笔画。忌讳写的无力身弱的样子哦。</p> <p>歐陽詢楷書結構三十六法之八-相讓:结字多为左右合体,点画多者易拥挤,少者易松散。书写时,偏旁部首须要彼此相让,互不影响,妥帖安排,方能为善。例如“马”旁、“糸”旁、“鸟”旁相合的字,须要左边求得平直,便于右边作字,否则妨碍不便。再如“辩”字,以中间的“言”字上画短,便于两“辛”字突出,又如“鸥、鹌、驰”字,两旁俱上狭下阔,亦当相互揖让,还如“呜、呼”字,口在左边,适当近上为好,“和、扣”二字,口在右边,又宜近下,才不互碍。此类的字体,均须如此设置。</p> <p class="ql-block">歐楷結構三十六法:九、补空如“我、哉”字,作点须对左边实处,不可与“成、戟”诸戈字同。如“袭、辟、餐、赣”之类,欲其四满方正也,如《醴泉铭》“建”字是也。</p> <p class="ql-block">這是百度百科上的介紹,要理解它的意思還需要拿具體的字來對比。如“我”字,我們已經臨過幾次。在李琪拓本第十九頁和三十三頁都出現過</p> <p class="ql-block">右邊的一點和最後一撇都是根據左邊部位來填補空白的。</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第一法-排疊法中已提到“成”字,“成”字更注重它的排疊方式,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右邊的一斜豎勾是要與左邊的第一撇以及中間的橫折勾的底部形成階梯狀。所以兩者是不同的</p> <p class="ql-block">再拿“建”字为例,左边是原帖,右边是后人臨的。能看出差異嗎?左邊走之與右邊的聿字之間的補空沒有原帖緊湊。當然了,右邊的建字也不難看</p> <p class="ql-block">歐體結構36法-第十法:覆盖。這裡主要是指宝盖之字。如我們這週的作業36頁里有三個寶蓋字:“實、寰、宇”。還有像“宮,宙,寶,安,室”之類的字我們以前也臨過。大部分宝盖宜宽下宜窄,起到覆蓋作用。但也有的宝盖不宜宽,要上收下展,如“安”字。</p> <p class="ql-block">在九成宮里的“安”字,上面一點是跟其它寶蓋的寫法不同的,要跟下面的女字第一撇連寫,在這種情況下,寶蓋不宜寬,下面也要舒展。這樣整體上看字就很美。</p> <p class="ql-block">十一、贴零:帖字之意是粘附,零字之意谓之点。如“令,今、冬、寒”之类都需注意帖零法。也就是点的位置要找准,若即若离才會有动感。</p> <p class="ql-block">如我們前兩個星期臨的第三十四頁里的“令”和“今”字。仔細觀察兩個字的帖零法非常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点的位置和整个字的相互关系处理的非常微妙完美。是我们学习的样本。</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法、黏合:粘合之意为聚拢,几部组成要呼应,谨防各部不联系,互相映带字灵通。如诸偏旁字“卧、鉴、非、门”之类。</p> <p class="ql-block">在写任何有偏旁部首的字都要注意到上下左右相互呼應的關係,這樣才會使整體的字看上去漂亮。</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法:捷速:捷速之意为快捷,下笔宜速不宜迟,多用腕力必遒劲,速度慢了易滞涩。如“風、鳳”之類的字。</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法、满不要虚:全包围字内要满,内部不满显虚空,全包围框要写小,内部疏密要适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此法。如“圓、圃、田、國、 回、包、南、隔、目、四、勾“之類的字。均須用此法佈置。</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法、意连:笔已断开意还连,字的笔顺不可变,前呼后应意绵绵,方学行书知要点。例如“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等字,即是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主要是為學習行書打好基礎。再拿我們這週作業里的“深”字為例</p> <p class="ql-block">三点水的写法有明显的意連。</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法、覆冒:上部宽展称覆冒,下部收紧找重心,上部舒展如伞罩,下部收缩雨不淋。</p><p class="ql-block">這跟第十法的覆蓋法有點重複。這裡只是把寶蓋擴大到其它上大下小的字,例如“雨”头、“穴”头,“家,荣”字头,及“奢、金、食、逢、巷、泰”一类字体的头⋯</p> <p class="ql-block">又如這週作業里的“舜,前,登”等字。都需要遵循覆冒法。</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法:垂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向下伸展谓之垂,左部收缩右宜垂,如這週作業裡的“神”字,還有 “都、卿、卯、拜”之类。向下牵引谓之曳,左右结构阴阳配,如這週作業里的“未”字,還有““水、支、欠、皮、更、走、民、也”之类即是。</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十七法的垂,左部收缩右宜垂:指左边的一豎不要比右邊的長。右邊的紅線是垂</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十七法的曳,向下牵引谓之曳,左右结构阴阳配,</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法:借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互換位置為借換,東映西帶為美觀,今人稱為異體字,前賢沒寫不可編。這里是指書寫時,將合體字的點畫彼此借用,或者左右調換,有的把上下堆疊,拆為橫式並排。例如《九成宮醴泉銘》中的「秘」字,就將「禾」作「示」即為借用。又如「靈」字下部,法帖中或作「罡」或作「巫」字,也是借換。再如 「鵝」字寫成了「鵞」,「群」字写成「羣」皆為變化體態。而如此互借,相互調換,人們也稱作「東映西帶」。</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法:增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笔画可增减,疏增繁减字美观,笔画增减有成规,法帖碑刻曾出现。</p> <p class="ql-block">如九成宮里的“明”字</p> <p class="ql-block">“新”字</p> <p class="ql-block">“美”字</p> <p class="ql-block">“建”</p> <p class="ql-block">“曹”字</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法、應副 :指有些左右合體字,在結構上刻意達到對應相稱的目的。對點畫稀少者,如「之、小、以、川」是一類,對點畫茂密的,如「肆、瞿、翡、鼎」是一類。即一畫對一畫,相應也相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就拿“之”為例:它的一橫並沒有寫成真正的一橫,而是寫成一提,與撇、捺相呼應。</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法、撑拄:字之独立者,必得撑拄,然后劲健可观。如“千、下、于、丁、手、可、 弓、司、予、矛,永、亨、亭、宁、卉、巾、草”之类是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法、朝揖 :凡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部件合體的宇,皆須相互顧盼,彼此聯結,力求避免松懈離散。而以兩文成字的形體最多,如「鄒、陳、曉、耀、瓊、樓、婉、轉」之類,還有三體合成的字,如「謝、鋤、儲、澈、斑、弼、掰、辯」之類,頗似相互朝揖。《書法》中所說的「迎相顧揖」,即是此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周寫的「謝、功、知、類、始」也需注意朝揖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法、救应:凡作字,一笔才落,便当思第二三笔如何救应,如何结裹。《八诀》所谓“意在笔先,文向思后”是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們多次提到《八訣》,現在可以引用原文。八訣實際上是講的楷書的八個筆畫以及如何運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 訣原文(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丶(點)如高峰之墜石。</p><p class="ql-block">乚(臥勾)似長空之初月。</p><p class="ql-block">一(橫)若千里之陣雲。</p><p class="ql-block">丨(竪)如萬歲之枯藤。</p><p class="ql-block">戈(戈勾)勁松倒折,落掛石崖。</p><p class="ql-block">𠃍(折)如萬鈞之弩發。</p><p class="ql-block">丿(撇)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p><p class="ql-block">乀(捺)一波常三過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虛拳直腕,指齊掌空,意在筆前,文向思後。分間布白,勿令偏側。墨淡則傷神彩,絕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勿使傷於軟弱,不須怒降為奇。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攲正。筋骨精神,隨其大小。不可頭輕尾重,無令左短右長,斜正如人,上稱下載,東映西帶,氣宇融和,精神灑落。省此微言,孰為不可也。</p> <p class="ql-block">等我們學習完結構之後會一起來看看筆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四法、附丽:字之形体,有宜相附近者,不可相离,如“形、影、 飞、起、超、饮、勉”。凡有“文、欠、支”旁者之奥,以小附大,以少附多是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五法、回抱:回抱向左者,如“曷、丐、易、菊”之类,向右者,如“艮、鬼、包、旭、它”之类是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六法、包裹:谓如“团、圃”打圈之类,四围包裹也。“尚、向”上包下,“幽、凶”下包上, “匮、 匡”左包右,“旬、匈”右包左之类是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七法、却好:谓其包裹斗凑,不致失势,结束停当,皆得其宜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八法、应接:字之点画,欲其互相应接。两点者如“小、八”自相应接,三点者如“忝”则左朝右, 中朝上,右朝左,四点如“然、 热”二字, 则两旁二点相应,中间相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六法跟以前講的第十四法的「滿不要虛」相關。與二十七法一起學習,可以掌握好包裹式的字體結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八法是關於點的應接之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像我们这周临的第43页中的很多字都有点,大家可以注意一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九法、小成大宇:字之大體猶屋之有牆壁也。牆壁既毀,安問紗窗繡戶,此以大成小之勢不可不知。然亦有極小之處而全體結束在此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設或一點失所,則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勢,則如壯士之折一股。此以小成大之勢,更不可不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例如「孤」字只在最後的一捺,再如「寧」字也是最後一竪鈎, 「戈」字末尾在一點,均能決定全字的好差,而一字有時又關係到整篇的優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十,小大成形: 就是说小字、大字各有形势,各具本身特点,因此两类字的写法也就各不相同。苏东坡说; “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换句话说,若把大字写得结密紧凑,把小字写得宽绰疏朗,就会尽善尽美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一、小大大小: 《书法》中说:“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宽狭得宜。”譬如“日”字为小型的,难以与“国”字写得一般大,再如“一、二”字是最疏朗的,其笔画就不能与密积的横画相同,必须考虑所处位置的摆布,相互映带,才能称为上品。或者“叫作上小下大,上大下小,使其大小相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十二法,各自成形 :凡写字,欲将二三字合为一字也好,或者分为异体书写亦好(所谓“妙在可拆”)主要看其能否各自成形,即是上覆下载,左右映带为由。至于疏密大小,长短阔狭,也是如此,当视能否彼此匀称,整体合谐为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三法、左小右大 :字体结构,应当形体方正,重心平稳。这一节所说,乃是结字当中的毛病,左右大小,须要彼此相当,而人们写字,正是易于左小右大,所以此节与下节讲的均为字的病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十四法、左高右低、左短右长 :字体结构的特点是,端正庄重,四面均称。写字不可左高右低,那叫作“单肩”之弊。而左短右长,正如《八诀》中所指“勿令左短右长”的病体。</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五法、褊 :学欧阳询书体,易于出现作字狭长,故此结字强调体态整齐,收敛紧密,倡导排叠有序,能成老气。孙过庭的《书谱》讲“密为老气”,也是贵在褊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十六法、相管领 :管领的基本含义,是上管下,前领后。为了彼此顾盼,达到不失位置,一字的结体规则,故然上边覆盖下面,下部承载上部,左右向背之间,亦须相互揖让(同样,相管领的意义,还可以引申到全篇的章法布局, 《书谱》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即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到此為止,歐楷結構36法已經講解完成。大家以後臨帖需先注意結構,爭取臨得與原帖越接近越好!結構掌握了,整體看上去就會好看。第二次臨時,我會與大家共同學習筆法。祝大家臨習愉快[Smile]!</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