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b> 相关阅读:</b><br></div><div> <a href="https://www.meipian.cn/3alr2lq0?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刘国柱:攸县传统民居样式扫描</a></div> .<b>开篇的话</b><br><br> 上世纪90年代初,老马发现有的农户除了照明是电灯外,其它全是快速退位的旧式用具,如木床竹椅、壁柜角箩、铁锅良汤、土车禾担、谷筛盘箕之类,它们是数千年农耕文明史的一个缩影,建设旧时农家用具博物馆的想法,当时就自然蹦了出来。 当时某农家卧室即景,就如一杂物仓库 <p class="ql-block"> 在后来的户外活动中,先后发现红军寨、阴山港、南源村、双丰区、大兴村(975)、马鞍山、雷公仙等地想发展旅游,老马就向当地提出过这一建议:建个农家用具博物馆吧,子孙后代会记得你们!(参见<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RlsLrItUjXsrMfhYOiDkg"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建议双丰筹建丹霞山公园》</a>)<br></p> <p class="ql-block"> .<b>这里说的旧时农家用具,专指以种田为主,靠土地吃饭所需的一切用具</b>,最终截止在集体化、农机化之前;种类上可分为生活、生产两部分,生产又包含农林牧渔,还可分为动态和固件(如木榨、纸坊);特别是地区之异你有我无的用具,不可或缺。<b>靠手艺谋生的用具不列入</b>(参见 <a href="https://www.meipian.cn/2bmw6boz?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放眼攸县50匠》</a>)。</p> 温水春色 <p class="ql-block"> 具体怎么建?组织收集攸县境内农家各类用具,号召农家捐献,分类挑选备用,不可移动的可拍照录像;租借空闲老旧房屋为现场,按每间房子原用途,对应展示所有用具,以这种形象直观的方式,还原农耕文明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民俗风情。</p>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馆藏农家用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还可促进旅游助民致富。可以做,应该做,现在做还来得及,还有不少实物可收集。若每个乡镇、风景区、特色村镇,有条件的学校各建一所,那就是件不得了的大好事,了不得的大工程。也可发动民间自建。 2016年,政协文史委编辑出版《攸县器物》一书,老马有幸参与供图,但不少实物未能找到。本稿避开手艺工具,注重挖掘用具样式,广泛收集图片,吸收网友补充,力争极少漏项;本文立足现有资料,提个建馆思路;文中用具图片均为选发,否则就得出“连环画”。 .<b>场馆规模</b><div><b><br></b> 老马设想,一座旧时农家用具博物馆,可租借或收购四栋三间(空)+仆屋、杂屋,或五栋四间(空)+仆屋、杂屋的闲旧民居来使用,而且必须是抖墙屋或土砖屋,以之与展品氛围协调。</div><div> 我们就把下面这栋四栋三间(空)抖墙屋,当作预定的“旧时攸县农家用具博物馆”选址对象来讨论。<br></div> 四栋三间(空)两层楼+仆屋的抖墙屋(@123 摄) 场馆大小,主要由展品数量、体积决定。若初建或实物较少,可暂使用四栋三间(空)式。不过,最好是一次性到位,首选五栋四间(空)的。因为有些体积大的农用具,如水车、风车、禾桶、推子、高车等,有几件就可占了一间屋,木榨一座就要3间屋(特例),场地面积足够时,就有扩展余地。<div> 同时,交通要方便,且有停车场地。</div> 请看上面四栋三间(空)+仆屋的平面示意图,明确各间房子功能布局,以便一目了然说明问题。 <div> 1为大厅,旧称厅屋,后半部为中堂。请参阅以下两篇老马写的小稿:<a href="https://www.meipian.cn/2czapjz1?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 《攸州“中堂文化现象”》</a>、<a href="https://www.meipian.cn/2o2nib2i?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攸县民间“神龛文化”那些事》</a>(载《攸州印象》2020年第 期、第8期)。</div> 2为板梯间,厅屋后面上楼的小间。有的厅屋没有楼梯间,直接用竖式楼梯在厅屋其它房间上楼。<br> 平面图上,3、4、5、6为子间。大概是大间被分隔成为小间了,故而称之为“子间”。<br> <p class="ql-block"> 3为餐厅,攸县北方称之为“火乐屋”,室内火架(饭桌)下有地炉子可生火做饭,是就餐、会客、读书、烤火之处。网友们纷说为“火唠房”、“伙拉房”等,都不离“火”字、“火”音。网友桂.江南木以为,叫“火炉屋”似更恰当,有炉有火有乐趣;老吴说叫“火唠屋”还好些,唠,聊天之意也;故事说“这里是最最温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4、5、6均可为房(攸县北乡称卧室为“房”);5、6两间为大房,每间可放两张大床,衣柜、大箱等。若人口少,5、6或一为卧室一为仓房。</p><p class="ql-block"> 7为厨房,旧称“灶下”。上图抖墙屋的仆屋就是厨房。也有灶下建在厅屋后面的。</p><p class="ql-block"> 还有8,灰屋(未入平面图),即厕所(含猪栏屋)、牛栏屋等杂屋。可在正屋两侧,一般不与正屋相连。</p> .<b>馆内布局</b><br><br> 博物馆主要设在一楼,二楼也应充分利用;选址时尽量考虑有板梯上楼的房子,既方便建馆,也确保游客安全。<br><br> 原则上,一楼的厅屋、餐厅、厨房、卧室及厕所(杂屋)这几处,均应按原用途布展,用具数量多的话,可酌情调整房间用途,各室用具均须对号入座;其它房间至二楼可专设农具、用具房;不可移动的固件、大件,可设图片展示墙,或以视频节目代替。<br><br> 生产性的大件用具应尽量放在室内,房间小时有的可放到房檐下,或挂在外墙。为保证实物安全,除石类器件外不得露天放置。<br><br> 农民在务农的同时,有的还会参加一些组合性活动班子,其各类用具属于成员自费共用,也附列于文末,以作参考。 .<b>模拟现场</b><div><b><br></b><div> 本篇,模拟一家“旧时攸县农家用具博物馆”现场,一间间房子展示,一个个场景组合,或是分类性介绍,力求还原旧时农家用具实况。</div><div> 需要说明的是:各房间放置的用具各地稍有不同,根据其性质都归在同一间;用具名称以土话为主,或在()内说明;有的同名不同物,有的一名多样,有极少数用具甲、乙间同时有名,如不少农具农业林业都需要用上;而且同一用具,可能各地名称说法不同。</div><div> 农林牧渔、生产生活类都按农家用具类展示,民俗风情随“剧情”发展自然融合。</div></div> <div> .<font color="#ed2308">下面准备进馆参观。但是,绕不过的攸县民俗,偏偏就从大门开始了,那我们就从这里切入,毕竟了解民俗风情,与办博物馆目的一样,都是为了不忘过去。</font></div><div><br></div><div> .<b>大门文化 </b>攸县民居的大门(前),体现了不少特色民俗,如门墙“福”字、门楣刻“福”、雕花门方、门当户对、门上挂镜、屋正门偏、香筒罐、影壁、墙洞等等,似乎令人眼花瞭乱。这种现象,或可称之为攸县甚至湘东地区的“大门文化”或“大门现象”。<br></div><div> 博物馆选址时,不可能这么多元素同时显示在一条门、一堵墙上,但也应尽可能多地体现攸县民俗特色。</div><div> 这里,把老马见过的“大门文化”都说一下,欢迎补正。</div> 前墙“福”字。旧时农家大门墙壁上多有这个“福”字,其变形部分是否龙凤之意?外框似有“鱼”形环绕,寓意年年有余?而且你看这“福”字,最终落脚在于“田”。反正老马看这字,应算书法艺术精品。(图 入水白云) 屋正门偏:民间称之为“借次向”,以正屋朝向的次要方向(或左或右)为大门朝向。有大门连墙壁一块偏的,有门偏墙不偏的,墙偏、门偏的幅度大小不等。这一习俗体现了朴素的趋吉避凶意识。<div> 左,大门连墙壁整体右偏。往上看屋檐可见右偏幅度之大。<div> 右,大门单独往右偏。右上图是老马见到偏幅最大的一户,在谭桥老街吴家桥民居带,至今仍存。</div></div> 雕花大门:上,日月同辉(吉星高照?);中,二龙戏珠;下,不知什么说法。都有八卦图案。<div> 旧时大门横方上的雕花装饰,应该可以称之为艺术。</div><div> 还有门上挂镜的,有的镜下再挂剪刀,据说一为避邪驱鬼,二为镜子反光会照亮每个进门的人;单侧或两侧门方上挂香筒罐的,以供初一十五或祭天祭祖时插香烛之用。</div> 还有这种形式的大门,门框上伸出两截圆柱(有的为方形,有的为六角,或雕刻有一乾卦,一坤卦),名曰“户对”,原始意思是让木门里外更紧实,与“门当”同为古代大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 又表示身份之意,所以有婚娶等须“门当户对”之说。 门槛:是门下框的旧称,攸县北方称之为“地方”。门槛有木头的,有石头的,可以起到防风、隔声、保温作用。旧时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谁家的门槛越高,说明主人身份越尊贵。<div> 传说,新娘子进门若踩地方是对长辈的藐视或压制;出殡时若踩了地方,孝子会用拜路棍子招呼,如今不少人家没地方了,故白喜事出殡前必用红砖摆个地方,以防万一。</div> 地方上的一对石鼓,百姓信其能辟邪,这就是“门当”。一般来说,大门前有门当的宅院必有户对,所以,门当、户对常常被同呼并称。“门当户对”旧指男女双方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不相上下,适宜通婚结亲。(参阅<a h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8594992088574634&wfr=spider&for=pc"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国古建筑中的“门当”与“户对”》</a>) 门边墙洞:可在大门两侧留洞,这组图的门洞均在左侧。方洞可能为供家禽进出之用,所以有门(柏市大平山有农家就把鸡窝设在大门内右侧地下,另有设在餐厅或板梯间的);圆洞俗称“猫眼”,方便关大门后猫狗进出。日前发现,茶陵虎踞陈家大屋的门洞在右侧。 影壁:是位于大门正前方若干米处,一堵高宽于大门的墙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越南、朝鲜半岛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隐私的墙壁。风水说上认为它能辟邪祛煞。 <div> .<b>厅屋</b> 进了大门,就是厅屋(大厅、厅堂),由此起进入各间参观,先看厅屋。<br></div><div> 厅屋是通道中枢,四栋三间(空)平面图上之3、4、5、6、7各间及上2楼,均须经过这里,通向3、4两间的门框边也设有瓦片“猫眼”;后半部是中堂重地,是设置神龛(神佛龕和祖宗龕)和“天地君亲师”牌位的地方,攸县民间接祖祭祖的神圣之地,如今时行家族在祖堂集中接祖;也有谷仓放在厅屋后部的。(参见<a href="https://www.meipian9.cn/2czapjz1?first_share_to=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uid=22272349&from=singlemessage&share_depth=1&share_from=self&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share_user_mpuuid=c42b46d1913bb3524c9116ec4aa8438d&user_id=22272349&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utm_source=singlemessage&uuid=95306b13022c699f9b5d753ec0fef1f2"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五花八门的“天地君亲师”》</a>)</div> <div> 厅屋是基本的会客室,一般的来客就在厅屋接待,左邻右舍聊天之地;红白喜事做酒时厅屋又是大餐厅,该坐上席又未坐上席,而掀翻酒桌的故事多发生在这里(旧俗)。</div><div><div> 收割季节,厅屋还是堆放稻谷、杂粮的地方;厅屋大门两角常放置小型用具,有的在门角地下设鸡埘;有的在厅屋地下设地窖。<br></div></div> 上,太师椅;下,躺椅(睡椅) <div><div> 厅屋放置的用具一般有:楼梯,神龛、鼓、罄、灯盏,高桌(方)、高凳、水烟筒、烟斗、草扇、蒲扇,或是圆桌、八仙桌、太师椅;长、短、矮板凳,躺椅、坐椅、围椅、角椅,凉床(竹床)、蒲丁,木屐、钉鞋、拉板鞋,箩框、扁担,响叉、扫帚、曲斗(灰斗),纸伞,谷仓,薯窖(固件)、鸡埘(2特例),墙上或有挂件,如盘子、筛子、小锯、绳子等,或张贴有“春牛”。(参见<a href="https://www.meipian.cn/2o2nib2i?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攸县民间“神龛文化”那些事》</a>)</div></div> 上,靠椅,坐椅;下,竹椅,木椅,方凳 圆桌、方桌(高桌)、高凳 木屐、钉鞋、蒲丁 同一农家设在厅屋地下的薯窖、鸡埘 .<b>板梯间 </b>主要用具是板梯(固件),下面空间可能堆放石灰,设鸡埘,放淤桶(小便桶)或一些其它用具。若灶下、灰屋建在正屋后面,则板梯间就开有后门,餐柜或可放在板梯间。 .<b>火炉屋 </b>从厅屋往左或右拐,就进入了火炉屋,这是农家的餐厅。火炉屋、饭桌位置一般靠灶下一侧设置。 这是完全旧式火炉屋:餐柜为壁柜,角桌、炕凳、矮凳(合凳)、伙架(饭桌),地炉、炉钵齐全 火炉屋的主要用具有:角桌(高)、炕凳、矮凳(合凳)、方凳、伙架(饭桌),地炉、炉钵(2固件)、通条、火钳,沙罐、左钵、茶焙、焙罩,餐柜(壁柜、角柜),碗、油汤(油盐罐)、壶、瓶,饭架、调勾、饭匙、饭罩、吊盘、晾架,良汤(鼎罐)架、脸盆架(有放灶下的),筷子篓(筷子)、茶架(几)、茶具(茶壶、茶罐、茶盘-条盘、杯子、茶叶盒),火钵、焙笼(这两样可放任意间)、铜火筷、火铲,铜牙签,秤、算盘,楼梯,鸡埘,墙上或有一些挂件。 脸盆架 至今仍在使用的火炉屋,鸡埘设在餐柜、茶具架下(图 刘计南) 餐柜、焙罩、良汤架、茶水架 <p class="ql-block"> 吊盘、晾架、角柜</p> 火钵、炭盆、焙笼 .<b>房(房里)</b> 就是卧室。从“房屋”这词可以看到,房前屋后,说明房(卧室)在屋中的极端重要性。如上之四栋三间平面图,4、5、6均可为房,4为小间,5、6为大间。 这两张图片为同一房的用具。左,木凳床、抽箱、什具;右,简易床、床头柜、多箱(可点开看大图) 房里主要用具有:木凳床、架子床、绷子床、雕花床,篙件、榻凳、凉床(竹床),梳妆台、抽箱(桌类,带抽屉),书桌、椅子、方凳、角几(小茶几、床头柜),大箱、多箱、拢子,什具(衣柜)、挂衣架,摇篮(摇窝、摇车)、坐篮(草、木),账箱、篾箱,瓦缸(大)、瓷罐(小)、炭盆、火钳,米桶、米缸、半方、斗、秤、算盘、升子、间筒,楼梯,夜壶(尿壶)、淤桶(尿桶)等。 架子床、花板床、雕花床、床头柜 床上花板 (逗逗) 大箱、拢子、多箱 坐篮三样式(图3刘修文) 斗、间筒、升子、半方 .<b>灶下</b> 就是厨房、伙房,做饭、煮食(潲)的地方。灶下大件物品少,小件实物繁多。 灶下局部:大灶一只,灶上有大锅(锅盖)、耳锅(小锅)、良汤各一只,柴窝角上有干柴,灶前有方竹椅,小锅正在炒菜 <p class="ql-block"> 灶下的主要用具有柴灶、炉钵、烟窗(3固件)、灰塘、柴窝,铁锅(大锅--闪边锅、耳锅、锅盖)、撑架,火锅、铁铲、铁丝捞、抄箕、马勺,良汤(鼎罐)、缩钩、木钩、烘钩,火钳、火叉、吹火筒、火纸斗、哑八凳,油桶(方)、提桶、水桶、筒罐、水缸(瓦、石),案板、砧板、菜刀、筅帚、薯丝刨,菜架,朵桶,饭桶、饭甑、蒸酒甑、酿酒桶、酒缸、酒提子(等子)、蒸笼,斋木、碾槽、抖钵(胡椒斗)、胡椒筒、辣椒斗、茶叶篓,菜筒罐、菜篮、腰篮,洗脸架(盆)、脚盆、擂锤,磨刀石,焙罩,挂件有茶叶篓、牛角等。<br></p> 缩钩、良汤、火钳、火纸斗 脚盆、饭桶、朵桶(图2 最纯) 饭甑、蒸酒甑、酿酒桶 菜筒罐(外出带饭菜)、饭篮(送饭) 杀猪架、薯丝刨、辣椒斗 .<b>杂屋</b> 指灰屋(厕所,含猪栏)、牛栏屋。主要用具有:茅坑(固件)、把桶、淤桶(粪桶)、淤筒罐、搅棍,猪栏、猪食盆(槽)、猪笼、锉刀,鸡笼、鸡仔笼,牛栏、嘴笼,锄头、耙头,蓑衣、笠头、草帽、绳索(棕、麻),木马、杂扫帚(竹枝)、禾担、柴刀。 上:鸡笼;下,牛嘴笼、猪崽笼(图1 炎峰) .<b>作坊</b> 造纸、榨油、作豆腐、熬糖、碾米(水碾),这几类都属于单家独户经营。造纸、榨油都需要3间以上专用房,碾米需1间以上(水车在室外),家庭作豆腐、熬糖,在灶下就可进行。 木榨、水车,造纸<div><br></div><div> 以下农具、用具绝大部分未进入上述各室,故必须单设房间展示:</div><div> .<b>农具</b> 以前除大户外,基本没有专用的农具房。按分类展示、方便参观的原则,博物馆一楼至少应安排2间放置农具,而且还应利用墙壁。可安排上述平面图上之4、5两间。<br> 为叙述方便,农林牧渔类用具全部列入农具类介绍。<br></div> 禾桶、手车、脚车 .<b>农:</b>水车(脚车-踏车、手车-绞车)、筒车、扯水竹,牛轭、藤索、横刀、嘴笼、拿沙(竹枝),犁(直壁犁、卷壁犁)、铁耙(生坯耙、梳耙)、竹耙(浪耙),把桶、淤桶、淤筒罐,锄头(圆口、方口)、岩嘴、耙头(宽4齿)、松耙(羊角耙,2齿)、团鱼耙、耙撬(短4齿),禾桶、栅子、帐垫,镰子、禾篮、撬子,扁担(钩索)、禾担(绳)、粪箕(高矮)、八篓(背篓),南田棍、鱼篓,吊加锺,茅田刀(柴刀、护刀),卧管(固件)、塘塞(纠子),篱笆、拦道(2固件),蓑衣、笠头、草帽。 铁耙、竹耙、犁:牛轭、藤索、横刀、拿沙 淤桶、淤筒罐、禾篮 茅田刀、蓑衣、笠头、粪箕 左起:岩嘴(岩尖)、松耙、弯蔸、耙头、锄头、羊角耙、鱼篓 .<b>林:</b>弯蔸、锄头、柴刀、斧头、锯、木马,竹耙、挎竹,挽子、梽脚(背树),马叉、丫叉(背柴),鸟铳、牛角、尖棍、兽夹(绳、弹子)。 鸟铳、挎竹、铁棍(图2 立正) .<b>渔:</b>船、罾、㭛罾、网(手网、捞网、抄网、挡网),鱼篓、笱、钓勾、定筛、鸬鹚,油箩。 船、笱、罾 <div> .<b>牧:</b>羊圈、牛栏、牛药箩、马厩、鸡埘(栏)、鸭埘、鹅屋,蜂桶、刀、香。<br></div> 攸县唯一养马的地方--泉坪 .<b>用具</b> 农耕文明时期,生产生活完全是自给自足,所有用品都靠自己动手,因而家具用具名目繁多。旧时作田人弄碗饭吃真的不容易。<br><br> 运输:土车、高车(花车子)、车箕、车篓、皮肩、车扁担。 4土车(图1最纯 图2炎峰 图4易老大)、车箕 晒谷:谷筛、晒谷耙、翻谷耙、扯谷耙、垫子<br> 车谷:风车、谷箩、皮曲、曲箕、盘箕,谷仓 风车、谷箩、皮曲、曲箕、扯谷耙、翻谷耙、谷筛 一户农家用具仓库一角:盘子、箩、木桶、方桌、高凳。真办博物馆,就得这样利用空间。 去壳、粉碎:推子、对汤(方、圆)<br> 筛米:吊筛、甑高、米筛、糠筛 推子、对汤(2、3)、吊筛、甑高、米筛、糠筛 视频:A1 烫粉:烫盆(烫盘)<br> 炒茶:揉茶机、茶叶箩<br> 制糖:糖架(模架)、滚筒、夹板、打糖锤<br> 作豆腐:石磨(架) 烫盆(方、圆)、熬糖、石磨、十字架、揉茶机(图2 故事) 做冻米糖的糖架(模架)、滚筒、夹板、打糖锤 (图 朱文豪) 作砖:砖架、砖篮、鎅弓、鎅尺<br> 建房:墙板、抖墙锤、木巴掌、榔头、硪 墙板、抖墙锤、木巴掌、砖架(图3刘修文) 纺棉花:摇车(纺车)、缁箱<br> 做布鞋:撬子、梆锺、鞋钻,刮子(3件套),抵针、剪刀、针线盒(瓷) 摇车、锺子、刮子、针线盒、缁箱、抵针等(图1虞晓平 图2蔡程飞 图3最纯) 打钱纸:钱凿、木锤(方、圆)<br> 做香:篾刀、锯、刮子、案板、料盆<br> 照明:油灯、灯座(固件)<br> 浇烛:篾皮、砣心子,铝模 上,油灯(图 ),瓶灯(图 故事),煤油灯(图 田小平)<div> 下,打钱纸,木锺(图 小鱼),灯架</div> 打草鞋:草鞋耙<div> 修补:毫挫<br><div> 做花炮:<br><div> 织扇子:</div><div> 织篙件(做床垫):撬针<br> 线明烟(做蚊香):漏斗、签子、匣子(纸模)、粉筛</div></div></div> 草鞋耙、草鞋,篙件,织扇子,花炮架 <p class="ql-block"> .<b>用具补遗</b> 瓷罐、门扣、铜锁、牙签、挖耳、撬子、烙铁、冲头,算盘。</p> 图1作者如意,图2 ,图3西河居士,图4晨曦,图5、6 ,图7 ,图8最纯,图9娜 油灯盏、点心盒、三嘴灯、铜扣、八角盘、石脸盆。 图1作者蔡程飞,灯盏油货的来历起于此。图2千年老妖,点心盒。图3故事,三嘴灯。图4逗逗,铜门扣。图5故事,八角盘。图6老吴,石脸盆 .<b>集团</b> 农民在种田的同时,还会参加一些团体性活动班子如锣鼓、龙灯、舞狮、打铳、埋人等,辅以谋生或公益活动,主要用具有:龙杆、藤索(龙索)、龙床、大锣等,锣、鼓、二胡、笛子、且子(钹铙)、唢呐、铛、手铳,鸟铳、地铳、夹子、牛角,龙灯、狮子(文、武)等。 图1、2,武狮子,图3龙杆 且子(钹铙)、唢呐、二胡、牛角、龙舟、探灯、草龙 .<b>编后:</b><div> 农耕文明是个大题目,值得社会各界重视。<b><br></b><div> 本文是老马动笔以来最难写的一篇,比写41年前出境作战回忆还难,打仗毕竟自己参与并有战地日记,而农耕文明哪怕是一小点,也是水深得很,历史悠久啊。</div><div> 这篇农家用具稿,从去年12月14日开始谋篇打字,因素材问题,边写边问,打打停停,至2月2日止历时50天,才终于敷衍成篇。书到用时方恨少,至理名言也。</div><div> 感谢攸州网全群关注,近百网友提供信息、图片,素材先到先用,全文用图170余张,创单篇用图之最,暂没进入的将在后续稿中亮相。这里,特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div><div> 本文肯定还漏了其它项目,欢迎您补充素材。图片作者名空白、署名有误,或用具无名、名不对物的,请原作者告诉老马填空与纠正。</div><div> 谨以此稿,告别艰难的双20,昂首开篇牛年新春!</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