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的创作故事

天竹(朱小平)

<h1><b>《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的创作故事</b><div><b>——抒写湖南女作家的美丽时光</b></div><div><b>主讲人: 朱小平女士</b></div><div><b>主持人:成松柳教授</b></div><div><b>2020.12.10在长沙理工文学与新闻系</b></div></h1> 媒体推文 <h1><div><b>  https://mp.weixin.qq.com/s/7exTxd2D042swQ71YV4Qaw<br></b></div><b>(长理汉墨之声)</b><br><div><b> </b></div><div><b>讲座播报|</b></div><div><b>朱小平:《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的创作故事</b></div><div><b>主讲人: 朱小平女士<br>主持人:成松柳教授</b></div><div><b><br>人物简介<br></b></div><div><b>朱小平,女,湖南长沙人,中共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机关党委原专职副书记 、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二十世纪湖南女性文学发展史》《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获湖南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南省政府图书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等。发表小说、散文、随笔、论文等60万字,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级或省级课题。</b><br></div></h1> <h1>  <b>https://mp.weixin.qq.com/s/7exTxd2D042swQ71YV4Qaw<br></b></h1><h1><b>(长理汉墨之声)</b></h1><h1><b><br></b></h1><h1><b>讲座时间<br>2020年12月10日下午3:00-5:00<br>讲座地点<br>长沙理工大学文科楼B501</b></h1><h1><br><div><b>《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br>一本以文带图,以图说史的艺术珍品<br>一部引人注目,扎实厚学的学术专著<br>它因许多史实距离过近而难以看清<br>它因许多当事人尚在而难以评定<br>它的创作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美丽的故事呢<br>让我们一起聆听吧</b><br></div></h1> <h1><b>https://mp.weixin.qq.com/s/RTfXxQocpQ9eYfBWaqioDA<br></b></h1><h1><b>(学术科技部 长理汉墨之声 )</b></h1><div><b><br></b></div><h1><b>讲座回顾|</b></h1><h1><b>这是一篇关于《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创作故事的推文!<br></b><b><br></b><b>期待你的<br></b><b>你曾经阅读过<br></b><b>朱小平女士的著作<br></b><b>《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吗?<br></b><b>你想了解湖湘文化和女性意识吗?<br></b><b>想感受湖南女性文学的独特魅力吗?<br></b><b>只要你想,<br></b><b>小墨就与你一同开拓视野,增长眼界<br></b><b>重温这份女性文学带来的审美愉悦<br></b><b>接下来<br></b><b>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b></h1> <h1><b>主讲人深情讲述</b></h1><h1><b>《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的创作故事<br></b><b>——抒写湖南女作家的美丽时光</b></h1> <h1><b>同学们认真聆听</b></h1> <h1><b>主持人成松柳教授精彩点评和阐述</b></h1> <h1><b>在坐位席上认真倾听成教授的雅评</b></h1> <h1><b>成松柳教授和文学院长周云鹏先生(右一)饶有性味向学生们提问</b></h1> <h1><b>同学们的回答吸引具有很大的注意力</b></h1> <h1><b>朱小平研究员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了点评,并对新近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湖南女作家</b><b style="color: inherit;">残雪作品,进行了</b><b>通俗而深刻的</b><b style="color: inherit;">解读,此时听众中响起了热烈地掌声,</b><b>成教授对此进行了积极的评价和拓展解析……</b></h1><p><br></p> <h1><b>  此次讲座由成松柳教授主持和评述,文学与新闻学系近100人参加了会议,作者以《抒写湖南女作家的美丽时光——&lt;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gt;创作故事分享会》为题进行了演讲。《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一书主要论述从五四至今的50多位湘籍女作家的作品所建构的现代湖南女性文学,该书图文并茂,在篇章前都以导图来导读,为严肃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鲜的建构范式。获得中国女生文学奖、湖南省政府图书奖等多项省部级及以上奖项。</b></h1> <h1><b>  分享会上,朱小平女士栩栩如生的讲述了创作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励志故事,成松柳教授认为:她不仅工作十分出色,在女性文学研究方面,她更是独树一帜,首开先例,并且一次一次的突破和刷新自己,实现学术上一次次飞跃;并对该书和她的演讲给予了高度评价。朱小平女士向长沙理工大学文学院赠书(图为文学院长周云鹏先生与朱小平女士合影)</b></h1> <h1><b>在本次分享会最后的问答环节,朱小平女士一一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了点评,并对同学们优异回答表示赞同,也在最后赠予三位回答问题较为精彩的同学各一本书。其中一位同学在讲座结束后分享了她的看法,她表示这次读书分享会开拓了视野,在以前对于湖南女性文学毫无了解的情况下,本次分享会让他对于湖南地区的女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湘女文心”中也感受到了湖湘文化对于本地女性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感受到了这份研究的来之不易与珍贵。</b></h1> <h1><b>主持人、主讲人的生动讲述和高峰对话<br></b><b>把观众带到了光辉璀璨的艺术殿堂<br></b><b>在祝愿湖南女性文学的发展<br></b><b>更加灿烂!</b></h1><h1><b>在热烈的气氛中<br></b><b>分享会圆满结束!<br></b><b>这样独树一帜的讲座<br></b><b>在小墨的介绍中<br></b><b>你get到精华了吗?<br></b><b>😜😜😜</b></h1> <h1><b>  会后主持人成松柳教授、主讲人朱小平女士、文学院院长周云鹏教授、文学院副院长郑劭荣教授合影(左起)</b><br><br></h1> 演讲稿 <h1><div><b>尊敬的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br></b></div><b> 今天在长沙理工文学与新闻学系,与大家一起分享《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的创作故事——抒写湖南女作家的美丽时光,感到非常荣幸和快乐。</b></h1> <h1><b>1998年9月,我作为文学创作者被邀请参加北京、承德第四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得知:盛英女士主编了一本《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回来以后,正值陈书良教授主编的《湖南文学史》出版,这使我想到将女性文学与湖南文学史的结合,并打算出一本这样的书。</b></h1> <h1>  <b>当我第一次很轻松地向主编陈书良先生提出这一想法时,他的表情是:既佩服又怀疑,他怀疑的表情让我印象很深,因为这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当时我正由文学创作转型到文学研究,也不知道深浅,而一个题目说起来很容易,可做起来简直就“难于上青天”。</b></h1> <h1>  <b>单只就湘籍女作家的资料发现、发掘和筛选来讲,就难上加难了:有些作家的资料是浩如烟海,有些作家的资料又“濒临绝迹”,面对浩如烟海无从下手,面对“濒临绝迹”又无技可施。</b><br></h1> <h1><b>  每每想起那时为了抢救那些“濒临绝迹”的资料,一个人孤独地天天泡在省社科院图书馆的地下室里,大海捞针似的搜索着那些年久尘封的书刊杂志,查找了几天才能得到一丁点儿有用的材料,那尘灰、寒冷、黑暗……它们沉重地包围着我,我感到无助、无奈和毫无希望,我这个从来就衣食无忧的人,第一次尝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味道,我几乎都想打退堂鼓了!</b><br></h1> <h1>  <b>一天,在黑暗里的寻寻觅觅中,一个无意的回头,终于发现了一些十分珍贵的资料,这时地下室的灯光,像是很了解我一样,突然亮了!真是“众里寻她(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b><div><b> 这个重要的发现,使我有了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去完成这本书。哪怕面对“浩如烟海”也无所畏惧,我疯狂地一本本读着那些浩如烟海的书,简直就“疯狂”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上学的儿子不仅开学寄读,放假也寄读;我家先生看了我这个“读书狂”,也后怕得使劲地安排自己出差;重病的父母住院,也是匆匆去一下医院了事,母亲、妻子、女儿的责任,没有哪一样尽职尽责,而对这本书却忠于职守,孜孜以求……</b><br><div> </div></div></h1> <h1>  <b>不知道有多少个映月读书的不眠之夜,有多少个笔耕不辍的通宵达旦,也不知道那无边无际的尽头在哪里,却深知:但肯扬鞭有到时!终于我的第一本书《二十世纪湖南女性文学发展史》出版了。</b><br></h1> <h1><b>  为了配合这本书的到来,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远景出版网,以”湘女文心”为题,特为我做了个人主页</b><br></h1> <h1><b>  在网页上登出了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同志所作序言</b></h1> <h1><b>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炯所作序言</b><br></h1> <h1><b>《文学评论》原副主编陈骏涛所作序言<br></b><b>(照片说明:2003年12月在哈尔滨参加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和第六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后与陈骏涛先生在萧红故居合影)</b></h1> <h1><b>  以及张炯主席和省会领导、知名学者在湖南女子大学,出席首发式盛况,还有各大新闻媒体、特别是湖南日报以头版报眼的位置作了报道。</b></h1> <h1><b>还有会后在湖南女子大学召开的作品研讨会</b></h1> <h1><b>  《湖南日报》《文艺报》《三湘都市报》《湖湘春秋》《湖南大学学报》《求索》等各大报刊杂志所发书评</b></h1> <h1><b>  还有我的理论文章、文学作品和青少年时代所作的美术作品,还有《深圳晚报》“书屋专栏”以整版篇幅发表了我的自传,并特为这本书加了“主版留言”等等。</b></h1> <h1><b>并先后获得了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以及由湖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湖南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b></h1> <h1><b>  虽然创作过程很艰辛,但每每回想那些昼耕夜读的时光却是十分美丽的……<br></b><b> 2004年1月9日《湖南日报》发表朱小平《二十世纪湖南女性文学发展史》的创作随想《我的第一本书——那美丽的时光》</b></h1> <h1><b>”湘女文心“这四个字出自欧阳友权教授为我第一部著作所写书评的标题:《镀亮性属写作 点击湘女文心》,发表在2003年3月8日《文艺报》上;我觉得“湘女文心”这四个字恰如其分到无可取代的地步,我用在了这篇写女性观的自传上:</b></h1> <h1><b>  我出生在一所男性权威显赫的大院,但我却很女权地随母姓,从母籍为:湖南长沙,我很喜欢这个湘女籍贯。<br>  </b><b> 我在“文革”前读了2年小学,当时全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我就读的小学也因此停课闹革命三年,那时小学二年级的我就回家“闹革命”去了,而我在家里却闹着这样的“革命”:看见一个扎着蝴蝶结的小女孩,就拿着一副弹弓,在后面追着喊着:“妖精婆!妖精婆!”因为我们“不爱红装,爱武装”!……几乎天天都发生着这样的事。不知这是不是可视为女权主义思想的初露端倪,并且带着十分的霸气!</b></h1> <h1><b>  在城里闹了三年“革命”后,我和妈妈在大院上车下放到绥宁县,当车上和车下的人都在流泪告别时,只有我高兴着呢!觉得乡下很好玩。因为我从出生就住在这所大院,只听说我市有一条著名的“五一路”,但不知道路在哪里?这一下乡可是一次放飞的机会,不仅是好玩,而且还可以认识韭菜和稻子呢!<br></b><b> 乡下的贫穷和愚昧我全然不懂,成天兴高采烈地跟着一群男孩子去山上打猎,可是打猎的欢乐很快就结束了,母亲的工作队三天两头换一个地方,我也只能跟随母亲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这“换”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农村妇女的不幸和悲怆,她们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b></h1> <h1><b>  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才把她们写成了小说。在我的美篇《朝花夕拾忆芳华——下放干部子弟重走之旅》中详细介绍</b></h1> <h1><b>  其中有一篇《没有谁笑》的小说中写到: 我本该读小学,一天妈妈牵着我的手从小学路过,看到小学门口上的一个通知:"安门(民)告示"之后,说"这误人子弟"就要我去读初中。 小说是虚构的,但这里是真实写照,这样我就去读了武阳中学和绥宁二中,在提炼读书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创作了这篇 小说。  <br></b><b> 我走上文学道路也许跟这次下放有关,但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因为当时的下放干部全是宣传系统的,干部中有著名作家未央、谢璞等,他们两位作家都对我后来的文学创作进行过指导。也许我在不知不觉中受着他们的影响,但可以说那时我并没有文学上的觉醒。<br></b><b> 我走上文学道路也许跟这次下放有关,但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因为当时的下放干部全是宣传系统的,干部中有著名作家未央、谢璞等,他们两位作家都对我后来的文学创作进行过指导。也许我在不知不觉中受着他们的影响,但可以说那时我并没有文学上的觉醒。</b></h1> <h1><b>  下放三年后,我们又回到了那座大院,在那里留下了我许多关于美术、关于文学的梦想……<br></b><b> 但真正走上文学道路是被单位推荐到财会学校读书,当时我的理想是“居里夫人”,不是想去学财会,而是想利用这个机会有时间复习,可以考大学,但入学后校方就宣布不能退学,不能考大学,要考也要毕业三年后考本专业,一气之下,我天天看起了小说,就这样,放弃了非常女性化的会计专业,还是真正喜欢上了文学,并先后在湖南师大中文和新闻专业毕业,这以后就更坚定地走上了文学道路!直到今天。</b></h1> <h1>  <b>今天看看那些站在中国文学巅峰上的作家,仍然是以男性作家群为主,但是,女性作家的锐力势不可挡,她们的写作具有很独特的魅力,是任何男性写作所难以企及的,在女性作家中尤以丁玲为代表的湖南女性文学最为突出,这样就有了一个由湘女来反映湘女文心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湖南女性文学研究成果的诞生!</b></h1> <h1>  <b>  《二十世纪湖南女性文学发展史》的问世,使我在文学的道路上迈进了十分重要的一步,回想这本书的写作经过,其艰难程度难以想象,长期以来我都在省社科联从事社会科学管理工作,每天的工作已经是够忙的了,有时还要用一定的业余时间来工作,同时又是母亲、妻子、女儿的三重身份,我只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做学问、来写书,可幸的是我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工作和科研十分肯定,我也热爱我的三重身份,更觉得工作着、生活着、写作着是美丽的…… 虽然这本书是女性为女性所作的,但很多人看了书后仍觉得是出自男性之笔。</b></h1> <h1>  <b>像男孩子的我,还因为这个名字。在我们那个时代叫这个名字的人很多,不知当时的父母们为何这么喜欢这个名字,抑或是那时便预见了邓小平同志今天的伟大?但是这个名字却在“文革”中随邓小平同志的遭遇而暗淡起来,在那个时代,大概叫“小平”的人都有想改名字的念头,但终因那时年幼不知道这个名字要到哪个“委员会”去改、怎么改,而没有改成,但有很多(多数是女孩)都改成了很女性的“晓萍”和“筱频”,只有我仍然叫“小平”邓小平的小,习近平的平。</b> </h1> <h1><b>其中与我矛盾着的一点是:别人总是把我当成一位先生,正当西方女权主义者为着这“man ”里的第一意思是“男人”,第二意思是包括男人和女人的人们,单数的他和她有he和she,多数的他们和她们只有一个they,而大肆发动性别战争时,我的这种状况使我在我的著作中不经意地起到了融洽、和谐两性之间思想矛盾的作用,而写出了湖南女性文学研究的著作。</b><br></h1> <h1>  <b>其实,我并不是一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我不仅欣赏女性智慧、美丽的飒爽英姿,也欣赏男性睿智、伟岸的英雄气概,虽然目前女性的地位有很大提高,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认为:女性的强大是要靠女性自己做出的伟业去说明的,而不是靠那些偏激的性别主义去实现的,所以我将不断地为女性而歌,不管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b></h1><h1><b> 可喜的是习近平主席在今年10.1日联大世妇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主张让性别平等落到实处,推动妇女走在时代前列……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已经汇成为国家的力量!</b><br></h1> <h1><b>  弘扬湖南女性文学决没有发动性别战争之意,她们大多把妇女解放寄托于社会革命,她们跟先驱的或长辈、平辈的男性作家、评论家或结成联盟或团结融洽。例如“五四”时就有鲁迅关怀丁玲、白薇等的事迹传为佳话。鲁迅、茅盾或写过许多妇女解放的文章,或介绍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为“五四”女性文学助威,并一直坚持对后起的女作家扶植、提携,她们对他们尊敬、亲近,这一点不同于西方女作家。</b><br></h1> <h1><b>  “男作家从女作家那儿吸取养分、有所借鉴者也不少。蒋光赤从谢冰莹‘女兵文学’那里借用素材,让《冲出云图的月亮》里的女主人公王曼英也书写从军日记;而曹禺创作社会悲剧《雷雨》除受美国奥尼尔影响外,无疑也从白薇名剧《打出幽灵塔》那里有所借鉴。男女作家同在一个营垒里,新文学的共同目标使他们携手前进;而新文学的传统里,同样蕴含着女作家的存在和影响。”</b><br></h1> <h1><b>  到了当代也仍然保持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就连新时期女性主义意识很强的蒋子丹也在她的散文中说:”让女人们从来不把她当作情敌,男人们觉得应该跟她结拜把兄弟”,可见她是一个对双性都具有亲和力的人。由此我认为湖南女性文学不是双性对峙的,而是双性和谐发展的。</b><br></h1><h1><b> 而面向未来的湖南女性文学,应该有更臻完善的双性和谐、更为宽泛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注,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使湖南女性文学不断深化自身历史内涵.包容波澜壮阔的时代和社会生活,从而使湖南女性文学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效应和更为深远的影响。</b></h1><br> <h1><b>  在我第一本书的基础上,诞生了《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b></h1> <h1>  <b>  陈蒲清教授在评论我的第一本书时写道:“我,也许还包括许多人,过去理解湖南人‘敢为人先’的精神,总是与男性的英雄豪杰联系在一起”而该书“为湖南女性文学的先驱者雕塑了一座丰碑,也开拓了人们对湖湘文化认识的视野。”我深知这本书在湖湘文化认识方面虽有开拓意义,但仍不够饱满。</b></h1><h1> </h1> <h1><b>  正好此时,一位研究唐群英的美国教授全大卫先生,千方百计找到了我</b></h1> <h1>  <b>送给我一张唐群英1912年着北京冬装的照片,他将这张照片放到一面墙那么大,贴在家里天天研究,而终不能确定这位女权运动的先锋唐群英是小脚还是大脚?</b><br></h1> <h1><b>为了求正这一问题,我们带他去了衡山唐群英故居。</b></h1> <h1>  <b>找到了唐群英的(过继)长孙唐存正先生,唐先生说:当时的封建礼教要求女子要缠足,一开始,唐群英以为缠足不分男女,就忍痛接受了。没想到男孩子们居然不缠,而且健步如飞,于是年幼的唐群英在全国妇女中第一个拆掉裹脚布,(这一举动是中国女性意识的第一次大觉醒!)被母亲发现后,又强行裹了起来,几经缠缠扯扯,所以她是个半大脚。<br>  终于解开了全大卫先生苦苦追寻的谜团,他将这张照片送给了唐先生,经过唐先生的认定: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能够找到的第2张唐群英的照片。</b><br></h1> <h1>  <b>还采访了91岁的唐群英的儿媳胡静,曾是北京西洋画校有名的才女。她向这位来自美国的客人讲述了唐群英的峥嵘故事,并吟起了唐群英生前的一首诗:“纷纷姊妹尽华群,顾我何忧彻谷贫。不见梅花亭外立,西风岭上好精神!”</b></h1> <h1><b>  全大卫先生嘱我在即将出版的《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一书中首次在中国发布这张照片。<br>  </b><b> 从中我学习到了全大卫先生的治学方法:从生活的细微末节来研究宏大叙事。同时也十分感佩一个外国人对我们湖南女杰的敬重之情!</b></h1> <h1>  <b>因为唐群英的丈夫曾传纲是曾国藩的一位堂弟,所以我们去了湘乡曾国藩故居。</b></h1> <h1>  <b>在此我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湖湘文化的文脉中,曾国藩一族的女性亲属和后裔中,表现得非常突出:<br>  秋瑾作为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一位历史人物,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奠定了精神基础,她的丈夫是曾国藩的表侄,(即曾国藩的表弟王殿丞的儿子王廷钧),秋瑾嫁到曾氏家族后,与唐群英有着同样的革命志向,因而关系非常密切,她们常在一起吟诗作词。<br></b><b> </b></h1> <h1>  <b>因秋瑾过早遇难,唐群英揭竿而起,写诗词、写文章、办报纸、办学校、积极领导妇女解放运动,成为早期中国女权运动的领袖。</b><br></h1> <h1>  <b>葛健豪的父亲原是湘军的参将,与曾国藩有姻亲关系。她和秋瑾、唐群英号称“潇湘三女杰 ”她是蔡和森、蔡畅、向警予、李富春的妈妈 ,1919年底,54岁的葛健豪偕儿女们一道赴法国勤工留学。人称:革命母亲,葛健豪喜爱文学,常用诗歌和联语表达她的革命情怀。</b></h1> <h1><b>  同时,曾氏家族直系女性后裔中,出现了几位很富学养的女作家如:<br></b><b> 教育学家的曾宝荪,祖父曾纪鸿,曾祖父曾国藩。<br></b><b> 历史学家曾宪楷是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的玄孙女,是曾宪植(叶剑英元帅的夫人、中国妇女运动杰出的领导人)的胞姐。<br> </b><b> 考古学家曾昭燏的曾祖父曾国潢是曾国藩的大弟弟。<br></b><b> 她们都是很有功力的作家,她们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深厚的中西文化功底和进步的女权思想。</b></h1> <h1>  <b><br></b><b> 秋瑾就是凭着这双小脚走出去闹革命的;<br></b><b> 葛健豪就是凭着这双小脚乘风破浪到法国去留学的,<br></b><b> 唐群英试图想从放脚开始解放自己解放妇女,但势单力薄,终抵不过当时强大的封建意识,尽再大的努力也只能是一双半大的脚,唐群英刻意用鲜花挡住自己的双脚,可能含义很深:虽然自己是一双半大脚,但是放脚后必将有鲜花盛开的女性人生!她将“妇女强行放脚”写进了男女平权的条款。<br></b><b> 到了下一代秋瑾的女儿王灿芝(在海外部分解读),才是一双天生的大脚,这里没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而是将一双大脚大写特写!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看到了妇女解放运动的伟大成果!<br></b><b> 难怪全大卫先生死死盯着唐群英的脚锲而不舍的研究!</b></h1> <h1><b>曾国藩家族部分杰出女性后裔图谱</b><div><b>由此看出:中国和湖南新文化运动的女性领袖人物,都聚集在曾国藩家族,而且数量之多名声之大前所未有!而当我们提到湖湘文化时,只关注了曾国藩和其他男性精英,很少从女性的角度来诠释湖湘文化。</b><br></div></h1> <h1><b>因此我将她们载入了史册</b></h1> <h1><b>  将她们写进了《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的第一篇第一章:“湖南新文化运动的女性先锋”。<br></b><b> 欧阳友权教授评价道:该著用4篇21章的理论构架,分述了100年来58位湖南籍女作家的创作状貌与心路历程……该书图文并茂,以图征史,文以图实,史因图显,是这部区域女性文学断代史的又一抢眼之处。书中插入的近百幅珍贵的史料照片,每幅图片下加有画龙点睛的文字说明,使全书图文互证,相得益彰,丰富多彩地表达了现代湖南女性文学的历史风貌,形象直观地展现了区域女性文学的艺术魅力,引领读者一睹芙蓉女儿的文学风采,感受“纤笔一枝谁与似”的真切,体现了学术性、史料性、艺术性的融合,为严肃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鲜的建构范式。</b></h1> <h1><b>  在该著首页,作者精心设计了一幅颇具立体感的“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地图”,在三湘四水的地域版图上清晰标明58位湖南女作家的市县级籍贯,给人以“遍地潇湘皆有诗”的期许感。<br></b><b> ——摘自欧阳友权书评《纤笔一枝谁与似——读朱小平的《&lt;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gt;》</b></h1> <h1>  <b>  1899年16岁的衡山人陈撷芬在上海出版了一个以妇女为对象的《女报》,1903年改为《女学报》,她写了大量启迪女性的杂文;<br>  这是陈撷芬在1903年所办的《女学报》<br>1.《女学报》初版 <br>2.女学堂上课图 <br>3.上海桂墅里女学堂(上海第一所女校)的门<br></b><b> </b></h1><h1><b>在此特别介绍以下这张照片,据图片记载:<br></b><b> 20世纪初,中国第一次召开的国内外妇女交流大会(图),议题为:讨论在上海创办女子学校的问题。规模有120余人,中方:以蔡和甫观察之夫人为主及上海各官坤女眷等;西方:各领事夫人和教会中妇女等,西方妇女占大半数;是中华二千年来绝无仅有之盛会。坐在会议厅正中的为中国妇女。</b></h1> <h1>  <b>同时对五四—建国—新时期的重要作者,新发现的资料进行了补充和创作。<br>  五四时期:“纤笔一枝谁与似”(毛泽东很少用电报发诗词赞扬一个人,获此殊荣的文人只有丁玲)的丁玲、她的“莎菲”系列和走向大社会的“太阳”系列作品,具有空前的新视野和新精神;成为现代中国女性文学的一座丰碑;率先拉开现代文学序幕的陈衡哲,是用现代白话创作小说、用文学形式集中思考妇女问题的第一人;中国第一位英国文学女硕士袁昌英,她的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戏剧艺林的奇皅白薇“是中国现代女剧作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位(陈白尘、董健语)”;蜚声中外的文学女兵谢冰莹;她的作品奏响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曲独特的“女兵之歌”。</b><br></h1> <h1><b>  建国时期:革命青春的杰出讴歌者杨沫,她的《青春之歌》是轰动一个时代的作品,是新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属于中国文学中的长篇经典(阎纯德语)”唤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革命情怀;改编成电影的《青春之歌》,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重点项目,在海内外了产生轰动效应。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马忆湘印刷了14次的《朝阳花》深受读者欢迎;陶承的《我的一家》被称为“红色教科书”发行量达600万册;彭慧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不尽长江滚滚来》生动、感人。</b><br></h1> <h1><b>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残雪;外国专家说她是“一位新的世界大师”,说她的作品“是世界文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而中国的名家龚曙光说:“她以自己的独特性,丰富了时代的审美。”叶梦的新潮女性散文,表现了对女性性别身份的赞美;蒋子丹的小说被称为“一种现代新女性主义小说诞生的证明(文学评论家王菲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多姿多彩的文学式样: 汤素兰的获奖童话、 茂梅不俗的通俗文学、文学多面手彭诚的小说集、余艳的散文抒写女性健康的生命观…… </b></h1> <h1>  <b>2003年12月26日,正值毛泽东主席110周年诞辰纪念日,我赴哈尔滨参加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和第六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与会期间全国不少知名学者对我第一本书表示了特别的关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炯先生等领导和专家,力主在原作的重要基础上再出一本新书。</b></h1> <h1><b>  而著名文学评论家顾骧先生,则提供了贺龙元帅之女贺捷生将军兼作家的文学线索。这个重要的线索引起了我的深思:湖南是红色革命圣地,广袤的湖湘大地产生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陶铸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而在世纪之交正是这些伟人100—110周年诞辰之际,他们的女性亲属一定会写一些怀念他们的传记文学,如果再续湖南女性文学史,我一定将她们的创作纳入其中,这将是一笔很珍贵的文学财富。</b><br></h1> <h1><b>  回家后立即着手收集资料,我万分惊喜地发现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儿媳邵华、刘少奇的女儿刘爱琴、任弼时的女儿任远志、彭德怀的侄女彭梅魁、贺龙的女儿贺捷生、陶铸的女儿陶斯亮,她们在世纪之交都写了大量叙述父辈的传记文学,或本身就是很有建树的作家。这些作品都是红色文学的经典。我将这些发现,写成了第三篇:抒写父辈的伟大情怀。</b></h1> <h1><b>  同时还发现他们的夫人如: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朱德的夫人伍若兰、刘少奇的夫人何宝珍三位中华女杰,她们用一篇篇战斗的檄文,猛烈地抨击封建礼教和道德,虽然她们没有留下更多的作品,但是她们以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壮烈的革命诗章。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陶铸的夫人曾致她们写了大量的红色传纪文学作品,她们用笔墨筑就了一座座“革命历史博物馆”。均予以了详实记载。</b></h1> <h1>  <b>与此同时,我在湖南图书馆发现了王人美、白杨、谢芳三位中国著名电影艺术表演家,还有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在新时期写的大量艺术回忆录和文学作品;我将她们写进了 第九章——时代步履与人生历程的艺术展示。<br>  毕方的《千层浪》,是一部湖南女性文学史上,唯一能找到的写作于“文化大革命”,出版于“文化大革命”的长篇小说。 </b><br></h1> <h1><b>  海外部分:对情爱画廊的丹青妙手琼瑶、以批判文学著称的龙应台,新发现的资料进行了补充和创作。</b><br></h1> <h1>  <b>同时,还发现了一大批海外女作家:王灿芝(秋瑾之女 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杨小燕(桥牌皇后)、丹慧(李自健的夫人)、成之凡(著名报人成舍我之女,成思危之姐)等等,她们有大量的文学作品面世,她们的作品是湖南女性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因此将她们写进了文学史。</b><br></h1> <h1><b>  书稿出来后五位省部级领导及知名教授分别题词作序,他们是: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同志、原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同志:</b><br></h1> <h1><b>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同志;湖南师大教授唐凯麟同志</b><br></h1> <h1><b>  原国家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高占祥同志;</b></h1> <h1><b>原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同志;</b></h1> <h1><b>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同志;<br></b><b> 在百忙之中为这本书作序题词,对该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使我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和极大的鼓励,在此表示最诚挚、最衷心的感谢!</b></h1> <h1><b>  由于我的母校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对该书的重视,使这本书得以在湖南出版;而第一本书是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在此对两家出版社表示衷心感谢!</b><br></h1> <h1><b>  该书出版后各大媒体相续发表三位领导的序言和专家学者的书评:<br></b><b> 高占祥同志分别以《独具湖湘文化魅力的精品力作》、《湖南女性文学的历史画卷》为题将序言发表于:2007年11月13日《湖南日报》、2007年12月18日《湖南大学报》<br></b><b> 他在序言中说:“这是一部独具湖湘文化魅力、阐释精微、新颖别致、图文相得益彰、具有独特学术和审美价值的精品力作,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b></h1> <h1><b>  文选德同志《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序,全文发表于2006年第4期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br></b><b> 他在序言中说道:这“是一部以文带图、以图说史的文史艺术珍品,更是一部引人注目的扎实厚重的学术专著。”</b></h1> <h1>  <b>2007年4月7日《中国图书商报》以《湖南女性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2006年第7期《文史博览》以《深文博纳 别具一格》 为题全文发表了张炯同志序言。<br>  他在序言中说道:“这是一部精彩纷呈的、独具风格的、具有很高的学术、史料、审美价值的湖南女性文学史。”</b><br></h1> <h1><b>  欧阳友权教授以《纤笔一枝谁与似——读朱小平的《&lt;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gt;》为题在《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一期上发表书评。<br></b><b> 他在书评中说道:该书的出版是女性文学理论的研究“深入和进步的一个标志性成果,是我国区域女性文学史研究、特别是女性文学断代史研究的一部拓荒之作。”</b></h1> <h1><b>季水河 刘中望两位教授以“学术眼光与历史意识的融合——评朱小平《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为题的书评发表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一期。<br>  </b><b> 作者说:“朱小平女士借助多年从事文学创作、进行文学评论的感性经验、依靠女性特有的意识结构、审美方式,对现代湖南女性文学作家们的代表作品、创作风格以及湖南女性文学的发展规律、内在逻辑、与社会的关系等重要课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不少观点引人深思、启发良多……”</b></h1> <h1><b>  获得湖南省政府图书奖、</b></h1><h1><b> 中国大学图书装帧艺术银奖……</b></h1><div><b><br></b></div><div><h1><b> 我的有关论文也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著作中有4篇论文分别发表在:<br></b><b>《湖南大学学报》<br></b><b>《湖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br></b><b>《船山学刊》<br></b><b>《中国文学研究》</b></h1><br></div> <h1><b>红色论文《红色文学湘女的革命情怀——追寻湖南女性文学的红色记忆》,于2016年4月18—19日参加中共湖南省委党史委、省妇联,长沙市委,湖南省中共党史学会、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红色湘女之情学术研讨会”和2017年第十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交流论文。并发表于C刊中共湖南省委党史委举办的《湘潮》杂志2016年第04期上。</b><br></h1> <h1><b>  在去年五四前夕,湖南师大出版社第三次再版了这本书,为此我作了美篇:《以学术致青春致五四100周年——我的&lt;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gt;第三次再版》</b><br></h1><div><b> </b>美篇封面:上图—封面;下图—左为3次印刷版权页、中为第1次出版书中作者照、 右为第2—3次再版书中作者照。</div><div><b> </b></div> <h1><b>  发表后受到了长沙市图书馆的高度重视,举办了隆重的读书分享会。王跃文、陈书良、</b><b style="color: inherit;">欧阳友权、田中阳等嘉宾对该书和朱小平的演讲给予了高度评价。</b><b>认为“在女性文学研究方面,她更是独树一帜,首开先例,一次一次的突破和刷新自己,实现学术上一次次飞跃。”</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该分享会由湖南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曾致主持,长沙市图书馆副馆长徐佳向我颁发赠书荣誉证并致辞。</b><b style="color: inherit;">会后与嘉定合影 左一起:曾致、徐佳、周柳燕、康化夷、陈书良、朱小平、王跃文、欧阳友权、田中阳、黄朝霞、魏海燕。</b><b style="color: inherit;">来自长沙市图书馆、省社科联、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工商大学、湖南女子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众多文学爱好者约200余人参加了活动。</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红网时刻、掌上长沙、智慧长沙进行了报道。</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下图为分享会</b><b>美篇照</b><b style="color: inherit;">片。</b></h1> <h1><b>  而今天又在长沙理工的文学殿堂里举办了如此富有学术品味的分享会,在此衷心感谢成松柳教授的精彩主持和评述!<br></b><b> 衷心各位专家、老师、朋友和同学们的莅临指导,衷心感谢为会议作出努力的所有同志们!衷心感谢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学系提供了这样一个热情洋溢的、充满高雅学术品位的读书分享会。谢谢大家的分享!</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