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鸟儿》第六集

春笛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从事摄影几十年以来,历经拍摄了风光、人物、纪实、建筑、体育、花卉、动物、舞台、红外以及商业等等很多主题,其中也拍摄了多种鸟类照片,有在国内拍摄的(全国各地),也有在国外拍摄的(主要在中东、非洲、南美以及南极等)。借助美篇编辑归纳成集,共分为国内篇和国外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由于水平有限,不当之处请朋友们指正!</span></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本篇为《中国境内鸟儿》第六集</b></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设备:尼康D850、D500</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尼康70-200mm f/2.8E</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尼康200-400mm f/4G</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尼康 600mm f/4E ED VR</span></p> <p>  红隼(学名:Falco tinnunculus):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之一。体重173-335克,体长305-360毫米。翅狭长而尖,尾亦较长,外形和共同爪隼非常相似。雄鸟头蓝灰色,背和翅上覆羽砖红色,具三角形黑斑;腰、尾上覆羽和尾羽蓝灰色,尾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眼下有一条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纹。下体颏、喉乳白色或棕白色,其余下体乳黄色或棕黄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斑点。雌鸟上体从头至尾棕红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横斑,下体乳黄色,除喉外均被黑褐色纵纹和斑点,具黑色眼下纵纹。脚、趾黄色,爪黑色。</p><p> 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较高。以猎食时有翱翔习性而著名。吃大型昆虫、鸟和小哺乳动物。呈现两性色型差异,这在鹰中是罕见的;雄鸟的颜色更鲜艳。分布范围很广,非洲、古北界、印度及中国;越冬于菲律宾及东南亚。甚常见留鸟及季候鸟,除干旱沙漠外遍及各地。是比利时的国鸟。</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潍坊)</span></p> <p>(小故事)红隼对决群喜鹊</p><p> 在潍坊某地“打鸟🐤 ”时,巧遇猛禽红隼对决群喜鹊,为了争夺“地盘”,原先在树枝上站立的红隼,被突来的群喜鹊“群起而攻之”,经过争斗较量,“好虎架不住一群狼”,即便红隼是猛禽类,但也只能仓皇的“逃之夭夭”……</p> <p>  黑领噪鹛(学名:Garrulax pectoralis):中型鸟类,体长28-30厘米。上体棕褐色。后颈栗棕色,形成半领环状。眼先棕白色,白色眉纹长而显著,耳羽黑色而杂有白纹。下体几全为白色,胸有一黑色环带,两端多与黑色颧纹相接。</p><p> 性喜集群,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小黑领噪鹛或其他噪鹛混群活动。多在林下茂密的灌丛或竹丛中活动和觅食,时而在灌丛枝叶间跳跃,时而在地上灌丛间窜来窜去,一般较少飞翔。性机警。主要以甲虫、金花虫、蜻蜓、天蛾卵和幼虫以及蝇等昆虫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实与种子。</p><p>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平顶山)</span></p> <p>  辬啄木鸟,是一种具有黑背、白肩、红色尾下覆羽和白色翼斑的杂色啄木鸟。两性差异是雄鸟的枕部为猩红色。喙强而尖直;脚趾4枚,两前两后,彼此对生,爪甚锐利;尾羽坚挺,富有弹性。我国除西藏和台湾外,各省、自治区均有分布。在国外,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非。大斑啄木鸟啄食钻在树干里面的害虫是益鸟,应加以保护。</p><p> 它是常见的留鸟,在中国分布较广的种类有绿啄木鸟和斑啄木鸟。</p><p> 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鸟,除消灭树皮下的害虫,其凿木的痕迹可作为森林卫生采伐的指示剂。它们觅食天牛、吉丁虫、透翅蛾、蝽虫等有害虫,每天能吃掉1500条左右。由于啄木鸟食量大和活动范围广,在13.3公顷的森林中,若有一对啄木鸟栖息,一个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虫90%以上。</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济南)</span></p> <p>  绿啄木鸟是所有啄木鸟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类。鴷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 (Picus)。雄鸟前头有红斑,雌鸟没有。春天来到,树林里响起一片尖锐而生硬的叫声:“提亚卡干,提亚卡干,人们很远地就能听到,它们特别是在一冲一歇、一起一落地飞行着的时候这样叫着。主要在南方生殖繁衍。 嗜吃蚂蚁及其他昆虫,对农林业颇有益处。</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潍坊)</span></p> <p>  三宝鸟(学名:Eurystomus orientalis)佛法僧科三宝鸟属的鸟类,为佛法僧目三宝鸟属下的一种中小型攀禽,共有10个亚种,体长26-29厘米,体重107-194克。通体蓝绿色,头和翅较暗,呈黑褐色,初级飞羽基部具淡蓝色斑,飞翔时甚明显。虹膜暗褐色,嘴、脚红色。常长时间地站在林缘路边高大乔木顶端枯枝上,或在空中成圈飞翔和上下飞翔,边飞边“嘎嘎”地鸣叫。如发现飞行中昆虫,则追赶捕食,如果在地上发现蜥蝪或昆虫,则如伯劳采饵,在地上以跳跃代步行捕食。</p><p> 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东北亚以及喜马拉雅地方。冬季南迁至华南、东南亚和印度等地避寒。台湾为稀有的冬候鸟,或过境鸟。繁殖在树洞、崖壁或岩石窟窿,亦利用啄木鸟或喜鹊等旧巢,产3个具有光泽的白色卵。雌雄共同孵卵育雏,雏鸟约4星期后离巢,第3年才开始繁殖。该种鸟类配偶间以漂亮的求爱飞行闻名。三宝鸟羽毛鲜艳,是价值较高的笼养观赏鸟。</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济南)</span></p> <p>  中国寿带鸟(学名:Terpsiphone incei):体态美丽,雄鸟有两种色形,体长连尾羽约30厘米,头﹑颈和羽冠均具深蓝辉光,身体其余部分白色而具黑色羽干纹。中央两根尾羽长达身体的四﹑五倍,形似绶带,故名。雌鸟较雄鸟短小。最主要特征是雄性有着非常长的两条中央尾羽。到了老年,鸟的全身羽毛成为白色,拖着白色的长尾,飞翔于林间,因而又称之为一枝花。</p><p>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和次生阔叶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见3-5只成群。性羞怯,常活动在森林中下层茂密的树枝间。巢筑于树杈间,以树皮和禾本科草叶为巢材,巢形为杯状。食物中几乎全为昆虫,而且以鳞翅目为最多,例如天蛾、松毛虫及其幼虫和卵等,该物种在中国中部、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俄罗斯远东(乌苏里兰南部)和朝鲜繁殖,在整个东南亚都没有繁殖。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广东、广西和香港地越冬。</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潍坊)</span></p> <p>  白色型:雄鸟:整个头、颈以及颏、喉和栗色型相似,概为亮蓝黑色;但背至尾等上体为白色,各羽具细窄的黑色羽干纹;中央一对尾羽亦特别延长,尾羽亦为白色和具窄的黑色羽干纹;翅上覆羽白色具细窄的羽干纹;黑色小翼羽和外侧初级覆羽黑褐色,羽缘白色,最内侧次级飞羽白色具粗的黑色羽干纹;内翈具楔状黑斑或具黑色羽缘,其余飞羽黑褐色,除最外侧一二枚外,均具白色羽缘,胸至尾下覆羽纯白色;眼圈辉钴蓝色。</p> <p>绶带跳水</p> <p>  栗色型:雄鸟:自前额、头顶、枕、羽冠一直到后颈、颈侧、头侧等整个头部以及额、喉和上胸概为蓝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眼圈辉钴蓝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其余上体为带紫的深栗红色;尾栗色或栗红色,两枚中央尾羽特别延长,羽干暗褐色;最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以及内侧覆羽与背同色为深栗红色,小翼羽外侧初级覆羽黑褐色,其余覆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栗红色,外侧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栗红色,最外侧初级飞羽无栗红色羽缘,胸和两胁灰色,往后逐渐变淡,到腹和尾下覆羽全为白色。</p> <p>绶带跳水</p> <p>  繁殖期5-7月。多数在5月末6月初开始营巢,在阔叶林中靠近溪流附近的小阔叶树枝杈上和竹上,也在林下幼树枝杈上营巢。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每个巢5-6天即可完成,巢呈倒圆锥形,结构相当精致,巢外壁以植物花序、苔藓、羽毛、棉花和蛛网编织而成,内壁由细草根、草叶、草茎、树皮纤维和苔藓构成。距地高1-2.5米。巢的大小据在长白山测量的4巢,外径7-9厘米,内径6-6.8厘米,深3.3-3.5厘米,高6-8.3厘米。每窝产卵2-4枚,卵为椭圆形或梨形,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的为乳白色或灰黄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有的为驼灰色、具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1-25毫米×15-19毫米, 重2-2.5g。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在雌鸟离巢期向亦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15±1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1-12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p> <p>绶带幼鸟离巢</p> <p>  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或 Chinese bulbul),又名白头翁 、白头壳仔(台语),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为鸣禽,冬季北方鸟南迁为候鸟,台湾亚种于台湾为留鸟,平均寿命约10到15年。白头翁常见于东亚,台湾宜兰平原,中国大陆则是在长江南部的大多地区,以及香港,琉球群岛(八重山群岛,冲绳等),性活泼,不甚畏人。食昆虫,种子和水果,属杂食性,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后头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p><p> 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值得保护。</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青岛浮山)</span></p> <p>  白头鹎喜欢将巢筑在相思树或榕树上,在都市中常见以枯草或芒草穗筑碗形巢于阳台花木、树丛盆栽之中, 每年春天三月到五月是白头翁的繁殖期,这段期间,如果见到一只白头翁单独站在突出的枝头或是树顶上高声鸣叫,过不了多久,另一只白头翁飞过来,两只鸟一唱一和,那多半就是它们在互唱情歌了。繁殖期每一对白头翁会建立它们的领域,其范围面积小,巢通常筑在离地面不高的杂木林或树丛上,雌、雄鸟共同育雏,通常一季繁殖1到2次,一窝产3到4枚蛋,繁殖季节几乎全以昆虫为食。幼鸟需要经过大约两个星期的孵化才能破壳而出,再经过大约两个星期的喂食,就可以出巢。</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日照九仙山)</span></p> <p>  伯劳鸟是一种食肉的小型雀鸟,又名:百罗鸟、伯劳头,生性凶猛,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上嘴先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嘴。伯劳鸟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脚强健,趾有利钩;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p><p> 最常见的种类有红尾伯劳,虎纹伯劳,棕背伯劳,灰伯劳。</p><p> 棕背伯劳(Laniusschach)是伯劳中体形较大的种类。体长达240毫米左右。主要特征是头顶到上背部为灰色,向后渐沾棕色;上体其余部分为红棕色;两翅和尾均黑色,下体大部为白色。为我国南方常见的一种伯劳。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处,东瞻西望,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亦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鸣叫时常昂头翘尾,激健有力,并能仿效它鸟鸣声。4-7月间繁殖。巢呈杯形,以草茎、竹叶、嫩枝、蕨叶及其他杂屑等编成。每窝产5枚黄白色卵,上有疏密不等、浓淡大小各异的灰蓝和淡紫灰色斑,并缀以锈红以至红褐色细点。过去一般人都认为棕背伯劳专以其他鸟类为食,因而视为害鸟,研究的结果证明,它主要还是捕食昆虫的,如蝗虫、步形虫、黑蜂等,此外兼食些野生果实。所残杀的小鸟在其所吃的食物中占的比重很低,因而对农林业是很有益的。它遍布我国南部各省,为留鸟。</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青岛莱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日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大鵟</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Buteo hemilasius)为鹰科鵟属的鸟类,是一种大型猛禽,体长 570-760毫米。头顶和后颈白色,各羽贯以褐色纵纹。头侧白色;有褐色髭纹,上体淡褐色,有3-9条暗色横斑,羽干白色;下体大都棕白色;跗蹠前面通常被羽,飞翔进翼下有白斑。虹膜黄褐色,嘴黑色,蜡膜黄绿色,跗蹠和趾黄色,爪黑色。</p><p class="ql-block"> 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高度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喜停息在高树上或高凸物上。主要以啮齿动物,蛙、蜥蜴、野兔、蛇、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尼泊尔、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类保护动物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东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