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漈头村至今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过去是远近有名的富村。</p><p> 这里尊师重教,讲究“耕读传家”,出了不少人才,科举时代,不少人“荣登金榜”,有进士,有举人。近代以来,上大学的很多,读研究生甚至读博士的也不少,在外工作的有八百多人,有政府官员,有学术名人,不少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漈头是屏南四大书乡之首,“屏南好漈头”美名远扬。</p> <p> 漈头村始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至今千余年历史,是屏南历史上“四大书乡”的领衔者,曾有“屏南好漈头”之美誉。2010年,屏南漈头村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p> <p> 漈头还有几条原汁原味的古街,不加饰面的黄色夯土墙,做成徽式民居类似的马头墙模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这里的民居建筑是典型的天井式建筑,进门以后看到的和徽州民居极其相似。</p> <p> 小桥,流水,人家,颇有江南的风范。</p> <p> 古时,曾是建宁府通往福宁府、福州府等地的交通要道,是海陆往来的中点,因此,辉煌的历史为漈头留下了许许多人文元素,并很好地保存下来。如今,走进村内,历史遗迹、遗物随处可见。</p> <p> 漈头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是这里有一座很有名的民间博物馆——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这里珍藏各种古(文)物逾万件,品种多样,内容丰富,展现了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精髓,很是珍贵。</p><p> 这里还被誉为“戏剧之乡”,屏南七种地方戏有四种都发祥于此。漈头的武术文化也源远流长,早在两百多年前,逃难而来的泉州少林寺铁头和尚(陈云齐)就隐居在村北慈音寺并在此传授武术,因此有“漈头武术甲闽北”之说,至今代代相传,保留着习武的优良传统。</p> <p> 博物馆内的很多藏品都是主人自己购买收藏的。免费参观。</p> <p> 漈头村,这是个人才辈出之地,仅明清两朝,便有科举人士200多人,参与编撰明朝《永乐大典》的黄童,颇受林则徐关注的“叔侄两进士”,被推宠树榜的“父子三贡生”书香门第等等。</p><p> 而今,书乡崇尚读书之风更甚,“一门双博士”等令人津津乐道的家门幸事层出不穷,漈头依然是屏南的“好漈头”。</p> <p> 其中有参与编修明《永乐大典》的黄童,有深受林则徐关注的“叔侄两进士”张方矩、张正元,有编纂《国音宝典》的同盟会会员张赞等。这里还被誉为“戏剧之乡”,屏南七种地方戏有四种都发祥于此。</p> <p> 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庙,古墓群、古龙井、古楹联、古牌匾……无不古香古色,古意盎然,令人顿生时光倒流之感。看那数十方刻着“文魁”、“武魁”、“夫妻同百龄”等内容的形形色色的古牌匾。</p> <p>千年古井</p> <p> 漈头有一条小溪,溪里游弋着数不清的各色鲤鱼, 游人们向溪里撒些鱼饵,鱼群蜂拥而至,十分好看,是这里的又一景观。</p> <p>这里是直播带货现场</p> <p>走在南洋街上</p> <p>回到村口</p> <p>路过一个畲族村</p> <p>文昌阁</p> <p>赏美景的路上</p> <p>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