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河洛觅胜迹(22):杜甫墓在杜楼村

觉浅

<p>杜甫墓</p> <p>  有幸联系到河南省杜甫研究会洛阳分会刘焕钦会长,在他的引领下,拜谒了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墓冢。</p><p> 杜甫墓位于首阳山镇杜楼村,在偃师杜甫中学(原城关三中)校园内北侧。现在建有十分简单的杜甫园,苍松翠柏之间,分别存有杜甫、杜甫祖父杜审言和杜甫十三世祖杜预的墓冢。此处为杜甫家族的祖茔之地。</p><p> 我们先谈谈杜预。杜预,字元凯,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和“工程师”。杜预初仕曹魏,参加了攻灭西蜀战役。司马昭执政时期,杜预与贾充受命修订律令,后任河南尹,负责制定对官员的奖惩升降制度。又转任度支尚书,建议实行了籍田制,建立了安边之策,“损益万机,不可胜数”,得到朝野一致称赞,时誉“杜武库”。在西晋灭东吴之战中出任镇南大将军,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被封为当阳县侯。</p><p> 杜预对历法颇有研究,制定了“二元乾度历”,复原制作出周明堂礼器。泰始十年(274),杜预在京师洛阳之北富平津,建成了黄河上第一座桥梁。尤其是为《春秋》、《左传》作集解,成为一家之学。</p><p> 太康五年(284),杜预在返京途中去世,终年63岁。按其遗嘱,薄葬于洛阳城东首阳山南坡。现存墓冢高约3米,周长11米。冢前立有一通石碑,正面刻“晋当阳侯杜公讳预之墓”,为清乾隆十一年(1746),偃师知县朱续志所立。</p><p> 杜预“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常言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几也。”为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物。</p> <p>省级文保碑</p> <p>杜预墓</p> <p>  我们再说说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杜审言,字必简,我国初唐时期杰出诗人。</p><p> 杜审言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前后岀任隰城(今山西汾阳)尉、洛阳丞。后来被武则天召见,任著作左郎。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岭南,最后被召回授国子监主簿,官至修文馆直士。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世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对律诗定型做出了重要贡献。杜审言63岁时逝世,葬于今杜楼村,茔冢位于杜甫墓北边。</p><p> 提起大诗人杜甫,可以说是妇孺皆知,闻名天下。谈起杜甫的不朽诗篇,也是耳熟能详,千古传诵。而要讲到杜甫的长眠之地,以及所在的杜楼村,知道的朋友可能不多。</p> <p>杜甫文化长廊(友人提供)</p> <p>杜甫中学(友人提供)</p> <p>  杜楼村在偃师市城区西八里许,现为首阳山镇一个行政村,原名土楼。明代弘治《偃师县志》记载:“土楼村在县西寺庄保。昔,居民以土筑楼,故名。因村有杜甫墓,又名杜楼。”由于该村处在杜甫墓前后,分成前、后杜楼两个村庄。</p><p> 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晚年“营洛阳城东首阳之南为将来兆域。……西瞻宫阙,南观伊洛,北望夷叔,旷然远览,情之所安也,故遂表树开道为一定之制。子孙一以遵之。”杜预去世后即葬在今土楼一带。参阅历史文献和当代专著可知,杜甫非常仰慕杜预,并引以为豪,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在杜预墓园附近,修建了陆浑庄新居,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结婚。杜甫不忘其本,缅怀祖德,恭祭杜预后,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远祖当阳君文》。</p><p> 乾元元年(758),杜甫出任华州司功参军。在往返洛阳与华州途中,留下了《三吏》、《三别》著名史诗,从此,杜甫离开家乡,前往成都,开始了十多年的漂泊生活。大历五年(770),杜甫病逝于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船上,享年59岁。四十三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将“权厝于平江之小田”的杜甫灵柩,运回偃师,归葬故土,紧邻先祖、祖父的墓旁。</p><p> 现存杜甫墓呈八角形,周长31米,高约2米,青砖包边护围,墓前为一通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所立石碑,正中刻“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之墓”字样。1963年6月,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唐代诗人杜甫,已长眠偃师杜楼千年。而一代诗圣杜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p> <p>“河洛人文”图标(聂剑帆设计)</p> <p>  除标注外(设计及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与文字,均为本人拍摄和编写。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欢迎传播,感谢有您!</p><p><br></p><p> 觉 浅</p><p> 2020.12.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