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inherit;"> 目 录</b></h1><p class="ql-block"> 0 1、西南楼工人新村</p><p class="ql-block"> 0 2、西南楼 8 段</p><p class="ql-block"> 0 3、小 王 庄</p><p class="ql-block"> 0 4、三 角 地</p><p class="ql-block"> 0 5、学 校</p><p class="ql-block"> 0 6、<span style="font-size:18px;">菜 市 场</span></p><p class="ql-block"> 0 7、公 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 0 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西 南 楼 工 人 新 村</b></p><p class="ql-block"> 西南楼工人新村位于天津市河西区的中部。是市政府为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于1952年开工建设,1953年入住的大面积的居民住宅区。</p> 天津市城区有些地点以“楼”相称,如:西楼、南楼、佟家楼,东楼、佟楼、小白楼。西南楼在西楼村的西南部,故称西南楼,西南楼的地名是由“西楼”衍生而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 南 楼 街 道 图 (1988年</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 楼 街 道 图 (1988年)</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inherit;">越 秀 路 街 道 图</b></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解放前这一带(西南楼),除了小王庄、赵家台、学堂路、兰桥胡同、刘家房子等地方外,其他地区仍是一些稻田、洼地、水塘,基本上没什么人烟。</span></p> 1952年,天津市人民政府规划建设7个工人新村,共61万平米、5万多间房屋。<div> 在中山门这块荒废的土地上迅速崛起了 全市第一个,也是全市最大的一个工人新村,时称“ 天津工人第一村”中山门工人新村。</div> <p class="ql-block"> 之后又在西南楼、佟楼、吴家窑、丁字沽、王串场、唐家口,同时建起6片工人新村。</p><p class="ql-block"> 7片工人新村采用的是同一套图纸,借鉴了前苏联住宅模式。</p> 建筑墙体是人工制坯烧制的红砖,就地取土活泥砌成,用青灰勾缝,屋顶是圆木檩条直接铺苇把,再铺泥挂瓦。房屋没有吊顶,在屋内直接能看见房檩和苇把子,结构一目了然;前墙(南)有一门一窗,后墙(北)有一扇高高的小窗户。<div> 工人新村是成排的连体平房。门牌排号碼是按段、排、号编排的。</div><div> 1952年,施工建设中的西南楼新村。</div> 在施工下水管道。 <p class="ql-block"> 工人新村占地面积大,建房数量多,极大的改善了工人们的住房条件,工人新村之称随之叫响,名声在外。</p><p class="ql-block"> 西南楼片区主要街道分为一、二、三、四号路,新建的工人新村多以这种方式命名。即今天的隆昌路、广东路、白云路、越秀路。</p><p class="ql-block"> 西南楼工人新村初建时一共十六个段,当时的西南楼街所辖是一至十段。十一至十六段属越秀路街管辖。还有十八段,却没有十七段,不知是什么原因。</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房子十分简陋,是用泥土砌筑,清灰勾缝,屋顶是苇把子的,房屋面积狭小,住房对面是小厨房,配套设施极差。由于盖房就地取土,所以新村周边形成多处大水坑。</p> <p class="ql-block"> 但对于刚刚从战乱当中解脱出来的人来说,那就是他们心中最完美的家。</p> 居民入住之初时购物很不方便。有时候在合作社粮店外买粮食的人能排到一百多口,等两个小时都不一定能买到。<div> 后来合作社为了方便离合作社较远的住户,每天都有流动售货车供应住户生活用品。<br></div> <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 随着城市不断地发展,西南楼地区曾一度十分繁华。</span><br></h5> 西南楼新村是新建住宅区,1953年,西南楼成立街公所,1954年改称西南楼街道办事处,1960年建立人民公社。 1963年,白云路以西划为越秀路街,1980年又将隆昌路以东的一至三段划归东楼街。<br> 西南楼1号路。 <p class="ql-block"> 西南楼二号路因有4路公共汽车在此路穿行而过,所以最为繁忙。</p> 西南楼二号路临街的院落。 正在拆迁的二号路平房。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 2</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 南 楼 8 段</b></h1> 西南楼 8 段建成后,首批入住的都是邮政局和电信局的职工,所以也称邮电新村。 后来在1975年拆平房建了第一座楼房,后又建楼命名楼红波里,在全面拆平房建楼房后,将8段片命名为红波里。 1 行 1 排前是西南楼街办事处,再往南紧邻西南楼派出所,是西南楼街的行政中心。 人们刚刚摆脱了战乱之痛,遗留的众多的社会问题还待治理,街办事处和派出所的工作是及其繁重的,为解决家庭和邻里纠纷的人常常挤满街办事处。 <br> 查抄的赌具、毒具堆放在派出所;打架斗殴的、盗窃的、迁移户口、申报户口的,从早到晚派出所总是熙熙攘攘整天人流不断。 1 行 15 排是粮食店和合作社。那时的副食店叫合作社,主要是售卖副食调料,油盐酱醋等。大多的商品可按两零卖,可用碗买2分钱的醋,买几分钱的面酱、青酱(酱油)。光荣酱油是天津当年的名牌,有小瓶装的大瓶装的。喝酒的打酒也多按两零卖,鸡蛋按个卖,4分或5分一个。买东西找钱,如遇5厘钱则找回一块价值1分2块的水果糖。<br> 每年到了储存大白菜的季节,合作社外的路边便是白菜售卖点,人们排队购买过冬的储存菜,一买就是几百斤。 <p class="ql-block"> 人们生活用水,是取自露天的水嘴,用水桶挑回家储存在水缸,可随时取用。在当时人们能用上自来水,已是很先进了。但是每到寒冬,水嘴周围便冻成小“冰山”,严重时冰冻水嘴堵,人们几乎天天火烤或用开水烫,才能取水。</p><p class="ql-block"> 新村修建了几个污水池,人们将自家门前盛生活污水泔水稍的污水,倒到污水池排掉。此处夏天是蚊蝇聚集处,寒冬是造就冰山的危险地。</p> <p class="ql-block"> 西南楼建的厕所,是成排的蹲坑的水冲厕所,当时可以说是先进了。厕所光滑的水泥地面,白天常有孩童在此拍毛片、摔爆泥等游戏。厕所隔几天就有郊区的大粪车把粪便从化粪池掏走。</p><p class="ql-block"> 如果冬天水箱冻上了,或有故障了,处理不及时,粪便顶屁股的事时有发生,这里更是苍蝇的天堂。</p> <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15 排的后边是二号路小学的操场。 </h3><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在 2 行、3 行北侧,有一高大的建筑,挺神秘的,当时人们叫它打蛋厂。</span><br></h5><div> 8 段的西北是一片杂乱形状各异的平房,称刘家房子和赵家台的一部分。那里的小道曲溜拐弯,宽窄不一,住户有养猪的,还有养奶羊的。</div> 街办事处为增加周围居民的文化生活,将派出所后面的空地用高高的竹笆围起来,里边用木板钉了几排长条凳子,建成了露天电影院。票价5分钱,实惠很受欢迎,如果遇到刮大风下雨可就惨了,下雨时有专人打着伞护着电影放映机,雨中还要坚持放映。 <div> 西南楼街办事处和派出所后,有一片空地常常有杂技团、马戏团等团体在此搭棚表演,给人们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div><div> 后来不知是哪年,在那儿盖起了楼,建成了无线电元件十五厂。<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 3</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 王 庄</b></h1> 小王庄是西南楼之前旧有的一片民宅。房屋各异,五花八门,是典型的贫民窟,居民多以底层的劳动者或小商贩。 <div> 只有蓝桥胡同还是一条比较直的狭窄的小胡同。北边小河沟的对面是谦德庄,由“新德里”桥相通。沿利民道则是“繁华”中心地带。 </div> 蓝桥胡同口东侧是一家豆腐房,面积约有150平米,有几条简陋的几条长桌子、凳子。 早点部主要是买豆腐脑、豆浆,豆腐脑小碗3分,大碗5分,豆浆是2分、3分。主食是烧饼、大饼、窝头、馃子,价钱虽不贵,但是很多人还是舍不得买,多有人自带上馒头或窝头,在早点部买碗老豆腐和豆浆,也是吃的美美的。每天人们总是把早点部的挤得满满的。 <p class="ql-block"> 9点多吃早点的人渐渐散去,作坊老板又忙着把剩余的豆浆点制成豆腐。10点多就开始卖块豆腐,豆腐是一分一块。 </p><p class="ql-block"> 豆腐卖完,收拾好,准备好转天的材料,这一天的劳作才算结束。</p> 豆腐房的西边有一口水井,水井周边总是黏黏糊糊,湿漉漉的,冬天结冰更是难走,人们总得绕开走。这比装有自来水的工人新村就差远了。 <div> 豆腐房的东边是家煤场。那时人们做饭,用热水,喝开水和冬季取暖都是使用煤球炉子烧煤球,燃煤是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条件好有钱的人多烧块煤,大多平民百姓烧的是煤球。<br></div> 煤球是用煤末和黏土按比例混合后掺水和成泥状,在地上摊成约1寸厚薄,再用特制专用的工具横、纵切成一寸的方块。在表面撒些干煤灰以吸收水分,然后铲入下面架有泥质花盆的簸箩内,循环摇动,使之成为球状后,撒摊在地上晾晒。摇煤球送煤球都是又脏又累的活计。<br> 人们凭购煤本按定量购买,可自取,也可另加运费可以管送到家。 在蓝桥胡同口西侧是一家开水铺子,是专门卖开水的铺子。<div> 人们由于烧的是煤球炉子。主要是为做饭才点炉子,同时烧开水或热水。为能省煤省时,临近做饭才点火。当人们急需时便提着壶到开水铺买开水以便应急,尤其是给喜欢喝茶的人,或家中来客急需开水的人提供了方便。</div> 水铺是用砖盘的灶 ,支着两口1米直径的大铁锅。好像烧的是木材的下脚料和锯末。 再向西是西南楼新盖的第三菜市场,副食、调料、糕点、蔬菜、水产、肉类禽蛋应有尽有品种齐全。 <br> 绕过菜市场就是通往谦德庄的“新德里”桥。<br> 蓝桥胡同利民道的对面,有些居民房子的房基很高,小路曲溜拐弯,高低不平,有一个很小的小酒馆,看着生意还是不错的,人们称那块地方叫高台。不知当初那块地是如何形成的。<br> 再向东3号路边有一小型木材加工厂,主要是将原木破城型材,常见在路边高架原木,2人一上一下拉大锯。人们点炉子的劈柴就在这儿买。 <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7段的东边是一片民宅称赵家台。</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0 4</span></div><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 角 地</b></p><h3 style="text-align: left;"> 西南楼派出所围堤道的对面,二号路以东是一块三角地,在那里陆续的建成了百货部、澡堂、理发店、药店、小医院、早点部、邮电所、储蓄所、新华书店、公交汽车站等,这些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快的这儿就热闹起来了,成为西南楼的商业中心。<br></h3></div></h1> 百货部的商品应有尽有:布匹、鞋帽、服装、日用百货、五金、电料、文具、年画,整天都是熙熙攘攘很是热闹。<div> 那时孩童光顾主要的是买:铅笔、橡皮、笔记本、白报纸等文具。</div> <p class="ql-block"> 西南楼的澡堂子也很热闹,每次去人都很多,服务员见有洗澡人的进来,忙着招呼,找个的空位置,再递个栁条大筐,就算是储衣柜了,拖鞋是木制的趿拉板。</p><p class="ql-block"> 来的晚些池子的水就成了浆子了。就仗着洗完最后用莲蓬头冲洗了。每次洗完还是浑身的轻松。那时每周要是能洗上一次就是很奢侈的了。</p> 紧挨着澡堂子旁边就是西南楼理发店,每天晚上总是灯火通明,在用15w白织灯照明还算计的人们来说,理发店像是宫殿,是天堂。<div> 去理发店理发总是奢望,人们总想省点钱,要么找街头的流动的剃头匠,再有手巧些的买推子,自己互相理发,能省点钱,得到的是心里上的满足。</div> 老4路起点和终点站分别在西南楼和小王庄,西南楼站是由谦德庄百花剧院附近延伸而来的。途经2号路、广东路、马场道、河北路、赤峰道、和平路、东马路、中山路,是当年为数不多穿越市中心的公交线路,因此更新换车总是走在前面。<br> 当时的2号路、广东路的路况很不好,西楼桥很窄只能过一辆车,对面有车过来,只能靠边等,后来在原桥的东侧又建了一座二号桥,这才缓解了交通。 <div> 乘车总是人很多,由西南楼到勃海大楼的票价8分钱,橘红色的车身在当时特别显眼。</div> 4路汽车站的对面是一品香食品店。糕点品种繁多,其口味广得人们的赞誉认可,常有专程远道而来的顾客前来购买,尤其是每逢过年过节,排长龙。晚上10点还在营业,在天津实属少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 5</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 校</b></h1> 西南楼二号路小学有两个校区。在利民道北侧是二号路小学北校区,青灰色的高大的砖房教室,院落确很小,听说这以前是座庙宇。<div> 另一部分教室和操场是在利民道南侧的8段,即现在的河西区第四幼儿园和河西区财政局办公楼的地界。</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 text-align: left;"> 河西区教育局原是一所幼儿园和河西区中心小学的地界。</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西南楼工人新村大多居住的工人,当时孩子能进幼儿园就是奢望,看着园内的滑梯、翘板,只有羡慕的份儿。大多数孩子的家长是舍不得花钱将孩子送幼儿园的。</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河西区中心小学是重点小学。工人新村的适龄儿童大多在这个学校上学。学校挺大的,当时每个年级都要招收六个班。学生上学放学、过马路从没有家长接送。</h3> 学校东过去4段是一个冰窖,是储存天然冰的。冰窖每年有两季最忙,冬季是储存天然冰的时节,数九寒天的夜间,人们将附近水坑中冰裁切成块取出,套上绳索在冰面上拉致冰窖储存起来。在炎夏时节再取冰售卖。那时没有冰箱,用天然冰降温起到今天冰箱的功能。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数 九 寒 天 拉 冰 人</h5><div> 在1号路最南端是天津有名的天津第四中学。学校内是两个院,设施完备,操场上的单杠、双杠、大铁环令人瞩目,足球场是在校门外。<br></div> 这个学校有好多归国华侨,有学生也有老师。<div> 在足球场的一侧,有一座2层小楼房,好像是专门为归国华侨盖的。是西南楼当时唯一的一栋楼房,看起来既是羡慕,又有些神秘。<div> 后来为创建仪表中心城市,在59、60年之交,将天津第四中学一度改为“天津市仪表学校”。<br><div> 在足球场的北边是很大的一片空地,58年大炼钢铁时,那里堆满了各种废旧钢铁,有庙里的刀枪剑戟,大锅、大钟等,堆的像座小山。</div></div></div> 在1号路北端建是利民道中学。后改为天津电子计算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现在是天津市城市职业学院河西分院。 当时由于刚从旧社会过来,居民大多不识字,没有文化。西南楼街组织成立了业余初级文化学校,形成了当时的扫盲,学习文化的高潮,使得多人提高了文化水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 6</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菜 市 场</b></h1><p class="ql-block"> 西南楼规划建设了第一、第二,第三,3个大型菜市场。3个菜市场采用的是同一图纸,菜市场又高又大,显得非常的宏伟。</p><p class="ql-block"> 经营品种齐全,蔬菜水果、副食调料、糕点烟酒、锅碗盆瓢、土特产、海鲜水产,临近过年还卖日历、吊钱、年画等。</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到了入冬储存大白菜的季节,就在菜市场的门外卸车销售。在这里可以买到生活绝大部分必须品。</p> 第一菜市场,位于1号路和2号路之间的爱国道南侧,菜市场正门的东侧是一家吹制玻璃瓶子的工厂(作坊),吹制的是扁形的当时盛止咳糖浆的瓶子。<br> 在菜市场的东面、东南面是很大的大水坑。 <div> 在第一菜市场东南远望,原1号路小学,现师大二附小的位置,在杂草丛生中有一座单体小楼,人们称比家楼。外墙贴着的瓷砖,蓝色的玻璃中间夹着金属丝,显得很神秘很豪华。听人们说,是民国初年一比利时人在此建窑,烧制马赛克瓷转,此建筑应是那时留下来的。</div> <p class="ql-block"> 第二菜市场位于3号路前进道南侧。</p><p class="ql-block"> 第三菜市场位于4号路利民道北侧,菜市场后是通往谦德庄的新德里桥。</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 7</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公 园 </b></h1><p class="ql-block"> 西南楼公园是1953年建成的。</p> <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西南楼公园位于前进道与4号路西北角,原人们都叫它孟家花园。公园西边、南边都是荒凉的大水坑,后来修扩前进道时占去花园部分,使花园唯一的亭子紧靠路边,此处的前进道也没有了便道。</h3> 公园建成使用不久,便遭遇了一件血案,为破案公安还动用了警犬,是警犬从西边水坑中找到作案凶器才得以破案。<br> 亡者是北京来的一个年轻的采购员,带有手表,衣着较整洁。被一无业的者盯上,随之接近搭讪,说是要给采购员找“野鸡”,晚上将采购员骗至无人的花园,在昏暗中等待“野鸡”时,趁其不备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斧子将其砍死,取下手表,又到旅馆将200余元现金卷走。<br> 当时公园的血案给刚刚搬来,环境有些荒凉,还不熟悉的人们造成不小的恐慌 ,许久不得平静。 尖山公园,曾经的乐园,今天的文化中心,这儿原是一片荒凉的開洼地,有多处水坑、乱葬岗、有浙江、山东地区同乡会的义地和基督教会的义地,这一带基本没有住户。 <div> 50年代初,政府将义地迁走,1954年,全市工人、干部响应政府号召义务劳动,历时4年建成尖山公园。</div><div> 尖山公园没有围墙,全部用篱笆、灌木丛、田地、水塘很自然的圈起来。进公园玩不要门票,里面的道路都是用黄色细沙土铺垫,遍植林木花草,类似今天的“郊野公园”。<br></div><div> 公园正门对着2号路,入口有1对石狮子,公园先前的“王八坑”、“四方坑”多年后人们还记忆不忘。</div> 这是尖山公园东边的菜地,摄于1972年。 1976年地震之后,公园成为周边居民的临时栖身之地,在园中搭建了大批的临时建筑,随之园内的人工湖被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填埋,至使尖山公园破败不堪。<br> 1985年,政府将尖山公园改建为天津乐园,也称天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从此成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p class="ql-block"> “激流勇进”是人们最喜欢的游乐项目,尤其是青年人。每天一开门便排起长长的队伍。</p> 2012年5月又改建成天津市文化中心。其中包括:中华剧院、天津图书馆、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大剧院、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天津科技馆、天津银河购物中心、生态岛等。 西南楼形成前,由解放初只有小王庄、赵家台、学堂路、兰桥胡同、刘家房子等平民窟,其余大多是洼地、水塘,荒无人烟。<br> 西南楼工人新村,是用泥砌筑,清灰勾缝,苇把子的屋顶,房子简陋且面积狭小,周边环境极差,配套设施不完善。但对于刚从战乱当中解脱出来的人来说,那就是他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家。 <p class="ql-block"> 随着政府多年不懈的努力,城市不断地发展,西南楼日渐繁华。2000年,西南楼街与越秀路街调整合并,包括红波里、黄埔里、恩德里、 珠海里、增强楼、 教师村、 惠阳里、 港云里、 祥和里、 爱国里10个社区,定名为越秀路街。越秀路街办事处坐落在红波里社区8号,即西南楼街办事处原址。西南楼地区再难寻过去踪影,已是现代大都市的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编后话:</p><p class="ql-block"> 1、西南楼刚建时,本人年幼还未入学,仅凭模糊的记忆回忆,著成本篇,难免失真,后又由发小杜鸿实共忆补充、纠偏,终成此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 2、忆文中的未注年代多为52年至60年;地图年代是不同时期的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3、本文文字,由吉林财经大学退休教授宋振北校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 4、感谢海军裘永涛工程师,为篇头题字。</p><p class="ql-block"> 5、西南楼经过68个春秋,风雨过后,所产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有目共睹。<span style="color: inherit;">老人多离我们而去,当年的孩童现也已是鬓发斑白,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忆忆过去,看看今朝,带给我们的是满足感,得到的欣慰和乐趣吧。</span></p><p class="ql-block"> 6、西南楼的老居民,或还记得西南楼点滴的人们,有愿意为此文添加点什么的,共同完善。将万分感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阎 法 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 12月 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