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基础教育牵手联动 助推海口城乡均衡优质发展一记海口市"田‘源’教育"乡村中小学及幼儿园高端研讨会

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 培训部

<p>  海口“田‘源’教育之走进田园课堂”已于今年12月3日全面启动。2020年12月13日下午2:30一6:10,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海口市教育系统人才综合工作站计划联合海南师范大学专家指导团队,在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十楼会议室召开高端研讨会,共同探索如何更好地推进“海口市基于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优质乡村学校整体建设工程”暨海口市“田‘源’教育”课程建设。</p> <p>  海南师范大学李森副校长,海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王标副处长,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潘华莉院长,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陈素梅副院长,海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挂职陈福祥副院长应邀全程参加了会议并针对"田`源’教育"做重要发言。</p><p> 应邀参会的还有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指导团队黄秀兰教授、段会冬教授、任仕君教授、王春燕讲师、赖秀龙副教授和李伟言博士、莫丽娟博士等7位大学教师,海南师范大学大中小幼教研协作共同体指导团队代表和研究生团队,海口市教育人才综合工作站韩伟主任、张国红副主任、陈法明副主任以及海口市教培院四个学段的负责人王玮、云宙、戴华、徐芳和张华老师,海口4个区的教研室主任,海口市“田源课程”基地校校长32人,海口市电视台“田‘源’课程之走进‘田园课堂’”项目摄制组成员和《新教育》社长助理吴淑君全程参加了研讨会。</p> 第一阶段 <p>  研讨会第一阶段由陈素梅副院长主持,她首先简单地介绍了研讨主题及研讨形式和意义,自2018年的春天,海口市启动了“田园课程”暨海口市“田原绿色成长课程”建设以来,海口市第一期进入的8所乡村基地学校,用两年多的时间,不断探索地适合海口、海南乡村学校发展之路,并成功地走向了“田原课程”基地示范校。</p><p> 目前,这8所基地学校都已成功地在国家、省、市县各级活动中开始它们的示范引领作用。</p><p> 下一学期,我们将为这8所“基地学校”重新颁发“基地示范学校”的扁牌。在未来,这8所学校在示范引领区域乡村学校发展的同时,仍需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办学境界和办学品质,将锁定目标,在下一个三年时间里,将自己打造成为有海南印记、有海口特色的、有自己独立个性品牌的国内知名优质乡村学校。</p> <p>  陈素梅副院长介绍在推进这8所基地示范学校第二阶段发展的同时,我市将以它们为示范引领,在深入调研分析起点的基础上,凝聚区教研室、海口市骨干教师工作坊、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团队等更多的专业指导力量,助力第二期进入的24所中小学、幼儿园学校,继续探索基于海南自贸港背景下乡村优质学校发展之路。</p><p> 她希望用从2020年开始的这一个、下一个三年(从2020-2026的6年)时间,形成以基地“优质示范学校——基地示范学校——所有乡村学校”三层级链接成长共同体,实现海口市25个乡镇整体区域优质均衡发展的大格局。</p> <p>  为高效推进项目的实施,以最好的合作状态进入一阶段的探索,今天借助海口市电视台这一高端平台,我们将与海南师范大学各位导师聚集在这里,就两大板块、7个议题开展研讨,希望基地校的校长们认真思考:你需要怎样的帮助?你需要怎样的机制?</p> 第二阶段 <p>  第二阶段由海南师范大学的段会冬教授主持学术议题的研讨,段教授首先用问题进行对话交流,他首先提出田园教育与田源教育的区别与联系?</p> <p>  陈素梅副院长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让我们来听听陈院的精彩回答吧!</p> <p>  海南师范大学的任仕君教授从概念的内涵、价值导向和主题问题认识三个方面来解释田园教育和田源教育的不同,我们可以做乡土文化,开展劳动教育、自然教育为抓手,用八年的时间去做出一些事情,做出海口的品牌,让田源课程化、体系化需要深度与学科课程融合,在现有的基础上有一个全面的提升。</p> <p>  段会冬教授总结从田园到超越地域地方的限制,需要思考生命、生活和生态这三生问题,农村学校骨子里的价值追求要有更高的概念,从课程到教育的改变要好好利用自身和身边的资源。</p><p> 段教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在资源开发,队伍建设上,大家有什么经验和困惑,这两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p> <p>  云龙中心小的校长介绍他们学校的做法,开始是劳动教育,利用学校有利资源提高办学的效率,用资源提升教育的特色文化发展,从园到源,一字之差,但差别很大,源是源头、源泉,田园课程要扎根乡土、乡镇文化,从原始的劳动教育到校园文化再到红志文化,田园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了很多变化。</p> <p>  海南师范大学的李伟言教授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资源开发有四个目标:知识性目标、感受性目标、思维性目标和实践性目际。</p><p> 她认为资源开发有四个路径:</p><p> 第一是学科课程里有大量的田源因素,如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灵动的、细腻的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教师饱满深情的讲解让学生陶醉于大自然之中,这也需要教师有饱满的情思和语言艺术,教师的讲解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如看到北方的夹竹桃和南方的鸡蛋果树,会联想到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怎样展开?在美术课上学生动手画画之前要有大量真实的生活体验,不是天马行空的乱画一通。</p><p> 第二是校园场地中的资源开发,保留田园的元素。</p><p> 第三是田园主题阅读的探索,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玫瑰之吻》、《瓦尔登湖》、《田园诗》等涵盖很多田园主题的读物,培养学生的精神生命。</p><p> 第四是田园的校园的绿化、主题展览,如沙画、树叶画、田园诗歌朗诵,观察和观赏活动,写生等等。</p> <p>  教师要作为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做教育的有心人才能去开发更多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读田源、唱田源、感受田园,资源的开发依托于队伍的建设,大学教师和乡村一线教师牵手去开发田源课程资源,让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更有利于田源课程的建设和发展。</p> <p>  海南师范大学的赖秀龙副教授认为教师队伍建设要从外推发展走向内驱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要提高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鉴定和评估能力,让学校、家庭、教师多方资源整合,让家长、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建立学校全员参与的机制。</p> <p>  海南师范大学的莫丽娟博士认为在家庭资源开发上可以开设家政课、关注营养与健康、谈教育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要关心孩子身心的发展,基于孩子健康的引领,食堂也是育人的场所,家校沟通去全面育人。</p><p>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修身治国平天下,我们也是在追求幸福人生的人,农村学校的孩子自理能力更强,教师可以通过家园建设培养孩子们责任感,学校要打破唯成绩论的评价体系,利用绿色发展的评价体系,发现孩子们自身的变化,让田园成为一个光源,所有的人都看到我们的孩子通过田源课程发生了什么变化。</p><p> 教师队伍的建设要统筹决策者、开发者和实施者,让家长、教师、食堂员工都是评价的主体,看到学生全面的发展。</p> <p>  段会冬教授的总结是教师就是重要课程资源,建议大家看看李森副校长的《课程与教学论》一书。</p> <p>  段会冬教授的第三个问题是田园课程、田园课堂、田园教室三者是怎样的关系?怎样去体现田园的理念?如何突破时空的边界?</p> <p>  红旗中心小的校长认为田园不限于一块田地,要打开思路,学校开发养蚕课,蚕乃天上的虫,让学生学习养蚕的过程中去体会劳动的艰辛,蚕一生的演变很精彩,让学生学习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从历史上学习丝绸之路到政治上的一带一路战略,让学生在学科融合中学习不同的文化,利用蚕课程这个载体去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教室已经突破了蚕园、家园、槡园,让学生去乐学、会学。</p><p> 红旗中心小学校内有一棵大榕树,学校就开发一个根的文化。学校也想联合云龙、红旗联盟去发展周边的文化。这也正是陶行知老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大社会就是大课堂,课堂可以搬到田间地头。</p> <p>  段会冬教授提出第四个问题:如何区别田园课程与特色学校之间的关系?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特点与个性是什么?</p> <p>  赖秀龙副教授的回答是田园课程体现在内容的拓展,情境的转换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田园是种植农作物、种植花果蔬菜的地方,田源是拓展的课程,只有突破了园的框架才能走向源头。课程的四大要素是内容、进程、过程和评价,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科技类课程→展示性课程。</p><p> 学校特色是学校里要有一个支点,全面系统的去体现学校的文化,田园文化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课程文化体现田园特色,队伍建设体现田园特色,制度建设体现田园特色,让课程打上田园的烙印。</p><p> 优质学校的建设首先要找准学校建设的支点,可以以树为支点,以石为支点;然后建立多元主体利益共生的机制,要明白田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守望田园的人,还是建设田园的人?</p> 第三阶段 <p>  第三阶段是学术研讨小结,由海南师范大学黄秀兰教授对以上四个问题针对大家的发言做一个总结。</p><p> 黄教授认为,首先要理清概念,从田园的园走向田源的源。关注所在地的资源,需要一个平台,一个基地,突破之前要有一个田园基地,不拘泥于这个基地,该如何去改变,去升华,怎样去做?</p><p> 然后是打造田园文化,需要统筹学校课程,学校课堂,学校教室的布置,在广泛的乡村里,处处都是课堂。一个课堂的建设不是零散的,是一个连续的。每门课要怎样考虑他的连续性?每一个田园的课程是一个相互交互的过程,连续和交互无缝对接,不是零散的,片段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要打破教室,让知识活起来。让田园的内容融入到教室里,让教室也田园起来,打造校园的田园,校园文化。</p><p> 建设田园的师资,扩大师资的队伍,包括家长可以容纳到师资建设,以教师为主,让其他资源融入共进,提升教师的田园意识与素质,现在的教室强调的是学科素养,老师在田园中,如何给学生做指导?教师要有激情,缺乏激情就少了引领的作用。</p><p> 我们要考虑如何建立一个机制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p><p> 每一个学校都要找到一个在地资源支点在哪里?田园师资去打造优质学校的特色,在不断做的过程中去打造特色,走出一个学校的特色,不断地走向美好!</p><p> </p><p> </p><p> </p><p><br></p> <p>  让我们一起听听黄秀玉教授的总结吧!</p> 第四阶段 <p> 第四阶段由陈素梅副院长主持,她首先接着上一个阶段的讨论,深入理解源是生源、文化,是从哪里来的问题?源是根源是到哪里去的问题?借助上海的品质课程打造我们的田园课程进行整校推进的弯道超车,八所田园课程示范校的经验与教训是什么?请已经形成“海口乡村教育经验”——以8所基地学校为探索先行者,探索从学校校长团队到学校学科骨干团队,从学校师生成长共同体到家校共育实践成长共同体的结构化模型。探索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引领、以学校课程建设为核心、以特色课堂变革为主战场、以家校共育为链接、以师生共同成长为目标的“田原教育”绿色成长生态教育系统。</p><p> 请八所示范校谈谈最让你刻骨铭心的教训?</p> <p>  美安小学校长认为学校开设了小农场,羊山地区文化的拓展,通过田园课程建设,学生热爱学校、尊重老师,师资力量也得到改观,学质量也得到提升。</p><p> 现在最大的困惑是做了一些事情,但资源的归纳和理念的提升,需要专家的指导。</p> <p>龙桥学校的校长认为田园课程从没有意识到有意识的去做,围绕一些点去打造如一井,但没有形成课程体系,压力很大,能力不足,希望专家去引领。</p><p> 现在的困惑是示范校形成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该怎么去做?激励机制该怎么去做?队伍的建设该怎么去做?</p><p><br></p> <p>  灵山中心小校长认为学校的灵动的教育就是田园教育让孩子们心中非常高兴,田园教育与学科课程相融合,但是体育信息化课程该如何融入田园课程?</p> <p>  咸来学校的校长认为从开始的理念和认识不清楚,但经过两年多的培训,专家的指导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提升。目前期待海师大的专家与八所基地校组成一个团队,加大教师的培训。</p> <p>  旧州学校的校长针对田园课程的机制体系与建设的困惑,他认为从田园教育到落实国家的教育,从田园教育过渡到自然教育需要资源的支撑,从自然教育过渡到三生教育即生命、生活和生态的教育,从三生教育过渡到本真教育,再从本真教育过渡到五育并举,名校与名教师是培育生长出来的,不是压出来的。</p> <p>  陈素梅副院长总结到你们要带着期待而来,要真正的明白现在学校的发展最需要的是什么?</p><p> 田园课程学校共同体建设的思路与工作机制,基于共建的思路、基于学校三年的发展目标、基于“田源教育”的评价体系,乡村学校期待相关团队给予自己怎样的帮助与支持?共同体应该达成怎样的合作方式?双方又能有怎样的合作保障?建立怎样的工作机制?</p> 第五阶段 <p>  第五阶段是由陈福祥副院长进行实践议题研讨小结,他认为要理清楚为什么要做?做什么?怎样去做?今年国家发布了劳动教育相关的政策,田园教育渗透着劳动教育的理念,学校文化的构建,需要校长研究当地的文化,梳理学校的文化,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打造学校的课堂课程。一个的人的成长,离不开文化、环境和基因,文化是以课堂改革为主阵地,以课程为载体,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共同推进乡村教育的发展。</p> 第六阶段 <p> 海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标讲话,他认为一个课程的实施要有目标问题,开展的内容与经验,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的评价体系,以及相应的师资,海南师范大学有义务努力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发展基础教育,让大学的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分学科分学段去建设,大学教师、教研员、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组成一个团队去发展基础教育。</p> 第七阶段 <p>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潘华莉院长讲话</p> <p>  潘院长对此次高端研讨会非常满意,对大学与乡村基础教育的牵手给予高度的肯定。</p> <p>  潘院长认为海南建设自贸港,对学校的要求更高,乡村学校借助海口市田园课程去推动自己学校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p><p> 学校课程的规划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学校课程的情景与空间、学校课程哲学与思考、学校课程目标、学校课程体系、学校课程实施与评价、学校课程的管理。</p><p> 潘院长希望专家走进田园课程,与乡村学校共成长,助推海南国际自贸港的发展,让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展现海南教育的发展,媒体的宣传也很重要,我们要推出学校的亮点,让32所学校加速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p> 第八阶段 <p>  海南师范大学的李森副校长公布专家与学校的牵手名单并寄语</p> <p>  海南师范大学李森副校长的寄语,他期待以城市带动农村,海口率先行动带动周围薄弱的学校的发展,让乡土化、泥土化、现代化的问题,通过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来,期待以田园课程建设为抓手,探索海口的基础教育如何高质量的发展。他很欣慰的是海南师范大学的教授与乡村学校牵手联动也行动起来了。</p><p> 大学教师要四个方面行动起来:</p><p>第一,做好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做好方案,做好课程设计。</p><p>第二,开展理论研究。田园与田源的区别与联系,田园课程与师资的建设都是很好的理论课题。让《新教育》开设一个田园专栏,让大家多研究田园课题,多写文章、发论文、研究报告,形成论文集或著作。</p><p>第三,加大实践探索。从8所→24所→32所原创的研究,每所学校都要友好的举措。</p><p>第四,强化成果意识。要用两年的时间去做好原创的研究,让海口的田源课程推向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要有理论成果、实践成果、政策成果。</p> 第九阶段 <p>示范校领导与专家合影</p> 第十阶段 <p>海南师范大家的专家与牵手学校的领导交流讨论并互留交流方式</p> <p>主审:陈素梅</p><p>图:张华</p><p>文:张华</p>

田园

课程

学校

教育

海南

师范大学

田源

海口市

建设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