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如何影响了很多人的一生(一)

大沈

<p>这是一本由<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阿德勒心理学派</span>学者<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岸见一郎</span>编著的<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心理学通读书籍</span>,用《理想国》式辩论的模式,口语化的文字,由浅入深的道出了很多<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心理学反常识的观点</span>。</p><p>没错,很多心理学基本认知就是反常识的。<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借用前人的经验弄懂这些简单但极易混淆的概念后,希望你不会嫌弃幸福来得太过突然。</span></p> <p>一.&nbsp;“原因论”和“目的论”</p><p>用十秒钟想一想:“你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估计很多人会觉得,性格是天生的或者重大事情的“打击”造成的,回想过去,这些证据都很充分,对吧?。但,别忘了,我们是来改变自己的,一旦试图从以前去寻找原因,我们就会套上人生的第一层枷锁,因为,那些是无法改变的。而且是错误的,比如:并不是你笨才一事无成,而是你怕别人觉得你一事无成,才躲在了笨的借口后面,并试图把笨和自己剥离开来的口口声声说:“如果不是笨,我其实很厉害的,但我笨,所以我现在已经足够了不起了,如果你笨,你可能连我目前这样还没有咧。”找没找到这种感觉?“性格说”常常成为了我们的盾牌,而且还挡住了我们去探索的视野,从那以后很多人都再也没有机会去感受作为聪明的体验了。目的论:案例的笨成了不用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借口,“笨”成了目的,而不是原因,人生的“不幸”几乎都是如此选择出来的。</p> <p>二.&nbsp;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span style="color: unset;">不要用批评或表扬的手段去引导另一个人(包括小孩)的行为。</span></p><p><span style="color: unset;">书中有一个案例,哲人问青年:如果在办公室地上发现了一个纸垃圾,并且不会有人看到你捡起并丢到垃圾桶里,你还会做吗?青年直接回答:“没人看到,那我做好人好事做什么呢?当然不会。”我相信看到这个案例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感触,而且仔细想想这个案例还包含了:“我们是否在别人没看到的情况下偷偷的把垃圾塞到某个角落呢?”。“有人看和没人看到”成为了我们做出不同选择的区别,就是:“有人夸奖我才努力,有人监督我才听话”的逻辑,而且,这还不是表扬或批评的最大坏处。更糟糕的是“你真棒”、“你真听话”之类的话会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了顺从的纵向关系。试想你不会对一个平级尤其是长辈说这些话吧,就是这些简单的原因,让我们陷入了难以拒绝别人“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的心理压力;并且变得过度在意别人的眼光,没胆量走上自己喜欢的道路。所以请用平级的“鼓励言语”去赋予对方更多的勇气去让他追逐自己的人生选择。</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unset;">(未完,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