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作者牛嵩峰、李翚,诵读沈瑄、霍世泓

霍世泓

<p>1990年,中央警卫局在清理毛泽东同志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柜子,柜子里面装的是毛泽东珍藏的毛岸英的几件衣物,有衬衣、袜子、毛巾和一顶军帽。这些衣物不是身边工作人员收拾的,甚至他们看都没有看到过。</p><p>一个老年丧子的父亲,把儿子的衣物视若珍宝,却不让人把儿子的遗骨运回国内,他心中埋藏了怎样的痛苦,我们不知道,我们不敢细想。</p><p>自1927年,毛泽东离开妻子杨开慧和三个孩子,去领导秋收起义后,直至杨开慧牺牲,他们夫妻再也没能见面。期间,杨开慧写下了四千多字散文和诗稿,藏在了板仓镇杨家老屋的砖缝里,直到1982年老屋翻修,这些文字才得以重现人间。</p><p>1959年,毛主席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写下著名的诗篇《到韶山》,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牺牲”两个字写的何其豪迈,那一刻,他心里该有多痛?一个“敢”字,把多少风云一笔带过,而新中国的成立,又是多少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懂得!</p> <p>当岸英的衣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对毛主席父子之间的深情有了更多的感受,一个老年丧子的父亲,难道就不想孩子的遗骨运回国内吗?可作为领袖,他又只能下令把孩子的遗骨埋在朝鲜的土地上。</p> <p>1918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认识了恩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1920年,他俩结婚了。</p> <p>1927年,毛泽东告别妻子,去组织秋收起义。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的杨开慧把对丈夫的思念,写成了四千多字的散文和诗稿,藏在长沙板仓镇杨家老屋的砖缝里。1930年杨开慧牺牲,1982年,杨家老屋翻修时,这些文字才得以重现人间。</p> <p>毛泽东与长子毛岸英。杨开慧牺牲后,岸英和两个弟弟几经周折,受尽磨难,小弟岸龙早夭。最后被党组织找到后送往苏联学习。岸英在苏联还经过了卫国战争,成年后才终于回到父亲身边。</p> <p>毛泽东让岸英到农村锻炼,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状态。</p> <p>毛主席一家:毛泽东、岸英、李纳、刘思齐。思齐是烈士的女儿,是毛主席的干女儿。</p> <p>1949年10月15日,毛泽东亲自主持了岸英和刘思齐的婚礼。</p> <p>1950年9月,毛岸英赴朝鲜参战,34天后,岸英牺牲。</p> <p>当有人建议把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时,毛泽东说:不必了,把岸英的遗骨和千千万万个志愿军烈士一样,埋在朝鲜的土地上。</p> <p>1959年,毛泽东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他与当年的老师,当地的农民亲切交谈。</p> <p>毛主席与韶山冲的孩子们在一起。</p> <p>毛泽东在故乡写下著名的诗篇《到韶山》,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牺牲”两个字写得多么豪迈,可那一刻他心里该有多痛?新中国的成立,是多少先烈,包括毛泽东一家六个亲人的鲜血换来的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