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侯辛庄!郑洞国将军血刃日寇的地方

临沂一小生

<p>——记台儿庄大战外围阻击战候辛庄战斗</p><p><br></p><p>贾继寅</p><p><br></p><p>峨山镇侯辛庄,座落于峨山镇北部,其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与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接壤,地理位势险要。该村始建于明末,最初十几户人家,发展到现在是100多户600口人家的中小山村。该村民风淳朴,村风祥和,别看村不大,但与其南七十里外的著名的台儿庄血肉连在了一起,作为了同仇敌忾、抗击侵略取得台儿庄大捷的重要战场......</p><p><br></p><p>1937年7月7日,日军无耻的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开始,中华儿女则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济南以后,企图沿津浦线对进,南北夹击,会攻徐州,以便沟通南北战场,进而击破陇海路军防线,夺取郑州,武汉等地。中国则以李宗仁为第5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南北的广大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会战。徐州会战共有3个阶殷。第1阶段是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第2阶段即台儿庄大战。</p><p><br></p><p>台儿庄,位于津浦路台枣(庄)支线及台潍(坊)公路的交叉点,扼运河的咽喉,是徐州的门户。日军由于前一阶段在津浦路南北的侵犯都无法进展,便改谋先攻下台儿庄,再围取徐州。1938年3月中旬,北线日军分左右两翼,向台儿庄进犯。左翼日军第5师团,自青岛崂山湾、福岛登陆后沿胶济路西进,以坂本支队向临沂猛攻。国军以庞炳勋第3军团第40军马法五师等部坚守临沂,调张自忠第59军,于3月14日向日军侧翼反击。经数日激战,有效地阻击了敌人,使日军攻占临沂的企图终未得逞。右翼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沿津浦路南下,进攻滕县。中国军队第22集团军122师与敌血战两昼夜,师长王铭章以下两千余人大大部殉国。</p><p><br></p><p>攻陷滕县后,敌前锋部队由滕县以东向枣庄快速南下。而此时中国军队第52军第2师在郑洞国将军带领下正集结于峄县东北侯辛庄到兰陵、向城一带、迂回,准备待敌孤军深入时即阻击消灭日寇。侯辛庄战斗就是在这个历史节骨眼上打响了……</p><p><br></p><p>郑洞国将军指挥的第2师在峨山镇侯辛庄一带构筑了大量工事,并在其南山上垒砌各种战壕、碉堡,还在侯辛庄里设有我战地医院。1938年4月6日上午战斗打响,日寇凭借优势炮火向我方阵地压来。郑洞国将军沉着冷静,不断用望远镜观察敌态势。突然,郑洞国将军的望远镜闪了一道白光,郑洞国将军立刻意识到大事不好,还没来得及躲避就被日寇发现,果然立刻招来一顿猛烈炮击。一发炮弹正落在郑洞国的右前方,“轰”地炸开。不待郑洞国反应,胸部已被弹片击中,几乎跌倒,后边两名卫兵急忙将他扑倒,用身体遮护住他。待炮击过后,卫兵起身查看郑洞国的伤势,竟意外发现,郑洞国毫发未损!连郑洞国本人都有些奇怪,他摸了摸刚才被弹片击中的左胸,从上衣口袋中摸出了一枚被击弯的银元,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枚偶然放进衣袋的银元,使他幸免于伤亡。这就是著名的“一枚银元救将军的故事”。</p><p><br></p><p>敌人向疯狗一样用大炮、坦克车攻我侯辛庄南山阵地,这个山头海拔近200米,方圆十几平方公里,当地人叫寨子山、大山、石辘山,还叫九顶莲花山,在侯辛庄周围来说是一个绝佳制高点。因此,日寇使出百般手段拼命夺我阵地。我国民革命军和日军展开了殊死战斗。郑洞国严令各旅、团长必须与阵地共存亡,不许丢掉一寸阵地。全师官兵士气高昂,全线与敌人殊死搏斗。战斗最激烈时,敌我双方在阵地上混战成一团,索性展开了白刃战,我白花花的大刀向日本鬼子的头上砍去。战斗进行了一整天,日本鬼子被打的狼狈逃窜、死伤枕籍,当时日军受伤伤员还没有完全死掉的也被日军气急败坏拉到一起活活烧死。国民革命军也伤亡较重,年仅28岁的营长曾美荣在辛庄阻击战中身负重伤,在辛庄的战地医院救治中不幸牺牲。在山上城防阵地北门还牺牲一位姓崔或姓周的营长。这位曾美荣营长还有其他为抗击日寇而英勇献身的英烈们,至今侯辛庄人们还永远记着你们,你们永垂不朽!至今侯辛庄人们在谈起那段往事时仍潸然泪下。现年89岁的张景恩老大爷,我们在采访他时,他语气哽咽的还能清晰的说起这位曾美荣营长的家庭地址是洛阳西大街门牌17号。战斗持续到了深夜,敌人突然向第二师及五十二军其他阵地疯狂反扑。郑洞国判断敌人可能要撤退,他一边给军部报告,一边命令部队做好追击准备,各级官佐全部到达一线,做好侯辛庄最后一战。不一会儿敌军果然仓皇撤退,郑洞国遂命令全线反击,并亲自率部追击。一路上,日寇丢盔卸甲遗弃的车辆、尸体无数,狼狈逃窜。</p><p><br></p><p>辛庄阻击战有效阻止了日军援助台儿庄战场,为台儿庄大战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时,台儿庄大战也正在紧张而艰苦的进行中。郑洞国将军率部又驰援台儿庄,在前后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中方也付出了伤亡约5万余人的牺牲,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p><p><br></p><p>台儿庄大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这是日军侵华战争以来第一次遭遇战役进攻中的败退,不仅使不可一世的日军在兵力数量上受到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折,彻底打破了“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从而也说明了只要众志成城,精诚团结中国人民才是是不可战胜的。这次战役对国内“亡国论”论调给予了有力打击,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也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p><p><br></p><p>小小侯辛庄,就这样与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血战台儿庄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与全国人民生死与共联系在了一起。郑洞国将军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一生淡泊名利,声望很高,后来受命担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为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也做出了卓越贡献。1948年在辽沈战役的重要时刻,毅然脱离国民党阵营。建国后,他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第五、六、七届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同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祖国建设与统一事业。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去世后受到两岸共同追悼。</p><p><br></p><p>历史不会忘记,近年来,峨山镇党委政府及侯辛庄村干部群众一直奔走相告,查阅各种资料,重拾老人记忆,致力于系统的完善这段珍贵的侯辛庄阻击战战史资料,可村内90岁以上的老人已不多,大都不能完整的回想起那段峥嵘往事。幸运的是,我们准备系统性的挖掘、完善侯辛庄阻击战战史资料,以此来隆重纪念那次参加此次战斗的将士们一事惊动了远在北京的原郑洞国将军之长孙郑建邦先生。郑建邦先生,男,汉族,1957年1月生,湖南石门人,1976年8月参加工作,民革成员,东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经济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兼职)。2013年春天,年近花甲之年的郑建邦先生从北京专程赶来,在市、区、镇领导的陪同下,不顾舟车劳顿直奔侯辛庄战斗遗址。他激动的同我们一起回忆他爷爷生前叙述的那段往事,平静的侯辛庄土地上立刻仿佛又响起了一片金戈铁马、杀声阵阵的场面。他还不顾山高路险、花甲高龄,一口气爬到侯辛庄村南山顶峰,在郑洞国将军驻防的碉堡工事遗址上,面向北方驻足良久,感慨万千...... </p><p><br></p><p> 2020年8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