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书法欣赏

六知居士

<p>集王羲之字《岳阳楼记》</p> <p>集王羲之字《岳阳楼记》</p> <p>集颜真卿字《岳阳楼记》</p><p>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生于京兆(今西安)。“安史之乱”中,因在平原郡守任上毅然起义抗贼立下汗马功劳而受朝廷重用,历任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要职,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成为中国文人书法的重要里程碑。他转益多师,一变成法,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也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传世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p> <p>集柳公权字《岳阳楼记》</p><p><br></p><p> 柳公权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他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 。为后世百代楷模,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p><p>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自唐代元和年间以后,柳公权声誉日高。唐宣宗尤为珍爱柳公权的墨宝,曾召柳公权到殿前,由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着砚台,枢密使崔巨源拿着笔,柳公权用真书在一张纸上写了“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十字;用行书在一张纸上写了“永禅寺真草千字文得家法”十一字;用草书在一张纸上写了“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八字。宣宗赏给他锦彩及瓶盘等银器。又让他自写谢状,不拘真书、草书。</p><p> 当时公卿大臣家为先人立碑,如果得不到柳公权亲笔所书的碑文,人们会认为是不孝行为。</p><p> 而且柳公权声誉远播海外,外夷入贡时,都专门准备钱财来购买柳公权的书法。</p><p> 唐文宗曾称赞其书法连钟繇、王羲之再生,也超不过。今人学书入门,依然首选唐代颜、柳、欧、褚、虞等书法家,特别是柳公权所建立的一整套楷书的规范,今天仍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p><p> 柳公权在书法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唐代书法发展进行总结,也为整个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 <p>集欧阳询字《岳阳楼记》</p><p><br></p><p>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p> <p>董其昌书《岳阳楼记》</p><p>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董其昌的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书法出入晋唐,笔致古拙又清秀。“董其昌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p><p> 本卷《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所作,董其昌在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书写,时年55岁。作品纵37.6厘米,横1499.5厘米,是其补福州副使前4个月赋闲时写的。全篇一气呵成,甚为精妙。在董其昌的笔下,每个字都像充满了灵魂一样。</p>